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章 天气的成因与气候的形成第三节 气候的形成及其对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同步练习题
展开www.ks5u.com第三节 气候的形成及其对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
课后篇巩固提升
必备知识基础练
下图为四地受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时间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四地( )
A.甲地纬度最高 B.乙地水热条件好
C.丙地位于南半球 D.丁地为热带雨林气候
2.图示四地气候特征最接近的是( )
A.甲地与乙地 B.甲地与丁地
C.乙地与丁地 D.乙地与丙地
解析第1题,图示四地中,甲地受中纬西风带影响时间最长,所以纬度最高,A正确;乙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低纬信风带交替控制,属于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B错误;丙地4—9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10月至次年3月受中纬西风带控制,位于北半球,C错误;丁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低纬信风带交替控制,属于热带沙漠气候,D错误。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图示四地中,乙地、丁地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低纬信风带交替控制,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气候特征最接近,C正确。
答案1.A 2.C
读下图,完成3~4题。
3.若图中甲地常年受中纬西风带控制,则该地可能位于( )
A.大洋洲 B.南美洲 C.欧洲 D.北美洲
4.若图中陆地表示亚欧大陆,则乙地( )
A.春季升温快,水热条件好
B.夏季气温高,降水丰富
C.秋季正值春小麦收获季节
D.冬季寒潮使农业减产严重
解析第3题,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常年受中纬西风带控制。若甲地常年受中纬西风带控制,其应位于40°S~60°S的大陆西岸,南美洲符合。大洋洲在此纬度范围内没有大面积陆地,欧洲和北美洲位于北半球。故B正确。第4题,若图中陆地表示亚欧大陆,则乙地位于亚欧大陆东岸,是温带季风气候。春季升温快,但雨季没有到来,降水少,A错误;夏季高温多雨,B正确;该地种植冬小麦,秋季正值冬小麦播种季节,C错;深秋和初春农作物易受寒潮影响,使农业减产严重,D错误。
答案3.B 4.B
我国不同自然环境下的植被往往呈现出不同的景观(下图)。读图,完成5~6题。
5.植物对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图中能指示水湿环境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关于图中各地植物主要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四季常绿 B.乙—根系发达
C.丙—叶宽而薄 D.丁—冬季落叶
解析第5题,甲图为芦苇,为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生长在灌溉沟渠旁、河堤沼泽地等,指示水湿环境。乙图为胡杨,丙图为迎客松,丁图为椰林,乙、丙、丁都指示陆生环境。A正确。第6题,芦苇冬季枯萎,不是四季常绿,A错误。胡杨主要生长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当地降水稀少,因此胡杨根系发达,B正确。迎客松叶子呈针状,C错误。椰树生长在热带地区,为常绿乔木,D错误。
答案5.A 6.B
下图为某区域不同时期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引起该区域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地壳上升 B.植被破坏
C.气候变化 D.农业开发
8.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
A.洋流对植被的影响大
B.湖泊对地理环境影响大
C.水分的变化对植被影响大
D.植被对气候的影响大
解析第7题,根据材料,比较三个阶段的变化可知,地壳上升导致陆地东西两侧的水分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植被发生变化。西侧成为迎风坡,受湿润气流影响较大,气候湿润,形成森林;东侧背风坡受湿润气流影响较小,气候干旱,形成草地和荒漠。所以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上升,A正确。第8题,由于地壳抬升,大陆东岸成为背风坡,降水逐渐减少,植被由森林变成草原、荒漠,体现的是水分变化对植被的影响,C正确。
答案7.A 8.C
9.读亚欧大陆轮廓图,对照四幅气温和降水月分配图,完成下列各题。
(1)A地的气候类型是 气候(填图中气候类型代号),该气候分布于受中纬西风带控制的地区,其气候特点为 。
(2)B地气候类型是 气候(填图中气候类型代号),该气候主要分布于南北纬 ,夏季气候的主要特点是 。
(3)图中所示季节为北半球的 季,判断理由是
。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A地位于欧洲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特征为全年温和湿润,应对应丙图。第(2)题,B地位于地中海沿岸,属地中海气候。该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少雨,与甲图相符,其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第(3)题,地中海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中纬西风带交替控制。图中地中海沿岸此时受盛行西风的影响,说明气压带、风带南移,为北半球冬季。
答案(1)丙 全年温和湿润
(2)甲 30°~40°的大陆西岸 炎热少雨
(3)冬 地中海地区此时受盛行西风的影响,说明气压带、风带南移
关键能力提升练
下图为某大洲等温线(单位:℃)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M地最低气温可能是( )
A.20 ℃ B.26 ℃ C.16 ℃ D.15 ℃
2.导致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分布
C.大气环流 D.洋流性质
