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西省宜春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展开宜春市2022年九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命题人:卢清 审题人:易瑛
一、语言文字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面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国藩编纂(zuǎn)的《经史百家杂钞》是中华文明的翘(qiào)楚。
B.眼前的明月山粗犷(kuàng)而冷囤,如一首深遂(suì)的诗。
C.他回到家里,看到多年未见的母亲时,泪水瞬(shùn)间溢出了眼眶(kuàng)。
D.这里水声潺潺,竹影婆娑(shā),没有暄嚣和烦扰,只有宁静和简单。
2.下列句子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每年春节,中国各地都会______组织春节活动。年年如是,______。街市上游人如织,______,人们无法______内心的喜悦之情。
A.因人而异 如约而至 摩肩接踵 遏制
B.因地制宜 周而复始 摩肩接踵 抑制
C.因地制宜 如约而至 摩拳擦掌 抑制
D.因人而异 周而复始 摩拳擦掌 遏制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B.据《新闻纵横》报道,截止昨天为止,困扰多地的雾霾已经持续6天。
C.“抗疫”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受到大家的高度关注,随时留心对此的报道。
D.学校实施的分餐制能够有效阻止疾病的传播方式。
4.下列填入语段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感觉快乐时说“舒畅”,感觉不快乐时说“抑郁”。_________用作形容词时,它们描写快乐或不快乐的状态;用作动词时,我们可以说它们说明快乐或不快乐的原因。
A.这两个词用作形容词和动词。
B.这两个词可以用作形容词,也可以用作动词。
C.这两个词可以用作动词和形容词。
D.这两个词可以用作动词,也可以用作形容词。
5.在“字如其人话书法”讨论中,语文课代表的发言,可以论证下面观点中的一项是( )
从书法的角度看,“人”字笔画不多,无论是“逆锋起笔,藏而不露”,还是“中锋用笔,不偏不倚”,甚至“一波三折,缓缓出头”,其完成运笔的过程就是“人”字形成的过程。同理,身处现实,怎样做一个充满生机活力且有用于社会的人,不正与“人”字书写技法要领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A.字是书者情绪的流露。 B.字是人体生命的对应。
C.字是书者人品的写真。 D.字是书者待人的依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6~7题。(4分)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李煜①
昨夜风兼雨,帘帏②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③,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④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注释】①李煜: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此词是其亡国入宋后所作。②帘帏(wéi):指帘子和帐子。③欹(qī)枕:指头斜靠在枕头上。④醉乡:指人醉酒时神志不清的状态。
6.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以倒叙的方式开篇,写词人的凄苦境遇和无奈情态。
B.下片转入沉思,回想人生世事,感慨现在的生活太平稳。
C.“风兼雨”与“飒飒秋风”相对应,渲染了环境与气氛的凄凉。
D.这首秋夜抒情之作,情感真实,简洁质朴,颇具词人后期词风。
7.本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8~10题。(10分)
