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34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历史三轮复习考点题号一对一

    第34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历史三轮复习考点题号一对一第1页
    第34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历史三轮复习考点题号一对一第2页
    第34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历史三轮复习考点题号一对一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34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历史三轮复习考点题号一对一

    展开

    这是一份第34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历史三轮复习考点题号一对一,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933年1月,联共中央宣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十月革命前,列宁主要从革命视角看待工会组织,认为工会应该团结和联合工人、维护工人阶级利益、反抗资本主义统治;十月革命后,列宁主要从管理视角考虑工会的作用,认为工会应该在管理国家、教育工人、维护工人和国家利益等方面发挥自身作用。这一转变( )。
    A.适应了国家政治形态变化的需要B.主要基于劳动者维权的现实需要
    C.说明工人阶级成为革命领导阶级D.表明工会的独立性获得充分发挥
    2.“11月3日,莫斯科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欧洲部分的工业城市,布尔什维克通过和平方式取得了政权,且速度相当快。1917年10月到1918年2月,布尔什维克凯歌行进,在84个省市中只在15个遇到武装抵抗。”上述材料表明( )
    A.沙皇政府的残余势力已不堪一击B.十月革命以和平手段取得了胜利
    C.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到人民拥护D.一战导致俄国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3.20世纪20年代中期,苏联《农民报》刊登了《男人心灵的哀号》一文,文中主人公的妻子将要与其离婚并“拿走她应得的一份”。一些读者在回复中说,如果“法律条文把妇女限制在1917年以前”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由此可见( )
    A.计划体制下男女平等观念不断增强B.十月革命之后妇女权益得到一定保障
    C.当时普遍义务劳动中妇女地位提高D.农业集体化使妇女工作机会大量增加
    4.1922年12月7日,针对即将召开的热那亚国际会议,列宁表示:“决不接受任何对我们不利的东西。我们决不屈服于最后通牒。如果你们只愿意做生意,那就来吧。但是,没有看到货色,我们是不买的,而且不把‘要价’一分一厘都算清楚,我们也绝不成交。”这表明列宁着眼于( )
    A.营造稳定的国际经济环境B.早日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C.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D.粉碎协约国的武装干涉
    5.据统计,1924—1928年间,私人企业在苏俄大工业中所占比例不超过5% ,在小工业中达到75% ;私人企业在苏俄部分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为:缝纫工业为70%,制鞋工业为70%,食品加工业为 34%,皮革工业为27%。材料表明苏俄私人企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
    A.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B.改变苏俄资产阶级构成
    C.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国家资本主义高度发达
    6.1933年1月,联共中央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己经完成。”这一任务完成的主要意义在于( )
    A.有效遏制了经济危机的蔓延B.快速恢复了一战以来的粮食产量
    C.为工业化的推进创造了条件D.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7.谈及苏联1932-1933年饥荒发生的原因时,波兰历史学家伊萨克•多伊彻这样说道:“他们(农民)屠宰的牝牛有1 500 多万头,绵羊和山羊约4 000万只,猪700万只,马400万匹。 全国牲畜减少了一多半。”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
    A.政府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措施B.农民不满余粮收集制的过激行为
    C.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D.农民消极应对农业集体化运动
    8.斯达汉诺夫运动是苏联在1935年发起的一场社会主义竞赛的群众运动。档案记载,在部分煤矿部门中,工人如果产出达到标准产出定额的110%就可以得到双倍的基础工资,如果超出标准产出定额的110%则会被支付三倍的基础工资。这表明苏联( )
    A.新经济政策已阻碍了经济的发展B.采用经济手段来提高生产的效率
    C.尝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调节市场D.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9.下表为1941~1945年苏联和德国各个武器门类产量方面的对比表。表中数据的对比反映出( )
    A.苏联具有绝对的军事优势 B.德国战败是由双方的实力决定的
    C.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卓著 D.德国的经济体系存在着严重缺陷
    10.1954年赫鲁晓夫在回答英国贝尔纳教授时说道: “我知道,国外有人说,农业方面的新措施意味着苏联的整个经济政策有了根本的改变。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我们并没有放松对工业发展的注意,我们并没有因为农业而牺牲工业,工业部门将继续根据拟定的计划发展。在将来,主要注意力还是放在重工业上。”这表明赫鲁晓夫( )
    A.仍然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B.将改革的重心放在发展重工业上
    C.改变了为工业化而牺牲农业的思路D.找到了增加消费品生产的有效途径
    11.在苏联,1955年以前,国家下达的农业生产计划指标多达280项。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但是,这项决定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国家仍不时干预农庄的生产安排。这说明( )
