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一课一练----008周而不比第1页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一课一练----008周而不比第2页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一课一练----008周而不比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一课一练----008周而不比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选修《论语》一课一练----008周而不比,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小人比而不周,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八、周而不比(学生版)

    班级: 学号: 姓名:

    ㈠梳理积累

    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1.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 )

    实词(解释加点的词)
    1.君子周而不比 ( )
    2.小人比而不周 ( )
    3.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 )
    4.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
    5.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 )
    6.人焉廋哉 ( )
    7.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 )
    8.观过,斯知仁矣 ( )
    9.友直,友谅,友多闻 ( )
    10.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 ( )
    1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 )
    12.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
    13.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 )
    14.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 )
    15.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 )
    16.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 )

    虚词(指出词性,说明用法或解说意义)
    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
    2.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 )
    3.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
    4.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 )
    5.人焉廋哉 ( )
    6.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 )
    7.观过,斯知仁矣 ( )
    8.好行小慧,难矣哉 ( )
    9.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 )
    10.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 )
    1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 )
    12.以德报怨,何如?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
    13.以德报怨,何如 ( )
    14.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
    15.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 )
    16.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 )
    17.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 )
    18.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 )

    特殊句式(写出句式名称、并翻译)
    1.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 )
    2.人焉廋哉? ( )
    3.群居终日,言不及义。 ( )
    4.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 )
    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 )
    6.以德报怨,何如? ( )
    7.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
    8.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 )
    9.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 )







    ㈡温故知新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 】1.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人焉廋哉 B.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C.事君数,斯辱矣 D.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矜而不争 矜:自夸 B.人焉廋哉 廋:隐藏、藏匿。
    C.友直,友谅,友多闻 谅:诚信 D.朋友数,斯疏矣 斯:就
    【 】3.下列各句中的“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小人比而不周”中的“而”相同的是
    A.忠告而善道之 B.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C.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D.君子矜而不争
    【 】4.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B.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C.以德报怨,何如? 君子不以言举人
    D.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 】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活用特点与“唯仁者能好人”的“好”相同的是:
    A.久而敬之 B.晏平仲善与人交
    C.事君数,斯辱矣 D.观过,斯知仁矣
    【 】6.下列倒装句式的性质与例句“何以报德”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人焉廋哉? B.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C.群居终日,言不及义。 D.以德报怨,何如?
    【 】7.下列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2.14)
    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B.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2.10)
    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
    C.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14.34)
    孔子是说,不以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坚持了正直,“以直报怨”强调了报答怨恨的方式。
    D.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12.23)
    孔子这里所讲的,是对别人作为主体的一种承认和尊重。
    8.补充下面的名句。(3分,任选3题。)
    ⑴子曰:“志士仁人, ,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 ,小人喻于利。”
    ⑵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⑶子曰:“知者乐水,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曾子曰:“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二、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15.17)

    ⑵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15.15)

    三、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4分)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12.23)
    子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4.26)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2.10)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5.23)
    结合以上文段,请概括孔子的交友原则。


    四、阅读下列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2.14)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5.22)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23)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2.24)
    以上观点对你在人际交往方面有哪些启示?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2.10)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孟子·离娄上》)
    孟子论人之善恶的思想继承孔子而来,但两者不一样,请简要分析。




    六、给下列加波浪线的文字断句。(用“|”标注)(5分)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选自《孟子·万章下》
    一 乡 之 善 士 斯 友 一 乡 之 善 士 一 国 之 善 士 斯 友 一 国 之 善 士 天 下 之 善 士 斯 友 天 下 之 善 士 以 友 天 下 之 善 士 为 未 足 又 尚 论 古 之 人 颂 其 诗 读 其 书 不 知 其 人 可 乎 是 以 论 其 世 也 是 尚 友 也
    ㈢我看孔子
    【基本要求】
    1.曾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即以文章学问作为结交朋友的手段,以互相帮助培养仁德作为结交朋友的目的。你能结合我们时代的特点和生活的实际,赋予这句话新的内涵吗?请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
    【发展要求】
    2.请同学们结合本章内容,围绕孔子的“交友”观,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说明】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任选一题完成。


























































































































































































































































































































