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第2讲+人体的营养+讲义+2022年中考生物总复习教案
展开第2讲 人体的营养
知识清单考点梳理 夯基提能
知识点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1.食物中含有六大营养物质,分别是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① 和水。
2.能源物质
项目 | 糖类 | 脂肪 | 蛋白质 |
食物 来源 | 白糖、馒头、大米等 | 肥肉、花生、核桃等 | 鱼、蛋、瘦肉、牛奶等 |
特有 功能 | 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 | 作为重要的② 能源物质 | 人体的③ 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 |
共有 功能 | 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
3.水
人体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约占体重的60%~70%,参与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
4.无机盐
含量不多,作用很大。如儿童缺钙会患④ ,中老年人缺钙易患骨质疏松症;人体缺铁易患缺铁性贫血;缺碘易患地方性甲状腺肿;缺锌易造成生长发育不良等。
5.维生素
(1)维生素既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人体每日对它们的需求量很少,但它对人体各项生命活动却有重要作用。
(2)几种常见维生素缺乏症:
维生素的种类 | 缺乏时的症状 |
维生素A | 皮肤干燥、⑤ 、干眼症等 |
维生素B1 | 神经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 |
维生素C | ⑥ 、抵抗力下降等 |
维生素D | 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等 |
(1)新鲜的蔬菜中含有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变成维生素A。
(2)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因此补钙时,应同时补充维生素D。
(3)膳食纤维是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之一,被称为“第七类营养素”,主要存在于粗粮、蔬菜和水果等植物性食物中,可以促进肠胃蠕动和排空,减少患大肠癌的机会。
知识点2消化和吸收
1.消化系统的组成
(1)图示:
(2)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道和消化腺。
a.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器官,其中③ 是主要的消化、吸收场所。
b.消化腺:
消化腺 | 消化液 | 作用 |
唾液腺 | 唾液 | 含有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初步消化淀粉 |
胃腺 | 胃液 | 含有盐酸和蛋白酶,可初步消化蛋白质 |
肝脏 | 胆汁 | 胆汁不含④ ,但能使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 |
胰腺 | 胰液 | 含有多种消化酶,都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
肠腺 | 肠液 |
(1)含消化酶种类最多的器官是小肠。
(2)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有温度、酸碱度等。人体内的酶只有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达到最大活性(如图,唾液淀粉酶在37 ℃时活性最大,温度升高或降低,酶的活性都会降低,温度过高时酶会失去活性)。
2.食物的消化
(1)概念: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
(2)食物的消化过程:
(3)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
a.淀粉的消化(开始消化部位:⑤ )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b.蛋白质的消化(开始消化部位:⑥ )
蛋白质多肽氨基酸
c.脂肪的消化(只在⑦ 中进行)
脂肪⑧ 甘油+脂肪酸
3.营养物质的吸收
(1)吸收:营养物质通过⑨ 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2)消化道各部分吸收的营养物质:
a.胃:少量的水、无机盐和⑩ 。
b.小肠:全部 、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大部分水、无机盐和 。
c.大肠:少量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3)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a.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
b.小肠的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其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 ,这大大增加了吸收面积。
c.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知识点3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1.合理营养
(1)概念: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全面”是指摄取的营养素① ;“平衡”是指摄取的各种营养素的量要合适,与身体的需要保持平衡。
(2)“平衡膳食宝塔”:
(3)为了身体健康,要做到每日三餐、按时进食,早、中、晚摄入的能量分别占③ 左右。
2.食品安全
(1)购买食品时要注意是否有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
(2)买肉时一定要看是否是④ 的。
(3)不能吃有毒的食品,如发芽的马铃薯。
(4)保持厨房洁净。
(5)洗净、煮熟食物等。
考点突破学思结合 高效突破
考点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典例1 下列病症与其病因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佝偻病——缺少维生素A
B.坏血病——缺少维生素C
C.地方性甲状腺肿——缺少铁
D.夜盲症——缺少维生素D
考点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典例2 (2021·湖南娄底)如图为人体消化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肝脏,它分泌的胆汁不含消化酶,但能促进脂肪的消化
B.⑤是胰腺,它分泌的胰液只能消化蛋白质
C.④是胃,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D.⑥是大肠,它能消化淀粉、蛋白质和脂肪
典例3 关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有助于消化
B.淀粉、维生素、氨基酸等物质在小肠中被吸收
C.小肠的皱襞及小肠绒毛增加了表面积,有利于物质的吸收
D.大肠主要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归纳总结】 有关消化和吸收的几个易错点
(1)小肠中含有的消化液是肝脏分泌的胆汁(不含消化酶)、胰腺分泌的胰液和肠腺分泌的肠液。
(2)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但不是唯一器官。
(3)食物中所含的六大营养物质中,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需要经过消化就可以被人体吸收。
(4)既消化又吸收的器官是胃和小肠;既不消化又不吸收的器官是咽、食道和肛门;只消化不吸收的器官是口腔;不消化只吸收的器官是大肠。
考点3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典例4 (2021·湖南郴州)下列关于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炎炎烈日,可以多吃冰箱里的冷饮降温消暑
B.如果早餐来不及吃,可以通过多吃中餐来弥补
C.有“虫眼”的蔬菜最安全,可以放心购买和食用
D.不能常吃含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等防腐剂的食品
实验突破专项突破 提升素养
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提出问题】馒头在口腔中为什么会变甜?
