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济南市高新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展开绝密★启用前
2022年5月济南高新区初三二模考试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本试题共6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座位号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并同时将其填写在试题规定的位置。
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标号,修改时,要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用0.5mm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号所提示的答题区域作答。直接在试题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18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纤细(qiān) 祈祷(qí) 亘古(ɡèn) 参差不齐(cēn)
B.蓦然(mò) 运载(zài) 拘泥(nì) 信手拈来(zhān)
C.感慨(kǎi) 屹立(yì) 氛围(fèn) 前仆后继(pū)
D.称职(chèn) 眺望(tiào) 皎洁(jiǎo) 大相径庭(jì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湎怀 里程碑 守望相助 获益匪浅
B.告诫 天然气 居安思危 因地治宜
C.浩瀚 警戒线 如雷贯耳 矫揉造作
D.默契 儒子牛 旁征博引 众志成城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中考临近,室友们都在认真复习,我的同桌却殚精竭虑地沉迷游戏。
B.夕阳西下,大明湖湖面波光粼粼,好一派浮光掠影的景象,让人流连不已。
C.这次商品博览会聚集了全国各地的各类新产品,真可谓浩如烟海,应有尽有。
D.要保持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必须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反对纸上谈兵的风气。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人的浪漫与诗意。
B.为助力第二轮核酸检测,新黄河视觉团队紧急印刷并设计了5500张核酸检测贴纸。
C.看到天空中降落伞拖拽着返回舱缓缓下落时,终于使我紧张的心情舒缓下来。
D.三月的植物园春意盎然,游客身处其中,聆听着园中的鸟语和花香,感觉特别惬意。
5.下面情境中,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在接到母校百年校庆的邀请后,大家相约一起莅临母校参加庆典活动。
B.真是非常抱歉!我刚刚接到家里的紧急电话,恕我失陪,请大家见谅。
C.提到自己的父亲,老刘动情地说:“令尊经常教导我们,做人要清清白白。”
D.王老师,您的拙作内容丰富,充满真知灼见,我会好好保存,常常研读。
6.下列对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济南,因位于济水南岸而得名;山阴,是浙江绍兴的古称,因位于山北而得名。
B.清明假期期间,许多人或者去扫墓,寄托哀思;或者去踏青、春游,享受春天。
C.白晓卉医生为抗疫而牺牲,堪称“巾帼英雄”,她的感人事迹足以光照“汗青”。
D.爸爸对小李说:“我已到耳顺之年,快退休喽!”小李说:“您才五十,退休还早!”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7~9 题。(共 9 分,每小题 3 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秋天 B.陟罚臧否 陟:提拔、晋升
C.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刑:罚 D.性行淑均 均:公正、公平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悉以咨之 夫君子之行 B.可计日而待也 朝而往,暮而归
C.则汉室之隆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D.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刀劈狼首
9.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出自《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所写,是他身为臣子给君主的奏章。
B.选文的第一段首先陈述了蜀国当时面临的不利处境,接着阐述了有利条件。
C.作者依次提出严明赏罚、广开言路和亲贤远佞三条建议,其中亲贤远佞最重要。