    300字

















































































































































































































    500字

















































































































































































































































































    ㈣参考资料
    ◆《周而不比》教学指导意见
    【教学目标】
    1.理解儒家的人际交往观。
    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背诵2.14、4.15、15.23、12.24章。
    2.掌握“周”、“比”、“矜”、“斯”、“责”、“举”、“道”在文中的含义。
    3.理解孔子关于察人、择友、处事、待人等方面的主要观点。
    4.结合实际,说出“周而不比”的主要表现。
    发展要求
    探究“久而敬之”的“之”所指代的对象。
    【教学建议】
    在疏通文意环节中,要辨析“周”、“比”、“党”等词义的异同,弄清“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中“友”的用法。课后练习四宜在疏通文句过程中适时分别插入完成。在文意理解上,2.10章、4.7章是难点,要多让学生研习讨论。
    人际交往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人际交往经验和体会,深入讨论原文的内涵,将原文具体化,并从《论语》中汲取人生智慧,用先哲具有警醒意义的话来反思自己的言行,鞭策自己走向成熟。可以先让学生概述孔子关于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主要观点,并朗读相关章句。然后在自己感受最深、启发最大的章句旁边写评注或随感,与同学交流分享。为了深入阐发本课文化内涵,理解孔子的人际交往观,还可组织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1.结合实际,你认为“周而不比”应该有哪些表现?
    2.不是说“仁者爱人”吗?可是,孔子却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也就是说仁者不仅能爱人,还能恨人。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3.老子说“报怨以德”,而孔子不同意这种做法,主张“以直报怨”,这是否有违儒家的忠恕之道?
    4.孔子认为交友的一个基本准则是“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有人说,这是对别人作为主体的一种承认和尊重,也有人说,这其实是一种对朋友不负责任的态度。你认为呢?
    为使学生加深对孔子交往观的理解,并赋予它时代特点,可让学生围绕“交友”话题,每人拟五条思想火花互相交流。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一、此题意在引导学生通过系联比较的方法把握文意。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讲的都是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关系也不能持久。这也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可见,能使别人长时间保持对自己的敬意,是一个人善于交往的表现,其中包含着交往方法、技巧的问题。因此,把“久而敬之”的“之”理解为晏子,更符合孔子的原意。如果把“敬之”理解为尊敬别人,就成了交往态度问题,原文中的“善”字就没了着落。
    二、此题意在使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发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三、此题意在使学生初步了解格言的特点,进而加深对《论语》内容的理解。
    格言,就是含有劝诫和教育意义的固定的语句。内容上,它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可作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形式上,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而是根据内容的需要;一般较为精练,言简意赅。人们引用格言,目的主要在于对人提出规劝,以不断提高个人修养。正确地理解、运用格言,可以逐步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此题意在巩固对文言实词的掌握。

    群而不党:结党,结为帮派
    各于其党:类别
    党同伐异:偏袒
    乡党:乡里,家乡(由居民户籍编制单位的意义而来。古代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党派:政党

    比而不周:勾结
    比肩而立:并列
    鳞次栉比:排列
    比及:及,等到

    鄙夫可与①事君也与②哉:与①:介词,和,跟。与②:语气词,表疑问,读yú
    岁不我与:等待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和人在一起
    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参与,介入,读yù

    忠告而善道之:引导,劝导,读da
    道之以政:引导,训导,读dǎo。
    道千乘之国:引导,领导,治理,读dǎo(按:以上三个“道”字的基本意义都是“在前面领着”)
    志于道:起根本指导作用的正确的学说主张,真理
    中道而废:道路
    五此题意在让学生自己动手,对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并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
    按:这种练习可以集中做,也可以随课做,教师可灵活布置。

    ◆【相关链接】
    《原始儒家的交往观》(《选读》第40页)























