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教育集团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
展开化学试题
一、单选题
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钢铁生锈 B.瓷碗破碎 C.纸张燃烧 D.粮食酿酒
2.正确的操作是完成化学实验的前提保证。下列有关操作正确的是( )
A.加热液体 B.稀释浓硫酸
C.点燃酒精灯 D.过滤液体
3.空气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下列生活生产中用到的气体不是直接来自空气的是( )
A.用于生产化肥的氨气 B.制造低温环境用到的氮气
C.用于医疗急救的氧气 D.制作电光源用到的稀有气体
4.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下列物质含有氧分子的是( )
A.O2 B.Н2О2 C.H2CO3 D.SO2
5.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关电解水实验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B.该实验能证明水中含有氢、氧元素
C.生成氧气、氢气的质量比约为2:1
D.电解过程中水分子没有发生改变
6.“碳达峰”是2021年度十大热词之一,指的是要节能减排,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下列关于碳单质及碳的氧化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刚石和石墨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物理性质不同
B.CO和C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相同
C.CO2会导致温室效应,所以CO2是一种空气污染物
D.CO无色无味,所以CO是一种无毒的气体
7.今年3月28日是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如果发现火险或遭遇火灾,一定不要慌张,要沉着应对。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原理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用扇子扇煤炉,越扇越旺——供给燃烧所需的足够氧气
B.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清除和隔离可燃物
C.木材着火时,用水浇灭——降低了木材的着火点
D.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隔绝氧气
8.金属是生产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类材料。下列关于金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不易生锈
B.铜锌合金的硬度比纯铜的硬度小
C.锡制成锡箔是利用锡的延展性
D.铝易氧化,因此抗腐蚀性能较差
9.溶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可作为溶质的物质只能是固体
C.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溶液的温度降低
D.水中加入氯化钠后形成溶液,导电性明显增强
10.厕所用清洁剂中含有盐酸,如果不慎洒到大理石地面上,会发出嘶嘶声,并有气体产生,这种气体是()
A.二氧化碳 B.氧气 C.氢气 D.二氧化硫
11.植物生长需要养分,土壤提供的养分有限,施用适当的化肥有利于农业增产。下列化肥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
A.NH4NO3 B.Ca3(PO4)2 C.KNO3 D.CO(NH2)2
12.抗击新冠疫情,做好清洁防护,确保食品安全。下列做法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是( )
A.鱿鱼丝用甲醛浸泡消毒 B.食用食品级碳酸钙用作补钙剂
C.工业酒精勾兑白酒 D.霉变食品经高温杀菌后食用
13.镨可用于玻璃染色,陶瓷上釉,和钕一起制造透镜等,下图是镨元素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镨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B.镨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0.9 g
C.镨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59 D.镨原子的中子数等于59
二、多选题
14.运用分类法学习和研究多达上亿种的化学物质,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纯碱属于( )
A.化合物 B.氧化物 C.盐 D.碱
15.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 除杂试剂和方法 |
A | KCl溶液(K2CO3) | 滴加适量稀硫酸 |
B | HCl溶液(H2SO4) | 滴加过量BaCl2溶液,过滤 |
C | Cu(Fe) | 加过量稀盐酸,过滤 |
