精品解析:海南省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学业水平诊断(三)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一、选择题:
1. 下列有关糖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糖类和磷脂的元素组成都是C、H、O、N
B. 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的不同在于其单体不同
C. 染色体、植物细胞壁和昆虫外骨骼中都含有糖类
D. 糖类与脂质结合形成的糖脂,分布于细胞膜的内侧
【答案】C
【解析】
【分析】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蔗糖和麦芽糖,动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乳糖。植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纤维素和淀粉,动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
【详解】A、糖类的元素组成一般是C、H、O,磷脂的元素组成是C、H、O、N、P,A错误;
B、淀粉、纤维素和糖原都属于多糖,其单体都是葡萄糖,B错误;
C、染色体的组成成分为DNA和蛋白质,其中DNA中含有脱氧核糖,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其中纤维素属于多糖,昆虫外骨骼中含有几丁质,几丁质属于多糖,因此染色体、植物细胞壁和昆虫外骨骼中都含有糖类,C正确;
D、糖类与脂质结合形成的糖脂,分布于细胞膜的外侧,D错误。
故选C。
2. 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但不能催化蔗糖水解。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酶能为生物化学反应提供能量
B. 酶只能在细胞内发挥催化作用
C. 淀粉酶催化能力与底物浓度有关
D. 酶的专一性由其特定的分子结构决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催化作用可发生在细胞内(如呼吸酶),也可发生在细胞外(如消化酶)。
3、结构决定功能,酶的分子结构不同决定酶的功能不同。
4、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详解】A、酶在生物化学反应中起催化作用,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不能为生物化学反应提供能量,A错误;
B、酶是一种催化剂,只能发挥催化作用,但在细胞内和细胞外都可以发挥作用,B错误;
C、淀粉酶的催化能力与温度、pH有关,与底物浓度无关,C错误;
D、酶的分子结构决定酶的功能,酶的专一性由其特定的分子结构决定,D正确。
故选D。
3. 人体的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通过其表达产物——蛋白质控制相关性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殖细胞中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可以控制性别
B. 基因型相同的个体之间可能存在可遗传的性状差异
C.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与基因表达的调控有关
D. 根据某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推测出的DNA序列可能不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1、基因对性状的控制:①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②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2、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与性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多数情况下一个基因控制一个性状,有时一个性状由多个基因控制,一个基因也可以影响多个性状;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精细地调控着生物性状。
【详解】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一定都控制性别,例如红绿色盲基因,A错误;
B、由于可能存在表观遗传的现象,例如发生了碱基的甲基化,因此即使基因型相同的个体之间可能存在可遗传的性状差异,B正确;
C、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与基因表达的调控有关,C正确;
D、由于不同的密码子可能编码同一种氨基酸,所以根据某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推测出的DNA序列可能不同 ,D正确。
故选A。
4. 生物界中存在下列遗传现象:①三倍体植株高度不育;②兄弟姐妹间的性状差异;③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片段互换;④一个基因向不同方向发生突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三倍体植株在减数分裂中联会紊乱导致高度不育
B. 兄弟姐妹间的性状差异主要与基因重新组合有关
C.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片段互换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D. ①现象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和随机性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分析】1、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意义能产生新的基因,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基因重组是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详解】A、三倍体西瓜植株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所以高度不育,与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有关,A正确;
B、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后代具有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因此同胞兄妹间的遗传差异主要与基因重组有关,B正确;
C、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片段互换,可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C正确;
D、①三倍体植株高度不育体现了染色体的变异而非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D。
5.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化石为生物进化的研究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B. 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都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C. 种群中的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
