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还剩38页未读,
继续阅读
第22课 《礼记》二则--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课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第22课 《礼记》二则--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课件+教案
目录1234学习目标课前资料教学过程思维导图CONTENTS22 《礼记》二则第一课时第二课时1.积累“教学”“子”“归”“货”“威”等词语的古今异义,以及《礼记·学记》中的格言警句。2.反复诵读,体会两则短文中较多使用的对偶句和排比句的句式特点和表达效果。3.初步理解两文中体现出的儒家“教学相长”的学习观点和“大同社会”的理想。学习目标第一课时新课导入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诫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戴圣编纂的。它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与《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合称“五经”。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礼乐的制度。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礼记》知识链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人民流离失所;周王室权势日渐衰微,礼崩乐坏;私学兴起,形成了许多思想流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各个学派都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和主张。儒家提出了“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的政治主张,以实现“大同”社会。“大同”社会不仅仅是儒家的治国理想,更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梦想。写作背景字词梳理字音字形嘉肴 弗食 兑命 教学相长 学学半 yáozhǎngyuèfúxiàoxué字词梳理字音字形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矜、寡 货恶其弃于地也 幼有所长 男有分jǔwùɡuānmùzhǎnɡfèn朗 读1.朗读无标点的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朗 读2.听录音朗读课文。3.诵读《〈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1.尝试边读边口译、对译课文,难以理解的词句标注供讨论。2.摘录文中重要的实词、成语(词语)和名言警句。疏通文意疏通文意嘉肴:美味的肉食。嘉,好、美。肴,鱼、肉等荤菜。旨:味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品尝,(也)不知道它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原文注释译文《虽有嘉肴》疏通文意困:困惑。自反:自我反思。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学识的)不足,教人以后知道(自己理解上的)困惑。知道(学识)不足,这之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理解上的)困惑,则只会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原文注释译文《虽有嘉肴》疏通文意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天下为公:天下是公公的。选贤与能: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干出众。与,“举”。讲信修睦: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修,培养。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原文注释译文《大道之行也》疏通文意不独亲其亲: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第一个“亲”用作动词,以……为亲。第二个“亲”指父母。 不独子其子: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第一个“子”用作动词,以……为子。第二个“子”指子女。有所终:有终老的保障。有所用: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优有所长,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让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原文注释译文《大道之行也》疏通文意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儿无父;独,老而无子;废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分:职分,职守。 归:女子出嫁。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儿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和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分,女子(及时)出嫁。原文注释译文《大道之行也》疏通文意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财务,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财务,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原文注释译文《大道之行也》疏通文意谋闭而不兴: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乱贼:作乱害人。作:兴起。外户而不闭: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闭,用门闩插上。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财务和作乱害人的事情(也)不会兴起,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就叫作“大同”社会。原文注释译文《大道之行也》①兑命(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②学学半(同“敩”,教导)③选贤与能(同“举”,推举)④矜、寡、孤、独、废疾者(同“鳏”,老而无妻)重点积累通假字①独:矜、寡、孤、独、废疾者(老而无子)故人不独亲其亲(仅仅,只)②闭: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上)重点积累一词多义①虽有嘉肴: [古]即使 [今]虽然②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味美 [今]意义,用意③教然后知困: [古]困惑 [今]困难重点积累古今异义④大道之行也:[古]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宽阔的道路⑤女有归: [古]女子出嫁 [今]返回,回归⑥盗窃乱贼而不作:[古]害人 [今]偷东西的人⑦是谓大同: [古]代词,这 [今]常用作判断词,与“非”相对⑧去以六月息者也:[古]离开 [今]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重点积累古今异义①选贤与能:形容词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②不独亲其亲:意动用法,以……为亲③老有所终: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重点积累词类活用1.梳理两则短文的思路,归纳提炼各自的观点。整体感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嘉肴”之旨“弗学”不知“至道”之旨类比学然后知不足“能自反”教然后知困“能自强”结论(主要观点):教学相长引《兑命》语印证之整体感知《大道之行也》大同社会的内涵和表现(理想政治制度)大同社会理想的主要特征内涵:天下为公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表现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利用课后“积累拓展”第五题掌握《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深入理解其寓意。整体感知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就学年龄过了然后才去学习,那么就劳苦而难有成就。(强调学习的时效性)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利用课后“积累拓展”第五题掌握《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深入理解其寓意。整体感知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一起研讨),就会孤陋寡闻。(提倡共同探讨交流、相互启发、增广见闻的学习方法)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树,先砍伐纹理平顺的地方,最后砍伐(纹理不平顺)有疙瘩的地方。(提倡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第二课时 “学 ”,同“敩”,觉悟也,从教从冂”——《说文解字》对“学”的解释细读分析1.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对《虽有嘉肴》中“学学半”“教学相长”的理解。 “学学半”告诉我们,“教学相长”的“教”和“学”是对同一个行为主体而言的,并不特指教师的“教”,任何人都既可以教导别人,使别人觉悟,又可以自己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细读分析教师小结细读分析2.思考:《大道之行也》的标点符号有两处值得推敲:第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与“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之间到底是用句号还是逗号?