D.选文中作者循循善诱、不卑不亢,同时也不失臣子身份,其情真意切令人感动。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10~12 题。(共 8 分)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传》称‘去食存信’,孔子曰:‘民无信不立。’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①能力行仁信,谁夺耶?”房玄龄对曰:“仁、义、礼、智、信,谓之五常,废一不可。能勤行之甚有裨益。殷纣狎侮②五常,武王夺之;项氏以无信为汉高祖所夺,诚如圣旨③。”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向:如果。②狎侮:违背,违反。③圣旨:封建社会皇帝的命令或言论。这里指太宗说的话。
10.用“/”给下面文字断句。(画一处)(2分)
能勤行之甚有裨益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项氏以无信为汉高祖所夺,诚如圣旨。
12.本文通过反面例子进行论证,请结合选文内容阐述文章所讲道理。(3分)
(三)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3~14 题。(共 7 分)
武威①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②
[唐]岑参
岸雨③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释】①武威:地名,即今甘肃武威,诗人所在地。②晋昌即瓜州,即今甘肃敦煌。与武威都是当时的边塞之地。宇文判官,岑参的好友,当时出使西域已返回。③岸雨:另有版本为“片雨”。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将本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选择题区域的对应题号后】
A.题目交代了诗歌的创作背景,“春暮”点出了时节,武威和晋昌交代了地点。
B.颔联是诗人匠心所在,将情感融于边塞所见之景,景中含情,意蕴丰厚。
C.颈联借景抒情,含蓄抒发了诗人功业虽已建立,但年华已逝、青春不再的惆怅。
D.全诗既有听闻朋友已到瓜州的欣喜,也委婉表达了自己归期未知的伤感、无奈。
14.请赏析“边柳挂乡愁”中“挂”的妙处。(4分)
(四) 根据原文默写
15.根据原文默写。(共9分,每空 1 分)
(1)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2)马上相逢无纸笔, 。 (岑参《逢入京使》)
(3)春蚕到死丝方尽, 。 (李商隐《无题》)
(4) ,端居耻圣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波》)
(6)李白在《行路难》中,以自信乐观的心态表现对理想执着追求的诗句是:
“ , 。”
(7)王安石《登飞来峰》中,表现作者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精神的诗句是:
“ , 。”
三、名著阅读(7分)
16.阅读以下选段,回答问题。
看罢,不觉叹息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
(1)本段文字出自《 》,文中的“第一名”是 (填人名);文中的“我”是 (填人名);临别时,“我”的叮嘱使“第一名”坚定了参加乡试的决心!(3分)
(2)本书通过众多人物形象,对社会生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鲁迅先生评价其“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是一部“以公心讽世之书”。请结合文中具体人物的情节和形象(除选段中人物外),谈谈你对本书“以公心讽世”的认识。(4分)
四、现代文阅读(32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7~19题。(共 11 分)
沸腾的火锅,滋味绵长
①老舍在《骆驼祥子》里写道:“先去扫扫雪,晌午我请你吃火锅。”中国的饮食文化脉络万千,你知道火锅的前世今生吗?不同流派有哪些各异的特点?
②火锅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餐饮形式。火锅,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考古证明,在新石器时代已有类似火锅的烧炉。唐代末年,中国岭南地区已会制作一种羹汤叫“不乃羹”,类似今日火锅汤料。到了清代,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还是一道“宫廷菜”。据说乾隆皇帝就是火锅的爱好者,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必备火锅。
③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独特的水土,也养出了一方的地道火锅。
④川渝一带的火锅讲究鲜香麻辣。这种风味的火锅适合巴蜀大地的潮湿气候,麻与辣的交汇使得川渝火锅“很热血”。食材各色各样,仿佛一切都能涮进火锅里。
