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年中考化学考前查漏补缺提分专题精练
专题08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八)-2022年中考化学考前查漏补缺提分专题精练(全国通用)
展开这是一份专题08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八)-2022年中考化学考前查漏补缺提分专题精练(全国通用),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中考化学考前查漏补缺提分专题精练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八)
一、单选题
1. 以下是同学们设计的几个实验方案,你认为合理的是
A. 用25mL蒸馏水和25mL酒精配制50mL酒精溶液
B. 将白醋滴在湿润的pH试纸上,测定其pH
C. 向某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该固体一定是碳酸盐
D. 用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量筒、滴管、药匙等仪器来配制16%KNO3溶液
【答案】D
【解析】
【详解】A、分子之间有间隙,25mL蒸馏水和25mL酒精配制的酒精溶液的体积略小于50mL,A不正确。
B、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试纸不能湿润,会影响实验结果,应直接将白醋滴在pH试纸上,B不正确。
C、向某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该固体不一定是碳酸盐,活泼金属和稀盐酸反应也能产生气体,C不正确。
D、用托盘天平(称取硝酸钾固体)、烧杯(溶解)、玻璃棒(搅拌)、量筒(量取水)、滴管(量取水)、药匙可以完成16%KNO3溶液的配制,D正确。
故选D。
2. 如图实验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用①所示装置除去CO2中含有的少量HCl气体
B. 用②所示装置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C. 用③所示装置制取少量CO2气体
D. 在实验室中,用④所示装置除去少量河水中的泥沙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氢氧化钠在溶液中不仅能与HCl反应,也能与CO2反应,会将欲保留的CO2反应掉,不符合除杂原则,选项错误;
B、②装置不通入氧气白磷不燃烧,通入氧气后白磷就燃烧,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选项正确;
C、用③装置制取少量CO2气体,打开玻璃开关,石灰石与稀盐酸接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不需要生成二氧化碳时,关闭玻璃开关,试管中的液面下降,长颈漏斗内的液面升高,稀盐酸与石灰石隔离,反应停止,选项正确;
D、过滤可以将难溶性固体与液体进行分离,所以可用④装置除去少量河水中的泥沙,选项正确,故选A。
【点睛】除杂的原则:
1、不能引入新杂质;
2、除杂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欲保留的物质发生反应;
3、最佳的除杂方法是除杂剂与杂质反应生成欲保留的物质。
3. 某同学对下列4个实验都设计了两种方案,其中方案一、方案二都合理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目的
除去炭粉中少量的氧化铜
证明长期露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
鉴别硫酸钾和硝酸铵
证明稀醋酸溶液呈酸性
方案一
加稀硫酸
加稀盐酸
看外观
加无色酚酞试液
方案二
高温灼烧
加澄清石灰水
加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加氢氧化钠溶液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在高温下灼烧,炭粉会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而氧化铜不反应,故方案二不合理;
B、证明氢氧化钠是否变质,主要是检验是否存在碳酸钠;方案一、加稀盐酸NaOH+HCl=NaCl+H2O 无明显现象,Na2CO3+2HCl=2NaCl+H2O+CO2↑,产生气泡,根据产生气泡,就证明含有碳酸钠,样品已变质,反之就没有变质,故合理;方案二:加澄清的石灰水 Ca(OH)2、NaOH二者不反应,无明显现象,Ca(OH)2+Na2CO3=CaCO3↓+2NaOH,产生白色沉淀,根据产生沉淀,就证明含有碳酸钠,样品已变质.反之就没有变质,故合理;综上所述,故B正确;
C、方案一:看外观,硫酸钾和硝酸铵二者都是白色固体,故不合理;
D、方案一:用无色的酚酞试液不能证明稀醋酸溶液呈酸性,因为酚酞试液遇到酸性和中性溶液都不变色,故不合理;方案二: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醋酸钠、水,无现象,故不合理;综上所述,故D错误;
故选B。
4.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在空气中点燃,检验生成物
B
除去KCl溶液中的MgCl
滴加适量Ba(OH)2溶液
C
鉴别固体NaOH与NH4NO3
取样,分别溶于水中,观察溶液温度变化
D
分离Cu粉和Fe粉的混合物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氧元素,在空气中点燃,检验生成物,酒精燃烧,因为氧气中含氧元素,无论酒精是否含氧元素,都能检测到氧元素,A错误。
B、氯化镁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钡,引入新杂质,B错误。
C、氢氧化钠溶解放热,硝酸铵溶解吸热,取样,分别溶于水中,观察溶液温度变化,可鉴别氢氧化钠和硝酸铵,C正确。
D、分离Cu粉和Fe粉的混合物,既要得到铜粉还要得到铁粉,加入稀硫酸铁粉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不符合题意,D错误。
故选:C。
5. 对比实验室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对比实验设计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探究CO2 与水发生了反应
探究水对铁钉锈蚀的影响
探究溶剂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探究MnO2是H2O2分解的催化剂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酸遇酚酞不变色,不能观察到实验现象,无法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不符合题意;
B、一段时间后,两支试管中的铁钉均不生锈,无法探究水对铁钉锈蚀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C、探究溶剂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题目是将碘分别加入5ml水和5ml汽油中,同一溶质,溶剂种类不同,控制单一变量法, 能达到实验目的,符合题意;
D、该实验只能对比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该实验没有进行探究催化剂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故不能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 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 证明氨分子在不断运动
B. 证明铁生锈需要空气
