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11 考点3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展开(全国文综Ⅱ)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1~3题。
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
[高考考查内容]
[设问分析]
答案 1.B 2.B 3.D
解析 第1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因此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会减小河流径流量和河水含沙量,B对、D错。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对减小降水变率和增加降水量影响不大,A、C错。第2题,由于该月降水异常增多,因此到第5次降水时,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大,从而产生洪峰;由表可知,第5次降水历时短,降水量多,即降水强度大,②③对。由表可知,第5次降水历时只有2天,相对于第2次和第3次降水来说,历时较短,①错。由于当月该地植被覆盖率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植被截流差异不明显,④错。第3题,由表中信息可知,第6次和第5次降水过程的影响相比,河流洪峰流量明显增加,且洪水含沙量极高,说明河流水位上升,淹没部分植被覆盖的坡面,造成水土流失严重,使得河流含沙量增多,D对。第5次和第6次降水过程,都为同一流域的河床和沟谷,因此水土流失变化不可能相差太大,A、B错。第5次降水的强度更大,对裸露坡面泥沙的冲刷作用更明显,但河流泥沙含量较低,说明裸露坡面不是主要的泥沙来源,C错。
1.不同区域森林生态功能的差异
2.热带雨林破坏的原因、危害及保护措施
考向1 通过“森林的生态功能”考查“区域认知”
(2021·山东威海市期末)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东北林区典型地带性植被,对区域气候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下图示意某季节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林内、林外气温变化统计,其中Ⅰ、Ⅱ曲线分别代表该季节林外空旷地气温平均值、林内气温平均值。(注:图中每间隔1小时统计一次)。据此完成1~2题。
1.据图推测( )
A.0点林内、林外气温均达到最低值
B.8点左右林外气温超过林内
C.12点林内、林外气温均达到最高值
D.9点左右林内、林外温差达到最大
2.下列关于图示季节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对气温调节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白天主要起降温作用 ②使温度日变幅增大 ③整体表现为增温效应 ④该季节最可能为夏季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图中每个圆点对应一个小时,共24个小时,其中Ⅰ曲线为林外空旷地气温平均值、Ⅱ曲线为林内气温平均值。通过气温值的读取可看出林内、林外的最低值都出现在5点左右,A错误;林外超过林内气温是在8点左右,B正确;读图可知林外、林内的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3点,C错误;林内和林外气温差最大出现在5点左右,D错误。第2题,森林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读图中Ⅱ曲线可知,林内白天最高气温低于林外气温,所以白天起到降温的作用,①正确;林内夜晚的气温高于林外,使得林内整体气温高于林外,③正确;读图可看出林内整体气温曲线更为平缓,气温日变幅更小,②错误;图中气温最高值为3 ℃,可以判定不可能是夏季,④错误,故选C。
考向2 通过“森林破坏的原因、危害及措施”考查“综合思维”
(2021·湖北荆门市龙泉中学月考)下图为“我国某丘陵地区等高线图”,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图示地区在≥300米的地区中恢复森林植被,河流①②水文特点随之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季节变率减小。据此完成3~5题。
3.在生态文明建设前,该区域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流域内①②河流径流量变率大,根本原因是( )
A.雨水过多转化为生物水和地下水
B.雨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流短小
4.森林植被恢复后,该流域( )
A.坡面侵蚀增强
B.日温差增大
C.可蒸腾量变大
D.①②河灌溉水源不稳定
5.恢复该地区植被选择的主要类型是( )
A.针叶林 B.混交林
C.落叶林 D.常绿林
答案 3.B 4.C 5.D
解析 第3题,该区域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下渗和地下径流减少,雨水多数转化为地表径流,雨季快速汇入河流,导致河流径流量大增,而旱季时河流因缺少补给,径流量大减,B正确。第4题,森林植被恢复后,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增强,坡面侵蚀减弱,A错;植被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使白天增温慢,晚上降温也慢,日温差减小,B错;植被覆盖率增大,植物可蒸腾量变大,C正确;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强,下渗和地下径流增加,河流的径流量稳定,①②河灌溉水源稳定,D错。第5题,据图中纬度可知,该流域位于亚热带,对应的植被为亚热带常绿林,故恢复该地区植被选择的主要类型应为常绿林,故选D。
考点练