⑤老北京火锅最讲究的是“涮”。吃老北京火锅,铜锅、木炭、清汤锅底、羊肉等搭配少不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涮”的效果。与川渝火锅的麻辣交替相比,老北京火锅的“涮羊肉”更讲究本味。肉片薄而匀,尤其是刚刚切好的手切鲜羊肉,在铜锅里一涮,鲜嫩的羊肉瞬间紧致。再配上麻酱蘸料、红腐乳等蘸料,以及现烤的芝麻烧饼,别有一番滋味。
⑥广东人喜爱海鲜火锅。对许多食客来说,它的汤底恬淡,口味平和,更显“素面朝天”,保留食材原味。有人比喻,广东火锅里,贪婪地藏着海洋的壮阔。虾、蟹、花甲、鲜八爪鱼等各种海鲜,配上猪骨、枸杞等熬成的高汤,浓香而清鲜。
⑦上海作为“海纳百川”之都会,在餐饮方面显示了充分的包容性。19世纪以来,五湖四海的移民带来了各种饮食方式,其中就包括火锅。上海火锅改良南北两地火锅,形成了对上海人口味的风味。
⑧云南菌子火锅、贵州酸汤火锅、海南椰子鸡火锅……大江南北,火锅家族日益兴盛。
⑨中国人为何如此热爱火锅?学者易中天曾经这样解释:“火锅简直浑身上下都是中国文化。”火锅最为直观地体现了“在同一口锅里吃饭”的深刻意义。火锅热,表示“亲热”;火锅圆,表示“团圆”;火锅不拒荤腥,不嫌寒素,用料不分南北,调味不拒东西,表示“兼济天下”;火锅荤素杂糅,五味俱全,主料配料,味相渗透,又体现一种“中和之美”。
⑩可见,沸腾的火锅中,盛着流动的中国味道。热气鼎沸之间,又多了几分人情来往。“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一些火锅爱好者甚至将此作为一种生活的释怀。白居易诗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如今读来,不失为冬日发出的一份火锅“邀请函”。
(原文有删改)
17.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将本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选择题区域的对应题号后】
A.文章首段通过引用和问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火锅。
B.在新石器时代已有类似火锅的烧炉,这一论断是有依据证实的,并非作者主观猜测。
C.文章按逻辑顺序,从火锅发展史、火锅的地域特色、火锅中的文化等方面进行介绍。
D.与老北京火锅的麻辣交替相比,川渝火锅的“涮羊肉”更讲究本味。
18.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4分)
据说乾隆皇帝就是火锅的爱好者,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必备火锅。
19.阅读第⑥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4分)
有人比喻,广东火锅里,贪婪地藏着海洋的壮阔。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20~23 题。(共 21 分)
“窝囊”的父亲
张正直
①父亲的“窝囊”在村里是出了名的。他不善言辞,老实巴交,胆小怕事,遇到困难就爱流泪。
②而我,小时候是个顽劣的孩子,天天逃学,从没有一天静下心来学习。上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年终考试,我的数学考了个“大鸭蛋”,语文也不及格。学校勒令我不用去上学了,让家人前来办理转学手续。
③当我将这个消息告诉父亲时,他惊呆了。继而,便蹲在地上“吧嗒、吧嗒”地抽起了旱烟。第二天,父亲提起一篮子鸡蛋,领着我来到了校长家里。然而任凭父亲磨破嘴唇,可校长还是坚持让我转学:“这孩子学习太差,跟不上。”校长有点不耐烦了,劝我们回去。
④这时,令我感到屈辱的一幕出现了:父亲突然扑通一声跪下,流着泪说:“校长,您就看在我这张老脸的份上,将我这娃留下吧!如果下学期他拿不到三好学生奖状,您再开除他行吗?”
⑤父亲下跪的事很快就像长了翅膀,传遍整个校园。我虽然免遭到转学的厄运,却成了人们口中嘲笑的“跪读生”,那时的我认为父亲给家人丢尽了脸。为了不让人看不起,那一段时间我发了疯似地学习。当然,年少的我不感激父亲,认为父亲是个“窝囊”透顶的人。
⑥第二年,我高扬着头,把平生获得的第一个三好学生奖状拿回了家。父亲竟像喝醉了酒似的,在那两间简陋的、巴掌大的小草房里转来转去,对母亲不停地说着:“贴在哪里好呢?”最后,父亲决定贴在他炕头的墙上。父亲用图钉摁好后,反复摸着我的头问:“山子,什么日子你的奖状能把这面墙贴满呢?”
⑦后来,我真的每年都能带回几张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之类的奖状,父亲于是庄重地把它们按时间顺序井然有序地贴好。土墙上的奖状,成了那两间穷得连一张年画都没有的小草房里唯一的风景。 每逢家里来了客人,父亲总是把人领到那面土墙前参观,并摇头晃脑地拖着长腔给人家念上几张。看到父亲的这些表演,我心里感到滑稽可笑。
⑧数年后,我大学毕业后,参加了工作,那面黑乎乎的土墙已被父亲用花花绿绿的奖状和证书贴满了。当看到那一张张奖状时,我自然是满满的自豪。而对于父亲收集奖状的热情,我一直认为,他窝囊了大半生,没得过什么荣誉,大概是借儿子的奖状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吧!