    《周而不比》练习参考答案
    ㈡温故知新
    一、
    1.D ( “道”通“导”,劝导)
    2.A (矜:庄重 )
    3.D (表转折,却 A、B表并列,并且 C表承接,就)
    4.D (D无义,句中语气词,表停顿;无义,句末语气词,表肯定 A……的人,代词 B他,代词; C用,介词)
    5.B (形作动; A使动 C名作动  D形做名)
    6.C (C状语后置; ABD例句宾语前置)
    7.C(“以直报怨”对于个人道德修养极为重要。)
    8.⑴无求生以害仁 君子喻于义
    ⑵回也不改其乐 曲肱而枕之
    ⑶仁者乐山 士不可以不弘毅
    二、⑴(一帮人)整天待在一起,谈的没一点正经事,只喜欢卖弄小聪明,难以有所成啊!
    ⑵多要求自己而少要求别人,就远离怨恨了。
    三、⑴要真诚交往,适中交往;⑵要全面详细考察,综合客观评价。
    四、
    ⑴要胸怀广阔,与大多数人凭借道义、凭借公共利益和谐相处,不与少数人因为私益而结党营私。
    ⑵要有“仁德”之心,保持自身的庄重,不与别人争执私利。
    ⑶在与众人和谐相处的同时,要珍重自己独立的个性,重视自己的精神自由与人格独立,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要执着于自己的志向、现想,追求真善美,有丰富的精神生活。
    ⑷交往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培养自身的品德。
    五、
    孔子论人之善恶强调对一个人要加以详细考察:先考察其所作所为、所言所行,接着考察他的根源起因、目的动机,还要考察他的心态情绪、志向趣味。这样,这个人的特点就无所隐匿。
    孟子论人之善恶,直接借一个人的眼睛观察其心境,相信人的精神状态、内心活动会不自觉在他的眼睛中流露,且无所隐瞒,无所逃遁,所以敏锐准确地观察一个人的眼睛,这个人的本性也就能够全部了解。
    孔子的方法比较复杂,但全面、细致、客观;孟子的方法显得简捷,直抵人的本质,需要观察者丰富的阅世经验、阅人眼力。
    六、
    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 | 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 | 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 | 又尚论古之人 | 颂其诗 | 读其书 | 不知其人 | 可乎 | 是以论其世也 | 是尚友也
    【参考译文】
    孟子对万章说:“一乡中的优秀人物,就会和这一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国的优秀人物就会和这一国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就会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感到不够,就又向上去追论古代的优秀人物。吟诵他们的诗歌,研读他们的著作,但不了解他们的为人,可以吗?因而要追论他的时代。这就是向上追寻古人而去与他们交朋友啊。”