2017年12月5日,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区域内海拔1 500~2 067米,是滦河与辽河的发源地之一。该地区历史上由于过度采伐,土地退化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持续奋斗,三代造林人让贫瘠的沙地变成了绿水青山。下图为塞罕坝位置示意。据此完成1~2题。
1.塞罕坝造林异常艰难的自然原因是( )
①地处高原、山地,海拔高 ②地处非季风区,降水少 ③距冬季风源地近,风沙大 ④气温较高,蒸发旺盛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塞罕坝林区对京津地区的影响是( )
A.防风固沙 B.吸烟滞尘
C.美化环境 D.维护生物的多样性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塞罕坝林场区域内海拔1 500~2 067米,地处高原、山地,地势较高,热量条件不足,生长期较短;地处季风区边缘,降水较少;靠近冬季风源地,风力较大,多大风日,易受低温冻害和风沙影响;纬度高,海拔高,气温较低。①③正确。故选C。第2题,塞罕坝林场位于北京的北部,是冬季西北季风的上风向,可以减轻京津地区的风沙危害,选A。
(2021·辽宁丹东市开学考试)林地土壤蓄洪作用主要反映在毛管孔隙水的贮存能力上。土壤持水量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下表为四川盆地东部海拔350~951米某山不同林地土壤孔隙度和持水性资料。据此完成3~4题。
3.最适合该山地作为水土保持林的林地类型是( )
A.针阔混交林 B.楠竹林
C.常绿阔叶林 D.灌木林
4.与当地其他林地相比,楠竹林有机质含量低,原因主要是( )
A.地表径流大 B.枯枝落叶多
C.生长速度慢 D.年均温较高
答案 3.D 4.A
解析 第3题,结合材料可知,林地土壤蓄洪作用主要反映在毛管孔隙水的贮存能力上,土壤持水量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在材料所给的四种林地类型中,灌木林的毛管孔隙度最大,且饱和持水量最高,说明灌木林的土壤蓄洪作用最强。这表明水土保持作用最好的是灌木林,D正确。第4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枯枝落叶多,会将更多的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与其他树种相比,楠竹林作为常绿植物,枯枝落叶相对较少,B错误;由材料分析可知,楠竹林保持水土的能力较低,地表径流大,对地表的侵蚀、搬运作用强,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低,A正确;年均温较高,化学和生物风化作用增强,有机残体归还较多,有利于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D错误;楠竹林作为经济林,树种单一,生长迅速,C错误。
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某森林带的主要分布区。读图,完成5~6题。
5.该森林带在甲地区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背风坡气流下沉现象显著
B.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和迎风坡对气流的抬升作用
C.沿岸台风活动频繁,降水较多
D.受东北信风的影响
6.目前,该森林带的面积正在大幅度减小,造成的后果最有可能是( )
A.自然灾害减少 B.全球降水增加
C.全球海平面下降 D.雪线高度上升
答案 5.B 6.D
解析 第5题,由图可知,该森林带为热带雨林带,在马达加斯加岛(甲地区)分布呈非地带性规律,主要原因是深受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和东南信风迎风坡对气流的抬升作用,降水较多,B正确。第6题,该森林带的面积正在大幅度减小,造成的后果最有可能是对气候的调节能力下降,全球气候变暖,雪线高度上升,D正确。
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亚马孙,既是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又是地球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每年洪水季,亚马孙流域的河流水位上涨,最高可以上涨10~15米之多。延展的河面会将两侧的雨林淹没,时间可达200天之久,形成“洪泛森林”生态系统。洪泛森林中的许多乔木和灌木会以洪水为信号,进入结果期。当6~9月洪水退去,种子便会结束休眠,开始生根发芽。下图示意亚马孙河流域及雨林范围。
(1)从水系特征角度,分析亚马孙河6~9月水位降低的原因。(6分)
(2)简述洪水对洪泛森林的积极影响。(4分)
(3)为了开发亚马孙河的水资源,巴西等国计划在亚马孙河流域兴建水坝,但遭到一些专业人士的反对。请说明反对的理由。(6分)
答案 (1)(亚马孙河南岸支流比北岸数量多,南岸流域面积比北岸广,)干流水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南岸支流;南岸支流与主干流均位于南半球;6~9月时赤道低气压带北移,南岸支流与主干流流域降水减少,导致河流水位下降,洪水退去。
(2)洪水带来的沉积物、水下腐烂的植物叶片为洪泛森林生态系统提供养料;洪泛森林中的果实借助洪水及鱼类广泛传播,洪水退去后可生根发芽。
(3)大坝会导致河流水位上升;两岸雨林被淹没,导致大量树木死亡,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原住居民生活。