C.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 鉴别合成纤维与羊毛纤维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一段时间后,小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色,而两者没有直接接触,说明氨分子运动到了酚酞溶液中,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B、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能与氧气、水充分接触;第二支试管中的铁钉只能与干燥的空气接触;一段时间后,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生锈,第二支试管的铁钉没有生锈,可用于探究铁生锈条件之一是与水接触,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C、图中实验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可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D、可用燃烧闻气味的方法鉴别合成纤维与羊毛纤维,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纤维,产生特殊气味的是合成纤维,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故选B。
7. 控制变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探究锌、铁金属活动性强弱
B.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C.探究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能量变化
D.探究温度对分子
运动快慢的影响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探究铁、锌金属活动性强弱时,酸的种类不同,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无法探究锌、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符合题意;
B、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水中白磷不燃烧、铜片上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铜片上白磷燃烧,铜片上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不符合题意;
C、控制的变量为物质的种类,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溶液温度降低,通过比较温度的变化,可以探究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能量变化,不符合题意;
D、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时,只改变了水的温度(冷水和热水),符合控制变量法的要求,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 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C、CuO、Fe三种粉末
分别加入稀硫酸,观察现象
B
除去NaCl固体中混有少量的Na2CO3
加入过量稀盐酸,蒸发
C
验证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将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将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观察现象
D
分离KCl和MnO2的固体混合物
加适量水溶解,过滤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C不与稀硫酸反应,故无实验现象;CuO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会观察到固体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Fe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会观察到固体逐渐溶解,溶液中有气泡生成,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可以鉴别,此选项可以达到实验目的;
B、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盐酸具有挥发性,所以NaCl固体中混有少量Na2CO3,可以通过先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再蒸发结晶的方法除去Na2CO3,最终得到NaCl固体,此选项可以达到实验目的;
C、将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有铜析出,说明铁的活动性在铜之前;将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中有银析出,说明铜的活动性在银之前;故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Fe>Cu>Ag,此选项可以达到实验目的;
D、KCl易溶于水,MnO2不溶于水,先加足量的水溶解,再过滤、洗涤、干燥得到MnO2固体,再将滤液蒸干水分得到KCl固体,此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D。
9. 下列图示实验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 探究CO2与NaOH能否发生反应
B. 用硝酸钾和水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 探究燃烧的条件——温度达到着火点
D. 验证浓硫酸溶于水放热
【答案】B
【解析】
【详解】A、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溶于水和水反应,通过对比实验,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塑料瓶变得更扁,说明CO2与NaOH能发生反应,正确;
B、硝酸钾和水不反应,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错误;
C、干棉球燃烧;湿润的棉球中水蒸发使温度降低棉球不燃烧;对比实验可以探究燃烧的条件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正确;
D、验证浓硫酸溶于水放热,装置中气体膨胀,压强变大,U型管左侧液面下降,右侧液面上升,能验证,正确。
故选B。
10. 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粗盐水中的Mg2+、Ca2+、,得到精盐水
依次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BaCl2溶液、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B
鉴别CaCO3、NaOH、NaCl、NH4NO3四种固体
加水,观察溶解和温度的变化情况
C
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
高温煅烧
D
区分棉纤维、涤纶、羊毛线