D | N2(O2) | 通过灼热的铜网 |
A.A B.B C.C D.D
三、填空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美食更是名扬天下。在我国北方地区有腌制“腊八蒜”的传统,每年进入腊月后,人们将蒜瓣用食醋浸泡后密封在容器里低温储存。制作好的“腊八蒜”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而且它还具有保健的功效。
大蒜是天然的杀菌食品,其中含有的大蒜素(C6H10OS2)具有很强的杀灭细菌和病毒的作用,可用于预防急性肠胃炎的发生。腌制好的“腊八蒜”减轻了生蒜的刺激性味道,但保留了抗氧化性。
(1)腌制“腊八蒜”中用到的食醋,其pH 7(填“>”“<”或“=”);
(2)大蒜中的大蒜素是由 种元素组成。
17.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木炭在氧气中完全燃烧: 。
(2)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 。
18.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P点的含义 ;
(2)t2℃时,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3)t2℃时,将30g甲物质加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
19.化学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请回答下列问题:
(1)包饺子的食材有面粉、韭菜、瘦肉、植物油、食盐等,其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
(2)生活中将硬水转化成软水的常用方法是 。
(3)“环境就是民生”。煤的大量使用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了生态环境,我市用天然气代替蜂窝煤作燃料,用天然气代替蜂窝煤后,空气中污染物明显减少的有 (填一种)。
20.“文明城市共创建,垃圾分类我先行”。我校化学兴趣小组进行垃圾分类社会实践活动时,在垃圾处理厂发现一些含铜锌合金的废料(主要含Cu、Zn)。查阅资料后,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利用此铜锌合金的废料回收铜并制取ZnSO4晶体的工艺流程如图(反应条件已略去):
(1)从垃圾分类的角度分析,金属材料属于____;
A.厨余垃圾 B.有害垃圾 C.可回收垃圾 D.其他垃圾
(2)加入稀硫酸之前要先将合金粉碎,目的是 。
(3)步骤②向反应池中加入Zn粉,目的是与过量的硫酸反应,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4)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取此铜锌合金废料20g,通过上述工艺流程后得到ZnSO4晶体(不考虑含结晶水)质量为16.1g,则该废料中含锌的质量分数不超过 。
21.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让我们领略了无穷的冰雪魅力,将冰雪与化学推断题相结合也别有一番乐趣。如图“雪花”中的A、B、C、D、E、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化合物。其中、A与B,C与D分别为同一类别的物质,E与F具有相同的阳离子,F为石灰石的主要成分(其中“—”表示物质间能相互发生反应,“→”表示物质间能发生转化)。请写出你的推断:
(1)F的化学式是 ;
(2)请写出E→C的化学方程式 。
22.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如下图所示,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A图中标有①的仪器名称:① ;
(2)实验室用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应选用的装置组合为 (填装置字母);
(3)用排水法收集氢气且测定氢气体积时,常用到F装置。气体应从 端进入(填“a”或“b”)。
23.为加深对碱的主要性质的认识,通过实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在学完碱的化学性质后,老师以“如何区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为主题,组织同学们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同学们集思广益,分别取两种溶液于两支试管中,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四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到B组溶液均变成 色,说明两种溶液中都含有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2)请你分析上述四组实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填实验组的标号“A、B、C、D”)。
(3)实验结束后,小华同学将A、C组四支试管中的澄清溶液倒入同一烧杯中,看到溶液变浑浊,该现象说明有 (填化学式)生成。
(4)取(3)中烧杯中上层清液,测定其pH=9,说明溶液呈碱性。使溶液呈碱性的物质是什么呢?
