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一课一练----015敬鬼神而远之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一课一练----015敬鬼神而远之第1页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一课一练----015敬鬼神而远之第2页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一课一练----015敬鬼神而远之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一课一练----015敬鬼神而远之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选修《论语》一课一练----015敬鬼神而远之,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樊迟问知,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人皆有兄弟,我独亡,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夫子之言性与天道,君子有三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十五、敬鬼神而远之

    ㈠梳理积累

    通假字
    1.樊迟问知 ( )
    2.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
    3.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
    4.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 )
    5.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
    实词(一词多义)
    1.季路问事鬼神( )
    2.敢问死( )
    3.子不语怪、力、乱、神( )
    4.务民之义( )
    5.吾不与祭( )
    6.慎终,追远( )
    7.民德归厚矣( )
    8.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
    9.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
    10.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
    11.夫子固有惑志( )
    12.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
    13.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 )
    14.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
    实词(古今异义)
    1.夫子之文章( )
    2.畏大人( )
    3.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
    词类活用
    1.敬鬼神而远之( )
    2.仁者先难而后获 (   )
    虚词
    1.焉能事鬼( )
    2.敬鬼神而远之( )
    3.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
    4.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
    5.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
    6.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
    固定结构
    1.公伯寮其如命何!( )
    2.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 )
    特殊句式
    1.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 ( )
    2.子服景伯以告 ( )
    3.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 ( )
    4.获罪于天 ( )
    5.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 )
    6.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 )




































    十五、敬鬼神而远之

    ㈡温故知新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
    【 】1.选出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 )
    A.务民之义(义务) 仁者先难而后获(艰苦的努力)
    B.吾不与祭(同意) 慎终,追远(死亡)
    C.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文献典籍) 畏天命,畏大人(有地位的人)
    D.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进谗言)吾力犹能肆诸市朝(肆无忌惮,无所畏惧)

    【 】2.选出加点“于”字意义与用法与例句加点字相同的一项 ( )
    例: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A.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 B.与其媚于奥,宁媚灶
    C.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D.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 】3.选出加点“而”字意义与用法与例句加点字相同的一项 ( )
    例: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A.敬鬼神而远之 B.仁者先难而后获
    C.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D.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 】4.选出对下列文言句子分翻译不正确的一句 ( )
    A.未知生,焉知死?【什么时候出生还不知道,又怎能知道什么时候死?】
    B.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仁人先付出艰辛的努力后才有所收获,这可以说是具备仁德了。】
    C.吾不与祭,如不祭。【我不亲身参与祭祀,即使祭了也好像没有祭一样。】
    D.公伯寮其如命何!【公伯寮能拿我的命运怎么办呢?】

    二、名句背诵检测(每题1分,共10分)
    1.未能事人, ?
    2.未知生, ?
    3.务民之义, ,可谓知矣。
    4.仁者先难而后获, 。
    5.慎终,追远, 。
    6.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 。
    7. ,命也;道之将废也与, 。
    8.与其媚于奥, 。
    9.死生有命, 。
    10.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
    三、翻译下列句子(每小题3分,共9分)
    1.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2.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3.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四、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樊迟问知①,子曰:“务②民之义③,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
    【注释】①知(zhì):同“智”。②务:从事,致力于。③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章提出了“智”、“仁”等重大问题,面对现实,以回答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为中心,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
    B.孔子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表明孔子还是肯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承认了鬼神的作用。
    C.对于“鬼神”,心中要有一定的“敬畏”,但应远离它。在《论语》中,孔子也很少谈及怪异、暴力、变乱、鬼神等内容。
    D.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面,这样可称得上“仁”了。
    2.《论语》里有这样的记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这与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3分)
    答:   





    五、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罕言“性与天道”,说明他关注的重点在哪里?(2分)这种观念对后世有什么影响?(3分)






    六、天人之辨是中国古代哲学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荀子主张明于天人之分,董仲舒则主张天人感应。阅读下面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各自观点的理解。(6分)你认为孔子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是怎样的?(2分)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荀子·天论》)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汉书·董仲舒传》)
    注:
    案,同按,审查、研求。
    相与,相互之间的关系,相关联的所在。
    伤败,国家出现天灾人祸或动乱挫折。
    亡,通“无”。

    荀 子:



    董仲舒:



    孔 子:









    十五、敬鬼神而远之
    班级: 学号: 姓名:

    ㈢我看孔子
    十五、敬鬼神而远之

    ㈠梳理积累

    通假字
    1.樊迟问知 (同“智”,聪明,智慧)
    2.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同“智”,聪明,智慧)
    3.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同“欤”,语助词)
    4.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同“诉”,告发,诽谤)
    5.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同“无”,没有)
    实词(一词多义)
    1.季路问事鬼神(服侍)
    2.敢问死(表示尊敬对方的谦词,冒昧)
    3.子不语怪、力、乱、神(作动词,谈论。)
    4.务民之义(务:从事,此指一心一意去专力倡导。义:人道之所宜。)
    5.吾不与祭(参与)
    6.慎终,追远(终:指刚死的人,此指父母的丧事。远:祖先,形容词活用为名次)
    7.民德归厚矣(归:归于。厚:淳朴厚道)
    8.夫子之言性与天道(性:人性。天道:指自然万物与人类社会的吉凶祸福的关系。)、
    9.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畏:怕,此指心存敬畏,敬服。天命:社会行为的规范)
    10.狎大人,侮圣人之言(狎(xiá):轻慢。侮:亵渎。)
    11.夫子固有惑志(固:本来。惑志:疑惑之心)
    12.吾力犹能肆诸市朝(肆:杀人后陈尸示众。市朝:街市或朝廷)
    13.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谄媚,巴结,奉承)
    14.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祷告)
    实词(古今异义)
    1.夫子之文章(这里指孔子传授的诗书礼乐等)
    2.畏大人(此指德高望重并在高位的人)
    3.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不是这样的)
    词类活用
    1.敬鬼神而远之(形容词作动词,远祖)
    2.仁者先难而后获 ( 形容词作动词,付诸艰苦的努力 )
    虚词
    1.焉能事鬼(怎么,疑问副词)
    2.敬鬼神而远之(但,转折连词)
    3.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取消句子独立性)
    4.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因果连词,因而)
    5.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兼词,之于)
    6.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取消句子独立性)
    固定结构
    1.公伯寮其如命何!("如(奈、若)……何"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样")
    2.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与其……宁……”相当于“与其……宁可……”)
    特殊句式
    1.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 ( 状后 )
    2.子服景伯以告 (省略)
    3.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 (状后)
    4.获罪于天 (状后 )
    5.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判断 )
    6.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疑宾前)


































    ㈡温故知新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
    【 】1.选出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 )
    A.务民之义(义务) 仁者先难而后获(艰苦的努力)
    B.吾不与祭(同意) 慎终,追远(死亡)
    C.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文献典籍) 畏天命,畏大人(有地位的人)
    D.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进谗言)吾力犹能肆诸市朝(肆无忌惮,无所畏惧)
    答案:C【A义:宜,应该遵循的礼法;B与:参加;D肆:杀人后陈尸示众】
    【 】2.选出加点“于”字意义与用法与例句加点字相同的一项 ( )
    例: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A.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 B.与其媚于奥,宁媚灶
    C.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D.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答案:C【C对于;A向,B向,D从】
    【 】3.选出加点“而”字意义与用法与例句加点字相同的一项 ( )
    例: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A.敬鬼神而远之 B.仁者先难而后获
    C.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D.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答案:C【C因而;A但;然后,接着;D并且】
    【 】4.选出对下列文言句子分翻译不正确的一句 ( )
    A.未知生,焉知死?【什么时候出生还不知道,又怎能知道什么时候死?】
    B.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仁人先付出艰辛的努力后才有所收获,这可以说是具备仁德了。】
    C.吾不与祭,如不祭。【我不亲身参与祭祀,即使祭了也好像没有祭一样。】
    D.公伯寮其如命何!【公伯寮能拿我的命运怎么办呢?】
    答案:A【还没弄明白活着的道理,又怎能明白死呢?】
    二、名句背诵检测(每题1分,共10分)
    1.未能事人, ?
    2.未知生, ?
    3.务民之义, ,可谓知矣。
    4.仁者先难而后获, 。
    5.慎终,追远, 。
    6.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 。
    7. ,命也;道之将废也与, 。
    8.与其媚于奥, 。
    9.死生有命, 。
    10.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
    三、翻译下列句子(每小题3分,共9分)
    1.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翻译:樊迟问,怎样才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倡导(1分)人民应该遵从的仁义道德(1分),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不可以沉迷于靠鬼神求福)就可以说是‘智’了。”(整个句子通顺1分)
    2.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翻译: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1分),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1分)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 (整个句子通顺1分)
    3.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参考:司马牛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惟独我没有(1分)。”子夏说:“我听说,生死自有命运,富贵在于上天。君子谨慎(1分)而没有失误,待人谦恭而有礼,四海之内都是兄弟,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 (整个句子通顺1分)

    四、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樊迟问知①,子曰:“务②民之义③,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
    【注释】①知(zhì):同“智”。②务:从事,致力于。③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章提出了“智”、“仁”等重大问题,面对现实,以回答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为中心,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
    B.孔子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表明孔子还是肯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承认了鬼神的作用。
    C.对于“鬼神”,心中要有一定的“敬畏”,但应远离它。在《论语》中,孔子也很少谈及怪异、暴力、变乱、鬼神等内容。
    D.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面,这样可称得上“仁”了。
    参考答案:B(孔子否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定鬼神的作用。)

