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2课 礼记二则 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022年)
展开
这是一份第22课 礼记二则 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022年),共53页。
新课导入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第二十二课《礼记》二则1.积累“旨”“修”“归”等常考文言词语。2.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重点)3.反复诵读,鉴赏手法特点和写作特点。(难点)4.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理想。(重点)学习目标《虽有嘉肴》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作品简介作者简介 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著作有《礼记》,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记载成书于汉建初七年(80年)。咸淳三年(1267年),宋度宗赵禥以其籍贯地诏封戴圣为“考城伯”。文章划分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文章翻译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兑)命(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古代皇帝发布的政令。(学)学半(通“敩”(xiào)“),教导。通假字1、虽有至道古义(虽:古今异义,即使。今义:虽然)2、不能知其旨.(也古义:古今异义,甘美。今义:意义)3、教然后知困.(古义:古今异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4、教学相长.也(古义:古今异义,促进。今义:增长)古今异义字词积累一词多义学①学学半:通假字,同“敩”,教导。②学学半:向别人学习。其①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②不知其旨也:它的。文言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教学相长也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成语积累教学相长:教与学互相增长,指通过教授、学习,不但能使学生得到进步,而且教师本身的水准也可借此提高;表示教与学相互促进。问题探究分析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课文精讲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 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分析概括文言语段的脉络 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与“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 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这篇短文多运用对偶句,试从文中举例并分析其作用。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本文多使用对举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教学相长”与“学学半”有何异同?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同点:讲的都是有关与学习的,都是说教学的重要性。不同点:一个是讲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另一个是教育是学习的一半。关系:教学相长是学学半的结果虽有嘉肴类比引入教学能相长实践出真知“弗食”不知“嘉肴”之旨“弗学”不知“至道”之善层层推进学然后知不足→“能自反”教然后知困→“能自强”得出结论——教学相长引用补证——引《兑命》语印证之板书设计 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主旨归纳课后作业背诵课文,并理解论述过程《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文章划分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文章翻译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贤与(jǔ)能(与:通“举”,推举,选举。)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通假字字词积累①大道之行也②男有分,女有归◆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不独亲其亲不独亲其亲以……为亲不独子其子不独子其子父母以……为子子女天下为公不必为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宫室、器皿、人物相当于“是”为了对、向做,这里指雕刻◆词类活用1、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动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亲,奉养。2、不独子其子 (子)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子,抚养。3、使老有所终 (老) 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4、壮有所用 (壮) 形容词作名词,壮年人。5、幼有所长 (幼) 形容词作名词,幼童。6、故外户而不闭(外)名词作动词,打开。7、选贤举能(贤) 形容词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8、选贤举能(能) 形容词作名词,才干出众的人。文言句式“为”表判断天下为公状语后置,即“不必于己藏”不必藏于己◆成语积累鳏寡孤独指没有劳动力又没亲属供养的人。物尽其用夜不闭户指充分利用资源,一点不浪费。形容社会安宁,风气良好。文章理解归纳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语句手法赏析排偶:文章的第二层全用排偶句式,如“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等句式整齐,节奏分明,而又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对比:文中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何相似、不同的地方?都阐释了“大同”社会的理想模式。。文章探究1.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说明“大同”的基本特征的?物质生活方面思想观念方面2.如何理解孔子对“大同”社会的赞美和憧憬?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征战不断,在这样的岁月里,人们自然更加向往和谐,希望战争停息,邦国和平安宁.孔子认为,这是礼崩乐坏、政治失序带来的恶果,他总结历史,反思现实,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主张,形成了他的儒家理论学说.孔子希望重整社会秩序,恢复古代圣王之治,他对于社会政治的最终追求,就是他的“大同”社会理想.大道之行也社会纲领大同社会美好期待内涵:天下为公表现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基本特征人人都得到社会关爱人人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理想社会谋闭不兴盗乱不作外户不闭板书设计主题分析 文章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课文拓展五 经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诗》又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各篇的创作年代,大部分已不可确知。根据部分诗篇考查,最早的约作成于西周初年,最晚的约作成于春秋中期。全书是经过五、六百年时间的积累、并经过搜集者的加工和润色而成的。《礼记》故事二则苛政猛于虎 孔子过泰山之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不食嗟来之食 齐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准备好食物放在路边,等待着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民用衣袖遮着脸,趿拉着鞋子,无力地走过来。黔敖左手捧着吃的,右手拿着喝的,说:“喂,来吃!”这个人抬起眼看了看黔敖,说:“我就是不吃这么喊着‘喂,来吃’的人给的饭,才落到这个地步的。”黔敖于是向他道歉,但他还是不吃,最终饿死了。课后作业1.背诵《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