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含解析)
展开第二学期化学部分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更是注入一股文化清流,下列古诗词中对划线对象变化的描述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 王安石《梅》)
B. 河上姹女(水银),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汉] 魏伯阳《参同契》)
C.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 文天祥《扬子江》)
D. 落红(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
2. 医用生理盐水属于( )
A. 纯净物 B. 溶液 C. 乳浊液 D. 悬浊液
3. 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
A. 氧气 B. 稀有气体 C. 氮气 D. 二氧化碳
4. 与中氢元素的化合价相同,则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 ( )
A. B. C. D.
5. 取用氧化铜粉末的仪器是( )
A. 燃烧匙 B. 滴管 C. 镊子 D. 药匙
6. 物质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
A. :硝酸氢 B. 硫化氢
C. :氢氧化铁 D. 纯碱
7. 下列食物中,酸性最强是
食物
苹果
葡萄
牛奶
豆浆
pH
2.9—3.3
3.5—4.5
6.3—6.6
7.4—7.9
A. 苹果 B. 葡萄 C. 牛奶 D. 豆浆8. 稀盐酸、稀硫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组成中含有 ( )
A. 酸根 B. H C. O D. 原子团
9. 互为同素异形体的一组物质是 ( )
A 氧气和液氧 B. 铜片和铜丝 C. 金刚石和石墨 D. 冰和干冰
10. 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 )
A. B. C. D.
11. 古代“银针验毒”的原理是:4Ag+2H2S+X→2Ag2S+2H2O,X的化学式为
A. H2 B. S C. O2 D. SO2
12. 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 )
A. B.
C. D.
13. 将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不可行的是
A. 升温 B. 降温 C. 蒸发水 D. 加溶质
14. 乙烷()是重要的燃料和化工原料。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乙烷是由两个碳原子和六个氢原子构成的 B. 乙烷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C. 乙烷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4:1 D. 乙烷属于有机物
15. 为了解AB两种金属在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设计以下实验: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操作
将AB分别伸入稀盐酸
将A伸入B的盐溶液中
将B伸入A的盐溶液中
实验现象
均无明显现象
红色的A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
________现象
由上述现象可知,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B. C. A、B可能是铜锌 D. 实验三有固体析出
16. 对实验现象和结论描述均正确的是 ( )
A. 打开浓盐酸瓶口产生白烟说明浓盐酸有挥发性
B. 将铁伸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生成氢氧化铁沉淀
C. 氧化钙能与水反应,二氧化碳也能与水反应,说明氧化物能与水反应D. 氢氧化钠固体露置于潮湿的空气中,表面先会潮解,然后还会发生变质
17. 下列实验设计不合理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操作或所用试剂
A
鉴别
焰色反应
B
除去
C
除去氯化钠固体中混有的泥沙
溶解、过滤、蒸发
D
检验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
无色酚酞
A. A B. B C. C D. D
18. 某公司生产的融雪剂由NaCl、NaNO3、MgCl2、CuSO4中的两种物质组成。小明为探究其成分设计并完成下列实验,判断错误的是
A. 一定含有NaCl B. 一定含有MgCl2
C. 可能含有NaNO3 D. 一定不含有CuSO4
19. 实验方案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
B. 探究CO2的密度及与水的反应
C. 探究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
D. 探究温度达到着火点是燃烧条件之一
A. A B. B C. C D. D20. 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如图,分析正确的是
A. 反应结束时一定能收集到(a-b)g氧气
B. P点处固体成分是氯酸钾和氯化钾
C. 在氯酸钾分解过程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
D. 在0时段,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
二、填空题。
21. 甲、乙、丙、丁是几种常见的物质,分别由氢、碳、氧中的1~3种元素组成。
①甲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其名称为____________。
②乙是最常用的溶剂,2摩尔乙中约含________个乙分子。
③丙是密度最小的气体,其摩尔质量为________。
④气体丁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反应,其对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请在方框中画出相应微粒的图示____________。
22.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三种物质溶解度关系为甲<乙<丙时的温度为 T℃,则 T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 。
(2)现有含有少量甲的乙固体,若要通过结晶法进行提纯(甲与乙不发生反应),现有下列实验步骤可供选择:①取一定质量水将固体溶解
②充分冷却后过滤
③趁热过滤
④加热蒸发至有大部分晶体析出
⑤加热蒸发至溶液接近饱和
⑥停止加热,用余热将溶液蒸干
⑦用少量水洗涤晶体并烘干
合理的操作顺序为:__________(按顺序选填编号)
(3)T4℃时,取相同质量的甲、乙、丙三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一定质量的水(析出晶体均不含结晶水),剩余溶液质量大小关系为:甲=乙<丙。则析出晶体质量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