D. 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为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的证据,A正确;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选择,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和适应性的特征,B正确;
C、基因库是指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因此并不是种群中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C错误;
D、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因此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D正确。
故选C。
6. 下列有关种群的数量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的位置和大小等与统计结果无关
B. 某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的地域和季节中可能有较大差异
C.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D. 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可以为国家制定人口政策提供依据
【答案】A
【解析】
【分析】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详解】A、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影响调查结果的因素可能有样方的多少、样方大小、取样方法、取样的随机性、统计的准确性、数据的处理等,A错误;
B、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个体的数量,是种群结构最基本的参数,某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的地域和季节中有较大差异,B正确;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降低害虫的出生率,从而降低种群密度,C正确;
D、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变化最基本的特征,因此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可以为国家制定人口政策提供依据,D正确。
故选A。
7. 在欧亚大陆北方针叶林区栖息着多种动物。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调查柳莺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记重捕法
B. 北方针叶林群落中的生物存在垂直分层现象
C. 该林区中不同种鸟类的生态位不可能出现重叠
D. 植被为动物分层提供不同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答案】C
【解析】
【分析】1、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影响植被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
3、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详解】A、柳莺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因此调查柳莺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记重捕法 ,A正确;
BD、北方针叶林群落中植被有地被层和草本层、灌木层和幼树层、林冠层,植物存在垂直结构,存在分层现象,植物能为动物提供栖息空间和食物,也存在垂直分层现象,BD正确;
C、据表可知,树莺、苇莺都主要栖息在灌木层和幼树层,因此该林区中不同种鸟类的生态位可能出现重叠,C错误。
故选C。
8. 生物膜和人工膜(只含有两层磷脂分子)对多种物质的通透性有差异,如两者对O2的通透性相同,而生物膜对H2O的通透性明显高于人工膜,生物膜对K+、Na+有较高的通透性,而K+、Na+几乎不能通过人工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膜上可能存在协助O2通过的转运蛋白
B. H2O以协助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通过人工膜
C. 据题可知K+、Na+通过生物膜需要消耗能量
D. 同一物质出人同一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可能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工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没有转运蛋白,只能允许以自由扩散方式跨膜运输的物质通过,生物膜有转运蛋白,物质可以以协助物质或主动运输等方式通过。
【详解】A、O2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属于自由扩散,不需要借助转运蛋白,因此生物膜上不存在协助O2通过的转运蛋白,A错误;
B、人工膜上没有转运蛋白,H2O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通过人工膜,B错误;
C、生物膜(含有转运蛋白)对K+、Na+有较高的通透性,而K+、Na+几乎不能通过人工膜(没有转运蛋白),说明K+、Na+通过生物膜需要借助转运蛋白,可能是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主动运输才需要消耗能量,因此K+、Na+通过生物膜不一定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
D、由题干可知,两者对O2的通透性相同,而生物膜对H2O的通透性明显高于人工膜,说明水通过生物膜的方式有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因此同一物质出人同一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可能不同,D正确。
故选D。
9. 不同生物在不同氧气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不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小麦根细胞在缺氧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
B. 动物肌肉细胞在有氧条件下能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和H2O
C. 酸奶胀袋是因为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气体
D. 酵母菌通气培养和密封发酵都能产生CO2
【答案】C
【解析】
【分析】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产生乳酸。
