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模拟化学试题2(有答案)
展开2022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二)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l:35.5 Fe:56 Cu:64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20分)
1.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滴水成冰 B.聚沙成塔 C.铁杵磨针 D.火烧连营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 B.检查气密性
C.加热溶液 D.取用氯化钠
3.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A.2个氦原子:2Ne B.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N
C.氨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D.一个臭氧分子由三个氧原子构成:O3
4.下列对某一主题知识的整理,正确的一组是
A.物质的分类 | B.微观粒子 |
①纯净物:液态氧、金刚石、干冰 ②碱:烧碱、纯碱、消石灰 | ①硫离子结构示意图: ②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 |
C.化学与安全 | D.化学与生活 |
①将霉变食物高温蒸熟后也不能食用 ②发生室内着火,立即打开门窗通风 | ①胃酸过多的人应多饮用苹果汁 ②成年人缺钙易造成骨质疏松 |
5.甲与乙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B.反应前后分子个数减少
C.甲、丙、丁均为氧化物 D.丙为有机物一一乙醇
6.证据推理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素养之一。下列宏观事实与相关解释或结论不一致的是()
A.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100mL,是由于分子间存在间隙
B.夏日雨后初晴,路面的水渍很快消失,主要是由于水分子运动到空气中去了
C.水通电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
D.将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红,说明CO2是一种酸
7.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1℃时,甲、丙的饱和溶液,溶剂质量一定相等
B.t2℃时,等质量的乙、丙溶液,溶质质量一定相等
C. t3℃时,将甲、乙、丙的混合溶液降温至t1℃,一定有固体析出
D. t1℃时,将乙、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不相等(不考虑溶剂的蒸发)
8.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 A | B | C | D |
实验设计 | ||||
实验目的 | 验证木炭的还原性 | 探究蜡烛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 探究可燃物燃烧是否需要氧气 | 检验气体成分 |
9.向盛有Cu(NO3)2溶液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锌粉和银粉的混合物,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滤渣中一定不含锌,一定含铜和银
B.滤液中一定含Zn(NO3)2和Cu(NO3)2,可能含AgNO3
C.滤渣中一定不含锌和铜,一定含银
D.滤液中一定含Zn(NO3)2,一定不含AgNO3
10.铜和铁的混合粉末若干克,与足量盐酸反应后,过滤,将滤渣在空气中充分加热,加热后的质量恰好等于原混合物的质量,则原混合物中铜与铁的质量比为
A.4:1 B.1:4 C.5:1 D.1:5
二、填空简答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15分)
11.(5分)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回答下列问题:
(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稻济天下”,在不断培育高产杂交水稻的同时,还成功培育出了适宜在盐碱地上种植的“海水稻”。
①“杂交水稻”富含淀粉,淀粉属于六大基本营养素中的 。
②“海水稻”富含硒,硒是人体必需的 (选填“微量”“常量”)元素。
(2)在治疗胃酸过多症的药物成分中,含有的物质不可能是 (填字母)。
A.碳酸氢钠 B.氢氧化铝 C.氢氧化钠 D.碳酸钙
(3)自来水硬度较大不宜直接饮用。为了降低水的硬度,生活中常采用的方法是 。
(4)扑灭森林火灾时,通常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其灭火原理是 。
12.(5分)钨(W)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下图是一种生产钨的工业流程。
已知:白钨矿的主要成分是钨酸钙(CaWO4),还含有CaO、SiO2等。
(1)操作1中粉碎白钨矿的目的是 。
(2)操作2是 ;所得滤液中的成分是 (填化学式)。
(3)流程中氨水(NH3·H2O)和H2WO4反应生成(NH4)2WO4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写出氢气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钨的化学方程式为 。
13.(5分)有限的元素可以组成种类繁多的物质,依据表中的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元素名称 | 钠 | 钙 | 氧 | 氮 | 碳 | 氢 | 氯 |
元素符号 | Na | Ca | O | N | C | H | CI |
(1)若某物质是一种常见的中性调味品,该物质的化学式为 。
(2)某物质排放后会引起酸雨,该物质的化学式为 。
(3)若由三种元素组成的酸与某物质可以发生中和反应。请写出一个符合题意的化学方程式 。
(4)甲、乙、丙都是以上元素组成的物质。他们之间有如图所示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表示某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