⑨1998年,我参加某机关招考,由于多种原因,我名落孙山。为此,我失望极了,从城里赶回乡下老家中。不久,便大病了一场。
⑩当我从昏迷中醒来的时候,只见母亲在旁边垂泪,父亲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汤送到我嘴边说:“孩子,你都两天没吃东西了,趁热吃下去吧!——别再想考试的事了,你还年轻,还有机会。”
⑪望着父亲用枯柴似的手送到唇边的那碗鸡汤,我想起这么多年自己在陌生的城市里打拼的艰辛,想起考试时别人简历里隐约透着的殷实家境,我不知哪里来了那么大力气,愤愤地坐起来,一巴掌把父亲手中的碗打翻在地,大吼一声:“我不吃!”霎时,那碗鸡汤撒了一地,碗也碎了。
⑫父亲对这一切是没有一点思想准备的,他用那双苍老的眼睛惊诧地望着我:“孩子,你怎么了?”我不想再看父亲,扭头正瞥见墙旮旯里的蛛网上一只飞虫正在挣扎。我竟鬼使神差地指给父亲说:“爹,在这蛛网似的社会里,因为你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农民,你儿子也只能像蜘蛛网上的飞虫一样被牢牢困住,永远飞不高了!你懂吗?”
⑬“不”,父亲没有指责,却坚定地摇了摇头回答:“那张蜘蛛网只能粘住像蚊子、苍蝇一样的飞虫,却粘不住鹰!我相信我儿子是只鹰。”说完这话,父亲已泪流满面。我第一次发现,父亲的语言竟是这样的生动!
⑭真正使我认识父亲的,却是后来家里的一场火灾。
⑮据母亲讲,那场火灾是因为邻家的孩子玩火,不小心点着了自家的房子,我家的房子也跟着遭了殃。当时,父亲刚从田里回来,二话不说,扔下锄头,便闯入了那两间烈焰腾腾、浓烟滚滚的小草房里。母亲和周围的邻居都惊呆了。大约过了八九分钟,父亲满身是火,摇摇晃晃地跑了出来,一双胳膊紧紧地护着胸口,好像怀里揣着一件稀世珍宝似的。就在父亲跑出来没几步时,忽然轰隆一声闷响,他身后那两间草房惨然倒下,父亲也忽然昏厥过去……
⑯待母亲和周围的邻居把父亲抬到安全的地方,父亲已不省人事。而当母亲小心翼翼地挪开他那双瘦骨嶙峋的胳膊时,发现父亲怀里揣着的竟是一摞发黄的奖状——那是我从小学到今天获得的全部荣誉。
⑰我永远忘不了在医院见到他的情景。父亲昔日那浓浓的眉毛,稀疏的头发,乱蓬蓬的胡子全烧焦了,身上也被烧伤了多处,原来的肺病更重了,不停地咳嗽。
⑱他睁开那双苍老、无力的眼睛,慈爱地注视着我,用微弱但坚强的声音告诉我:“孩子,你的那些奖状一张也没烧着,待我们房子盖好后再重新贴上……”
⑲我的眼泪吧嗒、吧嗒地掉了下来。那一刻,我终于明白,父亲原本并不窝囊,为了儿女,那父爱何计生死荣辱呀!
(原文有删改)
20.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按照文章顺序梳理“我”与父亲之间的往事。(4分)
(1)__________①____________,父亲跪求校长不让儿子转学;
(2)后来“我”每年捧回奖状,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3)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
(4)“我”的奖状险遭大火,父亲冲进火海抢救。
21.品味语言,回答问题。(共 6 分,每小题 3 分)
(1)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
父亲竟像喝醉了酒似的,在那两间简陋的、巴掌大的小草房里转来转去,对母亲不停地说着:“贴在哪里好呢?”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⑫段中加点词语。
我竟鬼使神差地指给父亲说:“爹,在这蛛网似的社会里,因为你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农民,你儿子也只能像蜘蛛网上的飞虫一样被牢牢困住,永远飞不高了!你懂吗?”
22.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结尾第⑲段画线句“我的眼泪吧嗒、吧嗒地掉了下来。那一刻,我终于明白,父亲原本并不窝囊,为了儿女,那父爱何计生死荣辱呀!”的理解。(6分)
23.文章第⑤段写自己认为父亲“给家人丢尽了脸”、“‘窝囊’透顶”,从全文看,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5分)
五、(60分)
24.按要求作文。
心若向阳,花自盛开;人若向暖,清风徐来。
请以“向阳花开”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否则扣分;
③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600字(如写作诗歌不要少于20行)。
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初三语文二模试题及其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初三语文二模试题及其答案,共27页。
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D【解析】A项,卷土重来,示例,C【解析】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