(4)已知丙溶液在T2℃以下析出晶体含有结晶水,在T2℃以上析出的晶体不含结晶水, 现将一定质量T1℃时丙的饱和溶液冷却至 Ta℃或升高至Tb℃时,析出晶体质量相等,则三种温度下丙(指无水物)的溶解度 S1、Sa、Sb 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选 填编号)。
a S1>Sa>Sb
b S1>Sa=Sb
c S1>Sb>Sa
d Sb>S1>Sa
23. 实验是化学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实验一:
将一小根生锈的铁丝放入一定量稀盐酸里
若盐酸是足量,可观察到的完整现象是:铁锈逐渐溶解,______
请写出盐酸与铁锈主要成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待铁丝全部溶解,向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可观察到白色沉淀
该沉淀的化学式是________
有同学认为这现象不足以证明反应后盐酸有剩余,理由是________
实验二:
在和
如果滤渣呈银白色
滤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________
的混合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如果滤液呈蓝色
滤渣中的滴加足量盐酸,能否观察到气泡?______
如果用铜棒代替锌粉,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
三、简答题
24. 实验室常用的气体制取装置如下,请回答。
①写出编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
②选装置B作为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③收集氧气和二氧化碳都可以选择的装置是____________(填装置编号)
④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根据需要产生0.3mol氧气后停止加热,请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发生反应的氯酸钾的物质的量。___________
⑤请分析④中反应后剩余固体的成分情况:___________
25. 中和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
①能与稀硫酸发生中和反应的_____________
A 氢氢化钡 B 碳酸钠 C 镁带 D 氧化铜
②小组同学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反应。实验装置如图,采用无色酚酞试液作酸碱指示剂,用传感器分别测定溶液pH、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请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根据表格数据回答:
滴加液体的体积(毫升)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pH
13.1
12.8
12.3
11.5
10.4
7.0
2.7
2.3
2.2
2.1
2.0
温度(℃)
25.5
25.8
261
26.4
26.8
27.0
26.9
26.8
26.7
26.6
26.6
③混合前,烧杯内的是_______________溶液,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
④当滴加液体体积为________________mL时,酸碱中和反应恰好完成。根据表格数据可判断;中和反应是____________(填“吸热”“放热”或“无变化”)的反应,理由是__________
⑤当滴加液体6mL时,烧杯中的溶质(除酚酞以外)有________(填化学式);若酚酞无色则滴加液体的体积可能是___________mL
A 4 B 8 C 10 D 14
⑥有同学发现在实验过程中,开始时没有气泡,持续滴加液体后,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请分析可能的原因________,并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
⑦现有两杯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NaOH溶液和KOH溶液,在NaOH溶液中加入xg盐酸恰好中和;在KOH溶液中加入yg上述盐酸也能恰好中和,则x____________y
A > B < C = D 无法判断
第二学期化学部分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更是注入一股文化清流,下列古诗词中对划线对象变化的描述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 王安石《梅》)
B. 河上姹女(水银),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汉] 魏伯阳《参同契》)
C.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 文天祥《扬子江》)
D. 落红(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
【1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A、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属于分子的不断运动的现象,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河上姹女(水银),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是指汞原子受热后变成汞蒸气,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是指磁铁具有磁性,无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落红(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指花瓣落入泥土中通过复杂的变化变为花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2. 医用生理盐水属于( )
A. 纯净物 B. 溶液 C. 乳浊液 D. 悬浊液
【2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医用生理盐水是0.9%的氯化钠溶液,由溶质水和溶剂氯化钠组成,属混合物。故选B。
考点:物质的分类3. 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
A 氧气 B. 稀有气体 C. 氮气 D. 二氧化碳
【3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稀有气体的为0.94%,氮气的为78%,二氧化碳的为0.03%,所以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氮气,故选C。
4. 与中氢元素的化合价相同,则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 ( )
