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 2022届高考考前冲刺卷(六)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化学 2022届高考考前冲刺卷(六)教师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22届高考考前冲刺卷
化学(六)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化学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古代记载文字的器物——甲骨,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工艺装饰材料——天然水晶,属硅酸盐产品
C.第五形态的碳单质——“碳纳米泡沫”,与石墨烯互为同分异构体
D.秸秆经加工处理成吸水性的材料——植物纤维,可用作食品干燥剂
【答案】D
【解析】A.古代记载文字的器物——甲骨,其主要成分是钙质物质,A错误;B.工艺装饰材料——天然水晶,是二氧化硅,B错误;C.第五形态的碳单质——“碳纳米泡沫”,与石墨烯是不同性质的单质,二者互为同素异形体,C错误;D.秸秆经加工处理成吸水性的材料——植物纤维,无毒、无味、具有吸水性,所以可用作食品干燥剂,D正确;故合理选项是D。
2.已知:(乙苯)+CO2→(苯乙烯)+CO+H2O。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消耗NA个乙苯分子,生成标准状况下22. 4L H2O
B.每生成1mol苯乙烯,转移电子数2NA
C.10. 6g乙苯中含有碳碳单键数目为0.2NA
D.将1mol CO2溶于适量水中,溶液中、和H2CO3粒子数之和小于NA
【答案】A
【解析】A.H2O在标况下是液体,不能利用22.4L/mol计算体积,故消耗NA个乙苯分子,生成H2O的体积不是22.4L,A错误;B.由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每生成1个苯乙烯,电子转移的数目为2e-,则生成1mol苯乙烯,转移2mol电子,B正确;C.10.6g乙苯的物质的量为,苯环不含碳碳单键,1mol乙苯中含有2mol C-C单键,故0.1mol乙苯中所含的C-C单键数目为0.2NA,C正确;D.溶液中含有CO2分子,依据碳原子守恒原则,、和H2CO3粒子数之和小于NA,D正确;故选A。
3.维生素C,又称维他命C,是一种多羟基化合物,其结构如图。下列关于维生素C的说法错误的是
A.能使溴水及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能与金属Na反应但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C.能与乙酸反应
D.分子式为C6H8O6
【答案】B
【解析】A.有机物中含有碳碳双键,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而褪色,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褪色,A正确;B.有机物中含有酯基,故能与氢氧化钠反应,B错误;C.有机物中含有羟基,能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C正确;D.分子式为C6H8O6,D正确;故选B。
4.硼氢化钠(NaBH4)中的氢元素为-1价,具有很强的还原性,被称为“万能还原剂”。NaBH4在催化剂钌(Ru)表面与水反应的历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过程②反应为BH3+H2O=H2↑+H2B(OH)
B.反应过程中硼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C.若过程③和过程④均产生lmol H2,则转移电子数目不相等
D.Ru可使上述反应活化分子的百分数提高,加快反应速率
【答案】B
【解析】A.由图可知,过程②反应为BH3+H2O=H2↑+H2B(OH),A项正确;B.各步骤中硼元素的化合价均为+3价,B项错误;C.过程③反应为H2B(OH)+H2O=H2↑+HB(OH)2,生成1mol H2时转移的电子数为NA,过程④反应为HB(OH)2+2H2O+e-=H2↑+,产生1mol H2时转移的电子数为,两者不相等,C项正确;D.Ru为催化剂,催化剂可提高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加快反应速率,D项正确;答案选B。
5.2021年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平安着陆。为了确保航天员的安全,搜索人员手提箱中准备了必要的药品。某药品中含有四种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其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9。W、X、Y所在的族不相邻,族序数按Y、W、X、Z的顺序依次增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简单离子半径大小顺序:
B.X、Z可以组成多种离子
C.四种元素的单质中能导电的只有一种
D.Z的非金属性强于W,故常温下Z的单质能置换出W的简单氢化物中的W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条件,四种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W、X、Y所在的族不相邻,族序数按Y、W、X、Z的顺序依次增大,可知W、X在第二周期,Y、Z在第三周期,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9,所以W是C,X是O,Y是Mg,Z是Cl。A.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时化合价数值越小半径越大,故简单离子半径大小顺序:Z> X >Y,A错误;B.由分析可知X是O,Z是Cl,可以组成ClO-、ClO等多种离子,B正确;C.石墨属于碳单质,可以导电,金属镁也可以导电,C错误;D.Cl2与CH4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不能置换C,D错误;故选B。
6.相比锂电池,钠电池具有性能稳定、安全性好等优点,且可循环使用,寿命较长,对环境较友好。如图是某钠离子二次电池工作原理示意图,电池反应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充电时,N极接电源的负极
B.放电时,导线中每通过1mol电子,理论上M极质量减轻23g
C.放电时,N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
D.理论上,该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溶液中的钠离子浓度始终不变
【答案】B
【解析】该装置为二次电池,放电为原电池装置,充电为电解池,根据装置图,放电时,Na+向左边电极移动,根据原电池工作原理,左边电极为正极,右边电极为负极,据此分析。A.由图示可判断,放电时Na+向NaFePO4F电极方向移动,所以NaFePO4F电极为正极,充电时作阳极与外接电源正极相连,即M接电源正极,N接电源负极,故A说法正确;B.根据总反应式,放电时,原电池的正极反应为NaFePO4F+Na++e-=Na2FePO4F,M极质量不会减轻,反而会增重,导线中每通过1mol电子,理论上M极质量增重23g,故B说法错误;C.由总反应结合原电池正极反应可知,放电时负极N上的电极反应式为 Na3Ti2(PO4)3-2e-=NaTi2(PO4)3+2Na+,故C说法正确;D.由图示知,NaFePO4F、Na2FePO4F、Na3Ti2(PO4)3、NaTi2(PO4)3 均附着在电极材料上,充、放电时两极反应的Na+生成与消耗的量相等,理论上溶液中的钠离子浓度不变,故D说法正确;答案为B。
7.常温下,向NaOH溶液中逐滴滴入亚磷酸(H3PO3),反应中只能生成Na2HPO3和NaH2PO3两种盐,含磷各微粒的分布分数X(平衡时某微粒的浓度占各微粒浓度之和的分数)与pOH[pOH=-lgc(OH-)]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a代表X(H3PO3)
B.pOH=7时,c(Na+)=c(H2PO)+2c(HPO)
C.H2PO的电离平衡常数Ka=1×10-7.3mol·L-1
D.NaH2PO3溶液:c(Na+)> c(H2PO)>c(OH-)>c(H+)
【答案】B
【解析】向NaOH溶液中逐滴滴入亚磷酸,NaOH过量,反应生成,浓度增加,所以曲线a代表X();继续滴加亚磷酸,浓度降低,升高,所以曲线b代表X(),曲线c代表X(),且表明H3PO3为二元弱酸。A.向NaOH溶液中逐滴滴入亚磷酸,NaOH过量,反应生成,浓度增加,所以曲线a代表X(),故A错误;B.pOH=7时,,溶液中存在和两种溶质,根据电荷守恒,其中,即,故B正确;C.H2PO在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平衡常数Ka=,pOH=7.3时,且=mol/L,所以Ka==,故C错误;D.等浓度Na2HPO3和NaH2PO3混合溶液中,H2PO既电离又水解,其电离常数Ka=>Kh==,以电离为主;H3PO3为二元弱酸,HPO只水解,其水解常数Kh==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 2021届高考考前冲刺卷 化学(六) 教师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化学(新高考)2022届高考考前冲刺卷(六)教师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下列实验现象、结论均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化学 2022届高考考前冲刺卷(三)教师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