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 说明文-2022年中考语文 二轮专题复习 知识点+练习(含解析)
展开12 说明文
概率预测
☆☆☆☆☆
题型预测
阅读 ☆☆☆☆☆
考向预测
①说明对象 ③说明语言
②说明方法 ④说明顺序
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
3、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1、时间顺序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2、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3、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 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再次”)。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 说明顺序对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第一空 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说明文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列数字、④作比较、⑤下定义
⑥作诠释、⑦打比方、⑧画图表、⑨摹状貌、⑩引资料。
①举例子:举……的例子,具体说明……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 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⑦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⑧画图表: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
1、“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
2、并列式
3、递进式等
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
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记叙文和议论文也如此。
如何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不可以。
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答:表态(能删还是不能删)。
解释该词。
该词在哪些方面(时间、空间、程度、范围、数量、频率等)进行限制。
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与实际不符,太绝对了。
⑤××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例1、
鲨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
柳静
①鲨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也是食肉类的凶猛鱼类,号称“海中狼”。可是,最近它被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听到这些,你是否感到十分惊讶呢?
②原来,在海洋系统中,许多小鱼都有着较大的眼睛和有力的尾鳍,帮助它们及时发现并快速躲避鲨鱼的攻击与吞食。尤其在鲨鱼出没捕食的低光环境下更是如此:一定尺寸的尾鳍可以保证鱼类突然加速游动,以此来远离鲨鱼的追捕。但是,在2018年1月,西澳大利亚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近年来由于人类对鲨鱼的大量猎杀,导致多种鲨鱼濒临灭绝。鲨鱼数量的减少,使得其他鱼类的生存得到了暂时的和平安稳,导致它们的形态也正在发生明显的改变,如眼睛变小,尾鳍变小。因此,鲨鱼就成了海洋系统里的“整容师”。
③研究人员对澳大利亚西北海域罗利沙洲和斯科特礁两个珊瑚礁系统中7种不同的鱼类专门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两个珊瑚礁有着相似的自然环境,但不同的是,罗利沙洲禁止捕鱼,鲨鱼数量比较稳定,而斯科特礁允许对鲨鱼进行商业捕捞,且已经特持续了一百多年。研究人员分别在两个珊瑚礁海域进行了采样捕捞,并测量出了所捕捞鱼的体长、体宽、眼部和尾鳍大小。结果发现,与罗利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46%,尾鳍尺寸小40%。
④研究人员解释说,人类捕捞鯊鱼使其数量减少,会造成一系列生态后果,小鱼的的眼睛及尾鳍尺寸等发生变化仅仅是一个方面,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
⑤首先,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那些体弱多病,基因突变导致畸形的鱼,就不会及时被消灭,进化过程中的优胜劣汰也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那些没有被吃掉的弱鱼,病鱼就会一直繁殖下去,直到基因退化,这不利于种群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优化性将是一个致命打击。
⑥其次,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将使海洋生态环境无法正常维持,水质环境会进一步恶化。因为,鲨鱼是海洋系统名副其实的“清道夫”。它可以通过清理腐烂的大型海洋动物尸体,来净化海洋生态环境。
⑦由此看来,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称它为海洋系统的“整容师”一点儿也不为过。
(选自《知识窗》,2018年第4期,有删改)
1.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了哪些方面的作用?