    ㈢我看孔子
    《宪问篇》论述的人与事非常广泛,但是其中心思想十分明确,就是大力倡导自我修养,培育完美的人格。虽然孔子在其一生不同时期竭力强调要实行的思想和要做的事情多种多样,但是在他看来,实现这一切的关键、所有的事情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自我培育理想人格。关于自我修养,孔子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思想体系。本篇的文字涉及这一思想体系的许多重要方面。
    儒家自我修养学说的一个理论基点是自我应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即人首先要认识自身,审视自身,反省自身,充实自身,发展自身,完善自身。对此孔子有一经典性表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第二十四章)这里“古之学者”代表学风正的求道者,而“今之学者”则是指陷溺于歪风之中的士人。“为己”的内涵极其丰富,自然包含充实、发展、完善自我的意义,也有自我创新的含义。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兄弟在解释这句话时说:“为己,欲得之于己也。”(朱熹《四书集注》转引)此语可以说揭示了孔子之说的深义。
    “为人”与“为己”相对立,是说学习知识是为了向别人炫耀,或者是为了让别人赏识,为了名利,这就要适应别人的价值标准,从而丧失自我的价值,也像二程所说:“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同上)
    孔子一贯主张关爱他人,为社会和国家效劳,避免陷入自我中心的陷阱。但是在他看来,所有这一切都应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为前提,都不应取代、妨碍自我修养,因此在第四十二章中孔子提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不修己当然也就做不到“安人”、“安百姓”。可见,“修己”是孔子学说的总纲。
    从“为己”的基本理念来看,修己不是消极地顺应他人和环境,消极地遵守外在的、固定的行为准则,而是积极地充实、完善自我,是培养内在的精神生命力。这也就是说修己是为求得自我觉悟。孔子多次讲到的“耻”。就是指一种自我觉悟,即摆脱盲目和麻木不仁的状态,认识到自己某种思想、言论和行为的丑恶,从而从内心产生一股巨大的自觉的精神力量,追求真善美。孔子在各种场合强调,不要以任何外部事物来妨碍对内在的完美的自我的追求。第二十九章说子贡喜欢议论别人之长短,虽然喜爱评论他人是人之常情,但是孔子仍然批评了他,孔子的考虑是人们应当始终首先关注自身之长短。第三十章中孔子又提出,不要因为没有受到他人的了解和赏识而影响自己的心情,始终要考虑自己有什么欠缺要加以弥补。
    本篇对于修己要达到的目标——理想人格,作出了许多规定。孔子所期待的理想人格不是单一的,更不是心胸狭隘、思想贫乏、循规蹈矩的人,而是一个具有不竭的精神动力完善自身、全面地发展自身、自觉地提升自己精神境界的谦谦君子。这一篇孔子的言论充分反映了这一点。
    理想的人格在知识和精神上是非凡的。所以在第十二章中孔子提出:“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孔子的要求是多方面的。第二十八章提出了要具备“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三个方面,要求也很高。本篇对于理想人格的一些突出的品质也作了具体的描绘,它们有以下这些方面:
    理想人格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敢于向命运挑战,不怕遭受挫折和失败,就像第三十八章中看守城门的人对孔子的描绘:“知其不可而为之”。
    理想人格是正直的,第三十四章中孔子主张“以直报怨”,第十五章中孔子在评价杰出的历史人物时指出“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都反映了他对正直的重视。
    理想人格要以实际行动帮助他人,使人们得到实际的好处。所以第七章中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他特别欣赏郑国著名的政治家子产,因为他实行使人民得到实惠的政策,所以称他为“惠人”。辅佐齐桓公的管仲在孔子时代受到非议,但是孔子多次热情地赞扬他,因为他有功于人民和中华民族。孔子称赞他“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就是说他给人民带来和平。孔子还赞扬他保存了中华文明免遭外族入侵(见第十七章)。孔子特别重视“修己以安百姓”,他甚至说连尧舜这样的圣人都难以做到。可见,在孔学中修己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不只是一项内省的精神活动,它还同完善外部世界的实际活动相结合。
    此外,本篇还指出理想人格是宽厚的,不怨恨人,如他说“不怨天尤人”。不怨恨人才能理解人,才能爱人;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完善自身。
    总之,“修己”是要让人性得到全面的发展。后世儒家知识分子在社会与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一些杰出的代表涌现,这与孔子这种“修己”理论不是没有关系的。
    ㈣参考资料

    《论语》中的基本概念——友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学而》l.4)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l.7)
    无友不如己者(《学而》l.8)
    友于兄弟(《为政》2.21)
    朋友数,斯疏矣(《里正》4.26)
    匿怨而友其人(《公冶长》5.25)
    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怨(《公冶长》5.26)
    朋友信之(《公冶长》5.26)
    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泰伯》8.5)
    毋友不如己者(《子罕》9.25)
    朋友死,无所归(《乡党》10.15)
    朋友之馈(《乡党》l0.15)
    子贡问友(《颜渊》12.23)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l2.24)
    朋友切切偲偲(《子路》l3.28)
    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l5.10)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季氏》16.4)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季氏》l6.4)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l6.4)
    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子张》l9.15)

    《论语》中的基本概念——佞
    雍也仁而不佞(《公冶长》5.5)
    焉用佞(《公冶长》5.5)
    不有祝鸯它之佞(《雍也》6.16)
    是故恶夫佞者(《先进》ll.25)
    非敢为佞也,疾固也(《宪问》14.32)
    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宪问》14.32)
    放郑声远佞人(《卫灵公》l5.11)
    佞人殆(《卫灵公》15.11)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l6.4)

    《论语》中的基本概念——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2.17)
    择不处仁,焉得知(《里正》4.1)
    知者利仁(《里正》4.2)
    何如其知也(《公冶长》5.18)
    未知,焉得仁(《公冶长》5.19)
    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公冶长》5.21)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长》5.21)
    樊迟问知(《雍也》6.22)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6.22)
    知者乐水(《雍也》6.23)
    知者动(《雍也》6.23)
    知者乐(《雍也》6.23)
    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述而》7.28)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子罕》9.8)
    知者不惑(《子罕》9.29)
    [樊迟]问知,子曰:“知人。”(《颜渊》l2.22)
    若臧武仲之知(《宪问》l4.12)
    知者不惑(《宪问》l4.28)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15.8)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卫灵公》l5.33)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卫灵公》15.33)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卫灵公》l5.33)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卫灵公》l5.34)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季氏》l6.9)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阳货》17.1)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阳货》l7.3)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阳货》l7.8)
    恶徼以为知者(《阳货》l7.24)
    多见其不知量也(《子张》19.24)
    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子张》19.25)