解析 (1)河流水系特征主要有河流的流程、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及其形态、河网密度、水系归属、河道(河谷的宽窄、河床深度、河流弯曲系数)等。读图可知,亚马孙河南岸支流数量多,流域面积广,北岸支流少,流域面积比较小,干流水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南岸支流;南岸支流及干流均位于南半球,而6~9月份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赤道低气压带北移,南岸干支流降水减少,入河水量减少,导致河流水位降低。(2)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分析,洪水泛滥时带来的沉积物、水下腐烂的植物叶片等能形成肥沃的土壤,为洪泛森林生态系统提供养料,利于树木生长;洪泛森林中的果实能够借助洪水及鱼类广泛传播,洪水退去后可生根发芽,保障了洪泛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3)反对在亚马孙河流域修建水坝的理由主要从水坝的建成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进行分析。降水序号
降水历时(天)
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2
4
80.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
洪峰流量346 m3/s
6
2
54.4
洪峰流量1 750 m3/s
必备知识
①森林的生态功能;②洪峰的成因;③河流含沙量的影响因素。
关键能力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①文字信息:由“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可知,因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该流域植被覆盖率提高,则河流含沙量减少;“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说明植被和土壤涵养了部分降水,导致水量小,流失的泥沙也就少,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量虽然不是最大,但却全部转变成了径流量,也就带动了较多的泥沙流失量,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
②图表信息:6次降水中,降水历时长短不同,降水量有大有小,反映出降水强度存在差异,其中,第5次降水强度最大;前4次降水无明显洪峰,第6次降水洪峰流量最大。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说明植被覆盖率提高对环境的作用、指出洪峰的成因、说出河流泥沙的来源。
学科素养
综合思维:
①要素综合:植被对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
②时空综合:洪峰的成因;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的原因。
区域认知:
①区域位置:我国黄土高原。
②区域特征:黄土高原地处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抗侵蚀能力差;地表崎岖,千沟万壑;植被覆盖率低,加上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水土流失严重。
核心价值
引导考生学以致用,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1题
“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就是分析植被状况改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2题
“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实质上是与其他几次降水比较,说出第5次降水呈现的特征。
第3题
“第6次降水”与前5次降水比较,降水量不是最多,降水强度也不是最大,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意味着泥沙来源并不是常规的泥沙出处。前5次降水后河流含沙量并不大,说明泥沙物质并没有被雨水带入河流,而是被保持水土的植被拦截固定了,一旦植被的固沙功能达到极限,这些被固定的泥沙就会成为下一次降水挟带的沙源,并得到集中释放。
地区
主要作用
丘陵、山地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干旱、半干旱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沿海地区
阻挡海风、保护农田
城市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
交通线两侧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林地类型
孔隙度(%)
有机质含量(%)
饱和持水量(吨/公顷)
总孔隙
非毛管孔
毛管孔
针阔混交林
59
14
45
4.62
503
常绿阔叶林
63
16
47
3.18
648
楠竹林
52
12
40
2.08
312
灌木林
73
17
56
7.79
1 833
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14 考点3 生态环境保护: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14 考点3 生态环境保护,共4页。
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11 考点4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11 考点4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共7页。
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12 考点2 流域综合开发: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12 考点2 流域综合开发,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