2.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第④段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4.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写出探究结论。
【链接材料】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狼吃掉一些鹿,使森林中的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太多,森林就不会被鹿群糟蹋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这反过来帮了鹿的忙,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
(选自专题《狼》)
探究结论:
【分析】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2.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的分析能力。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引用。做这样的题,要在平时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特的基础上再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判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最后再结合语段内容分析其作用。
3.本题考查品析说明文语言的能力。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准确、严密、简明。答题时要结合有关语句进行分析,可先从正面说明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再说删去之后变成了什么意思,最后加上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等语句。
4.本题考查材料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内容,然后思考两则材料表达的主旨并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答案】1.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名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维护海洋生态平衡,有利种群的健康发展;净化海洋生态环境,改善水质。
2.作比较,列数字。通过斯科特礁和罗利沙洲的比较和数字,直观准确而突出强调地说明了鲨鱼对海洋中许多鱼的眼睛和尼鳍尺寸的影响。
3.不能,“悄悄”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鲨鱼数量的减少对其它海洋生物系统的影响缓慢的过程,表明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狼捕杀鹿遏制了鹿的大量繁殖对草原森林的破坏,狼捕杀的多数是病鹿,从而避免了传染病在鹿群中传播,让鹿群能健康地繁殖发展,维护了生态平衡。说明人不能破坏生态平衡,否则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解析】1.根据第①段“鲨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也是食肉类的凶猛鱼类,号称“海中狼”。可是,最近它被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可以概括出: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名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维护海洋生态平衡,有利种群的健康发展;净化海洋生态环境,改善水质。 根据第⑤段“首先,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那些体弱多病,基因突变导致畸形的鱼,就不会及时被消灭,进化过程中的优胜劣汰也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那些没有被吃掉的弱鱼,病鱼就会一直繁殖下去,直到基因退化,这不利于种群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优化性将是一个致命打击”可以概括出:维护海洋生态平衡,有利种群的健康发展。根据第⑥段“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将使海洋生态环境无法正常维持,水质环境会进一步恶化。因为,鲨鱼是海洋系统名副其实的“清道夫”。它可以通过清理腐烂的大型海洋动物尸体,来净化海洋生态环境”可以概括出:净化海洋生态环境,改善水质。
2.这句话把斯科特礁与罗利沙洲的同种鱼类在眼睛大小和尾鳍尺寸进行数量的相比,运用了作比较和列数据的说明方法,结合语境分析,作者通过这两种说明方法,直观准确而突出强调地说明了鲨鱼对海洋中许多鱼的眼睛和尼鳍尺寸的影响。
3.悄悄:渐渐地,缓缓地, 这句话的意思是: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渐渐地、缓缓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去掉,就不准确了。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4.鲨鱼非常凶猛,对海洋中的很多鱼类是一种严重的威胁,但是它们却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名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维护海洋生态平衡,有利种群的健康发展;净化海洋生态环境,改善水质。
从链接材料来看,狼对鹿来说是严重的威胁,但它们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狼吃掉一些鹿,使森林中的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太多,森林就不会被鹿群糟蹋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这反过来帮了鹿的忙,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 由此可以概括出鲨鱼和狼等这些看似凶猛的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同样,人也不能破坏生态环境,因为生态环境一旦破坏,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例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昆明“扶荔宫”带你穿越植物王国
张勇
①春光如海,盛世如花,西汉元鼎六年,武帝破南越起扶荔宫,宫以荔枝得名,以植所得奇草异木。时光飞逝,千年之后,汉代“扶荔宫”也穿越而来。“扶荔宫”是世界上较早有文字记载的温室之一,汉武帝时期曾建于上林苑中,用于栽种南方佳果和奇花异木。1986年昆明植物园在建设温室群时,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院士就借用此典故给新建的整个温室群命名,故大家方可在此一睹当代“扶荔宫”风采。
②自汉代至今,“扶荔宫”自古便是奇花异卉的聚集地,珍稀奇异植物都放入宫内栽植。昆明植物园的扶荔宫也不例外,所养护的植物也不寻常。走进云南昆明北郊的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扶荔宫”,便置身于神奇的植物世界,穿越于热带雨林、沙漠植物、深谷幽兰之间,这里有“见血封喉”的毒木之王,有触目惊心的绞杀树,有能吞噬老鼠的猪笼草……令人称奇不已,流连忘返。另外,以“扶荔宫”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体验园形成错落有致、功能完备的温室群。
③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大会)期间,“扶荔宫”成为cop15大会室外主题展区。
④主体温室是扶荔宫中最雄伟壮丽的温室,占地面积4200平方,由热带水生区、热带水果区、热带雨林区、热带荒漠区组成,独特的螺旋结构表达了生命构成的核心。整个温室曲径通幽,有奇妙的热带水果和水生植物,如神秘果、太空香蕉、王莲、露兜树等;有奇特的热带雨林特色景观,如独木成林、绞杀、板根、老茎生花、空中花园、淌水叶尖等;有奇异的热带荒漠植物,如生长于干热河谷、澳洲内陆、非洲萨瓦纳和美洲荒漠的植物。整个展览温室由低到高、盘旋式上升到最高处的29.9米。
⑤食虫植物馆是扶荔宫中最奇特的温室,食虫植物是具有捕食小动物能力的植物统称。该馆集植物、科学、艺术、文化为一体,保育展示食虫植物达680个分类单元,其中原生种有378种。有猪笼草、茅膏菜、捕虫树等,为全国植物园之冠。
⑥兰花馆是最清新淡雅的温室,兰花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具有较高的药用、观赏和研究价值。该馆以塑石、溪流、廊道等园艺元素,还原兰花的自然生长环境和生态群落模式。馆内收藏有地生和附生兰科植物接近600余种,其中附生的石斛属植物400余种;还收集保育暖地杓兰、针叶石斛等珍稀兰科植物。
⑦隐花植物馆是扶荔宫中最低调的温室,由蕨类植物馆和苔藓地衣馆组成,以岩石、古木、小桥、溪流等手法,模拟隐花植物原始古老的生态环境。蕨类植物馆内保育鹿角蕨等130余种蕨类植物;苔藓地衣馆内收集泥炭藓等60余种苔藓植物。
⑧草木百兼馆是扶荔宫中最有纪念意义的科普馆,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字“百兼”,本馆取名“草木百兼”是为纪念吴征镒先生并体现植物的多样性之意。此栋建筑是研究所内重要的科普场馆,包含了种子博物馆、科普体验区、科学教室等。
⑨这是一所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科普与公众认知为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来魅力春城,让“扶荔宫”带你穿越植物王国!