【作出假设】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有关。
【实验原理】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本身没有甜味,但淀粉分解形成的麦芽糖有甜味。淀粉遇碘变蓝,麦芽糖遇碘不变蓝。
【设计实验】
【实验现象与结论】
试管编号 | 1号试管 | 2号试管 | 3号试管 |
现象 | ② | ③ | 变蓝 |
原因 | 馒头中的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 | 馒头中的淀粉没有被分解 | 馒头块内大部分的淀粉没有被分解 |
结论 | (1)1号和2号试管对照,说明馒头变甜和唾液的分泌有关 (2)1号和3号试管对照,说明馒头变甜和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有关 |
【注意事项】
1.水温:将试管放入37 ℃的温水中保温的原因是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最适反应温度为37 ℃(健康人体口腔的温度),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反应。
2.反应时间:水浴需5分钟~10分钟。如果水浴时间
过短,则反应不充分;如果水浴时间过长,则不利于实验结果的检测。
3.对照组实验:因为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的分泌都有关系,可设置两组对照实验,注意控制单一变量(1号和3号试管对照,变量是馒头形状和是否搅拌,这是为了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作用,可以看成一个条件)。
典例 如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淀粉在口腔内的消化”的实验过程,一、二、三、四表示四个实验步骤。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是一组对照实验,其探究的实验变量是 。
(2)请描述步骤四加碘液后的实验现象:1号试管 ;2号试管 。
(3) 号试管的变化,说明唾液中的 能使部分淀粉转变成麦芽糖。麦芽糖最终在小肠中被分解成 。
(4)实施步骤一前,要将馒头切碎,这是模拟口腔中的 的作用。步骤二、三中的“搅拌”操作,模拟口腔中 的作用。
(5)如果要用上述器材再探究“温度对唾液消化淀粉是否有影响”,请完善下列需要更改的设计方案:①将步骤二的两支试管滴加等量的 。
②将步骤三的一支试管放入 的水浴中,另一支试管放入 5 ℃的水浴中。
本节课后练(☞见强化练习册P20)
第2讲 人体的营养
知识清单
知识点1
①无机盐 ②备用 ③生长发育 ④佝偻病 ⑤夜盲症 ⑥坏血病
知识点2
①肝脏 ②胃 ③小肠 ④消化酶 ⑤口腔 ⑥胃 ⑦小肠
⑧脂肪微粒 ⑨消化道壁 ⑩酒精 葡萄糖 维生素 小肠绒毛
知识点3
①种类要齐全 ②谷类 ③30%、40%、30% ④检疫合格
考点突破
【典例1】
【解析】本题考查维生素和无机盐的缺乏症。幼儿缺钙和维生素D会得佝偻病,A项错误;缺碘会患地方性甲状腺肿,缺乏含铁的无机盐会患缺铁性贫血,C项错误;夜盲症是由于缺乏维生素A引起的,D项错误。
【答案】 B
【典例2】
【解析】本题考查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和吸收。⑤是胰腺,它能分泌胰液,胰液能消化蛋白质、淀粉、脂肪,B项错误;⑦(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C项错误;⑥(大肠)没有消化功能,能吸收水、无机盐和维生素,D项错误。
【答案】 A
【典例3】
【解析】本题考查消化和吸收。淀粉属于大分子有机物,不能直接被吸收,维生素、氨基酸等物质在小肠中被吸收,B项错误。
【答案】 B
【典例4】
【解析】本题考查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炎炎夏日,冷饮虽能降温消暑,但过量的饮用会刺激肠胃,导致肠胃功能紊乱,影响食物的消化,A项错误;要做到每日三餐,按时进食,合理膳食要求早、中、晚餐的能量摄入分别占30%、40%、30%,B项错误;有“虫眼”的蔬菜可能是被虫子咬过又喷洒农药的,或一次药量太小,未把害虫杀死的,因此有“虫眼”的蔬菜农药含量不一定少,C项错误。
【答案】 D
实验突破
实验
①唾液 ②不变蓝 ③变蓝
【典例】
【解析】本题考查“淀粉在口腔内的消化”的探究实验。(1)由题图可知,1号试管中加入水,2号试管中加入唾液,因此实验的变量是唾液(或唾液淀粉酶)。(2)1号试管的淀粉没有被分解,加入碘液后淀粉遇碘变蓝;2号试管中的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催化水解,加入碘液后不变蓝。(3)2号试管的变化,说明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能使部分淀粉转变成麦芽糖。麦芽糖最终在小肠中被分解成葡萄糖。(4)实施步骤一前,要将馒头切碎,这是模拟口腔中的牙齿的作用。步骤二、三中的“搅拌”操作,模拟口腔中舌头的作用。(5)若要探究“温度对唾液消化淀粉是否有影响”,实验中的变量为不同的温度,因此可将步骤二的两支试管滴加等量的唾液;将步骤三的一支试管放入37 ℃的水浴中,另一支试管放入5 ℃的水浴中。
【答案】 (1)唾液(或唾液淀粉酶)
(2)变蓝 不变蓝
(3)2 唾液淀粉酶 葡萄糖
(4)牙齿 舌头
(5)唾液 37 ℃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第4讲+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讲义+2022年中考生物总复习教案: 这是一份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第4讲+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讲义+2022年中考生物总复习教案,共14页。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第1讲+人的由来及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讲义+2022年中考生物总复习教案: 这是一份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第1讲+人的由来及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讲义+2022年中考生物总复习教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归纳总结,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实验结果,实验结论,注意事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第6讲+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讲义+2022年中考生物总复习教案: 这是一份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第6讲+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讲义+2022年中考生物总复习教案,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