    A.苏联的国家机器运转不灵B.赫鲁晓夫的政策摇摆不定
    C.斯大林体制没有受到影响D.传统观念阻碍改革的推行
    12.1962年,哈尔科夫工程经济学院教授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上发表题为《计划、利润、奖金》的文章,提出了要以“经济手段”,即利润、奖金、价格、货币等手段代替“行政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这一观点( )
    A.彻底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B.反映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愿望
    C.推动了赫鲁晓夫改革取得成功D.将苏联经济纳入了市场经济轨道
    13.在1965年至1980年,苏联军费开支占其国民收入的比重高达19%~23%。出于争霸的需要,军事工业一直是苏联经济的重中之重,这一时期的重点仍然是发展钢铁、机械、金属等传统的重工业部门。 这一决策给苏联带来的主要问题是( )
    A.高层官员思想严重僵化B.社会经济转型受到迟滞
    C.工农生产积极性的缺乏D.国民经济比例出现失调
    14.1965年3月,苏共中央全会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发展苏联农业的刻不容缓的措施》的决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农业。1960—1980年,农业投资总额达 3 830亿卢布,比十月革命后的40多年的农业投入还高2.5倍。这体现了苏联( )
    1966—1980年苏联农业总产值和人均实际收入增长率(%)
    A.改革重点转向农业B.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C.农业经济持续滑坡D.苏联模式弊端日益暴露
    15.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十月革命前为适应反对临时政府的需要,列宁主张工会应发挥革命组织的作用,反抗资产阶级统治,而十月革命后工人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国家意识形态随之发生变化,需要从管理角度重新考虑工会的作用,故选A项;劳动者反抗资本家剥削,维护自身权益主要发生在十月革命前,革命胜利后工农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已无必要,排除B项;俄国工人阶级并不是在十月革命后才成为革命领导阶级的,排除C项;十月革命后工会的主要作用是服务于国家建设,“独立性”的说法欠妥,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的对象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在欧洲部分城市布尔什维克通过和平方式取得了政权,B项以偏概全,且与史实不符。十月革命后,部分城市通过和平方式取得了政权,向全国推进中,很多城市放弃抵抗,这说明苏维埃政权得到人民拥护,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俄国社会矛盾激化的问题,D项与题意不符。
    3.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权益得到一定保障,因此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故B项正确。
    4.答案:C
    解析:依据唯物史观和材料信息可知,列宁阐述了对外平等和平贸易的原则,其着眼点是本国的经济利益和国家安全,C项正确;列宁谈论的是一战后对外经济贸易问题,并不是着眼于营造稳定的国际经济环境,排除A项;题干时间1922年,一战时间1914年-1918年,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打败协约国的武装干涉指的是组建红军和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等举措,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私人企业发展的影响。根据材料“在缝纫工业中占比70%……在皮革工业中占比27%”可知,这些工业主要与人们的生活有关,其发展有利于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故A项正确;苏联私人企业发展无法改变其资产阶级构成,排除B项;这一时期苏联虽允许私人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但国家并没有放弃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错误;私人企业并不属于国家资本主义,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A.苏联当时没有经济危机。B.苏联在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候,已经恢复了一战以来的粮食产量。C.由材料信息可知,苏联当时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其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国家工业化。所以选C项。D.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他们(农民)屠宰的牝牛有1500多万头,绵羊和山羊约4000万只,猪700万只,马400万匹。全国牲畜减少了一多半”可知,农民短期内大量屠宰牲畜导致全国牲畜锐减,进而引发苏联1932—1933年饥荒。结合所学知识,紧扣时间,其原因是农民消极应对农业集体化运动。故答案为D项;世界经济危机对苏联影响很小,排除A项;B项涉及的时间是1918—1921年,排除;C项说法与苏联短期饥荒无必然联系,排除。
    8.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根据材料“工人如果产出达到标准……被支付三倍的基础工资”可知,苏联运用经济奖励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率,故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结束于1928年,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利用增加工资来提高生产效率,而非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故排除C项;斯大林模式确立于1936年,故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苏联的工业建设成就。A.表格信息只反映了苏联武器产量方面的优势,不能据此得出“具有绝对军事优势”的结论,因为军事优势不能仅凭武器数量衡量,故A选项错误;B.仅从武器拥有量上,无法判断双方实力的强弱和战争胜负的结果,故B选项错误;