(2021年11月《光明日报》有改动)
5.“扶荔宫”能够成为cop15大会室外主题展区,请你联系文章内容阐述其中的原因。
6.下面句子的加点词有保留的必要吗?请你说明理由。
汉代“扶荔宫”也穿越而来,“扶荔宫”是世界上较早有文字记载的温室之一。
7.第④段中画线句主要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8.生物课上,同学们学习了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食物链。下午放学后同学们要一起去“扶荔宫”,结合生物课的知识应该推荐他们参观哪一个馆,简述缘由。
【分析】5.本题考查概括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6.此题考查对说明语言特点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应先表态(删或不删);然后搞清所给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接着说明题中句子有此词会怎样(或去掉此词会怎样);最后紧扣说明语言的特点作答即可。
7.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的分析能力。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引用。做这样的题,要在平时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特的基础上再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判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最后再结合语段内容分析其作用。
8.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本考点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答案】5.①“扶荔宫”所养护的植物不寻常;②走进昆明“扶荔宫”有错落有致、功能完备的温室群
6.有必要保留, “之一”指一定范围内的数量或事物中的一个,在这里指“扶荔宫”是世界上较早有文字记载的温室中的其中一个,如果不保留“之一”原文的意思就变成“扶荔宫”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较早有文字记载的温室,历史上其他温室就没有了,这样不符合实际,所以“之一”有必要保留,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7.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分类别、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将“扶荔宫”的主体温室分为不同种类的景观,列举了整个温室中有各种各样的景观和植物。两个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主体温室是扶荔宫中最雄伟壮丽、植物种类众多的温室,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使条理更清晰。
8.他们应该参观食虫植物馆,食虫植物是具有捕食小动物能力的植物统称,在食物链中动植物彼此之间紧密地联系起来,进入食虫植物馆可以了解到植物怎么吃动物。
【解析】5.根据“自汉代至今,“扶荔宫”自古便是奇花异卉的聚集地,珍稀奇异植物都放入宫内栽植。昆明植物园的扶荔宫也不例外,所养护的植物也不寻常”可以概括出:“扶荔宫”所养护的植物不寻常;根据“另外,以“扶荔宫”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体验园形成错落有致、功能完备的温室群”可以概括出:走进昆明“扶荔宫”有错落有致、功能完备的温室群。
6.首先要理解“之一”的意思是指一定范围内的数量或事物中的一个,然后理解句子的意思“扶荔宫”是世界上较早有文字记载的温室中的一个。也就是说世界上较早有文字记载的温室不只“扶荔宫”,还有其他的,再说删掉之后的句意:“扶荔宫”是世界上较早有文字记载的温室。这样通过对比就可以得出有没有必要保留。
7.“有奇妙的热带水果和水生植物”“有奇特的热带雨林特色景观”“有奇异的热带荒漠植物”将“扶荔宫”的主体温室分为不同种类的景观,并分别举出“神秘果、太空香蕉、王莲、露兜树”“独木成林、绞杀、板根、老茎生花、空中花园、淌水叶尖”“干热河谷、澳洲内陆、非洲萨瓦纳和美洲荒漠的植物”这些例子,因此运用了分类别、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结合这两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及语境可以得出其作用:准确具体地说明了主体温室是扶荔宫中最雄伟壮丽、植物种类众多的温室,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使条理更清晰。
8.根据题干“吃与被吃的关系”可以把答案定位在第⑤段食虫植物馆,因为这个植物馆里面的植物,u猪笼草、茅膏菜、捕虫树等都具有捕食小动物能力,正好紧扣题目“吃与被吃的关系”。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1.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①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②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处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面要求自然之匙,是不讲究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⑤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⑥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例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阅读①②段,请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
(2)③段中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比较的双方是 和 ,比较的目的是 。
(3)④段中与②段相照应,说明苏州园林总特征的两个句子是
(4)说明文语言具有准确、严密等特征,请结合下面句子,进行简要分析。
①“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大多”一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②“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祥,决不需同。”“雷同”是否可以换成“相同”?为什么?