A. B. C. D.
【4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详解】H2O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设H2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1)×2+x×2=0,x=-1,故选A。
5. 取用氧化铜粉末的仪器是( )
A. 燃烧匙 B. 滴管 C. 镊子 D. 药匙
【5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氧化铜是固体粉末,故用药匙取用。
【详解】A、少量固体燃烧在燃烧匙内进行,故A错误;
B、取用少量液体用胶头滴管,故B错误;
C、取用块状固体试剂需夹持用的是镊子,故C错误;
D、取用少量粉末状药品,应使用的仪器是药匙,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药品的取用。
6. 物质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
A. :硝酸氢 B. 硫化氢
C. :氢氧化铁 D. 纯碱【6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物质的俗称、化学式的书写、化学式的读法进行分析。
【详解】A、读作:硝酸,选项A错误;
B、读作:硫化氢,选项B正确;
C、读作:氢氧化亚铁,选项C错误;
D、读作:氢氧化钠,纯碱是碳酸钠,选项D错误。
故选B。
【点睛】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确定原子个数。
化合物化学式的读法:一般是从右向左读,读作“某酸某”或者“某化某”,化学式中的下标表示构成这个分子的原子个数,有时不用读,有时为了区分不同价态的同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需要读出化学式中的下角标。
7. 下列食物中,酸性最强的是
食物
苹果
葡萄
牛奶
豆浆
pH
2.9—3.3
35—4.5
6.3—6.6
7.4—7.9
A. 苹果 B. 葡萄 C. 牛奶 D. 豆浆
【7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PH<7时,溶液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故选A。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
8. 稀盐酸、稀硫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组成中含有 ( )
A. 酸根 B. H C. O D. 原子团
【8题答案】【答案】B
【解析】
【详解】稀盐酸、稀硫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它们在水中都能解离出氢离子,之所以能够在水中解离出氢离子,是因为它们的组成中均含有氢元素,故选B。
9. 互为同素异形体的一组物质是 ( )
A. 氧气和液氧 B. 铜片和铜丝 C. 金刚石和石墨 D. 冰和干冰
【9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分析】互为同素异形体指的是同一种元素组成的性质不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质。
【详解】A、氧气和液氧是氧元素组成的同一种单质处于不同的状态,是一种物质,不属于同素异形体,选项错误;
B、铜片和铜丝是铜元素组成的同一种单质处于不同的形状,是一种物质,不属于同素异形体,选项错误;
C、金刚石和石墨是碳元素组成的性质不同的两种单质,属于同素异形体,选项正确;
D、冰是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氧化物,干冰是碳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氧化物,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化合物,不属于同素异形体,选项错误,故选C。
10. 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 )
A. B. C. D.
【10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A、CaHPO4只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磷元素,属于磷肥,选项错误;
B、KNO3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选项正确;
C、NH4NO3只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氮元素,属于氮肥,选项错误;
D、CO(NH2)2 只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氮元素,属于氮肥,选项错误,故选B。
11. 古代“银针验毒”的原理是:4Ag+2H2S+X→2Ag2S+2H2O,X的化学式为
A. H2 B. S C. O2 D. SO2
【11题答案】
【答案】C【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都不变,结合化学反应:4Ag+2H2S+X=2Ag2S+2H2O,可以推出X的化学式为O2,故选C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
12. 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 )