    2.《论语》里有这样的记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这与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不矛盾。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并不过多提及鬼神之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是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内心虔诚。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参考译文】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五、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罕言“性与天道”,说明他关注的重点在哪里?(2分)这种观念对后世有什么影响?(3分)
    参考答案:说明孔子关注的重点在现实,在国家民生,实现他的“礼”、“德”、“仁”的理想。这种观念影响后世的儒家、文人重视、关心现实、国家、百姓,例如中国古代诗人、诗歌,就是如此。也影响了后世文人少理想、幻想色彩,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人不多,即使有,也很重视民生实际(如李白)。我国古代少神话传说,也与此有关。古代“小说”被认为是“街谈巷议”、“道听途说”之类的东西,因此“小说”便成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消遣性读物。清代袁枚的笔记小说集就取名《子不语》,是孔子所不说的东西(“子不语怪、力、乱、神”)。

    六、天人之辨是中国古代哲学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荀子主张明于天人之分,董仲舒则主张天人感应。阅读下面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各自观点的理解。(6分)你认为孔子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是怎样的?(2分)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荀子·天论》)
    【译文】
    大自然的运行变化有固定规律,不因为尧而存在,不因为桀而消亡。用合乎正道的措施适应它就吉利(应:适应,对待)(治:有条理、合正道的措施),用违反客观规律的措施对待它就凶险。加强农业生产并节约用度,那么天不可能使人贫穷(病:使人困苦);衣食等生活资料充足并按照天时、季节安排生产活动,那么天不可能使人困苦;遵循天道而不发生差错(修:据王念孙考证,应为“循”。)(二:应是“贷”),那么天也不可能使人遭祸。所以水旱灾害不可能使人饥荒(“渴”为衍文[传抄中多出来的字],“饥”也应为“饑”,指饥荒),寒暑变化不可能使人生病,怪异反常的自然现象不可能使人凶险。农业荒废而用度浪费,那么天就不可能使人富裕;生活资料不充足又懒于从事生产劳动,那么天就不可能使人足衣足食、健康安定;违背客观规律而胡乱行动,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吉利。所以水旱灾害没有到来就发生饥荒,严寒酷暑没有迫近就发生疾病,怪异反常的自然现象没有出现就发生凶险。遇到的天时(指水旱寒暑等)与太平之世相同,而灾祸却与太平之世不同,不可以埋怨上天,大自然的规律就是如此。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汉书·董仲舒传》)
    注:
    案,同按,审查、研求。
    相与,相互之间的关系,相关联的所在。
    伤败,国家出现天灾人祸或动乱挫折。
    亡,通“无”。
    译文:
    陛下您用圣德之音,下达英明的诏书,(听取人们的意见,)希望明晰“天命”之奥妙、国家之情势、治国所应遵循之规律。这些都不是我这样愚钝的臣子所能回答得了的。微臣我认真研究《春秋》所记载的、以前历代所发生的事情,观察、分析天命和人事之间的关系,感到十分畏惧。每当国家将要出现有悖天命的弊政,上天总是先把自然灾害降临到世间,以警告那些违反治国之道的君主,如果他们不懂得这是上天的惩诫而看不到自己的过错,上天又会出现怪异天象使他们感到惊惧,如果他们还不能认识这种变化的危险性,那国家的动乱和危难就真的来到了。由此可以看出上天是以仁爱之心对待君主并希望他们检点自己的行为、制止国家可能出现的乱子。除了那些真正的无道君主,上天都要扶持他们并且用各种办法保护他们,使他们顺利地治理自己的国家,(而要想得到上天的保佑,)君主就要奋勉自持,恪守正确的治国之道。
    参考答案:
    荀子对“天”(自然)的认识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他认为“天”的运行有它自己的规律,不受人世影响。一个国君应该引导百姓顺应、认识、掌握、利用“天”的规律,“制天命而用之”,作好一切准备,应对“天”带来的灾异变化,才能使国富民强。反之,则使国家灭亡,百姓遭殃。
    董仲舒生活年代,正值汉武帝“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统一国人,因此,将儒家思想按统治者要求来解说,将“天”(自然)与“人”(人世、人君)对应,认为国君乃“天”之代表,大自然的一切显现都代表了“天”对人世的意志。此所谓“天人感应”,用此来为封建统治者作为“合法”统治的理论,欺骗百姓。
    孔子对“天”的认识,有三种意义(见上题),他既敬畏、顺应“天命”,而又不完全盲从、服从“天命”,比较实际,重视现实,重视国家百姓。


    ㈢我看孔子


    相关试卷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一课一练----013沂水春风: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选修《论语》一课一练----013沂水春风,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鼓瑟希,铿尔,莫春者,春服既成,唯求则非邦也与,加之以师旅,由也为之,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方六七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一课一练----005仁者爱人: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选修《论语》一课一练----005仁者爱人,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吾道一以贯之,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尧舜其犹病诸,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一课一练----011诲人不倦: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选修《论语》一课一练----011诲人不倦,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女与回也孰愈,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鲤趋而过庭,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子谓子贡曰,子贡曰,子夏问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