点燃,观察现象并闻气味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加入过量的碳酸钠,碳酸钠能与钙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钙,可除去钙离子,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氯化钡能与硫酸根离子 反应生成硫酸钡,可除去硫酸根离子,氯化钡能与过量的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钠能与镁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镁,除去镁离子,后面可加入稀盐酸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但是过量的氯化钡无法除去,符合题意;
B、加水,碳酸钙难溶于水,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升高,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现象不同,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
C、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可除去杂质,不符合题意;
D、棉纤维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灼烧有纸燃烧的气味,羊毛线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涤纶灼烧有刺激性气味,现象不同,可以区分,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 下列实验方案错误的是
A. 探究NH4NO3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B.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NaCl溶液
C. 验证木炭的还原性
D. 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答案】B
【解析】
【详解】A、烧杯中放入温度计,随着硝酸铵的溶解,溶液温度改变,可以通过温度计时时观察体系温度变化,方案正确,不符合题意;
B、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首先取用、左物右码称量,用量筒量取溶剂,但量筒不能用于配制溶液,物质溶解过程中常常有能量变化,可能损坏量筒,比如稀释浓 硫酸 ,放出的大量热容易使量筒炸裂,量筒的口径小,不方便搅拌,所以量筒不能用来配制溶液,方案错误,符合题意;
C、碳与氧化铜加热时反应生成铜单质和二氧化碳,而生成的二氧化碳又能使得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氧化铁还原为铜单质的过程也伴随着颜色变化,黑色到紫红色,现象明显,方案正确,不符合题意;
D、从左至右,试管一铁钉生锈,试管二、三不生锈,试管二因为缺乏氧气而不生锈,试管三因为缺乏水而不生锈,实验做到控制变量、互为对照,方案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 小明同学在家里设计了以下“家庭小实验”方案,其中不可行的是
A. 利用干电池、小灯泡、导线等实验用品试验纯碱溶液的导电性
B. 用洁厕精(主要成分是盐酸)来除去铁锈
C. 用过滤的方法把硬水变成软水
D. 用食醋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
【答案】C
【解析】
【详解】A、纯碱(碳酸钠)溶液含有可以自由移动的带电离子,所以可以利用干电池、小灯泡、导线等实验用品试验纯碱溶液的导电性,故A方案可行;
B、洁厕精的主要成分是盐酸,盐酸可以和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反应,所以可以用来除去铁锈,故B方案可行;
C、过滤是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方法,但是硬水和软水的主要区别在于含有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的不同,所以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来将硬水转化为软水,故C方案不可行;
D、水垢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可以和食醋中的醋酸反应,所以可以用食醋来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故D方案可行。
故选C。
13. 下图所示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 鉴别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
B. 除去氢气中的氯化氢气体
C. 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D. 验证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答案】A
【解析】
【详解】A、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均显碱性,均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不能出现两种明显不同的现象,不能鉴别,该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A符合题意。
B、氯化氢气体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气不能,可使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氢气中的氯化氢气体,且进气管与出气管的方向符合“长进短出”,该选项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故B不符合题意。
C、红磷能够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因此用红磷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该选项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故C不符合题意。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且该反应在密闭容器内进行,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该选项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要记住常见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和质量守恒定律及应用。两种指示剂的显色反应可记忆为:对于紫色石蕊溶液:“酸红碱蓝”;对于无色酚酞:“遇酸不变色,遇见变成红色”。
14. 下列实验设计,不合理的是
选项
实验内容
实验过程
A
二氧化碳的溶解性
在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倒入1/3的水,拧紧瓶盖,振荡,塑料瓶迅速变瘪
B
浓盐酸的挥发性
打开盛有浓盐酸的细口瓶,瓶口有白雾产生
C
鉴定某溶液是氯化铁溶液
向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D
硫酸铵是一种铵态氮肥
硫酸铵样品与熟石灰混合后研磨,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在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倒入1/3的水,拧紧瓶盖,振荡,塑料瓶迅速变瘪,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设计合理;
B、浓盐酸易挥发,HCl极易溶于水,易结合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白雾,设计合理;
