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和散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测试(1)
展开B.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hú) 斤斧何曾赦箨龙(tuò)
C.予在湖州曝书画(pù) 近语士大夫(yù)
D.而临事忽焉丧之(sànɡ) 吾将以为袜(wèi)
解析: D.“为”读wéi。
答案: D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落庭空影许长 许:也许
B.余因而实之 实:证实
C.而读书者与之 与:许可
D.予不能然也 然:这样
解析: A.许:如此。
答案: A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eq \b\lc\{\rc\ (\a\vs4\al\c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B.eq \b\lc\{\rc\ (\a\vs4\al\c1(予不能然也,平居自视了然))
C.eq \b\lc\{\rc\ (\a\vs4\al\c1(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与可之教予如此))D.eq \b\lc\{\rc\ (\a\vs4\al\c1(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
解析: C.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答案: C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剑:像剑从鞘中抽出一样
B.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
贵重:使动用法,使……变得贵重
C.余因而实之 实:用作动词,证实
D.南取汉中 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解析: B.意动用法,以……为贵重。
答案: B
5.下列省略句补充不当的一项是( )
A.以(之)为口实 B.吾将以(之)为袜
C.投(之)诸地而骂曰 D.《筼筜谷》(为)其一也
解析: C.“诸”兼词,译为“之于”。
答案: 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袜材当萃于子矣 萃:聚集
B.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 略:简略,与“详”相对
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妄:荒谬
D.苏子辩矣 辩:有口才
解析: B.略:大概,大致。
答案: B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eq \b\lc\{\rc\ (\a\vs4\al\c1(①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②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B.eq \b\lc\{\rc\ (\a\vs4\al\c1(①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②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
C.eq \b\lc\{\rc\ (\a\vs4\al\c1(①与可无以答,则曰,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eq \b\lc\{\rc\ (\a\vs4\al\c1(①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②窥父不在,窃发盆))
解析: B项“蹑”①是“踩”;②是“跟踪,追随”。A项“与”都是“赞同,同意”的意思。C项“无以”都是“没有用来”的意思。D项“发”都是“打开”的意思。
答案: B
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 )
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④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⑤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⑥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③⑤⑥ D.①②④
解析: ①是“胸有成竹”;②是“心手相应”;⑤是“尺幅千里”。
答案: A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的体会和主张;再借子由的话进一步赞赏文与可的绘画技巧,指出意与道的密切联系;然后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最后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
B.本文通过记述文与可将求画者的缣素视为袜材,关于“万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轶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以及与作者亲厚无间的情谊。
C.“画竹”是本文的线索,本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D.作者与子由皆从文与可学画竹,但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作者意与法兼得。
解析: D.子由没有跟文与可学画竹,原文中有“子由未尝画也”为依据。
答案: D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过错。
(2)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做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
(3)而我的文章也记载了与可以往跟我戏笑的话,以表明与可跟我这样亲密无间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超然台记
□ 苏 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有卢敖②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威公③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④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注】 ①糟啜醨:食酒糟、饮淡酒。②卢敖:燕国隐士。③师尚父、齐威公:分别指姜太公和齐桓公。④淮阴:指韩信,曾封淮阴侯。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自钱塘移守胶西 守:把守
B.物有以盖之矣 盖:遮住
C.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 服:承受
D.岁比不登,盗贼满野 登:丰收
解析: A.守:应为“任职”。
答案: A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eq \b\lc\{\rc\ (\a\vs4\al\c1(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B.eq \b\lc\{\rc\ (\a\vs4\al\c1(而去取之择交乎前,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C.eq \b\lc\{\rc\ (\a\vs4\al\c1(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D.eq \b\lc\{\rc\ (\a\vs4\al\c1(秦有卢敖之所从遁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解析: C.因:介词,表凭借。A项,以:连词,因为,表原因/连词,用来。B项,之: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不译。D项,所:“所从遁”的“所”用在介词“从”前,构成介宾结构,作“遁”的状语/“为……所”构成被动。
答案: C
13.下列各句中,全都直接体现作者“超然物外”思想的一组是( )
①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②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③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④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⑤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⑥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A.①②④⑥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④⑤⑥
解析: ①总说。有超然物外的思想,就能随遇而安。②是说明条件的艰苦,是客观的,而不是有意为之,因此不合要求。③是“超然物外”的结果。④⑤⑥句是“超然物外”思想指导下的具体行为。
答案: D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凡物都有可欣赏的地方,只要有超然物外的思想,就能随遇而安。
B.作者移守胶西一年之后,身体丰腴了,白发逐渐变黑了,这是他超然物外的最大快乐。
C.作者南望马耳山、常山联想到了隐君子,西望穆陵、北俯潍水却又想到了姜太公、齐桓公之遗烈和淮阴之功,由此可见作者虽被移守胶西但建功立业的理想尚在。
D.作者整理园圃,清扫庭院,修补破败的地方,摘蔬取鱼,酿酒脱粟,表现出很快乐,这是他能超然物外的结果。
解析: B.身体状况变好,并不是他超然物外的最大快乐。
答案: B
15.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追寻祸事却躲避福气,难道是人本心愿意的吗?
(2)略微修补从而使它面貌变新,时常和宾客一起登台游览,舒展情怀。
(3)怀想淮阴侯韩信的功业,但伤悼他的悲惨结局。
教学资源网
教学资源网
教学资源网
教学资源网
教学资源网
教学资源网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和散文》《祭十二郎文》测试(1): 这是一份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和散文》《祭十二郎文》测试(1),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翻译下列句子,对下列文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和散文》《项脊轩志》测试(1): 这是一份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和散文》《项脊轩志》测试(1),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翻译下列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文与可现筼筜谷偃竹记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文与可现筼筜谷偃竹记巩固练习,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