A. B.
C. D.
【12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A、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一种化合物和一种单质,不是复分解反应,选项错误;
B、该反应是酸与碱交换离子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符合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属于复分解反应,选项正确;
C、该反应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符合化合反应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选项错误;
D、该反应是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了两种物质的反应,符合分解反应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选项错误,故选B。
13. 将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不可行的是
A. 升温 B. 降温 C. 蒸发水 D. 加溶质
【13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氢氧化钙的溶液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若对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进行升温处理,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下降,溶液可由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钙的溶液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若对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进行降温处理,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升高,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符合题意;
C、蒸发水会使溶液中的溶剂减少,氢氧化钙溶液的浓度增大,能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D、加溶质能使溶液中溶解的氢氧化钙质量增多,能使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故选B。14. 乙烷()是重要的燃料和化工原料。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乙烷是由两个碳原子和六个氢原子构成的 B. 乙烷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C. 乙烷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4:1 D. 乙烷属于有机物
【14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由乙烷的化学式可知,一个乙烷分子是由两个碳原子和六个氢原子构成的,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B、由化学式可知,乙烷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乙烷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2×2):(1×6)=4:1,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化学式可知,乙烷是一种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15. 为了解AB两种金属在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设计以下实验: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操作
将AB分别伸入稀盐酸
将A伸入B的盐溶液中
将B伸入A的盐溶液中
实验现象
均无明显现象
红色的A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
________现象
由上述现象可知,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B. C. A、B可能是铜锌 D. 实验三有固体析出
【15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将金属A、B分别伸入稀盐酸,均无明显现象,说明两种金属均与酸不反应,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较弱,均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的后面,将A伸入B的盐溶液中,红色的A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说明A可以将B从其盐溶液置换出来,证明金属A的活动性比金属B的活动性强。
【详解】A、由分析可知,两种金属的活动性较弱,均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的后面,且金属A的活动性比金属B的活动性强,所以金属A、B与氢(H)的关系为H>A>B,选项错误;
B、由分析可知,两种金属的活动性较弱,均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的后面,且金属A的活动性比金属B的活动性强,所以金属A、B与铁(Fe)的关系为Fe>A>B,选项正确;
C、由分析可知,两种金属的活动性较弱,均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的后面,所以两种金属中不可能是活动性位于氢前面的活动性较强的金属锌,选项错误;
D、金属A的活动性比金属B的活动性强,所以将B伸入A的盐溶液中不会发生反应,即实验三不会有固体析出,选项错误,故选B。
16. 对实验现象和结论描述均正确的是 ( )
A. 打开浓盐酸瓶口产生白烟说明浓盐酸有挥发性
B. 将铁伸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生成氢氧化铁沉淀
C 氧化钙能与水反应,二氧化碳也能与水反应,说明氧化物能与水反应
D. 氢氧化钠固体露置于潮湿的空气中,表面先会潮解,然后还会发生变质
【16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A、浓盐酸中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在空气中漂浮形成白雾,选项错误;
B、铁与氢氧化钠不反应,因此将铁伸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不会生成氢氧化铁沉淀,选项错误;
C、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如氧化铁就不与水发生反应,选项错误;
D、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进而能够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碳酸钠,从而变质,选项正确,故选D。
【点睛】物质在空气中发生变质的原因是物质与空气中的成分,如水、氧气或二氧化碳等发生了化学变化,如氧化钙能与水反应,活泼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等。
17. 下列实验设计不合理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操作或所用试剂
