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同步测试卷 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六单元同步测试卷 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共16页。
第六单元同步测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迁徙(xǐ) 广厦(xià) 庇护(bì)
B.两鬓(bìn) 北冥(míng) 鲲鹏(kūn)
C.槽枥(lì) 奴隶(lì) 突兀(wù)
D.塘坳(ào) 翩翩(piān) 敕书(chì)
2.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虽有嘉肴》——《礼记》——儒家经典
B.《马说》——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李白——现实主义作品
D.《卖炭翁》——白居易——香山居士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弗学,不知其善也
B.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C.安求其能千里也/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也
D.天之苍苍,其正色邪/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4.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人不独亲其亲(意动用法,以……为亲)
B.虽有至道(虽然)
C.秋天漠漠向昏黑(接近)
D.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
二、诗歌鉴赏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叙事诗,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
B.“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一问一答,将卖炭翁的命运与他所烧所卖的炭紧紧联系在一起。
C.“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三个字,写出卖炭翁既无奈、悲愤,内心却充满着希望。
D.全诗层次清楚,脉络分明;笔法简洁,语言精练,处处显出诗人的匠心。
(2)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找出两处并分别分析其作用。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卖炭翁》)
6.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一节“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飞、渡、洒、挂罥、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些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
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节叙事,“自”显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世风的凉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深广。
C.《卖炭翁》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D.《卖炭翁》中“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7.两首诗歌里面均出现了“强盗”这一形象,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两首诗中“强盗”的异同。
同:
异: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甲】
《石壕吏》节选
杜甫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乙】
《卖炭翁》节选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8.【甲】诗“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通过对比,表现了差役的①_____和老妪的②____。【乙】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通过对卖炭翁的③_____描写,写出了他的④____。
9.“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分别体现了老姬和卖炭翁不合常理之举或矛盾之处,请具体阐述。
三、课内阅读
课内文言文阅读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肴》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 旨:味美
B.教然后知困 困:困惑
C.然后能自反也 反:同“返”,返回
D.教学相长也 长:促进
11.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12.原文和下面链接材料论述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对你有什么启发?
[链接材料]
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
而以,既问于师,又辩诸友,为当时学者之实务。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既为人则不得不学,既学之则不容不问。
《健余劄记》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子固非鱼也: (2)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15.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16.庄子与惠子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庄子具有什么样的思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干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复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志怪者也( )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3)去以六月息者也 ( ) (4)亦若是则已矣( )
18.翻译下面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19.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层写北冥之鱼由鳃到鹏的变化,鲲、鹏形体之大,气象之宏大,令人瞠目。
B.第二层解释了大鹏借助大风飞往南海的原因。
C.第三层拟想大鹏俯瞰大地,抒发了一种天地浑茫的感慨。
D.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海运则将徙于南其”中的“海运”指的是航海运输。
20.庄子笔下的“鹏”这一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文中的“鹏”是个什么形象呢?李白在《上李邕》中借助大鹏的形象所表达出的情感与《北冥有鱼》的情感有什么异同?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阅读文言文语段并完成下面小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时的停顿。(划一处)
故 人 不 独 亲 其 亲
22.下面加点的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选贤与能 (和) B.不独亲其亲(以……为亲)
C.男有分(职分,职守) D.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
2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男有分,女有归。
24.选文构想的大同社会具有哪些特征?