    C.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苏联各个武器门类的产量都明显高于德国,而德国当时就是工业发达国家,由此可判断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成就卓著,故C选项正确;D.仅凭德国当时武器产量少于苏联,不足以得出“德国经济体系存在严重缺陷”的结论,故D选项错误。
    10.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题干所给材料中“我们并没有放松对工业发展的注意,我们并没有因为农业而牺牲工业”“在将来,主要注意力还是放在重工业上”表明,赫鲁晓夫仍然没有摆脱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影响,故A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的重心是农业,故B项错误。“改变了为工业化而牺牲农业的思路”与题干中“我们并没有因为农业而牺牲工业”不符,故C项错误。“找到了增加消费品生产的有效途径”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阻碍因素。1955年起苏联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但这项决定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国家仍不时干预农庄的生产安排,说明受苏联传统计划经济观念影响,经济改革推行艰难,故选D项;根据“国家仍不时干预农庄的生产安排”可知,国家机器干预力度大,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赫鲁晓夫的政策摇摆不定,排除B项;1955年起苏联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实质上就是改革斯大林体制,使斯大林体制受到一定影响,排除C项。
    12.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苏联的叶・利别尔曼教授在1962年“提出了要以‘经济手段’,即利润、奖金、价格、货币等手段代替‘行政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表明其要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愿望,故B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赫鲁晓夫改革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没有摆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13.答案:B
    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军费开支的比重偏高、注重发展重工业,导致苏联经济负担不断加重,经济发展陷入停滞,社会经济转型迟滞,故选B项;高层官员思想严重僵化是产生这一决策的原因,不是决策带来的问题,排除A项;当时工农生产积极性的缺乏不单单是由这个决策导致的,而是长期积累下来的,从根本上看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导致的,排除C项;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是苏联一直存在的问题,不是这一决策带来的问题,排除D项。
    14.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从表格数据可知,苏联1966年至1980年间农业总产值和人均收入增速缓慢,这是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过分注重发展重工业导致的结果,故D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苏联在农业方面的举措和发展状况,不能说明当时的改革重点在农业,故A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农民的收入增速不高,不能说明苏联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故B项错误。材料中无论是农业总产值还是人均实际收入都是逐年增长的,只是增速不高,故C项错误。
    1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到1970年,苏联的实际钢产量和煤产量都比计划要低,而肉和蔬菜与瓜类等生活必需品的产量远远低于计划任务,说明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带来严重的问题,不是强调经济政策的连续性,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且这一时期苏联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社会生活需求的变化,故D项错误。
    武器门类
    苏联
    德国
    飞机
    102600架
    76200架
    机枪
    1437900挺
    1048500挺
    步枪
    11820500支
    7845700支
    坦克
    92600辆
    41500辆
    迫击炮
    350300门
    68900门
    年份
    农业总产值
    人均实际收入
    1966—1970
    3.9
    5.9
    1971—1975
    2.5
    4.4
    1976—1980
    1.7
    3.4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1.45亿
    1.15亿

    3.9亿
    3.35亿

    2500万
    1230万
    蔬菜与瓜类
    4700万
    1300万

    相关试卷

    第42题 开放探究题——【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历史三轮复习考点题号一对一:

    这是一份第42题 开放探究题——【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历史三轮复习考点题号一对一,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24题 先秦时期——【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历史三轮复习考点题号一对一:

    这是一份第24题 先秦时期——【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历史三轮复习考点题号一对一,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据史料记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41题 材料解析题——【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历史三轮复习考点题号一对一:

    这是一份第41题 材料解析题——【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历史三轮复习考点题号一对一,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