【详解】A、植物细胞和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因此小麦根细胞在缺氧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A正确;
B、有氧呼吸的产物是CO2和H2O,动物肌肉细胞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因此动物肌肉细胞在有氧条件下能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和H2O,B正确;
C、乳酸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不能产生气体,C错误;
D、酵母菌通气培养进行有氧呼吸,密封发酵进行无氧呼吸,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CO2,D正确。
故选C。
10. 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都是RNA病毒,这两种病毒感染烟草时都能引起花叶病,但在烟叶上出现的病斑不同。将这两种病毒的RNA和蛋白质分离,使其单独感染烟草;或使这两种病毒的RNA和蛋白质之间重新组合形成“杂种”病毒,然后使其感染烟草。与用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相比,单独用RNA感染烟草时效率很低。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病毒重建实验中需用酶解法将TMV的RNA和蛋白质降解
B. 病毒感染烟草叶片产生的病斑特征是由病毒的RNA决定的
C. “杂种”病毒感染烟草叶片时,其RNA和蛋白质均进入烟草细胞
D. 单独用RNA感染烟草的效率低的原因是RNA无侵染力
【答案】A
【解析】
【分析】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都是RNA病毒,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酶具有专一性,病毒重建实验中需用酶解法将TMV的RNA和蛋白质降解,分别单独观察另一物质的作用,A正确;
B、结合题意“与用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相比,单独用RNA感染烟草时效率很低”可知,病毒感染烟草叶片产生的病斑特征由RNA和蛋白质共同影响,B错误;
C、病毒的基本组成主要是RNA和蛋白质,“杂种”病毒感染烟草叶片时,只有RNA进入细胞,C错误;
D、与用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相比,单独用RNA感染烟草时效率很低,推测可能是因为在感染过程中,部分裸露的病毒RNA结构被宿主细胞内的RNA酶破坏,侵染力低,D错误。
故选A。
11. 肺癌一直在我国癌症发病死亡率中占据第一位,烟草在诱发肺癌中的作用最为显著。研究表明,癌症的发生与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的突变直接相关。某国家男性中不同人群肺癌死亡累积风险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健康人的细胞中不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B. 与正常细胞相比,肺癌细胞在体内容易分散和转移
C. 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D. 肺癌死亡累积风险与是否吸烟有关,与年龄无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曲线图分析可知,与不吸烟人群肺癌死亡累积风险相比,随着吸烟时间和年龄的增加,长期吸烟人群肺癌死亡累积风险越高。
【详解】A、原癌基因调控细胞周期,抑癌基因抑制细胞不正常的分裂,所以正常人细胞中也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A错误;
B、癌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减少,所以在体内容易分散和转移,B正确;
C、抑癌基因抑制细胞不正常分裂,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C错误;
D、由曲线图分析可知,与不吸烟、30岁戒烟、50岁戒烟人群肺癌死亡累积风险相比,长期吸烟的男性人群中,年龄越大,肺癌死亡累积风险越高,D错误。
故选B。
12. 下列有关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口服某些特定的核酸保健品可增强基因的修复能力
B. 凤梨成熟期喷洒适宜浓度的乙烯利可以促进果实的成熟
C. 食用过咸的食物会破坏机体内的酸碱平衡,引起口渴的感觉
D. “麦种深谷种浅,荞麦芝麻盖半脸”说明种子萌发主要受光照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无机盐的生物功能:复杂化合物的组成成分;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如Ca2+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维持酸碱平衡和渗透压平衡。
【详解】A、核酸经过消化后被分解成核苷酸,其原有的功能会因为被分解而丧失,故口服某些特定的核酸保健品不能增强基因的修复能力,A错误;
B、乙烯利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凤梨成熟期喷洒适宜浓度的乙烯利可促进果实的成熟,B正确;
C、食用过咸食物会破坏体内的渗透压平衡,引起口渴的感觉,C错误;
D、“麦种深,谷种浅,荞麦芝麻盖半脸”这句说的是种植作物时的深浅问题,字面意思是说麦子适合深种,谷子适合浅种,而荞麦芝麻因为种子比较小,稍微深一点就难破土,因此适合在撒种之后撒一层薄土,还能与空气接触,也就是所谓的“盖半脸”,说明种子萌发主要受气体影响,D错误。
故选B。
13. 1926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做了以下实验:①把切下的燕麦胚芽梢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切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切成小块;②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③放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中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空白琼脂块
B. 该实验设置空白对照组的目的是排除琼脂块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C. 若步骤②中对胚芽鞘进行单侧光照射,则实验结果与原来不同
D. 温特实验证明尖端能产生促进其下部生长的物质,并命名为吲哚乙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温特实验的自变量是去尖端的胚芽鞘上放置的琼脂块是否接触胚芽鞘尖端,实验的因变量是去尖端的胚芽鞘是否生长和弯曲,根据实验的自变量和实验结果获取实验结论。
【详解】A、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扩散,A错误;
B、设置空白对照组的目的是为了排除琼脂块对实验结果的干扰,B正确;
C、尖端是感受光的部位,因为切去了胚芽鞘尖端,不能感受光,因此若步骤②中对胚芽鞘进行单侧光照射,则实验结果与原来一样,C错误;
D、温特将促进生长的物质命名为生长素,后来其他科学家证明它是吲哚乙酸,D错误。
故选B。