A
鉴别
焰色反应
B
除去
C
除去氯化钠固体中混有的泥沙
溶解、过滤、蒸发
D
检验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
无色酚酞
A. A B. B C. C D. D
【17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A、进行焰色反应,钠离子和钾离子能够显示不同的颜色,从而可以区分氯化钠和氯化钾,选项设计合理,不符合题意;
B、通过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能被氢氧化钠吸收,通过浓硫酸,水蒸气被吸收,得到干燥的一氧化碳,选项设计合理,不符合题意;
C、泥沙不溶于水,过滤可以除去泥沙,蒸发得到氯化钠固体,选项设计合理,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首先潮解形成溶液,然后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反应,变质生成碳酸钠,二者的溶液都是显碱性,都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选项设计不合理,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8. 某公司生产的融雪剂由NaCl、NaNO3、MgCl2、CuSO4中的两种物质组成。小明为探究其成分设计并完成下列实验,判断错误的是
A. 一定含有NaCl B. 一定含有MgCl2
C. 可能含有NaNO3 D. 一定不含有CuSO4
【18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详解】融雪剂加水为无色溶液,而CuSO4为蓝色,故一定不含有CuSO4;加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为Mg(OH)2,故一定含有MgCl2;加AgNO3产生白色沉淀AgCl;可能是生成的NaCl;NaNO3在整过程中无影响,故可能含有NaNO3;综上分析,A错误,故选A。
19. 实验方案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
B. 探究CO2的密度及与水的反应
C. 探究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
D. 探究温度达到着火点是燃烧条件之一
A. A B. B C. C D. D
【19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详解】A、 探究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的催化作用,在设计对比实验时,一支试管中加入了二氧化锰,另一支试管没有加入二氧化锰,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和体积都相同,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内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另一支试管内没有明显现象,只能证明二氧化锰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不能证明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所以不能确定二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起了催化作用,故A选项不能达到目的;
B、在通入二氧化碳之前,湿润的③②试纸不变色,说明水不能石蕊变色;通入二氧化碳后,试纸①④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通入二氧化碳后,湿润的③②试纸变红色,对比观察到的所有现象,可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的结论,同时观察到试纸③比试纸②先变色,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故B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C、实验中观察到U形管中左侧液面比右侧液面高,说明相同体积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水,与二氧化碳接触时,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的二氧化碳更多,使左侧瓶内压强减小的幅度更大,能得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故C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D、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都与氧气接触,且二者的温度都是相同的,但观察到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红磷的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故D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
20. 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如图,分析正确的是
A. 反应结束时一定能收集到(a-b)g氧气
B. P点处固体成分是氯酸钾和氯化钾
C. 在氯酸钾分解过程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
D. 在0时段,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
【20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反应前固体的质量为a,反应后的固体质量为b,所以反应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a−b)g,生成多少不一定能全部收集到,A错误;
B、由图可知,P点时氯酸钾并没有完全反应,所以此时固体成分是氯酸钾、氯化钾和二氧化锰,B错误;
C、由于在0~t1时段反应没有发生,因此氯酸钾的含量没有变,在固体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不变,氯酸钾的质量不变,所以氯酸钾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不变,C正确;
D、由于在0~t1时段反应没有发生,二氧化锰的含量没有变,在固体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不变,MnO2的质量不变,所以MnO2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不变,而t1~t2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少,所以MnO2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C错误;
故答案选B;
二、填空题。
21. 甲、乙、丙、丁是几种常见的物质,分别由氢、碳、氧中的1~3种元素组成。
①甲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其名称为____________。
②乙是最常用的溶剂,2摩尔乙中约含________个乙分子。
③丙是密度最小的气体,其摩尔质量为________。
④气体丁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反应,其对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请在方框中画出相应微粒的图示____________。
【21题答案】
【答案】 ①. 金刚石 ②. 1.204×1024 ③. 2g/mol ④.