胡昭字孔明,颍川人。少而博学,不慕荣利,有夷皓之节①。初,晋宣帝②为布衣时,与昭有旧。同郡周生等谋害帝,昭闻而步陟险,邀生于崤、渑之间③,止生,生不肯。昭泣与结诚,生感其义,乃止。昭因与斫枣树共盟而别。昭虽有阴④德於帝,口终不言,人莫知之。
胡昭始避地冀州,辞袁绍之命,遁还乡里。太祖为司空丞相,频加礼辟。昭往应命,既至,自陈一介野生,无军国之用,归诚求去。太祖曰:“人各有志,出处⑤异趣,勉卒雅尚,义不相屈。”昭乃转居陆浑山中,躬耕乐道,以经籍自娱。信行著於乡党,闾里敬而爱之。
【注释】①夷皓之节:夷皓指伯夷和商山四皓的合称。同为避乱而隐遁的古代高节之士。②晋宣帝:即司马懿。③崤、渑之间(xiáo miǎn):亦称崤塞。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渑池县西。为崤山、渑池间东西交通要隘。④阴(yìn):覆盖,引申为庇荫。⑤出处:出,出仕;处,归隐。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因()(2)莫()(3)屈()
9.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昭泣与结诚,生感其义,乃止。
(2)昭乃转居陆浑山中,躬耕乐道,以经籍自娱。
10.结合选文内容,简要说说胡昭是怎样一个人。(3分)
(三)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唐太宗所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让我们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早春景色。
(3)秋瑾在《满江红》中用汉军破楚典故,比喻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16分)
渔村的炊烟
简梅
①我的故乡在东南沿海的一个渔村。小时候,最喜欢和伙伴们爬到村后的山上,眺望鳞次栉比的房屋冒出的袅袅炊烟。那欢快、朴素的炊烟,从家家户户烟囱里徐徐而出,飘舞如轻纱,斜飞似绸带……它们与千变万化的云朵相互映衬,最终消失在海天远处。
②早晨、中午、晚上的炊烟各有不同。清晨时,海天还未醒来,零星的炊烟从斑斑青瓦间寂寥地现出身姿,村巷时近时远的鸡鸣声衬得清晨更加宁静。闽江入海口飘来的薄雾,仿佛为炊烟铺了一层底色。炊烟中,可见影影绰绰的人影,传来一两声呼儿唤女、嘱咐添衣的叮咛,以及渔民收拾渔具窸窸窣窣的声响。等到一轮红日豁然展现在村庄的上方,烟色也渐渐浓重起来。而中午时的炊烟,则夹杂着饭菜的香气,大人们早已在案板及灶台前,削、碾、揉、捏、包、捻……忙活了半天,端上一碗碗新出锅的鱼丸、鱼面,滚烫着、蒸腾着。大老远,就能听见乡音俚语欢快地在左邻右舍间蔓延。【A】天色渐渐暗下来了,此时,炊烟再次从灶膛处升腾起来,风一拂动,便在幽深狭窄的村巷中徘徊,或在苔藓斑驳的土路上缱绻,然后化作浅淡的烟缕重返天空,向远处慢慢飘去。
③在我的乡愁记忆里,那亲切、轻盈的炊烟,满是温暖的气息。特别是到了逢年过节的日子,不绝如缕的炊烟就会集结成方阵,以一种别样的舒展、高旷,给人以亲情的召唤——那些海上捕捞归来的人,远远地望见炊烟,就仿佛看见家中锅灶旁忙碌的亲人,正在准备着热腾腾的饭菜,那饭菜中饱含着家人的汗水和智慧,氤氲着团聚的期待和喜悦。一瞬间,他们感觉辛劳顿消,浑身都暖和了起来。
④炊烟袅袅,迎来送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们在大海上辛勤劳作,为的就是让渔获满满、炊烟不断。他们经过大风大浪的洗礼,愈加认定:家中灯火的温暖和柴米油盐的充实,便是人生的幸福。然而在过去,地窄、村偏、人穷的渔村,仅靠人的双手在茫茫大海上劳作,收获甚微。听老人讲,过去故乡紧缺柴火,人们得去外县山区找柴砍柴,而后雇船回乡,历经千辛万苦。而找一次柴仅能应付两三个月,一年得往返三四次。每每说起这些,老人们都叹息不已。为了节省柴火,渔村人更是想尽一切办法,比如将好的柴块垫底,使火更旺,而将杂碎的柴薪铺在上面;烧完的火炭要扒出来,待冷却后二次利用,拿来生火炖汤、熬药;火灰可当肥料,一担卖五六角……
