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化学定量研究与综合应用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化学定量研究与综合应用解析版,共5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综合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化学定量研究与综合应用
一、单选题
1.下列物质中,碱性最弱的是( )
A.鸡蛋清(pH:7~8) B.牙膏(pH:8~9)
C.肥皂(pH:10~11) D.炉具清洁剂(pH:12~13)
2.实验中有些变化虽然是“<”或“>”的,但仍然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其中不符合的是( )
A.铜丝的质量为mg,在火焰上灼烧后的质量为ng,m<n
B.木炭的质量为mg,在火焰上灼烧后所有灰烬的质量为ng,m>n
C.澄清石灰水的质量为mg,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其质量为ng,m<n
D.酒精的质量为为mg,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其质量为ng,m>n
3.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阴影区域中,A,B,C均处于不饱和状态
B.将t1℃下A饱和溶液升温到t2℃,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C.将A和B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为A>B
D.除去A固体中含有的少量B杂质,可采用配成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提纯A
4.下列四个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不合理的是( )
A.向一定量的盐酸中加水
B.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C.向盐酸和氯化铁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D.向等质量镁和氧化镁的固体混合物中加入稀硫酸
5.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8
2
40
5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4
8
2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Y、Q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一定为11∶9
C.参加反应的X、Z的质量比为1∶5
D.物质Z可能是化合物
6.如图是甲和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
B.将10℃时甲的饱和溶液升温至30℃,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C.30℃时,将50g固体乙加入100g水中,可得溶液的质量为150g
D.分别将40℃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甲溶液中析出的固体比乙溶液多
7.将一定质量的甲醇(CH3OH)和氧气(O2)置于密闭容器中点燃,一段时间后反应停止,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已知X中不含氢元素。下列说法不符合事实的是( )
物质
CH3OH
O2
H2O
CO2
X
反应前质量/g
m
12.8
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0
10.8
8.8
n
A.m>n B.无法判断X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C.X中一定含有碳元素 D.生成H2O与X的质量比为27:7
8.70℃时的m g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在恒温下蒸发水分至有较多的晶体析出,然后冷却至30℃并保持温度不变.能符合题意表示此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x%)与时间(t)的关系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9.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x的值是7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丁一定是化合物
D.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7:13
10.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a的数值为8%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丁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4:17
11.兴趣小组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废液进行了探究,最终确认废液中的溶质为CaCl2和HCl。已知CaCl2溶液呈中性。某同学取了一定质量的该废液于烧杯中,并向其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以下坐标图是他对烧杯中物质变化情况的分析图,其中明显不合理的是( )
A. B.
C. D.
12.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如下图刻度纸所示(例如:丙的质量为5g,丁的质量为3g),充分反应后,在同一张刻度纸上再次记录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刻度线Ⅰ向左移动16格;刻度线Ⅱ向左移动8格;刻度线Ⅲ向左移动8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丙一定是催化剂
C.反应后丁的质量为8g
D.反应生成的乙和丁的质量比为1∶1
13.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及反应过程中的两个时刻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图中a、b、c、d分别表示相应物质的质量分数。下列数据或叙述正确的是( )
A.a=56%
B.b=6%
C.以上发生的反应中只有甲是反应物
D.丁物质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14.向盛有 10g49%稀硫酸的烧杯中加入5.6g的铁粉,充分反应后有固体残留,t1时迅速倒入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整个过程烧杯中溶液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分析错误的是( )
A.a→b 点,溶液的 pH 逐渐增大
B.c 点时,溶液中有两种溶质
C.d 点固体,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
D.m=12.7g
15.观察下列图像,所得结论错误的是( )
A.图1: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pH=3的稀盐酸
B.图2:在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生石灰
C.图3:将一定体积的空气通过灼热的铜网充分反应,可知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
D.图4:将CO2通入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先变浑浊,后生成Ca(HCO3)2而变澄清
二、填空题
16.如图是A、B的溶解度曲线。
t2℃时分别将100gA、B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固体质量A B(填“>”、“<”或“=”);把t2℃时150gA的饱和溶液稀释为20%,需加水 g;配制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若量取水时俯视量筒刻度读数(其他操作正确),溶液的质量分数 5%(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7.氯化钠(NaCl) 和硝酸钾 (KNO3) 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及其溶解度曲线如下:
温度(℃)
10
20
40
60
80
KNO3
20.9
31.6
63.9
110
169
NaCl
35.8
36
36.6
37.3
38.4
①图中能表示KNO3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甲”或“乙”)。