(5)⑤段中“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这句的表达方式属于 ,所起的作用是点出了 。
(6)发挥想象,把第⑥毁文字看作一幅优美的图画,根据审美感受,你认为这幅图画的特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1)务必使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我国古代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说明苏州园林建筑布局不讲究对称,讲究自然之趣。
(3)“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又是入画的一景”
(4)①“大多”指绝大部分,并非全部,留有余地,符合实际,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②不可以换,“雷同”指不该相同而相同,如果换成“相同”后,表意不准确,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议论;苏州园林这样设计栽种和修剪树木的艺术效果。
(6)层次丰富、景致幽深等。
【解析】(1)根据第②段“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可以概括出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务必使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第③段第一句说明我国建筑和近代的一般住房的布局特点,第二句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因此比较的双方是:我国古代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通过比较,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不讲究对称。作者进而用图画打比方,说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面要求自然之匙,是不讲究对称的。因此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是为了追求自然之趣。
(3)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 务必使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而第④段中说明假山的堆叠和池沼的配合也要遵循这一点,而在池沼旁边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这些都是紧扣这个特点的。据此可知答案应为:“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又是入画的一景”。
(4)①“大多”指绝大部分,并非全部。句子的意思是池沼,绝大部分引用活水。这个词语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② “雷同”指不该相同而相同。结合语境分析,苏州园林追求自然之趣,因此池沼安排桥梁的时候,就不应安排两座完全一样的。相同没有这种意思。因此不能换成“相同”。
(5)“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是对苏州园林的设计者栽种和修剪树木这种设计及效果的评价和看法,属于议论,这样栽种和修剪树木,让游览者无论哪个季节来到这里,都能看到美丽的花,这样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6)根据“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例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可以概括出答案:层次丰富、景致幽深等。
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中国的古亭
①亭是体现中国建筑特征的一种代表形式。它造型丰富,玲珑多姿,富有诗情画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亭就是中国古典建筑意匠(即表现方法及手段)的一个缩影,融入中国文化血液,千百年来兴盛不表,其功用也在不断地发展。
②夏商及西周,亭的基本形制或许还不十分成熟。据考,"亭"这个汉字,也大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彼时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地的小堡垒,称为亭障、亭燧,为"望敌之所"。秦汉中央集权政府把它推广到各地,成了维持地方治安的基层行政单位,同时也是职司的所在地。《日知录》中记载∶"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汉高祖刘邦最初曾任泗水亭亭长,掌管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
③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纵情山水、投身自然成为时尚,亭的性质也逐渐跟着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供人游览和观赏的亭。例如著名的会稽山阴兰亭,最初是一座带有邮驿性质的路亭。为了能够更好的观赏四周的湖光山色,它曾被太守移到了湖滨,后又被起筑在山藏,以便极高尽眺。这样兰亭由实用性的亭转向了观赏性的亭。
④隋唐以后,亭便成了因林中不可缺少的建筑物。按《大业杂记》中记载,隋场帝榆林行宫的上建有"翠微亭"等十二座山亭,纵广均二丈有余。在唐代的一些宫苑中,亭不仅是苑中的重要景观建筑,而且在数量上也远远超过了其他类型的建筑。《长安志》中记载∶"禁范在宫城之北,苑中宫亭凡二十四所。"其中亭就十八座之多,占全苑列名建筑的百分之七土五,可谓历史上大量以亭入园之始。唐代官吏、士大夫于宅邸、别业中筑亭的也有很多人。例如诗人王维的相川别业中的"临湖亭",白居易家中的"琴亭"和"中岛亭"等等。