⑤改革开放后,渔村的生产生活发生很大变化,从单纯从事渔业,转变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除了从事海洋捕捞外,人们大力发展海产品养殖、冷冻加工、造船、织网等产业,收入有了显著提高。大船小船也都装上现代化器械,风风雨雨里,满载而归的日子更多了。接续的奋斗,使许多人家都摆脱了贫困。于是,渔家灶膛的火苗愈燃愈旺了,升腾的炊烟也愈来愈欢了。不少人家,眼看着盖起了新房,收入也稳定了,便开始思量着改善伙食,鸡、鸭、鱼、肉,择日烹饪;锅、碗、瓢、盆,协奏成曲。缭绕、繁忙的炊烟,居然也现出一副喜气洋洋的身姿,轻拂着一家家厅堂,喜跃马鞍墙,俯瞰遍野的梅花……
⑥生活条件改善了,渔村人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有人在新居里摘着香瓜,看见熟人路过,一声亲切的招呼响起:“刚摘下的,带几个回去给孩子吃吧。”有人去邻居厨房借点蚝油,邻居刚好煮出一锅海鲜,“来,坐下尝一口!”村头常年缭绕的炊烟下,时而还有邂逅发生,“好久不见啰!听说你在外省做生意?来,进屋喝杯茶吧!”……举止之间,言语之中,善意的微笑,温暖的话语,熨帖着人们的心灵。
⑦如今,家家户户用上了煤气灶,只有在岁末年关的时候,需要大灶蒸年糕,炊烟才从烟囱里重新冒了出来……【B】缠缠绕绕、蓬蓬松松的炊烟,总在人的心底勾起不尽的乡思与乡情,满溢出童年和时光的味道。这些年,我常回老家看望母亲,每当亲人团聚、朋友相会,或有游子从远方归来之时,村头巷尾,一家家屋内,都会烟气轻笼。亲情的交织,孩子的欢笑,在热腾腾的美味中呈现,让人体会到家的温馨与幸福。各家各户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袅袅炊烟下,许多食材既有传承习俗的做法,又有厨艺翻新的尝试。记得有一年除夕时,我的少年伙伴就办了一回家乡当地的“十大名菜”宴席,特意请来了村里的几个长辈一起过年。桌上,有红鲟蒸粉丝、鸡汤汆海蚌、煎糟鳗鱼块、香油元宝虾、火锅鱼丸汤、什锦太平燕、蟹炒白粿、爆炒双脆、荔枝肉和甜芋泥等“名菜”,色、香、味俱全,村里人也啧啧称道。
⑧缕缕炊烟,慢慢拂过渔村的街巷与人家,在渔村上空轻舞出幸福的味道……
(《人民日报》2022年02月28日)
12.炊烟是本文的线索。在作者笔下,不同时期的炊烟各有特点,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4分)
时间 | 炊烟的特点 |
小时候 | ① |
后来我乡愁的记忆中 | ② |
改革开放后 | ③ |
如今 | ④ |
13.本文的语言朴实自然中显得生动有韵味,请从画线语句中任选一句简要分析。(4分)
14.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试举一例,具体分析其中两种表达方式的作用。(4分)
15.说说文章结尾段的妙处。(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题。(7分)
传媒应肩负涵养语言文化的职责
翟秀凤
①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召开在即,传媒业又将迎来一场体育传播盛宴。而在之前的东京奥运会期间,“YYDS”(永远的神)作为国内报道的标志性话语彻底出圈。各大新闻媒体与网络账号,凡金牌必论YYDS,社交网络也因而成为字母的海洋。在被网络字母词的传播威力冲击的同时,不禁让人感叹网络语言符号的单调性。
②古代成语诗词,不乏体现运动力量与美的精妙语汇。从射击的矢无虚发、百步穿杨,到短跑的风驰电掣、击电奔星;从游泳运动的如鱼得水、浪里白条,到艺术体操和花样游泳的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遗憾的是,这些宝贵的语言给养没能借体育盛会之机与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建立文化的连接。回顾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一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曾令国人泪目潸然。慷慨从军的诗境与并肩抗疫的时刻所触发的情感共鸣,证明了经典文化所具备的吸引力、生命力和感染力。这让人不禁要问,璀璨瑰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为何被寡淡的字母对白所冲击?在涵养社会语言文化的过程中,大众传媒应该扮演何种角色?