C、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应是有红褐色沉淀生成,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的不一定是氯化铁,也可能是硫酸铁、硝酸铁等,设计不合理;
D、硫酸铵是一种铵态氮肥,硫酸铵样品与熟石灰混合后研磨,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因为硫酸铵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磷酸钙、水和氨气,氨气有刺激性气味,设计合理。
故选:C。
15. 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CuCl2溶液中的少量稀盐酸
加适量CuO,充分反应
B
除去氧气中的少量氢气
把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
C
检验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样品是否变质
加入适量稀盐酸,观察
D
鉴别NaOH、NaCl、NH4NO3、CuSO4四种固体
分别加入适量水,观察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氧化铜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过滤得到氯化铜溶液,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B、高温条件下铜不能和氢气反应,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不但没有把杂质除去,反而把原物质除去,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加入足量盐酸,如果产生气泡,说明氢氧化钠变质,如果不产生气泡,说明氢氧化钠没有变质,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D、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氯化钠溶于水无明显变化,硝酸铵溶于水吸热,硫酸铜溶于水形成蓝色溶液,可以用加入水的方法鉴别四种物质,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16. 下列实验方案,设计合理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氮气中混有的少量氧气
通过灼热的炭粉
B
鉴别氯化钾、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四种固体
加入适量的水,观察并感知温度变化
C
分离硝酸钙和碳酸钙混合物
溶解、过滤、洗涤、烘干
D
探究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硝酸钡溶液,观察现象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A、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B、根据四种固体的溶解性、溶于水的温度变化,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氯化钙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硫酸、硫酸钠均能与硝酸钡溶液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A、灼热的炭粉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二氧化碳,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
B、加入适量的水,溶于水温度升高的是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降低的是硝酸铵,溶于水温度几乎无变化的是氯化钠和氯化钾,不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
C、硝酸钙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可用溶解、过滤、蒸发、洗涤、烘干,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合理;
D、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和硫酸钠均能与硝酸钡溶液反应,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硝酸钡溶液,不能用于探究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
故选:C。
【点睛】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7. 下列有关实验方案设计正确的是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50g
称取3g氯化钠固体溶于50mL水中
B
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能反应
取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再滴入稀盐酸至溶液变为无色
C
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O2含量
分别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D
除去CO2中含有的少量CO
点燃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50g,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 ,故应该称取3g氯化钠固体溶于47mL水中,故A错误;
B、取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振荡,再滴入稀盐酸至溶液变为无色,是因为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水,故B正确;
C、带火星的木条在纯氧中能复燃,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约为21%,呼出气体中的氧气更低,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不能比较,故C错误;
D、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故不能点燃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故D错误。
故选B。
18.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证明CO2可与H2O反应生成H2CO3
B. 除去CO2中的少量HCl
C. 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O2接触
D. 验证氢气的可燃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二氧化碳溶于水,也能使瓶内压强减小,使塑料瓶变瘪,不能证明CO2可与H2O反应生成H2CO3,需要借助于紫色石蕊,故A错误;
B、氯化氢、二氧化碳都会与氢氧化钠反应,吸收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故B错误;
C、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O2接触,故C正确;
D、氢气是可燃性气体,点燃之前需要验纯,故D错误。
故选C。
19. 下列实验方案设计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KCl溶液中含有的少量KNO3