① 若甲为黑色固体单质,则乙→丙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填序号)。
A.甲、乙、丙可分别为碳酸钠、二氧化碳、碳酸钙
B.若甲、乙是组成元素相同的两种液体,则丙为氢气
C.若乙、丙是组成元素相同的两种气体,则甲一定为C
D.若甲、乙都为盐,则丙可能为氯化钠
三、计算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5分)
14.(5分)向51.6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H2O2溶液中加入2gMnO2粉末。反应一段时间后,产生氧气的质量为1.6g,试计算此时剩余H2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请写出计算过程)。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0分)
15.(4分)实验室现有氯酸钾、二氧化锰、稀硫酸、石灰石、稀盐酸、锌粒以及下列仪器和装置,据图回答问题:
(1)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制取CO2,选择的仪器是 (填序号)。
(2)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制取O2,还缺少一种仪器,其名称为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如果用装置⑨采用排空气法收集H2,则H2从导管口 进入(填“a”或“b”)。
16.(6分)84消毒液、H2O2溶液都是常用的消毒剂,某兴趣小组对这两种消毒剂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实验活动】取少量84消毒液置于试管中,滴加H2O2溶液,有大量气泡产生,经检验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查阅资料】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化学式为NaC1O)
【提出问题】在上述反应中,NaClO的作用是什么?
【作出猜想】
猜想一:NaClO类似分解H2O2溶液制取氧气时MnO2的作用,作催化剂;
猜想二:NaC1O与H2O2溶液发生化学反应,作 ,生成氯化钠、氧气和一种氧化物。
【实验探究】
(1)按右图所示组装实验装置(固定装置省略)。加入药品前的操作是 。
(2)实验I:按右图装置经注射器甲注入10mL水,观察到注射器乙活塞向右移动10mL;(忽略大气压、摩擦等其他因素对测量结果造成的影响,下同)
(3)实验Ⅱ:先向锥形瓶中加入20mL84消毒液,再按右图装置将25mLH2O2溶液平均分5次经注射器甲注入锥形瓶中,待注射器乙活塞不再向右移动后,记录每次气体的总体积,数据见下表:
| 第1次 | 第2次 | 第3次 | 第4次 | 第5次 |
H2O2溶液/mL | 5 | 5 | 5 | 5 | 5 |
注射器乙中气体的总体积/mL | 35 | 70 | 85 | a | b |
【实验结论】根据表中数据判断 (填“猜想一”或“猜想二”)是正确的,依据是 ,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数据分析】表中的数据b一a= 。
化学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二)
说明:凡要求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若化学式有误不给分;未配平或未写反应条件或未标出“↑”、“↓”等符号的扣该方程式一半分。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本题共15分)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D | B | D | B | B | D | D | A | D | A |
二、填空简答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15分)
11.(1)糖类 微量 (2)C (3)煮沸 (4)清除可燃物,破坏燃烧的条件
12.(1)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2)过滤 CaCl2和HCl (3)
(4)
13.(1)NaCl(2)NO2 (3) (合理即可)
(4)① 或 ②A
三、计算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5分)
14.解:设参加反应的H2O2的质量为x
68 32
x 1.6g
68:32=x:1.6g
解得:x=3.4g
剩下H2O2的质量为:
则剩下H2O2的质量分数为:
答:剩余H2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3.52%。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0分)
15.(1)①②③⑥ (2)试管 (3)b
16.【作出猜想】反应物
【实验探究】检查装置气密性
【实验结论】猜想二 实际实验中得到气体体积不是每次相等
【数据分析】5
2022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模拟化学试题4(有答案): 这是一份2022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模拟化学试题4(有答案),文件包含2022年黄冈孝感咸宁三市黄冈市化学中考模拟试题4pdf、答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模拟化学试题4(有答案): 这是一份2022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模拟化学试题4(有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K,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古诗《石灰吟》,实验室有7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模拟化学试题5(有答案): 这是一份2022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模拟化学试题5(有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简答题,计算题,实验与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