②曲线上M点的含义是 。
③要配制100g 10%的KNO3溶液,需要KNO3固体 g。
④t1℃时,等质量的甲和乙二种物质分别加水制成相应的饱和溶液,得到溶液质量较大的是 (填“甲”或“乙”)。
⑤20℃时,向两个分别盛有相同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钠的烧杯中,各加入100g水,充分溶解后,恢复至20℃,其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有 。(填字母编号)
A.烧杯①中溶解的是KNO3,烧杯②中溶解的是NaCl
B.烧杯②中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都有可能将烧杯①中固体全部溶解
D.若将烧杯①中的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18.学生实验:分别配置50g5%和10%的氯化钠溶液,老师在巡视中观察到四位同学的操作如下:
(1)甲同学按照下左图所示称取7.5g氯化钠,配置50g15%的氯化钠溶液,其他操作都正确,所配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15%(选填“>”“=”或“”“=”或“”、“=”或“”、“=”或“”、“n,故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B. 根据分析甲醇中碳元素质量为3.6g,氢元素质量为1.2g,则甲醇中氧元素质量为:9.6g-3.6g-1.2g=4.8g,因为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12.8g,所以反应生成的X中的氧元素质量为:4.8g+12.8g-(8.8g-2.4g)-(10.8g-1.2g)=1.6g,故X中一定含氧元素,故不符合事实,符合题意;
C.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在质量不变。由分析可知,反应前甲醇中含有碳元素3.6g,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为2.4g,可见X中一定含有1.2g碳元素,故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D. 由之前分析可知,甲醇质量为9.6g,则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有 ,解得 ,故生成水与X的质量比为 ,故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进行计算分析。
【解析】【解答】70℃时的mg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在恒温下蒸发水分至有较多的晶体析出这一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断变大,当达到饱和时溶质质量分数最大且不变,然后冷却至30℃并保持温度不变,这一过程硝酸钾的溶解度不断变小,浓度不断变小,达到30℃时,溶质质量分数不再改变。
故答案为:C。
【分析】利用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的知识,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变大,但只要是同一温度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变。
【解析】【解答】A、x的值是7,不符合题意;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不,符合题意;
C、丁是甲与乙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的,丁一定是化合物,不符合题意;
D、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12g:19g,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由此确定待测的质量,再依据各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参加反应和生成的质量,反应后质量增加,则为生成物,增加多少生成多少,反应后质量减少,为反应物,减少多少反应多少,质量不变的可能是催化剂可能是杂质未参与反应。
【解析】【解答】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得知:a%=1-(42%+40%+10%)=8%,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反应前甲的质量分数为:1-(6%+10%+14%)=70%。反应后质量增大的物质为生成物,质量减小的物质为反应物,甲的质量减少了28%,乙的质量减少了6%,丙的质量增加了34%,丁质量无变化,则反应物是甲和乙,生成物是丙,即甲和乙反应生成丙,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催化剂是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变的物质,由图示只能得出丁的质量没有改变,所以丁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或不参加反应的杂质,故C选项符合题意;
D、由B选项分析可知,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28%∶34%=14∶17,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所以各物质的含量的变化比即为物质的质量变化比,由此确定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及物质间质量关系,注意反应前后质量分数不变的可能是催化剂。
【解析】【解答】A、由于先发生的反应为:Na2CO3+2HCl=2NaCl+H2O+CO2↑,所以一开始滴加碳酸钠溶液时,不产生沉淀,待混合溶液中HCl消耗完后发生的反应为:CaCl2+Na2CO3=CaCO3↓+2NaCl,此时开始产生沉淀,待CaCl2反应结束后沉淀质量不变,选项图示不符合题意;
B、由于先发生的反应为:Na2CO3+2HCl=2NaCl+H2O+CO2↑,所以一开始滴加碳酸钠溶液时,就开始产生气体,待溶液中HCl消耗完之后,不再产生气体,选项图示不符合题意;
C、往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2CO3溶液时,先发生的反应为:Na2CO3+2HCl=2NaCl+H2O+CO2↑,参与反应的碳酸的质量大于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此时溶液质量增加,后发生的反应为CaCl2+Na2CO3=CaCO3↓+2NaCl,参与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大于生成的碳酸钙的质量,此时溶液质量继续增加,反应结束后继续滴加碳酸钠溶液,溶液质量继续增加,选项图示符合题意;
D、由于溶液中含有HCl,溶液一开始pH值小于7,随着碳酸钠的加入,由于碳酸钠和盐酸反应,酸性减弱,溶液测pH值升高,当把盐酸反应完后,碳酸钠再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此时溶液的pH值等于7,当把氯化钙反应完后,再加入碳酸钠,由于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所以溶液的pH值又升高且大于7,选项图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反应的先后顺序进行分析;
B、根据碳酸钠先与氯化氢反应进行分析;
C、根据碳酸钠先与氯化氢反应产生气体,溶液质量减少来判断;
D、根据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分析。
【解析】【解答】A、根据分析,反应中甲物质的质量减少16g,乙物质的质量增加8g,丙物质的质量没有发生变化,丁物质的质量增加8g。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减少,生成物的质量增加,因此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甲,生成物是乙和丁,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选项A不符合题意;B、该反应中丙物质的质量没有发生变化,化学反应中,质量不变的物质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加反应的其他物质,因此丙不一定是催化剂,选项B不符合题意;
C、反应中生成丁的质量为8g,反应前丁的质量为3g,因此反应后丁的质量为11g,选项C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中生成的乙和丁质量都是8g,因此反应生成的乙和丁的质量比为:8g∶8g=1∶1,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分析,增加的为生成物,减少的为反应物,质量不变的可能是催化剂。
【解析】【解答】A、参加反应的甲和乙质量比为28%:6%=14:3,当乙的质量分数为11%时,减少了14%-11%=3%,则甲的质量分数应减少14%,故a=70%-14%=56%,符合题意;