小丽同学进一步推测:实验中呈碱性的物质有三种,故可能是其中的一种,或是两两混合组成的混合物。
为了验证推测,小丽同学和小华同学查阅资料,获悉氯化钡溶液呈中性,并设计如下实验加以验证,请完成下表:
实验内容 | 预测现象 | 结论 |
取少量烧杯中的上层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和酚酞 | ① | 物质是碳酸钠 |
②若无沉淀生成,溶液呈红色 | 物质是氢氧化钙 | |
③若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 物质是 |
(5)小娟同学认为第②步验证的结论不严密,原因是 。
答案解析部分
【解析】【解答】A、钢铁生锈有新物质铁锈生成,是化学变化。
B、瓷碗破碎只是物质形状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C、纸张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是化学变化。
D、粮食酿酒有新物质酒精生成,是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B。
【分析】物理变化是指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解析】【解答】A、加热液体试管内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手不能拿在短柄处,不符合题意。
B、稀释浓硫酸应将浓硫酸沿着烧杯壁缓缓倒入水中,不符合题意。
C、不能用一个酒精灯引燃另一个酒精灯,不符合题意。
D、过滤液体要遵守“一贴、二低、三靠”,用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不能超过试管溶解的三分之一;
B.稀释浓硫酸时要将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C.绝对禁止用一盏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
D.过滤时要遵守“一贴、二低、三靠”。
【解析】【解答】A、空气中不含有氨气。
B、空气中含有氮气,氮气占空气体积的78%。
C、空气中含有氧气,氧气占空气体积的21%。
D、空气中含有稀有气体,稀有气体占空气体积的0.94%。
故答案为:A。
【分析】空气的成分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其他气体和杂质,氨气不是空气的成分。
【解析】【解答】A、O2可以表示氧气,由氧分子构成,含有氧分子。
B、Н2О2可表示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不含氧分子。
C、H2CO3可表示碳酸,由碳酸分子构成,不含氧分子。
D、SO2可表示二氧化硫,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不含氧分子。
故答案为:A。
【分析】氧气中含有氧分子。
【解析】【解答】A、电解水实验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选项不符合题意;
B、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推知水中含有氢、氧元素,选项符合题意;
C、电解水实验生成氧气、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选项不符合题意;
D、电解过程中氧原子和氢原子没有发生改变,水分子改变了,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
B.电解水的实验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质量比为1:8;
D.电解水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改变,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改变。
【解析】【解答】A、金刚石(空间网状结构)和石墨(层状结构)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物理性质不同。符合题意。
B、CO和C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构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不相同,所以化学性质不相同。不符合题意。
C、CO2会导致温室效应,但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之一,不是空气污染物,不符合题意。
D、CO无色无味,但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气体。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 A.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是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两者的物理性质不同;
B.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是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两者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别;
C.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之一,空气成分中含有二氧化碳,它不属于空气污染物;
D.一氧化碳无色无味,它是一种有毒的气体。
【解析】【解答】A、用扇子扇煤炉,增加了空气流动,供给燃烧所需的足够氧气,所以越扇越旺,不符合题意。
B、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使火焰和可燃物隔离,利用清除和隔离可燃物的方法灭火,不符合题意。
C、木材着火时,用水浇灭,水蒸发吸热,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不能降低,符合题意。
D、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是利用隔绝氧气的方法灭火,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不能被改变。
【解析】【解答】A、铁生锈需要与水、氧气接触,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不符合题意。
B、合金的硬度一般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铜锌合金的硬度比纯铜的硬度大。不符合题意。
C、锡制成锡箔是将锡变的很薄,是利用锡的延展性,符合题意。
D、铝易氧化,但在常温下和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碍内部的铝进一步反应,因此抗腐蚀性能较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因为具备铁生锈的条件,同时和水、氧气接触;
B.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硬度大,铜锌合金的硬度大于纯铜的硬度;
C.锡制成锡箔是利用锡的延展性;
D.金属铝易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内部的铝进一步被氧化,所以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
【解析】【解答】A、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水是纯净物,不是溶液,不符合题意;
B、气体、液体、固体均可以作溶质,例如酒精溶液中溶质为液体的酒精,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升高,不符合题意;
D、水中加入氯化钠后形成溶液,氯化钠溶液中存在大量的自由移动的钠离子、氯离子,导电性明显增强,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C.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升高;