14. 医学研究发现,人体血糖平衡的维持需要多种激素及多个器官的共同参与,其中CLP—1是小肠上皮细胞中的L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类激素,具有调节胰岛细胞分泌、抑制胃排空、降低食欲等功能,部分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细胞为胰岛B细胞,其释放激素X需要消耗能量
B. 各种激素作用的特异性与靶细胞存在相应的受体有关
C. 口服葡萄糖方式对血液中的激素X的增加量比注射方式少
D. 动物被切除胰腺后,体内细胞可能会因缺少能量而大量死亡
【答案】C
【解析】
【分析】血糖平衡的调节:
【详解】A、胰岛B细胞释放的激素为胰岛素,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释放方式是胞吐,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
B、激素需要与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各种激素作用的特异性与靶细胞存在相应的受体有关,B正确;
C、口服葡萄糖不仅提高了血糖浓度,还刺激L细胞分泌GLP-1,两者都能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故口服葡萄糖方式对血液中的激素X的增加量比注射方式多,C错误;
D、动物被切除胰腺后,胰岛B细胞缺少,无法分泌胰岛素,对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减慢,体内细胞可能会因缺少能量而大量死亡,D正确。
故选C。
15. 细胞免疫主要参与对胞内寄生的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应答及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其免疫源一般分为寄生原生动物、真菌、外来的细胞团块(如移植器官或被病毒感染的自身细胞)。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
B. B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能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
C. 再次遇到相同的抗原,记忆T细胞会立即分化成细胞毒性T细胞
D. 消灭寄生原生动物,要靠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使其失去藏身之所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细胞免疫中,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离不开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可见,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过程中都起着关键作用。
【详解】A、在细胞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能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并裂解靶细胞,因此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A正确;
B、在体液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在细胞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能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B错误;
C、细胞免疫中,如果再次遇到相同的抗原,记忆T细胞会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产生免疫反应,C正确;
D、在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能够将靶细胞裂解,使寄生在其内的原生动物失去藏身之所,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16. 如图为某绿色高等植物在水分充足、晴朗无风的夏日,其光合速率等生理指标的日变化趋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叶片中的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______(填具体部位)。
(2)据图分析,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时刻是______左右。CO2吸收量在10:00后下降,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3)若给该植物供应14CO2,则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最先出现含14C的化合物是______,该物质接受______(填物质)释放的能量被还原。
(4)“转光膜”是在生产普通棚膜的原材料中添加“转光功能性色母料”后制成的棚膜。当阳光透过“转光膜”时,阳光中的紫外光(会灼伤植物组织)和绿光(会被植物反射而损失)被膜中的“转光色母料”吸收转换,释放出对植物生长有利的蓝紫光和红光,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其原因是______。
【答案】(1)类囊体薄膜上
(2) ①. 18:00 ②. 呼吸速率升高(或呼吸强度增加或呼吸速率增加)的幅度大于光合速率升高的幅度(答案合理即可给分)
(3) ①. C3 ②. ATP和NADPH
(4)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对紫外光和绿光几乎不吸收,“转光膜”可将紫外光和绿光转化为光合作用所需的蓝紫光和红光
【解析】
【分析】结合题意分析图解:图中光合速率的曲线可以看出,在10:00左右时,光合速率相对量最大;但是在12:00时出现低谷,正常情况下这可能是由于气孔关闭导致的,但是此时的气孔导度最大,因此可排除二氧化碳的影响。蒸腾作用和气孔导度均在12:00时达到最高点,图中看出,这两条曲线存在这一定的平行关系。
【小问1详解】
叶片中的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
【小问2详解】
图中当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大于0时,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植物在积累有机物,因此,18:00时的有机物积累量最大;图中10:00时真正光合速率还在上升,但从外界吸收的CO2量反而减少,说明呼吸作用增强,提供的CO2量增加。
【小问3详解】
若给A、B植物供应14CO2,则在光合作用过程中14C的转移途径是14CO2→14C3→(14CH2O),即光合作用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含14C的化合物是C3;C3的还原需要接受ATP和NADPH释放的能量。
【小问4详解】
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对紫外光和绿光几乎不吸收,“转光膜”可将紫外光和绿光转化为光合作用所需的蓝紫光和红光,故“转光膜”是在生产普通棚膜的原材料中添加“转光功能性色母料”后制成的棚膜光合作用提高。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及场所,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及物质的名称;掌握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及相关曲线,能正确分析图中曲线上升或下降的原因。