25.文中“大同”社会选举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四、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岳飞事亲至孝
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妹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玠大叹服。
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信、智、勇、严,阀一不可。”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然忠愤激烈,议论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选自毕沅《续资治通鉴·宋纪》)
2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飞事亲至孝
(2)饰名姝遗之
(3)却不受
(4)立斩以徇
27.下列句中的“尽”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尽召诸统制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尽人皆知 D.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8.与“师每休舍”中的“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B.客舍青青柳色新
C.尔之安行,亦不遑舍 D.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29.为文中画线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
(2)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31.这篇人物传记对岳飞一生的行事进行了总结,读了本文后,你认为岳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A
【详解】
A.广厦(shà) 。 故选A。
2.C
【详解】
试题分析: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C关于文学常识的搭配有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3.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把握。A项的“其”分别解释为:它的,指代“天之苍苍”中的“天”/指代道理;B项的“于”分别解释为:到/在;C项的“安”都解释为:怎么;D项的“之”分别解释为: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故选C。
4.B
【详解】
B.虽有至道 虽:即使。故选B。
5.(1)C
(2)百姓的辛苦和炭的重与使者的骄横和交换物的少且不实用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苛政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
(1)
C. “惜不得”三个字,没写出卖炭翁内心充满着希望。选项错误;
故选C。
(2)
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作用的能力。要读懂全诗,了解内容,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卖炭翁的窘迫现实和他的希望作对比,突出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牛困人饥”“翩翩两骑”写出卖炭翁的辛苦不易与使者的骄横跋扈,两者形成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纱一丈绫”写出炭的重与交换物的少,两者形成对比,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苛政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
6.D
7.同:同样是当面为盗。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面盗贼是群童,“抱茅”也许是顽皮无意为之,即使有意而为,实为社会所迫,情有可原。《卖炭翁》中的强盗是宫中派出的宦官,是置平民百姓的身家性命于不顾、强行掠夺民间财物的统治者的代表,他们的行为是诗人所要痛斥的社会恶疾。(意思对即可)
【解析】
6.
D. “勇敢反抗”不正确,应该是“无可奈何”,选项错误;
故选D。
7.
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的能力。根据“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可知,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抱茅”也许是顽皮无意为之,即使有意而为,情有可原,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根据“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可知,两员太监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他们手里高举皇帝颁布的文告,口称皇帝的命令,不由分说,强行扭转车头,驱赶着老牛向皇宫方向走去,千余斤炭就这样被太监拉走了,留给老翁的不过是半匹红纱一丈绫而已,他们置平民百姓的身家性命于不顾,强行掠夺民间财物,他们的行为是诗人所要痛斥的社会恶疾。所以两者虽然都是当面为盗,但本质不同。
8. 凶横残暴 悲苦无助 肖像描写(或外貌描写) 生活之艰辛(或“悲苦的遭遇”)
9.“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老妇人年老体衰却自请服役,这不合常理,表现了老妇为了保全家人而勇于承担苦难的牺牲精神,更能突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这一极度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翁的艰难处境。
【解析】
8.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及手法的鉴赏能力。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意思是: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这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差役横蛮凶残的气势和老妪的悲苦无助。“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意思是: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满面”“两鬓”“十指”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形象地表现了卖炭翁劳动的艰辛与生活的悲苦。
9.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的意思是: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老妪年老力衰与自请上战场形成了矛盾,但联系上文老妪的三个儿子都以上了战场,家中只剩下自己、媳妇和还在吃奶的孙子可知,老妪这种不合常理的做法实际是为了媳妇不被带走,老妪不顾自己已经年老力衰,自请服役,表现了老妇为了保全家人而勇于承担苦难的牺牲精神,更能突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意思是: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这样炭就会卖个好价钱。诗人用“不合常理”之举,深刻地写出了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参考译文:
【甲】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乙】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10.C
1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12.两者都谈到“教学(学问)相长”的道理,启示:“教与学”“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作为一个人不能不学习,“教”与“问”是很好的学习的途径与方法。平时要乐于教别人,也要善于向别人请教。
【解析】
10.
C.句意为: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反:反省。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重点词:至,最好。弗,不。善,好处。句意: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不会知道它的好处。
12.
本题考查材料的比较阅读。《虽有佳肴》谈的是“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链接材料]中“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谈到“学”与“问”的关系问题,认为“学”与“问”是想到促进的。可见两文的观点是相同的,即都认为“教学”“学问”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由此可见,人不能不学习,学习不能单纯地“独学”,要在与老师、学生、朋友的相互教与学中取长补短,既要“学”又要“问”,既要“学”又要“教”,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答题时扣住“教与学”“学与问”的关系即可。
译文
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链接材料
求学的人提问,不光要听师长的论说,还一定要了解他们治学的方法;不光要了解方法,还要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
这其中,既能向师长请教、又能跟朋友探讨,是求学的人最实在的事情。这是因为学习是为了学习做人的道理,提问是为了弄清学习中的疑难。作为一个人不能不学习,学习就当然不能不提问。
13.(1)本来 (2)完全,肯定
14.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
15.表现了庄子愉悦闲适的心境。(意思对即可)
16.争论的焦点:庄子是否知道鱼(外物)的快乐(意思对即可)。庄子认为鱼儿很快乐,这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反映,也看出庄子具有“推崇自然”、“反对人为”的思想(意思对即可)。
【解析】
13.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固,一词多义,本来。全,一词多义,完全,肯定。
14.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非,不是。安,怎么。之,的。
15.