D.氯化钠溶于水后形成的氯化钠溶液具有导电性。
【解析】【解答】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遇到盐酸会生成二氧化碳从而发出嘶嘶声。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分析
【解析】【解答】A、只含氮磷钾中的氮元素,是氮肥。
B、只含氮磷钾中的磷元素,是磷肥。
C、含有氮磷钾中的氮元素和钾元素,是复合肥。
D、只含氮磷钾中的氮元素,是氮肥。
故答案为:C。
【分析】复合肥是指含有氮、磷、钾中两者或两者以上的营养素的化学肥料。
【解析】【解答】A.甲醛是有毒的,鱿鱼丝不能用甲醛浸泡消毒,选项A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钙能与胃酸中的盐酸反应生成能被人体吸收的氯化钙,食用食品级碳酸钙可用作补钙剂,选项B符合题意;
C.工业酒精含有甲醇,有毒,不能用于勾兑白酒,选项C错;
D.霉变食品含有黄曲霉毒素,即使高温杀菌也不能食用,选项D错;
故答案为:B。
【分析】A.甲醛有毒,不能用来浸泡食品;
B.食品级的碳酸钙可用作补钙剂;
C.工业酒精不能食用;
D.霉变食物中含有黄曲霉素,即使高温杀菌后也不能食用。
【解析】【解答】A.镨元素名称带“钅”字旁,是金属元素,选项不符合题意;
B.镨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0.9 ,相对原子质量单位“1”,通常不写,选项不符合题意;
C.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为原子的序数,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镨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59,选项符合题意;
D.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59,中子数不是59,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元素周期表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在数值上,原子序数=原子的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解析】【解答】纯碱是碳酸钠,是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类,也属于化合物和纯净物。
故答案为:AC。
【分析】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属于化合物中的盐类。
【解析】【解答】A、碳酸钾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水和二氧化碳,引入新杂质硫酸钾,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钡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氢,但氯化钡过量,引入新杂质,不符合题意。
C、稀盐酸和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与铜不反应,过滤得到铜,符合题意。
D、氧气和铜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氧化铜,氮气和铜不反应,通过灼热的铜网可除去氧气得到氮气,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D。
【分析】A.除去氯化钾中的碳酸钾可以滴加适量的稀盐酸;
B.除去稀盐酸中的稀硫酸可以滴加适量的氯化钡溶液后过滤;
C.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铁可以和稀盐酸反应,铜不能与稀盐酸反应,可以加过量的稀盐酸除去铜中混有的铁;
D.在加热条件下,铜可以和氧气反应,铜不能和氮气反应。将混有氧气的氮气通过灼热的铜网,可以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氧气。
【解析】【解答】(1)醋酸的溶液呈酸性,所以其pH小于7;
(2)由大蒜素(C6H10OS2)的化学式可知,大蒜素是由碳、氢、氧、硫四种元素组成的。
【分析】(1)食醋中含有醋酸,所以其pH<7;
(2)根据蒜素的化学式可知,蒜素是由四种元素组成的。
【解析】【解答】(1)木炭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
(2)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
【分析】(1)木炭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2)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
【解析】【解答】(1)P点是甲、丙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含义是甲、丙在t1℃时溶解度相等,都为20g。
(2)t2℃时,溶解度曲线对应的点甲高于乙高于丙,所以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乙>丙。
(3)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50g。所以50g水中最多溶解25g甲物质,则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50g+25g=75g。
【分析】(1)几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某温度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根据溶解度曲线, t2℃时,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乙>丙 ;
(3)根据溶解度曲线, 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时50g,将30g甲物质加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形成甲物质的饱和溶液,溶液质量为75g。
【解析】【解答】(1)肉蛋奶中富含蛋白质,瘦肉中富含蛋白质。
(2)生活中将硬水转化成软水的常用方法是煮沸,煮沸可将水中的部分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转化为沉淀除去。
(3)煤炭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等空气污染物,天然气燃烧不会产生二氧化硫,所以用天然气代替蜂窝煤后,空气中污染物明显减少的有二氧化硫等。
【分析】(1)肉类中含有蛋白质,瘦肉中含有蛋白质;
(2)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3)煤燃烧的产物中有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天然气燃烧的产物有水和二氧化碳。用天然气代替蜂窝煤后,空气污染物中的二氧化硫明显减少。
【解析】【解答】(1)从垃圾分类的角度分析,金属材料可以回收再利用,所以金属材料属于可回收垃圾。所以选择C。
(2)为了使反应物充分反应,固体与液体反应物间充分接触的有效措施就是将固体粉碎。所以加入稀硫酸之前要先将合金粉碎,目的是使合金中的锌与稀硫酸充分反应。
(3)Zn粉与硫酸反应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符合置换反应定义,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4)设:废料中含锌的质量不超过x。
答:该废料中含锌的质量分数不超过32.5%。
【分析】(1)从垃圾分类角度分析,金属材料属于可回收垃圾;
(2)加入稀硫酸之前将金属粉碎,可以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合金中的锌与稀硫酸充分反应;