    《论语》中的基本概念——义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学而》1.13)
    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2.24)
    义之与比(《里正》4.10)
    君子喻于义(《里正》4.16)
    其使民也义(《公冶长》5.16)
    务民之义(《雍也》6.22)
    闻义不能徙(《述而》7.3)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7.16)
    徙义(《颜渊》l2.10)
    质直而好义(《颜渊》12.20)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子路》13.4)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宪问》14.12)
    义而后取,人不厌其取(《宪问》l4.13)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卫灵公》15.17)
    义以为质(《卫灵公》l5.18)
    见得思义(《季氏》l6.10)
    行义以达其道(《子张》l9.1)
    (《季氏》16.11)
    君子义以为上(《阳货》l7.23)
    君子有勇无义为乱(《阳货》17.23)
    小人有勇无义为盗
    不仕无义(《微子》l8.7)
    君臣之义(《微子》l8.7)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微子》l8.7)

    八、周而不比

    班级: 学号: 姓名:

    ㈠梳理积累
    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1.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 通“导”,劝导 )
    实词(解释加点的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重点字词)
    1.君子周而不比 (合群,;音bì,勾结)
    2.小人比而不周 (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3.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音jīn,庄重;合群团结,名作动;结党,结为帮派,名作动)
    4.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音hào,喜爱,形作动;音wù,憎恶、讨厌,形作动)
    5.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为;经历)
    6.人焉廋哉 (音sōu,隐藏、藏匿)
    7.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过错;类 )
    8.观过,斯知仁矣 (仁德,形作名)
    9.友直,友谅,友多闻 (以……为朋友,意动;诚信;见识,动作名)
    10.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 (谄媚逢迎;假装和善;巧言善辩)
    1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自我;厚责,形作动;远离,形作动)
    12.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推举)
    13.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擅长,形作动;使人敬重,使动)
    14.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服事,名作动;音shuó,频繁;就 )
    15.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无,不要;使受辱,形作使动)
    16.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培养仁德,形作动)
    虚词(指出词性,说明用法或解说意义)
    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却,转折连词)
    2.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却,转折连词)
    3.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的人,代词)
    4.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他,代词)
    5.人焉廋哉 (哪里,疑问代词;呢,句末语气词)
    6.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的,结构助词;无实义,句中语气词,表停顿,以舒缓语气;取决于,动词)
    7.观过,斯知仁矣 (就,连词)
    8.好行小慧,难矣哉 (啊,语气词,表感叹)
    9.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的人,代词)
    10.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 了,句末语气词,表感叹)
    1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 而且,并列连词;对,介词,表对象)
    12.以德报怨,何如?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用,介词)
    13.以德报怨,何如(怎么样)
    14.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因为,介词)
    15.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就,承接连词;他,代词,代晏平仲)
    16.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就,承接连词)
    17.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并且,并列连词;就,承接连词;句末语气词,表肯定)
    18.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用,介词)
    特殊句式(写出句式名称、并翻译)
    1.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所字结构,看他所做的事情,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所安心的习惯兴趣。)
    2.人焉廋哉? (宾语前置;一个人能躲到哪里呢?)
    3.群居终日,言不及义。 (状语后置;(一群人)整天聚集在一起,谈的都没有达到义的标准。)
    4.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判断句;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同态度伪善的人交朋友,同巧言善辩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多责备自己而对别人少责备,那就可以远离别人的怨恨了。)
    6.以德报怨,何如? (宾语前置,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
    7.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宾语前置,用什么来报答仁德?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8.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被动句,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被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9.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省略句,被动句,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使自己受辱(自取其辱)。)























