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学课件ppt,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短文两篇,学科素养构建,新课导入,走进作者,本课知识清单,重点解读,押的韵,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主旨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他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
先安排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地方官很生气,吩咐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迁到县城北门,由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附近垂柳依依,刘禹锡见景生情,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地方官见其仍然悠闲自乐,又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刘禹锡身居斗室,提笔写下了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有“诗豪”之称。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主要作品有《陋室铭》《竹枝词》《柳枝词》《乌衣巷》等,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世称“濂溪先生”。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斯(sī) 陋(lòu) 馨(xīn) 蕃(fán)濯(zhuó) 蔓(màn) 亵(xiè) 噫(yī)苔痕(tái hén) 鸿儒(hóng rú)案牍(dú) 西蜀(shǔ)淤泥 (yū) 清涟(lián) 隐逸(yì) 诸葛庐(zhū gě lú)
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躯体;今义:形状、样子)亭亭净植(古义:竖立;今义:栽种)香远益清(古义:更加;今义:好处)宜乎众矣(古义:应当;今义:适合)
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不蔓不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蔓,生藤蔓;枝,长枝茎)
倒装句何陋之有(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有何陋”,“之”为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省略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出”后面省略介词“于”)
判断句(1)斯是陋室(“是”,判断动词)(2)莲,花之君子者也(“……者也”表判断)
朗读短文,圈出押韵的字,说说押的韵是什么。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馨”字因语音变化,现在已不够协韵了)
全文的主旨是哪句?说说它的含义和作用。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惟”字加强语气。
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作者是怎样引出陋室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比兴: “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
陋室真的陋吗?分析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
入:“草”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
景——陋室环境的清幽、雅致,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陋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
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
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作者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的用意是什么?
类比,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 又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
朗读课文,说说题目中包含的信息。
含义: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生长环境,高洁、质朴。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风度气质,清高、品行端正。
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
课文除了写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共有几处写到?
还有菊花、牡丹,三处。
陶渊明——菊——隐逸者——鲜有闻予 ——莲——君子——同予者何人世人——牡丹——富贵者——宜乎众
为什么说菊是花之隐逸者?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
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他远离污浊的官场、喧嚣的尘世,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
为什么说牡丹是富贵者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反映了人们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牡丹绚丽浓艳,国色天香,因此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刘禹锡《赏牡丹》“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 ——徐凝
作者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作者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有何用意?
通过不同角度的衬托,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
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
《陋室铭》一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 《爱莲说》一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1.请分析莲的象征意义。
《爱莲说》的作者赋予了莲花丰富的象征意味。具体地说,“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象征君子受人敬重的特点。以上几句将莲人格化,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在莲的形象中寄寓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
2.如何理解牡丹、菊的衬托作用?
“衬托”是用某一种事物来衬托另一种事物。用来衬托的两种事物通常有主次之分。衬托的运用有种种不同的情况,有时可以区分为正衬、反衬,有时则无法区分。《爱莲说》中,以“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应属于反衬,但“菊之爱”究竟属于何种衬托,就很难说清。
“菊之爱”有两重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从前一重意义来看,本文作者与之相反,他不赞成避世,而主张入世;从后一重意义来看,则“菊之爱”与“莲之爱”亦似有相同之处。
据此,我们不妨说作者以菊来烘托的本意也许是: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则境界更高。至于这究竟是正衬还是反衬大可不必去管它。
1.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陋室铭》借陋室来表达自己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作者对陋室进行了充分描写,文章不仅写其清幽的环境,烘托人物的品格,还通过写陋室的日常生活表现人物的情操,最后在与诸葛庐和子云亭的类比中,自比诸葛亮和扬子云,侧面表现自己的追求。
文章处处是在写陋室,又是处处在表现个人追求。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爱莲说》与此类似。
《爱莲说》详细描写莲的特征,不仅是因为标题有“莲”,更重要的是,莲花的特征或精神特质和君子的特征有种种相似之处。这就是构成象征的关键。同时,这也为作者在第二段中直接将莲和君子联系起来做了铺垫,顺理成章地有了“莲,花之君子者也”的说法。
进而作者再次重申自己对莲的喜爱,也就明确表达了对君子之德的追求。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写作 学习抒情图片课件ppt,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抒情,能力目标,写作指导,写作借鉴,写作思路,佳作示范,中考作文链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写作 写出人物的精神示范课ppt课件,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从字顺,能力目标,写作指导,写作实践,佳作示范,中考写作链接,写作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动物笑谈评课课件ppt,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作者介绍,检查预习,课文朗读,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整体感知,内容探究,品味赏析,写法探究,鉴赏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