③大众传媒长期承担着社会文化教养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重要角色,报纸、广播、影视媒介等概莫能外。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报纸为代表的大众传媒是提高识字率、提升国民文化素质的重要依托。农村大喇叭广播是推广普通话、普及卫生常识和农业科技知识的重要手段。此后,电影下乡更使公共文化服务得以从城市推进到农村基层社会。田间劳作后的观影,成为农村观众享受精神生活、增进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
④然而,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媒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对受众的文化引导开始让位于对“用户”的满足甚至迎合,这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兴起后变得尤为显著。虽然传统报纸、广播、电视仍试图保持自身对公共议题、社会文化和语言品位的坚持,但是,当碎片化的表达方式日趋流行,当短视频、颜文字、字母词日渐改写社会表达习惯,这种坚持和尝试也变得苍白。
⑤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审美,但总有跨越无数时代的经典值得传承。在社交网络日益普及的当下,《中国诗词大会》《汉字听写大会》《朗读者》等语言文化传承节目同样吸引了大量年轻受众,成为文化传播中的“爆款”。文化如同树木之生长,社会文化的营养经由大众传媒的脉络得以到达枝干的末梢,滋养作为个体的人的精神需求。
⑥传媒业从未以如此高的频度和广度渗透到所有人的生活之中,并介入和伴随少年儿童的成长和学习。正是在这种时刻,传媒更应肩负起涵养社会语言文化的使命。无论新闻播报还是综艺创作,无论社会新闻解读还是重大事件传播,传媒及其从业者都应尝试突破单调的网络语言体系,为受众提供更具文化价值和历史营养的内容。受众对中国诗词大会的喜爱、对经典诗句的自发传播表明,他们并不拒斥美好的语汇和经典的文化,反而对之表达出热切的喜爱和渴望。
⑦迎合流行的语言文化是一种顺势而为,而提供经典的、替代性的语言文化则是一种对社会和时代的责任和坚持。经过了几百万年的进化,人类得以直立行走并掌握了言说的能力,并在此后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语言文化。如今,我们终日低着自己的头颅,与四寸见方的屏幕互动。如若大众传媒不能主动扮演其文化承载者和传播者的角色,那么在技术的进步中我们将不得不面对语言体系的失能。
《光明日报》(2022年01月23日05版)
16.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东京奥运会期间,各大新闻媒体与网络账号遭受了网络字母词的传播威力冲击。
B.第二段列举大量古代成语诗词中精妙的语汇,证明“经典文化具备吸引力、生命力和感染力”这一分论点。
C.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大众传媒只有报纸、农村大喇叭和电影。
D.文章为了论证观点,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17.为了避免出现语言体系的失能,大众媒体应如何扮演文化承载者和传播者的角色?阅读选文,简要回答。(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7分)
材料一:在冬奥会开幕式中到处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运动员走过的冰雪雕刻的“中国门”和“中国窗”,全部取材于中国各地的经典传统门窗图案。运动员走过的“中国门”,寓意中国人民敞开大门、欢迎全世界的朋友相聚冬奥。运动员脚下的“中国窗”,窗外是中国各地的大好河山、自然景观,表达“打开窗口看中国”的美好意向。入场式标兵的服装,采用了河北蔚县的民间剪纸图案,凸显中国人过年的喜庆吉祥。引导员佩戴的小礼帽,均采用来自河北民间的传统虎头图案。雪花引导牌设计灵感来自“中国结”的图案。中国结是中国古老的手工编织工艺,一个结从头到尾用一根线编成,寓意团结吉祥。谈及设计理念时张艺谋说:“本届冬奥会开幕式不再着重展现声势浩大、人海战术的节目,而是通过多个创意亮点展现传统中式浪漫和美学。”他还说“我们的门窗纹样大概变化了三四十次,体现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丰满感。”
材料二:虎年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刷屏了!当青衣高髻的舞蹈演员翩翩起舞、缓缓而行,那股内敛、悠长的古典韵味实在让人心神荡漾。节目一播完,《只此青绿》就跃上各大社交平台,被观众们热烈追捧。近些年出圈的传统文化演出有不少,这些让人身临其境的“穿越”总是让人十分激动。风华绝代的传统文化是个“无尽藏”,留下了取之不尽的艺术素材,如何把青灯古卷变为符合当代技术水准的流光溢彩,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课题。《只此青绿》上承秦汉,下追明清,千年淬成的画卷,走心的文化传承。纯粹的国风美,一场中式审美的盛宴、这才是中国文化。《只此青绿》的大获成功,是一种必然。对美的共鸣,不分国度,不分古今,不分年龄,不分时代,世上不缺乏美,只缺乏、现美的眼睛。
材料三:从流行西式服装,到“汉服热”的蓬勃兴起,这种向传统文化的回归趋势,表明当前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文化自信的增强。汉服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服饰,已不单单只是出众的工艺品,而是承载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凝结与呈现。汉服文化之所以能成为一股潮流,也不仅仅只是因为服饰本身的华美,而是其所蕴藏的深厚传统文化魅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让人不由自主地为之折服。