    ㈡温故知新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 】1.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人焉廋哉 B.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C.事君数,斯辱矣 D.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答案:D ( “道”通“导”,劝导)
    【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矜而不争 矜:自夸 B.人焉廋哉 廋:隐藏、藏匿。
    C.友直,友谅,友多闻 谅:诚信 D.朋友数,斯疏矣 斯:就
    答案:A (矜:庄重 )
    【 】3.下列各句中的“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小人比而不周”中的“而”相同的是:
    A.忠告而善道之 B.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C.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D.君子矜而不争
    答案:D (表转折,却 A、B表并列,并且 C表承接,就)
    【 】4.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B.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C.以德报怨,何如? 君子不以言举人
    D.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答案:D (D无义,句中语气词,表停顿;无义,句末语气词,表肯定 A……的人,代词 B他,代词; C用,介词)
    【 】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活用特点与“唯仁者能好人”的“好”相同的是
    A.久而敬之 B.晏平仲善与人交
    C.事君数,斯辱矣 D.观过,斯知仁矣
    答案:B (形作动; A使动 C名作动  D形做名)
    【 】6.下列倒装句式的性质与例句“何以报德”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人焉廋哉? B.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C.群居终日,言不及义。 D.以德报怨,何如?
    答案:C (C状语后置; ABD例句宾语前置)
    【 】7.下列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2•14)
    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B.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2•10)
    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
    C.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14•34)
    孔子是说,不以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坚持了正直,“以直报怨”强调了报答怨恨的方式。
    D.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12•23)
    孔子这里所讲的,是对别人作为主体的一种承认和尊重。
    答案:C(“以直报怨”对于个人道德修养极为重要。)
    8.补充下面的名句。(3分,任选3题。)
    ⑴子曰:“志士仁人, ,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 ,小人喻于利。”
    ⑵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⑶子曰:“知者乐水,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曾子曰:“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⑴无求生以害仁 君子喻于义
    ⑵回也不改其乐 曲肱而枕之
    ⑶仁者乐山 士不可以不弘毅

    二、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15.17)

    ⑵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15.15)

    ⑴(一帮人)整天待在一起,谈的没一点正经事,只喜欢卖弄小聪明,难以有所成啊!
    ⑵多要求自己而少要求别人,就远离怨恨了。
    三、阅读下列语录,回答问题。(4分)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12.23)
    子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4.26)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2.10)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5.23)
    结合以上文段,请说说孔子的交友原则。


    参考答案:⑴要真诚交往,适中交往;⑵要全面详细考察,综合客观评价。
    四、阅读下列语录,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2.14)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5.22)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23)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2.24)
    以上观点,对你在人际交往上有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⑴要胸怀广阔,与大多数人凭借道义、凭借公共利益和谐相处,不与少数人因为私益而结党营私。
    ⑵要有“仁德”之心,保持自身的庄重,不与别人争执私利。
    ⑶在与众人和谐相处的同时,要珍重自己独立的个性,重视自己的精神自由与人格独立,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要执着于自己的志向、现想,追求真善美,有丰富的精神生活。
    ⑷交往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培养自身的品德。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2.10)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孟子·离娄上》)
    孟子论人之善恶的思想继承孔子而来,但两者不一样,请简要分析。
    孔子论人之善恶强调对一个人要加以详细考察:先考察其所作所为、所言所行,接着考察他的根源起因、目的动机,还要考察他的心态情绪、志向趣味。这样,这个人的特点就无所隐匿。
    孟子论人之善恶,直接借一个人的眼睛观察其心境,相信人的精神状态、内心活动会不自觉在他的眼睛中流露,且无所隐瞒,无所逃遁,所以敏锐准确地观察一个人的眼睛,这个人的本性也就能够全部了解。
    孔子的方法比较复杂,但全面、细致、客观;孟子的方法显得简捷,直抵人的本质,需要观察者丰富的阅世经验、阅人眼力。
    六、给下列加波浪线的文字断句。(用“|”标注)(5分)
    孟子谓万章曰:“ 一 乡 之 善 士 斯 友 一 乡 之 善 士 一 国 之 善 士 斯 友 一 国 之 善 士 天 下 之 善 士 斯 友 天 下 之 善 士 以 友 天 下 之 善 士 为 未 足 又 尚 论 古 之 人 颂 其 诗 读 其 书 不 知 其 人 可 乎 是 以 论 其 世 也 是 尚 友 也 ”
    ——选自《孟子·万章下》
    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 | 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 | 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 | 又尚论古之人 | 颂其诗 | 读其书 | 不知其人 | 可乎 | 是以论其世也 | 是尚友也
    【参考译文】
    孟子对万章说:“一乡中的优秀人物,就会和这一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国的优秀人物就会和这一国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就会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感到不够,就又向上去追论古代的优秀人物。吟诵他们的诗歌,研读他们的著作,但不了解他们的为人,可以吗?因而要追论他的时代。这就是向上追寻古人而去与他们交朋友啊。”