⑤到了宋代,亭的建造更为普遍,功能和用途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宋史·地理志》中可以知道,宋徽宗在良岳中说"叠石为山,凿池为海,作石梁以升山亭,筑土岗以植杏林"。利用景龙江水在平地上挖湖堆山,人工造园,园中置亭颇多,并运用"对景"、"借景"等手法,把亭和人工山池相结合。由此可见此间筑亭,已经不再是晋唐那样纯粹的因借自然山水形胜,而是把人的主观意念,把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和追求纳入到建亭的构思之中,开始寻求寓情于物的人工景观的组织了。
⑥亭发展到明清时期,在建筑艺术与技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甚至达到了炉火纯青、臻于完善的境地,进入了中国古典亭栅发展的鼎盛时期。造型上极尽变化,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屋顶精华,即便是同一平面形式,由于建筑意匠和处理手法的不同,也必得体现出不同的性格和风貌。对建亭位置的选择,以及与周围环境配置上,也都十分讲究,非常注意亭与其它建筑之间的关系,而且在风景区和园林中,亭对意境的创造,已成为刻意追求的目标。从欣赏美学角度上,人们运用各种艺术手段,移情入境,寓情于物,把主观的情感融汇在客观的筑亭造景之中。
⑦亭是建筑领域里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希望在新时代它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节选自《浅谈中国亭建筑》文/王盛 有删改)
(1)本文以“中国的古亭”为题,主要介绍了它的 和 。
(2)阅读全文,理清说明思路,填写空格。
①引出说明对象的主体——中国的古亭。
②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供人游览和观赏的亭。
④
⑤宋代筑亭更普遍,并融入自然美,求寓情于物。
⑥明清时期,中国古典亭榭多方面都已臻于鼎盛。
第⑥段运用了从 到 的逻辑顺序。
说明顺序∶
(3)第④段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②段加点词语"大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加以分析?
【答案】(1)历史沿革;功用变化
(2)夏商到秦汉,亭形制简单,多为治所。;隋唐以后,亭是园林建筑的一部分。;概括;具体;时间顺序
(3)运用了引资料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引用《长安志》中的资料,列举了“二十四”“十八”“百分之七十五”等数字,更有说服力、也更准确地说明了隋唐以后,亭便成了园林中不可缺少的建筑物这一历史发展实况。
(4)“大致”是大概、大约的意思,表推测,是说亭这个汉字的出现并没有确切记载可查,出现时间是综合分析推测的结果。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具有准确性的特点。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和信息筛选概括能力。“ 夏商及西周 ”“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隋唐以后 ”“ 到了宋代 ”等提示了亭的历史沿革,“ 设在边防要地的小堡垒 ”“ 出现了供人游览和观赏的亭 ”“ 亭便成了因林中不可缺少的建筑物 ”“ 功能和用途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显示出亭的功能的变化历程。
(2)要通读全文,按照亭的历史沿革和功用变化来理清说明思路 。分析第六段,“ 亭发展到明清时期,在建筑艺术与技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甚至达到了炉火纯青、臻于完善的境地,进入了中国古典亭栅发展的鼎盛时期。”是概括性说明,后面再分别从“ 造型上极尽变化 ”“ 对建亭位置的选择 ”“ 从欣赏美学角度上 ”进行具体说明,因此逻辑顺序是从概括到具体。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
(3)“ 按《大业杂记》中记载 ”“ 《长安志》中记载 ”体现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 隋场帝榆林行宫的上建有"翠微亭"等十二座山亭,纵广均二丈有余 ”“ 其中亭就十八座之多,占全苑列名建筑的百分之七土五 ”体现出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4)本小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说明文语言具有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的特点。这种题型的一般命题形式为“文中某句话中的某个词能否删去?”“文中某句话的某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等,而这些词通常都是表示程度、数量范围或者性质的词语,如“可能”“一般”“大多数”等等。解答这种题可按三个步骤进行:一是明确作出“是”或者“否”的回答(针对“能否删去”的问法);二是解释要删去/加标注的词的意思;三是联系原文分析这些词若删去之后句子意思有何变化。
1.(2021·坪山二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孩子的手机是该管管了
①伴随着中国各中小学陆续迎来新学期,很多地方的家长、学生收到学校的一则提醒: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但不得带入课堂。
②近视率上升、学业负担增加、沉迷游戏……近年来,中小学生因过度使用手机而产生的各种问题,引发社会关注。2月初,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随后,各地教委就落实《通知》进行部署,如中小学设校内统一集中保管学生手机设施设备、教师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等。
③进入新学期,纠缠多年的家校“手机大战”问题终于有了明确的解决办法。那么,《通知》出台后,学校该如何有效管理学生使用手机?移动互联时代,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合理使用手机?