【解析】
【详解】①金刚石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故填金刚石。
②水是最常用的溶剂,1摩尔水中约含有6.02×1023个水分子,所以2摩尔的水中水分子的数目约为6.02×1023×2=1.204×1024个水分子,故填1.204×1024。
③密度最小的气体为氢气,摩尔质量的数值与物质的化学式量的数值相等,所以氢气的摩尔质量为2g/mol,故填2g/mol。
④由图可知,方框中含有2个碳原子与2个氧原子,则气体丁为一氧化碳,且方框中含有2个一氧化碳分子,故图中的微粒的图示为。
22.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三种物质溶解度关系为甲<乙<丙时的温度为 T℃,则 T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 。
(2)现有含有少量甲的乙固体,若要通过结晶法进行提纯(甲与乙不发生反应),现有下列实验步骤可供选择:
①取一定质量水将固体溶解
②充分冷却后过滤
③趁热过滤
④加热蒸发至有大部分晶体析出
⑤加热蒸发至溶液接近饱和
⑥停止加热,用余热将溶液蒸干
⑦用少量水洗涤晶体并烘干
合理的操作顺序为:__________(按顺序选填编号)
(3)T4℃时,取相同质量的甲、乙、丙三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一定质量的水(析出晶体均不含结晶水),剩余溶液质量大小关系为:甲=乙<丙。则析出晶体质量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
(4)已知丙溶液在T2℃以下析出晶体含有结晶水,在T2℃以上析出的晶体不含结晶水, 现将一定质量T1℃时丙的饱和溶液冷却至 Ta℃或升高至Tb℃时,析出晶体质量相等,则三种温度下丙(指无水物)的溶解度 S1、Sa、Sb 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选 填编号)。
a S1>Sa>Sb
b S1>Sa=Sb
c S1>Sb>Sa
d Sb>S1>Sa
【22题答案】
【答案】 ①. ②. ①④②⑦ ③. 甲>乙>丙 ④. a
【解析】
【分析】
【详解】(1)当温度T
(3)因为甲、乙剩余溶液质量相等,则蒸发减少的溶液质量也相等,已知在T4℃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那么在相同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中,甲含溶质多,含溶剂少,而乙含溶质少,含溶剂多,故析出晶体的质量甲大于乙;丙剩余溶液质量最多,则蒸发减少的溶液质量最少,且在T4℃时,丙的溶解度最小,故析出晶体最少。所以析出晶体质量大小关系为甲>乙>丙。
(4)将一定质量 T1℃时丙的饱和溶液冷却至 Ta℃或升高至 Tb℃时,析出晶体质量相等,剩余溶液质量也相等。因为降温析出晶体含有结晶水,而升温析出的晶体不含结晶水,则经过降温后析出晶体后溶液含丙质量多,溶液的质量分数大,升温析出晶体后溶液含丙质量少,溶液的质量分数小,根据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式:,则Sa>Sb;而T1℃时丙的饱和溶液冷却至 Ta℃或升高至 Tb℃时,析出晶体,则S1最大。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溶解度曲线图的涵义和应用,难度较大,特别是第三、四小题,判断析出晶体的量以及溶解度大小的比较,要求思维能力要很强。23. 实验是化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实验一:
将一小根生锈的铁丝放入一定量稀盐酸里
若盐酸是足量,可观察到的完整现象是:铁锈逐渐溶解,______
请写出盐酸与铁锈主要成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待铁丝全部溶解,向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可观察到白色沉淀
该沉淀的化学式是________
有同学认为这现象不足以证明反应后盐酸有剩余,理由是________
实验二:
在和的混合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如果滤渣呈银白色
滤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________
如果滤液呈蓝色
滤渣中的滴加足量盐酸,能否观察到气泡?______
如果用铜棒代替锌粉,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
【23题答案】
【答案】 ①. 溶液变黄,过一段时间,铁丝包面产生气泡,溶液变成浅绿色 ②. Fe2O3+6HCl=2FeCl3+3H2O ③. AgCl ④. 铁丝完全反应后生成的氯化亚铁也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 ⑤. 硝酸铜和硝酸锌 ⑥. 否 ⑦. 铜棒上形成银白色固体,溶液逐渐变蓝 ⑧. Cu+2AgNO3=Cu(NO3)2+2Ag ⑨. 置换反应
【解析】
【详解】将一小根生锈铁丝放入足量稀盐酸里,观察到的现象是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变黄,过一段时间,铁丝包面产生气泡,溶液变成浅绿色,故填溶液变黄,过一段时间,铁丝包面产生气泡,溶液变成浅绿色;
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Fe2O3+6HCl=2FeCl3+3H2O;