    ㈢我看孔子
    《宪问篇》论述的人与事非常广泛,但是其中心思想十分明确,就是大力倡导自我修养,培育完美的人格。虽然孔子在其一生不同时期竭力强调要实行的思想和要做的事情多种多样,但是在他看来,实现这一切的关键、所有的事情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自我培育理想人格。关于自我修养,孔子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思想体系。本篇的文字涉及这一思想体系的许多重要方面。
    儒家自我修养学说的一个理论基点是自我应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即人首先要认识自身,审视自身,反省自身,充实自身,发展自身,完善自身。对此孔子有一经典性表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第二十四章)这里“古之学者”代表学风正的求道者,而“今之学者”则是指陷溺于歪风之中的士人。“为己”的内涵极其丰富,自然包含充实、发展、完善自我的意义,也有自我创新的含义。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兄弟在解释这句话时说:“为己,欲得之于己也。”(朱熹《四书集注》转引)此语可以说揭示了孔子之说的深义。
    “为人”与“为己”相对立,是说学习知识是为了向别人炫耀,或者是为了让别人赏识,为了名利,这就要适应别人的价值标准,从而丧失自我的价值,也像二程所说:“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同上)
    孔子一贯主张关爱他人,为社会和国家效劳,避免陷入自我中心的陷阱。但是在他看来,所有这一切都应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为前提,都不应取代、妨碍自我修养,因此在第四十二章中孔子提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不修己当然也就做不到“安人”、“安百姓”。可见,“修己”是孔子学说的总纲。
    从“为己”的基本理念来看,修己不是消极地顺应他人和环境,消极地遵守外在的、固定的行为准则,而是积极地充实、完善自我,是培养内在的精神生命力。这也就是说修己是为求得自我觉悟。孔子多次讲到的“耻”。就是指一种自我觉悟,即摆脱盲目和麻木不仁的状态,认识到自己某种思想、言论和行为的丑恶,从而从内心产生一股巨大的自觉的精神力量,追求真善美。孔子在各种场合强调,不要以任何外部事物来妨碍对内在的完美的自我的追求。第二十九章说子贡喜欢议论别人之长短,虽然喜爱评论他人是人之常情,但是孔子仍然批评了他,孔子的考虑是人们应当始终首先关注自身之长短。第三十章中孔子又提出,不要因为没有受到他人的了解和赏识而影响自己的心情,始终要考虑自己有什么欠缺要加以弥补。
    本篇对于修己要达到的目标——理想人格,作出了许多规定。孔子所期待的理想人格不是单一的,更不是心胸狭隘、思想贫乏、循规蹈矩的人,而是一个具有不竭的精神动力完善自身、全面地发展自身、自觉地提升自己精神境界的谦谦君子。这一篇孔子的言论充分反映了这一点。
    理想的人格在知识和精神上是非凡的。所以在第十二章中孔子提出:“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孔子的要求是多方面的。第二十八章提出了要具备“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三个方面,要求也很高。本篇对于理想人格的一些突出的品质也作了具体的描绘,它们有以下这些方面:
    理想人格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敢于向命运挑战,不怕遭受挫折和失败,就像第三十八章中看守城门的人对孔子的描绘:“知其不可而为之”。
    理想人格是正直的,第三十四章中孔子主张“以直报怨”,第十五章中孔子在评价杰出的历史人物时指出“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都反映了他对正直的重视。
    理想人格要以实际行动帮助他人,使人们得到实际的好处。所以第七章中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他特别欣赏郑国著名的政治家子产,因为他实行使人民得到实惠的政策,所以称他为“惠人”。辅佐齐桓公的管仲在孔子时代受到非议,但是孔子多次热情地赞扬他,因为他有功于人民和中华民族。孔子称赞他“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就是说他给人民带来和平。孔子还赞扬他保存了中华文明免遭外族入侵(见第十七章)。孔子特别重视“修己以安百姓”,他甚至说连尧舜这样的圣人都难以做到。可见,在孔学中修己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不只是一项内省的精神活动,它还同完善外部世界的实际活动相结合。
    此外,本篇还指出理想人格是宽厚的,不怨恨人,如他说“不怨天尤人”。不怨恨人才能理解人,才能爱人;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完善自身。
    总之,“修己”是要让人性得到全面的发展。后世儒家知识分子在社会与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一些杰出的代表涌现,这与孔子这种“修己”理论不是没有关系的。
    ㈣参考资料