B、反应后乙的质量分数为1-42%-40%-10%=8%,b=8%,不符合题意;
C、通过分析可知,反应物是甲物质、乙物质,生成物质丙物质, 不符合题意;
D、丁物质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各物质质量总和反应前后不变,则含量的变化比即为物质质量变化比,由反应后含量增加确定为生成物,反应后含量减少确定为反应物,含量不变的可能是催化剂,可能是杂质判断选项的正确与否。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a→b点,溶液质量先增加后不变,说明是铁与稀硫酸反应的过程,溶液的酸性减弱,其pH逐渐增大,不符合题意;
B、由图象可知,c点时溶液的质量还在减小,硫酸铜没有完全反应,溶液中溶质有硫酸亚铁和硫酸铜两种,不符合题意;
C、由于硫酸铜的量不能确定,可能有剩余的铁,d点时,烧杯中固体一定是有铜,可能有铁,加入盐酸不一定有气泡产生,符合题意;
D、设溶液增加的质量为x
解得x=2.7g
所以m=10g+2.7g=12.7g,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结合方程式中各物质间量的变化进行计算分析。
【解析】【解答】A、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pH=3的稀盐酸,未滴加稀盐酸前溶液的pH值大于7,滴加稀盐酸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的pH值逐渐减小,因为稀盐酸的pH=3,最后得到溶液的pH值无限接近与3,但不会小于3,结论符合题意;
B、在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生石灰,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且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氢氧化钙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溶质质量分数减小,反应装置恢复至室温时,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最终不吃不变,结论不符合题意;
C、将一定体积的空气通过灼热的铜网充分反应,氧气和灼热铜网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与灼热铜网不反应,由图像可知:空气体积为5L,反应后体积变为4L,说明氧气的体积是1L,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结论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将CO2通入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先变浑浊,后生成Ca(HCO3)2而变澄清,结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势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
【解析】【解答】t2℃时,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100gA、B的饱和溶液中溶剂的质量A小于B,分别将100gA、B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t1℃时,A、B的溶解度相等,根据溶剂的质量A小于B,可知析出固体质量A>B;把t2℃时150gA的饱和溶液稀释为20%,需加水 ;配制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若量取水时俯视量筒刻度读数,水的实际体积偏小,所以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5%。
【分析】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得出以下信息:
(1)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改变的变化趋势:曲线向上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曲线向下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曲线相交的点表示在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位于曲线上或者曲线以上区域的点表示该溶液属于饱和溶液,位于曲线一下区域的点表示该溶液属于不饱和溶液。
(4)在温度不变时,蒸发溶剂可以将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5)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大的物质,降低温度可以将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升高温度可以将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解析】【解答】(1). 由表格中数据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所以能表示KNO3溶解度曲线的是甲 (2). 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溶解度。故曲线上M点的含义是t2℃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3). 配制100g 10%的KNO3溶液,需要KNO3固体质量为: 100g×10%=10g(4). ④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t1℃时,乙的溶解度比甲的大,等质量的甲和乙二种物质分别加水制成相应的饱和溶液,得到溶液质量较大的是甲 (5).A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比硝酸钾的大,等量的水中硝酸钾比氯化钠溶解的少,烧杯①中溶解的是KNO3,烧杯②中溶解的是NaCl;B.烧杯②中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刚好饱和;C.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都能增加硝酸钾溶解的量,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或加入一定量的溶剂都能将烧杯①中固体全部溶解。
故答案为:甲;t2℃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10;甲;A、C。
【分析】在溶解度曲线中,某点的定义是考试重点;根据图像比较溶解度的大小:温度相同,点高溶大,相交点表示物质溶解度相等。当杂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是,采用蒸发结晶,当杂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小时,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
【解析】【解答】(1)配制50g1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的溶质氯化钠的质量=50g 15%=7.5g,其他操作都正确,故所配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等于15%;(2)量筒取用液体读数的方法是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由图可知,量取的水的体积小于45ml,那么会导致溶液的质量偏小,故所配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大于10%;(3)烧杯中含有少量的水,那么会导致溶剂的质量偏大,即溶液的质量偏大,故所配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即小于10%;(4)溶液具有均一性,故有少量溶液溅出,其他操作都正确,试剂瓶中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不变,等于15%。
故答案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中考复习 中考化学总复习第六讲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好题随堂演练,共11页。
这是一份2022年京改版(2013)化学中考复习第7章---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 练习,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二轮复习专题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定义,适用范围,质量守恒的根本原因,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