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节 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教案
展开第五节 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和联系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长株潭城市群的位置特点和相互间的交通联系。
2.知道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发展特点的差异。
3.理解长沙、株洲、湘潭一体化建设对区域发展的积极意义。
4.通过对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了解,感悟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5.掌握本节教材所渗透的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
2学情分析
长株潭城市群地处我国中部地区,2007年被国家批准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地理区位和区域发展模式均具有代表性。本节教材包括“城市群概况”、“三市的发展差异”和“三市的发展联系”3部分内容
3重点难点
一、城市群概况
1.地理位置
2.空间关系
3.交通联系
二、三市的发展差异
1.长沙市的发展特点
2.株洲市的发展特点
3.湘潭市的发展特点
三、三市的发展联系
1.长株潭一体化建设
2.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
教学指导:
这一部分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长株潭城市群的地理位置与范围,以及三市的空间关系与交通联系方式等内容,整体学习难度不大,可引导学生读“长株潭地区在湖南省的位置”、“长株潭城市群城区交通分布”2幅地图,完成P.64“活动”来达成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可能对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城市不太了解,教师可对三市的基本情况做一些补充说明,或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三市的相关材料,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
(1)读“长株潭地区在湖南省的位置”图,说出长株潭城市群的地理位置特点。(地处湖南省东部,一江串三城)
(2)读“长株潭城市群城区交通分布”图,说出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之间的位置关系和交通联系。(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市区彼此相距很近,呈三足鼎立之势;三市之间有铁路、公路和内河航运等交通联系)
转承:有谁知道长沙、株洲、湘潭的城市特色吗?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或教师提供的三市的材料,发表对三市的认识。
教师:一江串三城,长沙、株洲、湘潭均位于湘江流域,彼此相距很近,自然地理条件差不多,但三市的发展却各具特色,你们想知道它们之间的具体差异吗?
【三市的发展差异】
教学指导:
这一部分的教学应把握两个关键点,一是因学生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应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来了解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发展差异;二是引导学生分析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确定不同发展方向的原因,本部分的“活动”与图7—42“长沙、株洲、湘潭的发展差异”密切相关。
(1)读“长沙、株洲、湘潭的发展差异”图,说出三市的发展差异。
(2)完成教材P.65“活动”,分析三市确定不同发展方向的原因。
要求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把握三市发展的方向。从“避免雷同,各有侧重”的角度理解其原因——三市确定不同发展方向的原因是为了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条件,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
【三市的发展联系】
教学指导:
这一部分内容阐明了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建设与“两型社会”建设,是本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教材中两组“活动”很重要,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理解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和“两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意义。教师在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应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任务驱动:阅读教材P.66第一段文字,思考下列问题:
(1)长株潭城市群实施一体化建设的基础是什么?(三市距离较近,布局紧凑;现代化交通运输发达)
(2)长株潭城市群实施一体化建设的目的是什么?(避免特大城市常见的“城市病”,发展城市群的整体优势)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完成教材P.66“活动”。教师应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图文材料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
①将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成一个高效能和生态型的城市群,你认为上述举措合理吗?(从一体化建设的角度看,上述举措合理。把长株潭城市群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既可以避免特大城市常见的“城市病”,又有利于区域的协调发展)
②除此之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好办法?(学生可以从产业、环境、通信、交通等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角度可大可小,言之有理即可)
转承:在长株潭城市群实施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为了使区域得以可持续发展,你认为应注意哪些问题?——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持!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批准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那么,怎样才能实现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的目标呢?
课堂活动:
(1)阅读教材中的“两型社会”材料,说一说你对“两型社会”的理解。(最好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2)组织学生完成P.68“活动”。(本活动是一个开放性的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两型社会”的内涵,了解“两型社会”建设的一些具体措施,树立“两型社会”的发展理念,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不应过分追求答案的统一性,而应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大胆表达个人的见解)
【附1:本节教学中应注意渗透的方法】
1.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
地理环境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区域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认识区域间的差异和认识区域内部的差异也就成为了区域地理的重要研究内容。
区域差异分析的一般步骤是:搜集区域资料(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经济条件——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等;社会条件——政治、文化、交通、人口、民族与宗教等)→分析与整理资料(文字整理归类,数据分析,图表绘制等)→分析比较区域差异(区域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条件,区域经济结构,区域发展特点等)→探究区域差异的成因。
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方法有:①定性的方法:指对区域内的地理事象进行定性的描述和说明,包括文字叙述、图像展示和列表归纳等。该方法主要反映区域地理事象的概况和特点等。②定量的方法:指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借助于数学手段对地理事象进行量化研究。定量分析的实质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和要求,对地理资料进行分析处理,明确地理事象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③综合的方法:对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该方法能够综合分析区域发展中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
例如,关于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发展差异的学习,可运用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来认识三市的发展差异。
长沙
株洲
湘潭
地理位置
人口
城市定位
支柱产业
产业结构
发展方向
【附2:本节活动目标及答案提示】
P.64活动:【活动目标】了解长株潭城市群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三市之间的位置关系和交通联系,进一步掌握运用地图评价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
【答案提示】1.长株潭城市群地处湖南省东部,湘江流经三市。2.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市区彼此相距很近,呈三足鼎立之势;三市之间有铁路、公路和内河航运等交通联系。
P.65活动:【活动目标】了解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发展差异,理解三市确定不同发展方向的原因,提高分析区域发展问题的相关能力。
【答案提示】专家的观点有道理。长沙、株洲、湘潭的城市定位和支柱产业不一样,三市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各有侧重,避免雷同,同时又要取长补短,加强协作,把各自的长处整合成城市群的发展优势,以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
P.66活动:【活动目标】了解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的主要举措,理解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的含义,提高学生的决策能力和创新意识。
【答案提示】1.长株潭城市群按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求,从产业、环境、通信、交通等方面,加快城市群一体化进程,以建设高效能和生态型的城市群。材料中的观点从不同部门的角度阐明了一体化建设的方向,符合区域发展的要求,是合理的举措。2.旨在训练学生的决策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可以从产业、环境、通信、交通等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角度可大可小,言之有理即可。
P.68活动:【活动目标】了解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的主要措施,理解“两型社会”建设的内涵;引导学生树立“两型社会”的发展理念,并贯彻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答案提示】1.上述措施合理,理由略。2.答案开放,合理即可。请参考教材P.67“‘两型社会’”材料中的相关观点。3.答案开放,合理即可。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节 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精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节 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精品教学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新课讲授,课堂练习,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节 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节 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教案设计,共3页。
地理第七章 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第五节 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教案: 这是一份地理第七章 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第五节 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预习安排,前置作业,学法指导,地位,课本P60下,书面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