17. 人的神经系统十分复杂,一个神经元可以与多个神经元之间形成突触联系,神经元对多个突触传来的信息进行整合后,作出适当的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其基本结构包括______等部分。
(2)______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等相接近,共同形成突触。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为特化的细胞膜,突触间隙中充满了______(填“血浆”“组织液”或“淋巴”)。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时具有单向性的原因是______。
(3)脊髓休克是指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现将某实验犬的脊髓上部横向切断,完全失去与脑的联系后也出现脊髓休克的现象,3天内,即使膀胱尿液充盈,实验犬也不排尿,由此说明脑对脊髓排尿反射的影响可能是______。
(4)研究发现,局部麻醉施药后会因细胞的吸收而使麻醉效果逐渐消退。将一定剂量的肾上腺素与麻醉药混合使用,可以延长麻醉时间,其作用机理可能是______。
【答案】(1)细胞体、树突和轴突(或突起)
(2) ①. 突触小体 ②. 组织液 ③.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位于脊髓的低级(排尿)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排尿)中枢的调控
(4)肾上腺素阻碍了细胞对麻醉药的吸收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小问1详解】
一个神经元包含了细胞体和突起(含树突和轴突)。
【小问2详解】
突触是两个神经元之间形成的结构,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等相接构成突触结构,突触间隙是两个神经元之间的液体即组织液。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时具有单向性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小问3详解】
将该实验犬的脊髓上部横向切断,完全失去与脑的联系后也出现了脊髓休克现象,3天内,即使膀胱尿液充盈,实验犬也不排尿,说明位于脊髓的低级(排尿)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排尿)中枢调控。
【小问4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局部麻醉施药后会因细胞的吸收而使麻醉效果逐渐消退。将一定剂量的肾上腺素与麻醉药混合使用,可以延长麻醉时间,可以推测肾上腺素阻碍了细胞对麻醉药的吸收,因此可以延长麻醉时间。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要求考生要熟知基础知识,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分析题目。
18. 顶端优势与不同植物激素的相互作用有关。三碘苯甲酸(TIBA)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抑制剂,能阻碍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抑制植物的顶端生长,促进侧芽的分化和生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______。与植物激素相比,使用TIBA效果更稳定,其原因是______。
(2)为研究顶端优势与顶芽产生生长素的关系,某实验小组做了如下实验:保留植物顶芽,顶端优势保留,侧芽不萌动;去除顶芽,侧芽处的______浓度降低,侧芽萌动发育成枝条;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是去除顶芽,______;预期结果是______。
(3)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喷洒TIBA可防止植物倒伏,试解释其原因:______。
【答案】(1) ①. 有机物 ②. 植物体内没有分解TIBA酶
(2) ①. 生长素 ②. 在顶端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或涂抹生长素) ③. 维持顶端优势(或侧芽不萌动、侧芽不发育成枝条)
(3)施用适量TIBA可阻碍生长素的运输,抑制茎顶端的生长,使植株矮化
【解析】
【分析】1、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由人工合成的具有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的特点。
2、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TIBA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阻碍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抑制茎顶端的生长,促进侧芽的萌发,从而使植株矮化,这说明TIBA能够通过阻碍生长素的运输,从而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
【小问1详解】
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TIBA是人工合成,植物体内没有分解TIBA的酶,故与植物激素相比,使用TIBA效果更稳定。
【小问2详解】
为研究顶端优势与顶芽产生生长素的关系,保留植物顶芽,顶端优势保留,侧芽不萌动;去除顶芽,由顶芽产生并运输至侧芽的生长素减少,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侧芽萌动发育成枝条;接下来的实验要证明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确是由顶芽产生并运输至侧芽的生长素的结果,实验操作是去除顶芽,在顶端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或涂抹生长素);由于顶芽位置的生长素能运输至侧芽,导致侧芽生长素浓度高,从而抑制侧芽的生长,故仍维持顶端优势(或侧芽不萌动、侧芽不发育成枝条)。
【小问3详解】
由题干信息“TIBA能够阻碍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抑制茎顶端的生长,促进侧芽的萌发”分析可知,TIBA能够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使植株矮化,从而可防止植物倒伏。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要求考生识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概念,理解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难度不大。
19. 一种角蝉幼虫和蚂蚁长期栖息在一种灌木上,角蝉幼虫分泌的含糖分泌物是蚂蚁的食物,同时蚂蚁也保护角蝉幼虫不被跳蛛捕食。科学家随机选取样地中一半灌木,将上面的蚂蚁捕净,另一半灌木不做处理,统计角蝉幼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角蝉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其存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______。