加适量硝酸银溶液,过滤
B
除去CO2中含有的少量CO
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
C
鉴别CuCl2、NaCl、NaOH和H2SO4溶液
不需要外加试剂就可以鉴别
D
检验NaOH溶液中是否含有Ca(OH)2
滴入氯化铁溶液,观察现象
A. A B. B C. C D. D
【答案】BC
【解析】
【分析】
【详解】A、硝酸银与氯化钾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钾,反而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的原则,选项实验方案设计不正确;
B、一氧化碳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铜,能除去杂质且不带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的原则,选项实验方案设计正确;
C、观察颜色,蓝色的是氯化铜溶液,将氯化铜溶液与其他溶液混合,产生蓝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钠,再将剩余的两种溶液分别加入蓝色沉淀中,沉淀溶解的是硫酸,无明显现象的是氯化钠,不外加试剂可以鉴别,选项实验方案设计正确;
D、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都能反应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现象相同,不能鉴别,选项实验方案设计不正确。
故选BC。
二、填空题
20. 实验室里有两瓶无色液体和两种黑色粉末,已知它们分别是稀硫酸和蒸馏水、CuO和Fe中的一种。现场仅提供了紫色石蕊溶液以及常用的实验仪器。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进行检验。
实验操作
_____
实验现象
_____
实验结论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答案】 ①. 分别取少量两种无色液体于试管中,分别滴入2-3滴紫色石蕊溶液
②. 其中一支试管溶液变红,另一支试管无明显现象 ③. 能使溶液变红的为稀硫酸,另一种液体为蒸馏 ④. 分别取少量黑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
⑤. 其中一支试管黑色固体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另一支试管产生气泡 ⑥. 产生气泡的是铁,另一种固体是氧化铜
【解析】
【分析】
【详解】稀硫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蒸馏水显中性,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故可分别取少量两种无色液体于试管中,分别滴入2-3滴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实验现象为:其中一支试管溶液变红,另一支试管无明显现象,结论为:能使溶液变红的为稀硫酸,另一种液体为蒸馏水;
氧化铜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黑色固体逐渐消失,铁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产生气泡,故可分别取少量黑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现象为:其中一支试管黑色固体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另一支试管产生气泡,结论为:产生气泡的为铁,另一种黑色固体是氧化铜。
21. 某工厂产生的铜屑中含有少最铁屑。现要回收利用其中的铜,需除去其中的铁屑,张山同学设计了甲、乙两个实验方案:
(1)以上两个实验方案中,从回收利用率角度考虑,你愿意选择_____。
(2)两个方案中都有过滤操作,该操作中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
(3)写出两个实验方案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方案甲_____;
方案乙_____。
(4)你能否再设计一个不同原理的方案?写出你的方案_____。
【答案】 ①. 甲 ②. 烧杯、漏斗、玻璃棒 ③. ④. ⑤. 用磁铁吸引
【解析】
【分析】
【详解】(1)由于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时还会生成一部分铜,因此在甲方案中得到的铜要多一些,因此应该选择甲;
(2)在过滤操作中一定会用到漏斗、烧杯、玻璃棒、铁架台、滤纸等,其中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玻璃棒;
(3)方案甲是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而方案乙是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由于铁具有磁性,因此能被磁铁吸引,因此实验方案是:利用磁铁吸引,除去铁。
22. 某小组想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烧杯中的硫酸是否过量:同学们分别选取无色酚酞试液、紫色石蕊试液设计实验方案,请你判断并分析:
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样,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不变色
稀硫酸过量
方案二
取样,滴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
溶液变红
稀硫酸过量
上述设计的实验方案中,正确的是______(填“方案一”或“方案二”)另外一个实验方案错误的原因是______;写出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实验延伸】请你再设计一个确定稀硫酸是否过量的实验方案,你选用的药品是______,实验现象及结论是______。
【答案】 ①. 方案二 ②. 氢氧化钠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滴加酚酞试液也不变色 ③. 2NaOH+H2SO4=Na2SO4+2H2O ④. 锌粒 ⑤. 产生气泡,说明稀硫酸过量
【解析】
【详解】上述设计的实验方案中,正确的是方案二,方案一错误的原因是氢氧化钠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滴加酚酞试液也不变色; 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
实验延伸:
选用的药品可以是锌粒,加入锌粒,产生气泡,是因为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说明稀硫酸过量。
23. 为验证铜、铁、锌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甲同学与乙同学分别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方案,都能达到实验目的。实验室可供选择的试剂有:锌片、铁片、铜片、硫酸锌溶液(无色)、硫酸亚铁溶液(浅绿色)、硫酸铜溶液(蓝色),实验方案如表:
实验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实验操作
一种金属放入两种溶液中
两种金属同时放入一种溶液中
(1)方案一选择的金属 _____ ;
(2)方案二中,当金属足量时,最终烧杯中液体呈 _____ 色;
(3)其他同学设计了以下不同实验方案,其中同样可以达到实验目的有 _____ (填字母)
A 取一定量硫酸锌溶液,分别加入铁片与铜片
B 取一定量硫酸铜溶液,加入足量铁片充分反应后取出铁片,再加入锌片