④手机入校园,该进还是该禁?事实上,这个话题社会上早有讨论。
⑤赞成校园禁手机者认为,青少年自控能力尚不足,过度使用手机会产生很多问题。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媒介与教育工委会常务副主任张海波将其总结为3个方面,一是部分自控力较差的学生容易沉迷手机,影响视力、耽误学习,特别是滋生亲子矛盾。二是易受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影响,特别是一些短视频、直播平台。三是易产生网络欺凌、诈骗等行为,甚至引发一些恶性事件。
⑥手机沉迷在世界各国学生中也不同程度存在。美国某大学曾对10个国家1000名学生进行了24小时“无媒体”体验实验,参与这个项目的大部分学生表示,失去了手机让他们“坐卧难安”,很多人甚至没有完成整个项目。目前,意大利、法国、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明令禁止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或者课堂,有的规定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学生才能使用手机,芬兰则禁止向初三以下学生销售手机。
⑦对校园禁手机抱有疑虑者则认为,禁了手机,家长和孩子如何沟通?目前网上布置、提交、批改作业十分普遍,孩子不带手机、不用手机怎么做?一位家长说,学校老师要求家长下载某些作业类App,并在App上给孩子布置线上作业,要求家长监督完成。“有些App查看答题分数或排名还需要充值,是何道理?”
⑧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手机布置作业虽然方便,但部分地区教育部门和学校忽略了不同年龄段学生对手机的自控能力和线上作业完成效率有差别,不仅加大了部分学生对手机的依赖,也容易加剧家校矛盾。
材料二:
材料三:
①移动互联时代,如何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
②专家认为,要彻底解决中小学生手机沉迷问题,需改进单调、刻板的教育教学方式,尽快确立多样的考核评价标准。
③储朝晖表示,只有教育评价标准多元化,中小学生才能有更多开展户外活动、亲近自然、接触社会的时间和机会,而不是仅仅依赖手机获得外界信息,这更有助于增强学生个体的自主性,“役物而不为物所役”。
④田丰表示,教育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的“阵地”在学校,而不应让家庭和其他社会机构承担更多责任。当然,家庭也要承担应有责任,“但在现有情况下,并不是所有家庭都能够照顾到其家庭中的未成年人正确使用手机。”
⑤为做好家校共育,教育部指导编写的《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家庭卷、学校卷)于去年12月初发布,书中首次增加了提升孩子媒介素养的内容。
⑥张海波认为,学校和家长都要提升媒介素养……总之,家校都应做好统筹规划,赋子孩子使用手机权利的时候应约定手机使用时限等。
——(节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03月01日第05版)
(1)请根据材料二中的图表概括网瘾少年使用手机有什么特点?
(2)请判断材料一第⑥段划线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并说说其作用。
(3)请将下列句子填入材料三第⑥段省略处,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另一方面,家长自身要做好示范,不能沉迷手机;
②发挥学校在指导家庭教育中的作用,特别是班主任要跟家长多沟通
③一方面,学校在落实《通知》精神时,应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城市农村不同地域等情况,采取差异化措施;
④多跟孩子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促进自觉自律;
⑤并针对学生一些不当使用行为做出具体的教育指引。
A.⑤③②①④ B.⑤④②③① C.②⑤③①④ D.③②⑤①④
(4)阅读材料后思考:互联时代,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有何必要性?
