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道德与法治)11 我们受特殊保护一课一练
展开
这是一份政治 (道德与法治)11 我们受特殊保护一课一练,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不属于校园暴力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我国于( )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
A.1999
B.2015
C.2006
D.1997
2.下列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是( )。
①罗某初中没毕业,家里人就让他辍学打工
②贾某某的爸爸经常在酗酒后打他
③学校附近刚开了一家网吧,小学生杨某放学后经常偷偷去那里打游戏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3.下列关于义务教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B.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
C.适龄儿童、少年因疾病或特殊情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免予入学的,由儿童、少年的父母或其监护人自行根据情况决定
4.下列不属于校园暴力的是( )。
A.孤立不喜欢的同学
B.跟好朋友闹别扭
C.特强凌弱
D.在校园论坛上传播同学的谣言
5.结合生活实际,下列( )不属于对未成年人的特别关怀。
A.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火灾逃离”现场演练
B.参观博物馆时,未成年人可享受免费或优惠票价
C.网吧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D.交通警察到校园讲解交通安全知识
6.小学生李明让萌萌拿出200元给他。这是( )。
A.抢劫罪
B.寻滋事罪
C.敲诈勒索罪
二.填空题(共6题,共28分)
1.家庭是构成( )的基本单位,也是( )生活、成长的主要场所。父母作为未成年人的( )人,有管教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作为未成年人,应听从父母的教导,孝敬父母。子女在成年后,还有( )扶助父母的义务。
2.《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了对未成年人的( )、( )、( )和( )。
3.在我国,未满18周岁的公民为( )。
4.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成长,当我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应该及时将情况告诉( )或( )。
5.作为( ),未成年人的一般权利也受到法律的同等保护。
6.家庭是构成( )的基本单位,也是未成年人生活、( )的主要场所。
三.判断题(共6题,共12分)
1.未满16周岁的公民可以自愿领取居民身份证。( )
2.知晓法律,学好法律,用好法律,才能依法维护权利。( )
3.擦桌子、刷碗、倒垃圾可以锻炼未成年人承担责任的能力。( )
4.未成年人受国家法律的特殊保护,即使犯罪也没有关系。( )
5.法律是保护我们权利的最有效、最有利的手段。( )
6.对实施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及时教育、矫治,不是保护未成年人的做法。( )
四.连线题(共1题,共4分)
1.牵线搭桥。
结伙打架 寻衅滋事罪
敲诈钱财 抢劫罪
随意殴打、恐吓、威胁 聚众斗殴罪
殴打要钱 敲诈勒索罪
五.填表题(共1题,共8分)
1.下列情境中涉及什么权利?这些权利是谁享有的?谁应该保障这些权利的行使?
●情境1:今年6岁的叶知秋成为一名小学生。
●情境2:崔鹏程在教育局局长留言板上就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提出建议。
●情境3:吴丽敏家搬进了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
●情境4:李欣的妈妈是老师,每年的寒暑假享受带薪休假。
六.简答题(共5题,共32分)
1.家长会上,家长们聊到未成年人的特殊之处,有这样一些看法。
(1)未成年人好奇心强,什么都想尝试一下。
(2)未成年人的社会经验少,是非观正在形成中……
大人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说一说你知道的与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还有哪些特殊之处?
2.在我国,对权力的监督来自多个方面。公民可以采取哪些方式参与监督?
3.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要通过合适途径依法维权,不能忍气吞声,也不能以非法手段报复。请你写出你知道的我国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不少于三部)
4.“运用法律维权益,以暴制暴不可取”,请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小明是一名六年级的学生,经常迟到,甚至旷课,老师多次劝说,仍不悔改,还说:“读不读书是我自己的事,与你无关”。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2)请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七.辨析题(共1题,共5分)
1.写出14周岁和16周岁在法律上的意义有哪些?
八.材料题(共2题,共16分)
1.一名小学生家长称,孩子长期遭到同班两名同学的欺凌,有一天更是被两人用厕所垃圾筐扣头。事发后,孩子出现失眠、易怒、恐惧上学等症状,经诊断为急性应激反应。初中学生沈某(男,14岁)与同校学生赵某(男,15岁)在校内因同学间纠纷发生争执。争执中,沈某持刀刺中赵某胸部,赵某经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针对校园中可能存在的欺凌行为,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
2.材料一: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些孩子从小娇生惯养,不懂得承担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并且他们总认为自己还小,没有成年,就只具有一定的权利意识,义务观念非常淡薄。加之学校、家庭对责任义务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致使一些学生只懂得享受权利而不懂得履行义务。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章第四十三条规定,受教育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遵守法律、法规;(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四)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你悟出了什么道理?请你谈谈公民应该怎样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九.综合题(共1题,共7分)
1.选一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 )
A、选举权 B、女性的权利 C、财产权 D、人身自由权
E、文化权利 F、物质帮助权 G、劳动权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A
3.C
4.B
5.C
6.C
二.填空题
1.社会;未成年人;法定监护;赡养
2.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
3.未成年人
4.家人;老师
5.公民
6.社会;成长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四.连线题
1.如下:
五.填表题
1.受教育的权利;适龄儿童和少年;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建议监督权;全体公民;国家和社会;物质帮助权;符合条件的公民;国家和社会;休息权;劳动者;国家和劳动保障部门
六.简答题
1.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心理上比较脆弱,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外界的侵犯等等。(以学生的视角回答得有道理即可,不要做过多要求)
2.生活中,公民可采取多种方式参与监督。例如,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电话、走访等形式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进行监督。
3.我国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4.法律是保护我们权利的最有效最有力的手段。当我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只能运用手段依法维权,而不能采用违法的方式来维权。如果我们维权超越了法律范围滥用权利,就得不到法律支持。不仅不能维护我们的权益,反而违法了,这样就不好了。
5.(1)上述材料说明小明不珍惜受教育权,没有积极履行受教育的义务。(2)小明接受教育不仅是他享有的权利,而且是他必须履行的义务。权利可以放弃,但接受教育的义务却是不可放弃的。
七.辨析题
1.14周岁:因违法行为而可能受到刑法处罚的最低年龄,因违法行为而可能受到行政法处的最低年龄。
16周岁:未成年人可以离开监护人单独居住,中国公民应当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
八.材料题
1.我们应该勇敢地对欺凌行为说“不”。对于校园欺凌行为,我们可以向学校、老师或家人报告,寻求帮助,也可寻求法律帮助,向有关国家机关请求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大家共同努力,构建和谐美好的校园生活。
2.1.任何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观念,也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我们要珍惜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九.综合题
1.C G D F B A E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小学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五年级下册11 我们受特殊保护综合训练题,共7页。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11 我们受特殊保护同步测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小学政治 (道德与法治)11 我们受特殊保护同步达标检测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每年的5月15日是,下面的表格说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