1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述材料介绍中国文化以多角度、多方式展现在人们生活中。
B.材料一介绍今年冬奥会中的中国元素时,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和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C.材料二分析了虎年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刷屏的原因。
D.材料三说明近年来“汉服热”的兴起的原因,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19.阅读三则材料,简要概括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回归的原因。(4分)
四、名著阅读(10分)
20.下列对相关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傅雷家书》一书中傅雷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周到,遭到困难不气馁,获得大奖不骄傲。
B.《儒林外史》中既有对儒林丑恶的揭露和讽刺,也有对正面人物的肯定和歌颂,王冕和杜少卿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在车站食堂这个微缩的小社会里,保尔窥见了人性的黑暗与世道的艰难,庆幸的是,还有零星的光亮温暖着少年保尔的心灵。
D.《简·爱》采用的第三人称叙述方式,塑造了一个坚强、朴实、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
21.九年级(1)班同学在学习完戏剧单元后,开展了一次“我来做导演”的实践活动。请你以导演的身份从以下名著中任选一个片断,和演员们分析其中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3分)
《西游记》 《水浒传》
22.想象是来源于生活的艺术概括,文学创作离不开想象,特别是科幻小说和诗歌,请结合《海底两万里》或《艾青诗选》谈谈“想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4分)
五、写作(5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第二个人看到了,说:“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它那样愚蠢。”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
题目一:将材料扩写成一篇具体、生动的文章,题目自拟。要求: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题目二:心态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请任选一个角度,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C【解析】A.翘(qiáo)楚 B.粗犷(guǎng)竣——峻 D.婆娑(sō)暄——喧
2.B【解析】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因人而异:因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组织春节活动”应用“因地制宜”,形容各地制定适当的措施组织春节活动。如约而至:按着约定准时到达。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一圈一圈地运转。“年年如是”应用“周而复始”,形容每年都会组织活动。摩肩接踵:肩碰肩,脚碰脚,形容来往的人很多,很拥挤。摩拳擦掌:形容战斗或劳动前,人们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的样子。根据“街市上游人如织”,应用“摩肩接踵”形容来往的人很多。抑制:约束,压制。遏制:用力控制,阻止,迫使停止。应是“无法抑制内心的喜悦之情”。
3.A【解析】B.“截止昨天为止”语义重复。C.主语不一致,应在“随时”前加上“大家”。D.“阻止……途径”,动宾搭配不当。
4.B【解析】根据下文“形容词”“动词”,可知顺序,排除C、D;下文分而言说两词做“形容词”“动词”时的含义,因此选B。
5.C从“藏而不露”“不偏不倚”“充满生机活力且有用于社会的人”等词句可知,论证的是书者的“人品”。
6.B词人此时处境危险困苦,希望以后的生活能平稳。
7.表达了对故国无比怀恋的情思,亡国灭家后的愤恨痛楚。
8.因(于是) (2)莫(没有谁) (3)屈(委屈)
9.(1)胡昭哭着诚心与他结交,周生被他的义气所打动,就停止了谋杀晋宣帝。
(2)胡昭于是移居陆浑山里,亲自耕种,把求道当作乐事,以研读经籍来自娱自乐。
10.(1)不慕荣利。胡昭虽然有恩于晋宣帝,但他一直不说;辞谢袁绍的任命;拒绝曹操的征召。
(2)志趣高洁。他自小就有隐士一样的志向,后移居陆浑山里,亲自耕种,把求道当成乐事,以研读经籍自娱。
(3)德高望重。胡昭移居陆浑山里时他的信义和品行在乡里出名,邻里人尊敬并且喜爱他。
【译文】
胡昭字孔明,是颍川人。年少时就学识渊博,不羡慕功名利禄,有隐士一样的志向。当初,晋宣帝还是平民时,与胡昭是故交。同郡的周生等人想谋害晋宣帝,胡昭听说了这件事中,立即去追赶周生。亲自翻山越岭,历尽艰辛,终于在崤山渑池之间截住了周生一行,阻止他们,周生不同意。胡昭哭着诚心与他结交,周生被他的义气所打动,就停止了谋杀晋宣帝。胡昭于是砍了枣树与周生结盟后才分别。虽然胡昭对晋宣帝有救命之恩,但他一直不说,人们都不知道这件事。
胡昭开始时到冀州避乱,也辞谢了袁绍的任命,回归隐居故乡。太祖任司空丞相后,频频以礼征召,胡昭前往应答任命。到达以后,他自己陈述本是一个在野书生,对军对国都没有用处,归心诚恳,请求离去。太祖说:“人各有志,出仕隐居,各异其趣,我应鼓励你完成高雅的追求,按这个道理我是不会委屈你的。”胡昭于是移居陆浑山里,亲自耕种,把求道当作乐事,以研读经籍来自娱自乐。他的信义和品行在乡里出名,邻里人尊敬并且喜爱他。
11.(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12.