(2)角蝉和蚂蚁之间的种间关系为______(填“原始合作”“互利共生”“寄生”或“捕食”)。捕净蚂蚁后跳蛛的数量变化是______。角蝉和蚂蚁之间会发生双向信息传递,这说明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
(3)跳蛛的同化量不能全部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其原因是______。有蚂蚁存在时,每株植物的平均角蝉幼虫数会增加,但不会持续增加,原因是______。
【答案】(1) ①. 消费者 ②. 物质循环
(2) ①. 原始合作 ②. 先增加后下降(最终趋于稳定) ③.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3) ①. 跳蛛的同化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其余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②. 环境资源和空间有限(不会持续增加下去)
【解析】
【分析】1、种间关系:
(1)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2)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3)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5)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初级消费者摄入量包括粪便量和处理消费者同化量,同化量又包括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量和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量,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量又分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量和被分解者利用的量。
【小问1详解】
分析题意可知,角蝉栖息在一种灌木上,以植物为食物,角蝉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消费者,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小问2详解】
原始合作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由题意可知,角蝉幼虫分泌的含糖分泌物是蚂蚁的食物,同时蚂蚁也保护角蝉幼虫不被跳蛛捕食。故角蝉和蚂蚁之间的种间关系为原始合作。由图可知,蚂蚁捕净后角蝉幼虫数量会先增加后下降,最终趋于稳定。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和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角蝉和蚂蚁之间会发生双向信息传递,这说明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小问3详解】
跳蛛的同化量包括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量和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量,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量又分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量和被分解者利用的量,因此跳蛛的同化量不能全部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蚂蚁存在时,每株植物的平均角蝉幼虫数会增加,但不会持续增加,原因是环境资源和空间有限,角蝉幼虫不会持续增加下去。
【点睛】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作用以及能量流动等知识点,需要学生实记的内容较多,需要学生根据实记内容准确作答即可,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0. 某种植物既可自花受粉,也可异花受粉,其花的颜色有白色、红色和紫色3种,控制花色的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相关物质的合成途径如图所示。不考虑染色体互换,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表明,基因表达产物与生物性状的关系是______。
(2)该植物群体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花受粉n代后,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______。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随机交配n代后,A基因频率为______。
(3)为探究控制花色的基因A、B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用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花受粉,若控制花色的这两对某因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则后代的表型及比例是______;若控制花色的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后代的表型及比例是______。
【答案】(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 ①. AAbb、Aabb ②. 1-(1/2)n ③. 1/2
(3) ①. 紫花:红花:白花=9:3:4 ②. 紫花:白花=3:1或红花:紫花:白花=1:2:1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存在基因A和基因B时开紫花,存在基因A,不存在B基因时开红花,其它开白花,所以白花的基因型为aa__、红花的基因型为A_bb,紫花的基因型为A_B-。
【小问1详解】
图示表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小问2详解】
红花的基因型为A_bb,该植物群体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Aabb。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花受粉n植被
主要栖息的动物
地被层和草本层
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
灌木层和幼树层
树莺、苇莺和花鼠等
林冠层
柳莺等
2023届海南省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五)生物试题(原卷版): 这是一份2023届海南省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五)生物试题(原卷版),共7页。
2023届海南省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五)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3届海南省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五)生物试题(解析版),共19页。
2022-2023学年海南省高三下学期学业水平诊断(三)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海南省高三下学期学业水平诊断(三)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