(3)锌与稀硫酸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4)根据反应后得到硫酸锌的质量,利用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合金中锌的质量,进一步算出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
【解析】【解答】F为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所以F是碳酸钙,F可以和D相互转化,则D是二氧化碳,是氧化物,则C也为氧化物。E与F具有相同的阳离子,则E含有钙离子。CE可以相互转化,则C可以为水,E可以为氢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水和碳酸钙。A可以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则A为酸。A与B是同类物质,则B也为酸,酸可以和氢氧化钙和碳酸钙反应。代入验证无误。
(1)F是碳酸钙,化学式CaCO3。
(2)E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等反应可以生成水,化学方程式为: 等。
【分析】(1)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则F是碳酸钙;
(2) E与F具有相同的阳离子,F为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经推理得知,物质E是氢氧化钙;物质C可以生成物质E,则物质C是水。E→C的化学反应可以是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也可以是氢氧化钙与酸反应。
【解析】【解答】(1)据图可知仪器①的名称是:试管;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不需要加热,应该用B装置作为发生装置;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用E装置收集,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即用C装置收集;
(3)氢气密度比空气小,应从短管进气,排水法收集气体,应从短管进气,长管便于排水。
【分析】(2)反应装置分为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发生装置的选择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发生装置的选择要考虑所收集气体的密度和在水中的溶解性以及是否与水发生反应;
(3)用F装置收集气体时,所收集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气体从b端进入;所收集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气体从a端进入。
【解析】【解答】(1)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均为碱性,均能使酚酞变红。所以观察到B组溶液均变成红色。碱性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所以说明两种溶液中都含有的离子是氢氧根离子,符号为OH-。
(2)A、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均无现象,无法区分。
B、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均为碱性,均能使酚酞变红。无法区分。
C、碳酸钠和氢氧化钠不反应,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可以区分。
D、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无明显现象。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由沉淀出现。可以区分。
故填:CD。
(3)AC四支试管混合后,涉及到的可能有的或一定有的物质有氯化钠、水、氯化钙、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盐酸、氢氧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钙。因看到溶液变浑浊,则说明混合后有不溶于水的物质产生,则该物质是由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结合形成的碳酸钙沉淀,化学式CaCO3。
(4)实验中呈碱性的物质有碳酸钠、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①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钠溶液为中性,酚酞不变色。所以物质是碳酸钠则现象为: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呈无色。
③若有白色沉淀,则说明有碳酸钠存在,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后溶液呈红色则说明剩余溶液仍为碱性,则存在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因氢氧化钙和碳酸钠会反应不能共存,所以结论是:物质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5)若无沉淀生成,溶液呈红色说明溶液中不含碳酸钠,但不能说明物质一定是氢氧化钙,也可能是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
【分析】(1)碱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所以碱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2)A组实验中两试管中都无明显现象,B组两试管中溶液都变红,这两组实验无法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区分开来;CD组实验中两试管中的现象不同,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现象区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3)根据实验中使用的化学药品,将A、C组四支试管中的溶液倒入同一烧杯中,溶液变浑浊,说明有碳酸钙生成;
(4)溶液的pH=9,说明溶液呈碱性,根据表格中的结论“物质是碳酸钠”和实验内容,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同时溶液变成无色;若加入氯化钡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且溶液仍然呈红色,则物质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5)第二步实验中若无沉淀生成且溶液呈红色,则溶液中的溶质不和氯化钡反应,可能是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教育集团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长郡教育集团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有关金属的叙述正确的是, 化学需要借助化学专用语言描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湖南省长沙市长郡集团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湖南省长沙市长郡集团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湖南省长沙市长郡教育集团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湖南省长沙市长郡教育集团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科普阅读题,填空题,流程题,推断题,实验题,科学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