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教版(中职)基础模块 下册记叙文 叙事背景图课件ppt
展开一、梳理有关叙事策略的知识点,构建思维导图。
二、探究《桥边的老人》和《墙上的斑点》的叙事策略
三、欣赏世界名作高超的叙事策略
1、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2、莫言《蛙》3、川端康成《雪国》4、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
一天里回顾了一生的爱恋
四封长篇书信和一部九幕话剧
在全知视角下的女性有限视角
四、运用:叙事策略在近三年高考试题上的呈现
答:①主题上,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 ②人物上,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③情节上,灵活使用文献
1、【2018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阿成《赵一曼女士》第6题: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不同: ①在细节的描述上更加具体,如细致地描写了仙女钻出蚌壳由小变大的过程。 ②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如仙女带来的各种美味佳肴与孩子们的喜好有直接关系。 ③故事的场景与孩子们的生活场景结合在一起,如奔向自己家的八仙桌,往来于桌子与水缸之间。 作用: ①突出河蚌仙女对我的意义。 ②表现儿童丰富而生动的想象力,反映了物质匮乏时期儿童独特的心理。 ③承接上文回忆童年河蚌的秘密,引出下文凝视水缸是作者最早的阅读方式。
2、【2018年高考北京卷】苏童《水缸里的文学》第10题: 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对童真童趣的欣赏;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对母爱的颂扬;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对善良人性的礼赞。
3、【2018年高考江苏卷】凌叔华《小哥儿俩》第16题: 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答: ①虹关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②虹关是徽墨的产地,徽墨也成就了虹关。 ③虹关引发了作者的乡愁。 ④增添了寻墨历程的情趣,丰富了主题。
4、 【2018年高考天津卷】石红许《虹关何处落徽墨》第19题: 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
答: ①先写街的繁荣,为下文做铺垫,引出人潮汹涌。 ②再写游人众多,为后面观灯受阻埋伏笔。 ③最后写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 ④这样写层层铺垫,层层推进,是文章内容丰富,结构严密。
5、 【2018年高考浙江卷】叶文玲《汴京的星河》第12题: 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
答: 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 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③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表现作者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态度。
6、 【2017年高考课标Ⅱ卷】林徽因《窗子以外》第6题: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资基础; 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
7、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李锐《锄》第11(3)题: 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 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 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④表现主题:小说通过我的观察思考及行为举止来表现主题,使主题更鲜明。
8、 【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Ⅲ卷卷】贾平凹《玻璃》第11(2)题: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叙事策略是一部文学作品最基本的技巧,故而成为高考青睐的考点,对之考察呈现出逐年加难、变细、灵活的特点。 分析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对“叙事策略”的考察是外衣,内质还是考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把握;通过“叙事策略”来实现对情节内容、人物形象、情感态度的考察。 所以,读懂原文是王道。答题时终归是离不开情节、人物、主旨三大法门。
高教版(中职)基础模块 下册记叙文 叙事图片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教版(中职)基础模块 下册记叙文 叙事图片课件ppt,共13页。
高教版(中职)基础模块 下册快速阅读教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教版(中职)基础模块 下册快速阅读教课ppt课件,共1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方法引领,技能指导,明确任务,总结归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基础模块 下册演讲教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基础模块 下册演讲教课课件ppt,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比喻的作用,排比修辞的小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