本题考查文本内容与人物性格的分析。庄子看到水里的鱼,认为“出游从容”的鱼是快乐的,动物的情感人是不了解的,所以他这么说只是以自己的心境来猜度鱼儿的心境,代表的是自己的一种心情,这里表现的当然是庄子性格洒脱,无拘无束的自由快乐的心境,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也就不为名利所累,所以自始至终都是自由快乐的。
16.
第一问:根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可知两人争论的焦点是庄子是否知道鱼,也就是外物的快乐。
第二问:本题考查分析文章主旨。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这种想法来自于他的悠然洒脱的心境,是他内心愉悦的一种外在投射。从中可以看出庄子“物我合一”的理念。庄子推崇自然之说,天地万物,皆自然生成,人生于自然,物也生于自然,人与物皆为生灵,故人之情即是物之情,人应顺应自然,不应对自然给予过多的干涉。
译文: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的快乐。”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开始问我‘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的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17. 记载 盘旋飞翔 气息,这里指风 这样
18.(1)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2)山野中的雾气,空气里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19.D
20.“鹏”的形象: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气势壮美,追求天然,追求美好,追求自由,追求光明。
相同:都借助大鹏表达追寻自我、追求自由的情感,志存高远。
不同:《上李邕》李白以大鹏为喻,表达了诗人自信、不畏流俗的精神以及强烈的用世之心,对李邕瞧不起年轻人的态度的不满。
《北冥有鱼》表达了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都要有所凭借才能活动,阐述了作者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
【解析】
17.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意思。
(1)句意:记载怪异事情的书。
(2)句意: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
(3)句意: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4)句意: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18.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
(1)重点字词:怒,奋起;翼,翅膀;若,好像。
(1)重点字词:息,气息;吹,吹拂。
19.
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D.“海运则将徙于南其”的意思是“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徒到南方的大海”,“海运”的意思是“海上汹涌的波涛”,题干对“海运”的解释错误。
故选D。
2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大鹏形象特点的能力和对文章情感的把握。根据文章对大鹏的具体描写来分析其形象特点即可。
从文中“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冥。”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第二问考查对诗中所描绘形象的分析体会所表达的感情,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分析概括,全诗以大鹏象征自己。两文都借助大鹏鸟展翅高飞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
结合《北冥有鱼》中“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可以看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都要有所凭借才能活动。
《上李邕》写的是大鹏,无一字涉及诗人自己,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前四句中李白以大鹏自比,大鹏鸟是庄子哲学中自由的象征,理想的图腾。李白年轻时胸怀大志,非常自负,又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心中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和宏伟的抱负。这只大鹏即使不借助风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搧,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这里极力夸张大鹏的神力。此诗通过对大鹏形象的刻画与颂扬,表达了李白的凌云壮志和强烈的用世之心,对李邕瞧不起年轻人的态度非常不满,表现了李白勇于追求而且自信、自负、不畏流俗的精神。
【参考译文】
【北冥有鱼】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徒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亦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上李邕】大鹏一日从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高,如果在风歇时停下来,其力量之大犹能将沧海之水簸干。
时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大言皆冷笑不已,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年轻人啊!
21.故/人不独亲其亲
22.A
23.(1)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2)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24.(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5.德才兼备(或者“贤能之士”)
【解析】
21.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本句意思是: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故”意思是所以,领起下文,“人不独亲其亲”为主谓句。因此断句为:故/人不独亲其亲。
22.