C 取一定量硫酸亚铁溶液,加入锌片,一段时间后把锌片表面新得物质加入一定量硫酸铜溶液中
【答案】 ①. 铁 ②. 无 ③. BC
【解析】
【分析】活动性强的金属能够将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反之也可以通过金属是否与另一种金属的盐溶液反应判断两种金属的活动性。
【详解】(1)比较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需要相邻两种金属相互比较,选择铁片分别加入到硫酸锌和硫酸铜溶液中,通过是否反应验证金属活动性:Fe<Zn,Fe>Cu,故方案一选择的金属是:铁;
(2)两种金属放入一种溶液中,一种金属发生反应,另一种金属不反应,能够顺利比较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选择两种金属为锌片和铜片,溶液为硫酸亚铁,其中只有锌与硫酸亚铁能发生化学反应,当锌片足量时,最终溶液中只含有水和硫酸锌,溶液为无色;
(3)A、铁片和铜片都不与硫酸锌溶液反应,只能证明铁、铜的活动性都比锌弱,但铁和铜的活动性不能比较,故A不正确;
B、硫酸铜溶液与足量铁片反应,证明金属活动性:Fe>Cu,反应结束后溶液由蓝色硫酸铜溶液变成硫酸亚铁溶液,再加入锌片,锌置换出金属铁,证明金属活动性:Zn>Fe,所以B正确;
C、锌片与硫酸亚铁反应表面生成单质铁,证明金属活动性:Zn>Fe,取锌片表面铁单质与硫酸铜反应,得到红色铜,证明金属活动性:Fe>Cu,所以C正确。故选BC。
【点睛】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但需要熟练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综合考虑各种出现的情况才能正确解答此题。验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以将活动性居中的金属与另外两种的金属盐溶液反应,也可以用活动性居中的金属的盐溶液与另外两种金属反应。
24. 在研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某小组想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虽然无明显现象,但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试与他们一起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并得出有关结论。
【设计实验】
(1)探究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当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后,溶液由无色变为______色,根据上述实验中颜色变化,可确定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变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探究上述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烧杯中的硫酸是否过量:
根据上述反应过程中溶液变成无色,不能确定稀硫酸是否过量,同学们又分别选取氯化钡溶液、紫色石蕊试液设计实验方案,请你判断并分析:
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样,滴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稀硫酸过量
方案二
取样,滴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
溶液变红
稀硫酸过量
上述设计的实验方案中,正确的是______(填“方案一”或“方案二”),另外一个实验方案错误的原因是______。
【实验延伸】
(3)请你设计一个确定稀硫酸是否过量的实验方案,你选用的药品是______,实验现象及结论是______。
【答案】 ①. 红 ②. 2NaOH+H2SO4=Na2SO4+2H2O ③. 方案二 ④. NaOH和H2SO4反应后生成的硫酸钠也能和BaCl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BaSO4 ⑤. 锌粒(或碳酸钠等) ⑥. 若有气体放出,证明稀硫酸过量,反之稀硫酸不过量
【解析】
【分析】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钠。
【详解】(1)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当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
(2)只有酸过量时溶液呈酸性,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方案二正确;方案一中NaOH和H2SO4反应后生成的硫酸钠和硫酸都能和BaCl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BaSO4,故生成沉淀不能证明酸过量。
(3)确定稀硫酸是否过量,选择的物质能与酸反应有现象,与氢氧化钠、硫酸钠都不反应就符合要求,故可选活泼金属、碳酸盐等,实验现象及结论是若有气体放出,证明稀硫酸过量,反之稀硫酸不过量。
25. 某固体粉末含铜、氧化铜和铁,为测定其中铜元素的含量,分别取ag该样品开展实验,获取,称量滤渣铜的质量并进行计算,实验前,设计了如下方案。
【方案一】
①滤液N中最多含溶质_______种:滤渣M中只含铜。不含铁的原因是_______。
【方二】
①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②比较以上两种方案,哪一种能更准确测定铜元素的含量并写出理由,_______。
【答案】 ①. 3 ②. 稀硫酸过量,Fe被完全反应 ③. 黑色固体变红 ④. ⑤. 方案二更准确。由于Fe的量未知,方案一中的滤液N中能含有CuSO4,未被计算入Cu中,产生误差。(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方案一:
①向该固体粉末中加入过量稀硫酸后,其中的铁会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氧化铜会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铁还会与生成的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后过滤,则滤液N中最多含溶质为硫酸亚 铁、硫酸铜和剩余的硫酸三种溶质;由于铁的活动性比氢强,而铜的活动性比氢弱,稀硫酸过量,则铜不能反应,而铁被反应完,所以滤渣M中只含铜、不含铁。
方案二:
①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加热条件下会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则会观察到黑色固体逐渐变红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 CuOCu+ CO2;
②方案一中的滤液N中能含有CuSO4,未被计算入Cu中,产生误差,无法确定滤渣M中的铜单质是否为全部铜元素的质量;方案二可确保氧化铜全部转化为铜单质,进而准确测定全部铜元素的含量,所以方案二能更准确测定铜元素的含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0 化学创新实验题(十)-2022年中考化学考前查漏补缺提分专题精练(全国通用),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7 微型化学实验题(七)-2022年中考化学考前查漏补缺提分专题精练(全国通用),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5 分析与推理题(五)-2022年中考化学考前查漏补缺提分专题精练(全国通用),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