【答案】(1)通过对比柱状图可知除了正常的通讯联络、获取信息,网瘾少年使用手机玩网络游戏和单机游戏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网瘾少年。或:网瘾少年在使用手机时,呈游戏化趋势。
(2)划线句子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说明了世界各国学生大部分都沉迷手机,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3)D
(4)①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③通过家校约定后使用手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④引导学生提高对网络假信息、网络默许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解析】(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根据柱状图的对比数据分析,正常的通讯或联络非网瘾少年64.9%,网瘾少年54.6%;获取信息非网瘾少年49.4%,网瘾少年34.3%。据此得出:正常的通讯或联络、获取信息两方面非网瘾少年的比例明显高于网瘾少年。而网瘾少年使用手机玩网络游戏的比例27.5%,单机游戏的比例28.8%;非网瘾少年网络游戏的比例13.5%,玩单机游戏是18.8%。据此分析得出:网瘾少年使用手机玩网络游戏和单机游戏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网瘾少年。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首先指出说明方法,然后结合语境写出表达作用。根据“10个国家1000名学生进行了24小时”的数字分析,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结合上文“手机沉迷在世界各国学生中也不同程度存在”分析,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世界各国学生大部分都沉迷手机,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3)本题考查排序。根据“一方面”和“另一方面”分析,可知③是首句。“一方面”的内容是从学校的角度阐述,语句是③②⑤;再根据③“应针对”,⑤“并针对”,②“特别是”判断,这三句排序应该是③②⑤。“另一方面”是从家庭的角度阐述,是①④。排序为③②⑤①④。故选D。
(4)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概括。
根据材料一⑤段“一是部分自控力较差的学生容易沉迷手机,影响视力、耽误学习,特别是滋生亲子矛盾。二是易受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影响,特别是一些短视频、直播平台。三是易产生网络欺凌、诈骗等行为,甚至引发一些恶性事件”分析得出:可以有效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
根据材料一⑧段“手机布置作业虽然方便,但部分地区教育部门和学校忽略了不同年龄段学生对手机的自控能力和线上作业完成效率有差别,不仅加大了部分学生对手机的依赖,也容易加剧家校矛盾”分析得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根据材料三⑥段“学校和家长都要提升媒介素养……总之,家校都应做好统筹规划,赋子孩子使用手机权利的时候应约定手机使用时限等”分析得出:通过家校约定后使用手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根据材料三③“只有教育评价标准多元化,中小学生才能有更多开展户外活动、亲近自然、接触社会的时间和机会,而不是仅仅依赖手机获得外界信息,这更有助于增强学生个体的自主性”得出:引导学生不依赖手机获得外界信息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2021·深圳二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最近,一段舞蹈《唐宫夜宴》火了,网友们纷纷称赞其为“神仙节目”。
小姐姐们俏皮、可爱,好像从古画里走出来一样。背景从仕女画到泼墨山水,到最后舞台上平地起宫墙又很震撼,感觉自己真的在屏幕前,看了一场宫廷盛宴。节目穿插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捣练图、簪花仕女图、备骑出行图、千里江山图等七大国宝,就像是唐朝少女的博物馆奇妙夜之旅,华美得像一场梦境。
这个节目让观众一秒穿越回大唐,网友纷纷赞叹这是什么“神仙节目”,再来亿遍!
晚会总导演陈雷介绍,“我们运用了5G+AR的技术,让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将歌舞放进了博物馆场景,制造出了一种博物馆奇妙夜的感觉。”
新华社则更是直接发表评论称:当潮不让,你最中!
(选自《澎湃新闻》2021年2月15日)
材料二:
《唐宫夜宴》缘何“C位出圈”
今年春节,2021河南春晚节目《唐宫夜宴》突然“出圈”。一群“唐朝胖妞儿”从博物馆里“复活”,凭借一支舞蹈火遍网络。在感叹“美不胜收”的同时,不少网友也纷纷为节目点赞:“国宝真的动起来了!”