硝酸银与溶液中的氯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其化学式为AgCl,故填AgCl;
铁丝完全反应后生成的氯化亚铁也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无法证明反应后盐酸有剩余,故填铁丝完全反应后生成的氯化亚铁也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滤渣呈银白色,说明硝酸铜没有参加反应,锌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所以滤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硝酸铜和硝酸锌,故填硝酸铜和硝酸锌;
滤液呈蓝色,说明硝酸铜有剩余,则加入的锌粉完全反应,滤渣中不含锌,向滤渣中的滴加足量盐酸,不会生成氢气,也就不能观察到气泡,故填否;
铜棒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在铜棒上形成银白色固体,溶液逐渐变蓝,故填铜棒上形成银白色固体,溶液逐渐变蓝;
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Cu+2AgNO3=Cu(NO3)2+2Ag;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产另一种单质与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填置换反应。
【点睛】将一种活动性较强的金属单质加入到两种活动性较弱的金属盐的混合溶液中,如果金属单质与两种盐均能反应,则金属单质先与活动性较弱的金属盐反应,后于活动性较强金属的盐反应。
三、简答题
24. 实验室常用的气体制取装置如下,请回答。
①写出编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
②选装置B作为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③收集氧气和二氧化碳都可以选择的装置是____________(填装置编号)
④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根据需要产生0.3mol氧气后停止加热,请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发生反应的氯酸钾的物质的量。___________
⑤请分析④中反应后剩余固体的成分情况:___________
【24题答案】
【答案】 ①. 铁架台 ②. 锥形瓶 ③. 2H2O2 2H2O+O2↑ ④. D ⑤. 0.2mol ⑥. 一定含氯化钾和二氧化锰,可能含氯酸钾
【解析】
【详解】①由图可知,仪器a是铁架台,故填铁架台;仪器b是锥形瓶,故填锥形瓶。
②选装置B作为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的反应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2H2O2 2H2O+O2↑。
③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所以收集氧气和二氧化碳都可以选择向上排空气法,即装置D,故填D。
④解:设反应的氯酸钾的物质的量为x
2:3=x:0.3mol x=0.2mol
答:反应的氯酸钾的物质的量为0.2mol。
⑤由化学方程式可知,氯酸钾能够反应后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所以反应后的固体中一定含有氯化钾和二氧化锰,氯酸钾可能没反应完,可能含氯酸钾,故填一定含氯化钾和二氧化锰,可能含氯酸钾。
【点睛】制取气体时,选择气体发生装置的依据是反应条件和反应物的状态,选择收集装置的依据是被收集气体的密度与溶解性。
25. 中和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
①能与稀硫酸发生中和反应的_____________
A 氢氢化钡 B 碳酸钠 C 镁带 D 氧化铜
②小组同学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反应。实验装置如图,采用无色酚酞试液作酸碱指示剂,用传感器分别测定溶液pH、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请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根据表格数据回答:
滴加液体的体积(毫升)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pH
13.1
12.8
12.3
11.5
10.4
7.0
2.7
2.3
2.2
2.1
2.0
温度(℃)
25.5
25.8
26.1
26.4
26.8
27.0
26.9
26.8
26.7
26.6
26.6
③混合前,烧杯内的是_______________溶液,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
④当滴加液体体积为________________mL时,酸碱中和反应恰好完成。根据表格数据可判断;中和反应是____________(填“吸热”“放热”或“无变化”)的反应,理由是__________
⑤当滴加液体6mL时,烧杯中的溶质(除酚酞以外)有________(填化学式);若酚酞无色则滴加液体的体积可能是___________mL
A 4 B 8 C 10 D 14