时间 | 炊烟的特点 |
小时候 | 欢快、朴素 |
后来我乡愁的记忆中 | 亲切、轻盈、温暖、喜悦 |
改革开放后 | 缭绕、繁忙喜气洋洋 |
如今 | 缠缠绕绕、蓬蓬松松 |
13.示例:【A】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了炊烟以人的情态,“升腾”“徘徊”“缱绻”“重返”“飘”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炊烟从生到消散的过程,表现了渔村傍晚的宁静温馨,表达了作者对渔村炊烟的喜爱之情。语言质朴,情韵悠长。
【B】运用拟人的修辞,“勾起”“满溢”赋予了炊烟以人的情态,形象地写出了渔村的炊烟带给人们的幸福,寄寓了人们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作者对炊烟和渔村的喜爱以及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之情。“缠缠绕绕、蓬蓬松松”叠词的运用使炊烟形象更丰厚、更具体可感,突出了炊烟特有的形态美。用语质朴自然,却情感深挚,令人回味。
14.如:第⑥段中,作者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渔村人的语言进行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幅温馨和宁的渔村生活图,最后用“举止之间,言语之中,善意的微笑,温暖的话语,熨帖着人们的心灵。”直接抒发了对这美好的渔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15.(1)收束全文,照应标题。(2)景物描写,渲染了炊烟下的渔村宁静而美好的氛围。(3)升华了感情,抒发了作者对渔村的喜爱和赞美,对渔村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4)言有尽而韵无穷,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16.C根据第③段可知,报纸、农村大喇叭、电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最具代表的三种大众媒介,但选文并没有说只有这三种。
17(1)大众传媒应坚持传承经典,滋养作为个体的人的精神需求。(2)大众媒体应尝试突破单调的网络语言体系,为受众提供更具文化价值和历史营养的内容,肩负起涵养社会语言文化的使命。总之,提供经典的、替代性的语言文化是大众媒体一种对社会和时代的责任和坚持。
18.B材料—介绍今年冬奥会中的中国元素时,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和作诠释的说明方法。
19.(1)传统文化寓意美好而丰满。(2)传统文化内敛而悠长的古典韵味、纯粹的国风美,易与观众产生共鸣。(3)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凝结与呈现,蕴藏的深厚传统文化魅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4)当前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文化自信的增强。
20.D《简·爱》采用的是第一人称。
21.示例:《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讲述白骨夫人一心想吃唐僧肉,但又害怕孙悟空火眼金睛识破本相,于是分别变化为村姑、老妇和老翁,骗过唐僧,但均被孙悟空识破,最终被孙悟空的金箍棒打“死”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孙悟空聪明机智,爱憎分明、不怕困难、无所畏惧的性格特点。
22.示例一:《海底两万里》描绘的是人们在大海里的种种惊险奇遇。作者凡尔赛通过非凡的想象,将充满了异国情调的美妙壮观的海底世界呈现出来,使读者如临其境。文中丰富的想象体现了人类自古以来上天入海,自由翱翔的梦想。
示例二:想象手法在诗歌中被广泛应用,诗人借助奇妙的想象展现丰富的情感世界,把抽象的感情变成具体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出来。另外,借助瑰丽想象,构筑诗歌意蕴,同时还会触发读者,使读者产生无限联想。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诗人把自己比作了一只鸟,借助鸟儿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表达作者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把抽象的爱国之情具体化,更能激发读者的共鸣,使读者产生无限联想。
2023年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3年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古诗文阅读与积累,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江西省吉安地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江西省吉安地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诗歌鉴赏,句子默写,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江西省宜春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江西省宜春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知识及其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