A.选贤与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同“举”,推举。故选A。
23.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行,施行;为,是。
(2)分,职分,职守;归,女子出嫁。
24.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在正确翻译的基础上,结合关键句子回答。结合“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可得: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结合“男有分,女有归”可得: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结合“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可得: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5.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在正确翻译的基础上,结合关键句子回答。结合“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可知,在大同社会里,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可见,“大同”社会选举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26.(1)侍奉(2)留给(3)推脱,推却(4)示众
27.D
28.C
29.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30.(1)皇上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天晚了才吃饭歇息,难道现在是武将享受安乐的时候吗?
(2)当文官不爱钱财专心为民谋利,武官不惧牺牲奋勇为国效力的时候,天下就太平了。
31.岳飞是一个事亲至孝、事上至忠、治军有方、关心百姓和将士的人。
【解析】
26.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事”是动词,“侍奉”;“遗”是古今异义词,“才”的意思。
27.考查对一词多义的理解。平时要归纳整理,作答时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分析。
A.尽召诸统制(完全)
B.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完全)
C. 尽人皆知(所有的,完全)
D.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穷尽)
故选D。
28.考查对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的理解。平时要归纳整理,作答时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分析。“师每休舍”中的“舍”的意思是“止息”。
A.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房舍);
B. 客舍青青柳色新(房舍);
C. 尔之安行,亦不遑舍(止息);
D.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舍弃)。
故选C。
29.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意思是:士兵晚上宿营,百姓开门希望接纳,没有人敢进去。军队的号令是“冻死也不拆(百姓的)房屋,饿死也不抢劫掠夺”。据此句意添加标点,并注意“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是引用的内容,要加引号。
30.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主上(皇上)、宵旰(宵衣旰食,即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天晚了才吃饭歇息)、宁(难道,怎么)、耶(表示疑问,吗)”几个词是赋分点;
(2)句中的“文臣(当文官的人)、武臣(武将)、惜(吝惜)”几个词是赋分点。
31.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中对人物的介绍、描写和事件来分析作答。从吴玠送美女给岳飞,岳飞却说“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可见岳飞是以国事为己任的;从“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可以看出 岳飞严以治军;从“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可以看出岳飞体恤下属;从“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可以看出岳飞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从“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可以看出岳飞关心民生;从“忠愤激烈,议论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可以看出岳飞是一个忠心耿直的人。据此可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
岳飞伺候父母极为孝顺,家里没有侍女(自己亲自伺候父母)。昊玠素来佩服岳飞,希望与他交好,把著名的美女打扮起来送给他。岳飞说:“皇上天没亮就穿衣起床,天很晚才吃饭(整天勤于政事),难道现在是大将安心享乐的时候吗?”推辞不接受。吴玠大为叹服。
有人问(岳飞):“天下什么时候能太平?”岳飞说:“文臣不贪图钱财,武臣不吝惜生命,天下就太平了!”军队每次休整,(岳飞)督促将士跑下山坡、跃过壕沟,都(让将士)穿着沉重的铠甲来训练。士兵假若拿百姓一缕麻来捆束牲口草料,立即斩首示众。士兵晚上宿营,百姓开门希望接纳,没有人敢进去。军队的号令是“冻死也不拆(百姓的)房屋,饿死也不抢劫掠夺”。士兵生病,(岳飞)亲自为他们调药。将领们到远方戍守,岳飞的妻子便慰问犒劳他们的家人;为国而牺牲的,为之痛哭,井抚育他们的遗孤。(皇上)有赏赐犒劳,都分给军中官吏,丝毫不侵占。凡是有军事行动,计策定了然后才开战,因此攻打哪儿都能获胜。敌人因此说:“撼动大山容易,撼动岳家军难。”
张俊曾问岳飞用兵的方法,岳飞回答说:“仁义、信用、智慧、勇敢、严厉,缺一不可。”每次调运军粮,岳飞一定皱起眉头忧虑地说:“东南地区的民力快用尽了啊!”岳飞尊重贤能礼遇士人,平时唱唱雅诗,玩玩投壶游戏,谦逊谨慎得像个读书人。岳飞每次辞谢立功,朝廷给他加官时,一定说:“这是将士们贡献的力量,我岳飞又有什么功劳呢?”但是岳飞对国事意见激进,谈论问题都没有给人留余地,终于因为这点惹了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