⑥有同学发现在实验过程中,开始时没有气泡,持续滴加液体后,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请分析可能的原因________,并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
⑦现有两杯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NaOH溶液和KOH溶液,在NaOH溶液中加入xg盐酸恰好中和;在KOH溶液中加入yg上述盐酸也能恰好中和,则x____________y
A > B < C = D 无法判断
【25题答案】
【答案】 ①. A ②. NaOH+HCl=NaCl+H2O ③. 氢氧化钠 ④. 随着溶液的滴加,混合溶液的pH逐渐减小 ⑤. 10 ⑥. 放热 ⑦. 溶液的pH由13.1变为7的过程中溶液的温度逐渐升高 ⑧. NaOH和NaCl ⑨. CD ⑩. 氢氧化钠变质 ⑪. 取少许溶液,滴入少量的氯化钙溶液或澄清的石灰水,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⑫. B
【解析】
【详解】①能与稀硫酸发生中和反应的物质属于碱,A 氢氢化钡属于碱,可以与酸发生中和反应,选项正确;
B 碳酸钠属于盐,虽然能与硫酸反应,但不属于中和反应,选项错误;
C 镁带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是金属单质与酸的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选项错误;
D 氧化铜属于金属氧化物,与硫酸德 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选项错误,故填A。
②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NaOH+HCl=NaCl+H2O。
③由图可知,混合前烧杯内的溶液的pH为13.1,溶液显碱性,所以混合前的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故填氢氧化钠;
由图可知,随着溶液的滴加,混合溶液的pH逐渐减小,说明是将酸性溶液滴入碱性溶液中,故填随着溶液的滴加,混合溶液的pH逐渐减小。
④由图可知,当滴加液体体积为10mL时,溶液的pH为7,则酸碱中和反应恰好完成,故填10;
由图可知,中和反应是放热的反应,故填放热;
表中当溶液的pH由13.1变为7的过程中溶液的温度逐渐升高,证明中和反应是放热的反应,故填溶液的pH由13.1变为7的过程中溶液的温度逐渐升高。
⑤当滴加液体6mL时,溶液的pH为11.5,溶液显碱性,则溶液中的溶质烧杯中的溶质(除酚酞以外)还有未反应的氢氧化钠和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其化学式分别为NaOH和NaCl,故填NaOH和NaCl;
若酚酞无色,则溶液显酸性或中性,由图可知,A 当加入4mL液体时,溶液的pH为12.3,溶液显碱性,选项错误,B 当加入液体为8mL时,溶液的pH为10.4,溶液显碱性,选项错误,C 当加入液体为10mL时,溶液的pH为7,溶液显中性,选项正确,D 当加入液体14mL时,溶液的pH为2.3,溶液显酸性,选项正确,故填CD。
⑥持续滴加液体后,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是因为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变质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故填氢氧化钠变质;
取少许溶液,滴入少量的氯化钙溶液或澄清的石灰水,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氢氧化钠变质,故填取少许溶液,滴入少量的氯化钙溶液或澄清的石灰水,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⑦解: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NaOH溶液和KOH溶液中NaOH与KOH的质量相同
设质量为m的氢氧化钠消耗的盐酸的质量为x
40:36.5=m:x x=
设质量为m的氢氧化钾消耗的盐酸的质量为y
56:36.5=m:y y=
<,即x
2023年上海市静安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含详解: 这是一份2023年上海市静安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含详解,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上海市静安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上海市静安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上海市静安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一模)(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上海市静安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一模)(含答案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6,【答案】A,【答案】B,【答案】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