第二,“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与“男有分,女有归”之间到底是用逗号还是句号? “天下为公”后之所以用句号而不是逗号,是为了突出“天下为公”是大同社会的核心内涵,而“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两句也是内涵,但不是核心内涵,可以理解成是“天下为公”的表现。细读分析 “故”领起的第二层次概括的是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这基本特征又包括三个方面,即课后“思考探究”第二题所说的“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的三个方面。第三个方面肯定是“货恶其……不必为己”一句,那么,第一、二个方面怎么分呢?因为“男有分,女有归”讲的是男女都得到社会合适的安置,应该是第二个方面;所以,第一个方面应该断在“所养”后。据此,有人认为“所养”后可以标句号,而不是标逗号。 文言文的标点都是后人点注的,所以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添加的标点可能就会不同。这是学习文言文时应该注意的。1.划分《大道之行也》的结构,概括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整体感知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概括了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即“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整体感知①“故人不独亲其亲……废疾者皆有所养”——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生存需要)②“男有分,女有归”——人人都能安居乐业。(发展需要)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精神需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3.找出《虽有嘉肴》中的对称句子,体会其特点。细读分析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整齐、铺排、富有气势4.找出《大道之行也》中的对偶句与排比句,体会其表达效果。细读分析“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整齐、铺排、富有气势对举男女应该得到的“待遇”,简明有力虽然不是严格的对偶,但句子结构、表意风格仍具有对偶的特点细读分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使用排比句式,具有铺排一气呵成的效果,有气势整齐而对称的对偶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一气呵成的排比句式,形成了铺排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任何想象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是否有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深入探究有。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当时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纷,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1.阅读下面这一段与课文相衔接的文字,归纳“小康社会”的特点。拓展延伸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 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选自《礼记·礼运》知识链接阅读下面这一段与课文相衔接的文字,归纳“小康社会”的特点。拓展延伸“小康社会”的主要特点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它与“大同社会”相比,人民思想较为狭隘、自私,阶级矛盾突出。课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拓展延伸“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我们可以透过“世外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大同”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理想的社会蓝图。尽管这个理想的社会在当时社会经济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这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世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实现这个美好的梦而加倍努力吧!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背诵《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2.积累《礼记》中的格言警句。思维导图《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嘉肴”之旨“弗学”不知“至道”之旨类比学然后知不足“能自反”教然后知困“能自强”结论(主要观点):教学相长引《兑命》语印证之思维导图《大道之行也》大同社会的内涵和表现(理想政治制度)大同社会理想的主要特征内涵:天下为公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表现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目录1234学习目标课前资料教学过程思维导图CONTENTS22 《礼记》二则第一课时第二课时1.积累“教学”“子”“归”“货”“威”等词语的古今异义,以及《礼记·学记》中的格言警句。2.反复诵读,体会两则短文中较多使用的对偶句和排比句的句式特点和表达效果。3.初步理解两文中体现出的儒家“教学相长”的学习观点和“大同社会”的理想。学习目标第一课时新课导入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诫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戴圣编纂的。它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与《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合称“五经”。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礼乐的制度。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礼记》知识链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人民流离失所;周王室权势日渐衰微,礼崩乐坏;私学兴起,形成了许多思想流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各个学派都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和主张。儒家提出了“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的政治主张,以实现“大同”社会。“大同”社会不仅仅是儒家的治国理想,更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梦想。写作背景字词梳理字音字形嘉肴 弗食 兑命 教学相长 学学半 yáozhǎngyuèfúxiàoxué字词梳理字音字形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矜、寡 货恶其弃于地也 幼有所长 男有分jǔwùɡuānmùzhǎnɡfèn朗 读1.朗读无标点的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朗 读2.听录音朗读课文。3.诵读《〈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1.尝试边读边口译、对译课文,难以理解的词句标注供讨论。2.摘录文中重要的实词、成语(词语)和名言警句。疏通文意疏通文意嘉肴:美味的肉食。嘉,好、美。肴,鱼、肉等荤菜。旨:味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品尝,(也)不知道它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原文注释译文《虽有嘉肴》疏通文意困:困惑。自反:自我反思。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学识的)不足,教人以后知道(自己理解上的)困惑。知道(学识)不足,这之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理解上的)困惑,则只会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原文注释译文《虽有嘉肴》疏通文意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天下为公:天下是公公的。选贤与能: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干出众。与,“举”。讲信修睦: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修,培养。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原文注释译文《大道之行也》疏通文意不独亲其亲: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第一个“亲”用作动词,以……为亲。第二个“亲”指父母。 不独子其子: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第一个“子”用作动词,以……为子。第二个“子”指子女。有所终:有终老的保障。有所用: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优有所长,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让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原文注释译文《大道之行也》疏通文意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儿无父;独,老而无子;废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分:职分,职守。 归:女子出嫁。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儿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和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分,女子(及时)出嫁。