《唐宫夜宴》的走红并非偶然,“创新”和“走心”,是传播竞争力形成的两大法宝。
不管是宏观的总体设计,还是微观的舞蹈编排,《唐宫夜宴》都做到了推陈出新。从宏观上看,5G和AR技术的加持,实现了“人在画中行”,打造出“博物馆奇妙之夜”的独特感官体验,让观众获得更加新鲜和震撼的视觉感受。从微观上看,创造性加入诙谐幽默的故事性元素,让这支古典舞更接地气也更具张力,不可谓不妙趣横生。
除了推陈出新,更重要的是,该节目的细节处处讲究,有趣之余更彰显深厚的文化底蕴。舞蹈演员们的穿着与妆容完美复现了盛唐别样的审美风姿,使观众真切感受到唐代服饰文化之美;唐三彩、鹤莲方壶、簪花仕女图、五牛图等文物元素在舞台的集中呈现,为节目增添历史的厚重感。这些背景元素和舞蹈表演相得益彰,共同展现中华文化独有的旨趣和魅力,令人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好作品的问世只是开始而不是结束。当然,我们期待着更多如同《唐宫夜宴》这样被人们所喜爱的作品出现,向国人讲好中国故事,也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节选自《红网》2021年2月15日,有删改)
材料三:
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如今,这种思考方式已经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甚至企业以外的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人所认可了。2021河南春晚总导演陈雷认为,从节目编排到后期宣发,主动拥抱互联网思维是河南春晚取得成功的关键。
没有浮夸的宣传广告,没有众多的大牌明星,与以往相比,整台晚会制作成本不足千万,略显朴素的河南春晚却在网络上赢得了百万网民在线“打call”:节目视频播放量超20亿、微博主话题阅读量4.9亿次、多次登上各平台热搜榜单……2021河南春晚以互联网思维创新表达,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舞台上产生了巨大魅力。
(综合新华社相关报道)
(1)依据材料二的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唐宫夜宴》缘何“C位出圈”
简述现象:
A.
B. :
《唐宫夜宴》缘何“出圈”
表达看法:
C.
(2)根据材料二,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中《唐宫夜宴》成功的原因。
(3)材料三中划线句子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出圈的《唐宫夜宴》,既保留了文化内涵,又让当代人喜闻乐见。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
【答案】(1)《唐宫夜宴》走红网络;分析原因;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更多传承
(2)“创新”和“走心”,是《唐宫夜宴》成功的两大法宝。(意近即可)
(3)作比较,列数字。将今年河南春晚与以往春晚对比,列举了节目制作成本和传播量的具体数字,具体准确地突出了2021河南春晚以互联网思维创新表达,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舞台上产生了巨大魅力。(评分标准:写出两种说明方法2分,作用1分。)
(4)示例: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具有恒久的魅力。如何让国人乐于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激发传统文化的活力,《唐宫夜宴》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一是要敢于推陈出新,从内容选择到表现形式都要有创新,因循守旧并不是传统文化的固有属性。二是要敢于采用最新的科技成果,主动拥抱互联网思维。
【结合材料1分,做法1分。】
【解析】(1)本题考查文本概述能力。根据“今年春节,2021河南春晚节目《唐宫夜宴》突然‘出圈’。一群‘唐朝胖妞儿’从博物馆里‘复活’,凭借一支舞蹈火遍网络”,可以概括“《唐宫夜宴》火遍网络”;根据“缘何”二字,可知这里是在分析其火遍网络的原因,故可概括为“分析原因”;根据“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好作品的问世只是开始而不是结束”可以概括“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更多传承”。
(2)本题考查探究概括能力。根据“《唐宫夜宴》的走红并非偶然,‘创新’和‘走心’,是传播竞争力形成的两大法宝”,可知成功的原因是“‘创新’和‘走心’,是传播竞争力形成的两大法宝”。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根据“没有浮夸的宣传广告,没有众多的大牌明星,与以往相比,整台晚会制作成本不足千万”可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根据“节目视频播放量超20亿、微博主话题阅读量4.9亿次”中的“20亿”“4.9亿”这些数字,说明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作者将这台晚会与以往晚会相比较,结合具体准确的数字,真实准确的表达了2021河南春晚以互联网思维创新表达,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舞台上产生了巨大魅力。
(4)本题考查拓展延伸。出圈的《唐宫夜宴》,既保留了文化内涵,又让当代人喜闻乐见,是激发优秀传统文化活力的很好典范,也给了我们诸多的启示。一是要敢于创新,并且走心。从内容的选择到形式的设计,都要有传统文化的内涵,又要符合当今大众的口味,没有创新与用心,是很难做到的。二是要拥抱网络,运用好高科技的力量,如“5G+AR的技术,就可以让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这样就能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说明文知识点梳理: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说明文知识点梳理,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说明对象可能出现的位置,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判断说明顺序的思路,典型考题,答题格式,变相考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练习专题10:说明文阅读(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练习专题10:说明文阅读(含解析),共29页。
专题15 作文-2022年中考语文 二轮专题复习 知识点+练习(含解析): 这是一份专题15 作文-2022年中考语文 二轮专题复习 知识点+练习(含解析),文件包含15作文解析版docx、15作文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