    《论语》中的基本概念——友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学而》l.4)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l.7)
    无友不如己者(《学而》l.8)
    友于兄弟(《为政》2.21)
    朋友数,斯疏矣(《里正》4.26)
    匿怨而友其人(《公冶长》5.25)
    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怨(《公冶长》5.26)
    朋友信之(《公冶长》5.26)
    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泰伯》8.5)
    毋友不如己者(《子罕》9.25)
    朋友死,无所归(《乡党》10.15)
    朋友之馈(《乡党》l0.15)
    子贡问友(《颜渊》12.23)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l2.24)
    朋友切切偲偲(《子路》l3.28)
    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l5.10)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季氏》16.4)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季氏》l6.4)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l6.4)
    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子张》l9.15)

    《论语》中的基本概念——佞
    雍也仁而不佞(《公冶长》5.5)
    焉用佞(《公冶长》5.5)
    不有祝鸯它之佞(《雍也》6.16)
    是故恶夫佞者(《先进》ll.25)
    非敢为佞也,疾固也(《宪问》14.32)
    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宪问》14.32)
    放郑声远佞人(《卫灵公》l5.11)
    佞人殆(《卫灵公》15.11)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l6.4)

    《论语》中的基本概念——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2.17)
    择不处仁,焉得知(《里正》4.1)
    知者利仁(《里正》4.2)
    何如其知也(《公冶长》5.18)
    未知,焉得仁(《公冶长》5.19)
    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公冶长》5.21)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长》5.21)
    樊迟问知(《雍也》6.22)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6.22)
    知者乐水(《雍也》6.23)
    知者动(《雍也》6.23)
    知者乐(《雍也》6.23)
    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述而》7.28)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子罕》9.8)
    知者不惑(《子罕》9.29)
    [樊迟]问知,子曰:“知人。”(《颜渊》l2.22)
    若臧武仲之知(《宪问》l4.12)
    知者不惑(《宪问》l4.28)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15.8)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卫灵公》l5.33)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卫灵公》15.33)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卫灵公》l5.33)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卫灵公》l5.34)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季氏》l6.9)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阳货》17.1)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阳货》l7.3)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阳货》l7.8)
    恶徼以为知者(《阳货》l7.24)
    多见其不知量也(《子张》19.24)
    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子张》19.25)

    《论语》中的基本概念——义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学而》1.13)
    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2.24)
    义之与比(《里正》4.10)
    君子喻于义(《里正》4.16)
    其使民也义(《公冶长》5.16)
    务民之义(《雍也》6.22)
    闻义不能徙(《述而》7.3)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7.16)
    徙义(《颜渊》l2.10)
    质直而好义(《颜渊》12.20)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子路》13.4)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宪问》14.12)
    义而后取,人不厌其取(《宪问》l4.13)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卫灵公》15.17)
    义以为质(《卫灵公》l5.18)
    见得思义(《季氏》l6.10)
    行义以达其道(《子张》l9.1)
    (《季氏》16.11)
    君子义以为上(《阳货》l7.23)
    君子有勇无义为乱(《阳货》17.23)
    小人有勇无义为盗
    不仕无义(《微子》l8.7)
    君臣之义(《微子》l8.7)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微子》l8.7)

    相关试卷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一课一练----007求诸己: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选修《论语》一课一练----007求诸己,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不患无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一课一练----013沂水春风: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选修《论语》一课一练----013沂水春风,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鼓瑟希,铿尔,莫春者,春服既成,唯求则非邦也与,加之以师旅,由也为之,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方六七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一课一练----011诲人不倦: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选修《论语》一课一练----011诲人不倦,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女与回也孰愈,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鲤趋而过庭,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子谓子贡曰,子贡曰,子夏问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