原文注释译文《大道之行也》疏通文意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财务,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财务,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原文注释译文《大道之行也》疏通文意谋闭而不兴: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乱贼:作乱害人。作:兴起。外户而不闭: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闭,用门闩插上。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财务和作乱害人的事情(也)不会兴起,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就叫作“大同”社会。原文注释译文《大道之行也》①兑命(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②学学半(同“敩”,教导)③选贤与能(同“举”,推举)④矜、寡、孤、独、废疾者(同“鳏”,老而无妻)重点积累通假字①独:矜、寡、孤、独、废疾者(老而无子)故人不独亲其亲(仅仅,只)②闭: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上)重点积累一词多义①虽有嘉肴: [古]即使 [今]虽然②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味美 [今]意义,用意③教然后知困: [古]困惑 [今]困难重点积累古今异义④大道之行也:[古]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宽阔的道路⑤女有归: [古]女子出嫁 [今]返回,回归⑥盗窃乱贼而不作:[古]害人 [今]偷东西的人⑦是谓大同: [古]代词,这 [今]常用作判断词,与“非”相对⑧去以六月息者也:[古]离开 [今]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重点积累古今异义①选贤与能:形容词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②不独亲其亲:意动用法,以……为亲③老有所终: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重点积累词类活用1.梳理两则短文的思路,归纳提炼各自的观点。整体感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嘉肴”之旨“弗学”不知“至道”之旨类比学然后知不足“能自反”教然后知困“能自强”结论(主要观点):教学相长引《兑命》语印证之整体感知《大道之行也》大同社会的内涵和表现(理想政治制度)大同社会理想的主要特征内涵:天下为公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表现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利用课后“积累拓展”第五题掌握《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深入理解其寓意。整体感知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就学年龄过了然后才去学习,那么就劳苦而难有成就。(强调学习的时效性)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利用课后“积累拓展”第五题掌握《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深入理解其寓意。整体感知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一起研讨),就会孤陋寡闻。(提倡共同探讨交流、相互启发、增广见闻的学习方法)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树,先砍伐纹理平顺的地方,最后砍伐(纹理不平顺)有疙瘩的地方。(提倡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第二课时 “学 ”,同“敩”,觉悟也,从教从冂”——《说文解字》对“学”的解释细读分析1.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对《虽有嘉肴》中“学学半”“教学相长”的理解。 “学学半”告诉我们,“教学相长”的“教”和“学”是对同一个行为主体而言的,并不特指教师的“教”,任何人都既可以教导别人,使别人觉悟,又可以自己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细读分析教师小结细读分析2.思考:《大道之行也》的标点符号有两处值得推敲:第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与“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之间到底是用句号还是逗号?第二,“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与“男有分,女有归”之间到底是用逗号还是句号? “天下为公”后之所以用句号而不是逗号,是为了突出“天下为公”是大同社会的核心内涵,而“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两句也是内涵,但不是核心内涵,可以理解成是“天下为公”的表现。细读分析 “故”领起的第二层次概括的是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这基本特征又包括三个方面,即课后“思考探究”第二题所说的“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的三个方面。第三个方面肯定是“货恶其……不必为己”一句,那么,第一、二个方面怎么分呢?因为“男有分,女有归”讲的是男女都得到社会合适的安置,应该是第二个方面;所以,第一个方面应该断在“所养”后。据此,有人认为“所养”后可以标句号,而不是标逗号。 文言文的标点都是后人点注的,所以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添加的标点可能就会不同。这是学习文言文时应该注意的。1.划分《大道之行也》的结构,概括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整体感知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概括了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即“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整体感知①“故人不独亲其亲……废疾者皆有所养”——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生存需要)②“男有分,女有归”——人人都能安居乐业。(发展需要)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精神需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3.找出《虽有嘉肴》中的对称句子,体会其特点。细读分析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整齐、铺排、富有气势4.找出《大道之行也》中的对偶句与排比句,体会其表达效果。细读分析“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整齐、铺排、富有气势对举男女应该得到的“待遇”,简明有力虽然不是严格的对偶,但句子结构、表意风格仍具有对偶的特点细读分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使用排比句式,具有铺排一气呵成的效果,有气势整齐而对称的对偶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一气呵成的排比句式,形成了铺排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任何想象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是否有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深入探究有。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当时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纷,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1.阅读下面这一段与课文相衔接的文字,归纳“小康社会”的特点。拓展延伸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 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选自《礼记·礼运》知识链接阅读下面这一段与课文相衔接的文字,归纳“小康社会”的特点。拓展延伸“小康社会”的主要特点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它与“大同社会”相比,人民思想较为狭隘、自私,阶级矛盾突出。课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拓展延伸“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我们可以透过“世外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大同”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理想的社会蓝图。尽管这个理想的社会在当时社会经济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这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世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实现这个美好的梦而加倍努力吧!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背诵《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2.积累《礼记》中的格言警句。思维导图《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嘉肴”之旨“弗学”不知“至道”之旨类比学然后知不足“能自反”教然后知困“能自强”结论(主要观点):教学相长引《兑命》语印证之思维导图《大道之行也》大同社会的内涵和表现(理想政治制度)大同社会理想的主要特征内涵:天下为公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表现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