3.图示季节,圣地亚哥与布宜诺斯艾利斯相比,降水量差异较大,原因是圣地亚哥( )
A.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B.位于中纬西风带迎风坡
C.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D.受寒流影响大
解析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判定M地外围未标数值的等温线数值可能为25℃或20℃,但因为南美的西海岸是安第斯山脉,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因此该等温线数值应为20℃。根据等值线中“大于大值,小于小值”的规律可推知M地气温应大于15℃而小于20℃,C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甲地气温大于15℃,小于20℃,乙地气温大于20℃,小于25℃,因此甲地气温低于乙地。甲地附近有秘鲁寒流流经,降温减湿,D正确。读图可知,甲、乙两地纬度大致相当,A错误。海陆分布和大气环流对两地气温影响较小,B、C错误。第3题,图中25℃等温线在陆地上向南凸出,应为南半球夏季。圣地亚哥位于南纬30°~40°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炎热少雨;布宜诺斯艾利斯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C正确。
答案1.C 2.D 3.C
在不适合生长的季节里,树木处于休眠状态,到了春天(或某些地方的雨季),树木就开始生长了。新的细胞长在上一年的树轮与树皮之间。刚开始的时候,新生细胞长得比较大,形成的是“早材”,随着季节的变化,以后长出的细胞就越来越小了,较小细胞的颜色也会逐渐变深,这时形成的是“晚材”。“晚材”与来年长出的“早材”之间会形成一道明显的界线,前后两条界线之间的那部分木材,就形成了“年轮”,它是大自然的记录者。据此完成4~5题。
4.影响树木“年轮”出现宽窄变化的因素主要是( )
A.风力强弱 B.水热条件
C.海拔高低 D.土壤肥力
5.在自然界,有些地区的树木“年轮”不明显甚至没有,这些树木最有可能是( )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解析第4题,水热条件好的年份,树木的新生细胞长得多,树木生长快,“年轮”就宽,反之“年轮”就窄。“年轮”与风力强弱、海拔高低、土壤肥力关系不大。B正确。第5题,气候季节变化大的地区,在不适合生长的季节里,树木处于休眠状态,在适合生长的季节生长快,而在季节变化不明显的地区,如在热带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树木一直在生长,所以树木“年轮”不明显甚至没有。A正确。
答案4.B 5.A
下图为马达加斯加岛示意图,岛屿中央部分平均海拔800~1500米。猴面包树是马达加斯加岛上常见的树种,该树耐旱性极强,但在湿热气候条件下或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的环境下生长较差。树干虽然很粗,木质却非常疏松,像多孔的海绵,利于储水。读图,完成6~7题。
6.猴面包树主要分布在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7.猴面包树的特性是为了适应生长区( )
A.降水年际变化大的特点
B.昼夜温差大的特点
C.降水季节变化大的特点
D.气温年较差大的特点
解析第6题,猴面包树耐旱性极强,但在湿热气候条件下或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的环境下生长较差,说明其应该生长于降水相对较少的地区。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为热带雨林气候,西部为热带草原气候。①②④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③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C正确。第7题,由材料可知,猴面包树树干虽然很粗,木质却非常疏松,像多孔的海绵,利于储水,该特性是为了适应生长区降水季节变化大的特点。
答案6.C 7.C
8.下面图1为亚洲某季节盛行风向示意图,图2为三种气候类型气温、降水资料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1
图2
(1)图1所示季节控制亚欧大陆的气压中心为 ,其成因是 。
(2)图2所示a、b、c三种气候类型的共同特征是 ,丙地气候特征与图2所示a、b、c三种气候类型中的 比较吻合。
(3)甲地气候特征是 ,其成因主要是 和 。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此时亚洲东部盛行东南季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可判断此时控制亚欧大陆的气压中心为印度低压(亚洲低压)。其成因是海陆热力差异。夏季,陆地升温速度比海洋快,气温比海洋高,气压比海洋低。第(2)题,读图可知,a、b、c三地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a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为亚热带季风气候;b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为温带季风气候;c气候全年高温,夏季多雨,降水季节变化明显,为热带季风气候。丙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与b的特征吻合。第(3)题,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印度半岛,受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的影响,形成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为全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
答案(1)印度低压(亚洲低压) 北半球夏季,陆地升温速度比海洋快,陆地上形成热低压
(2)雨热同期 b
(3)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海陆热力差异
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气候的形成及其对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气候的形成及其对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达标测试,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该山地南坡属于,图中①②间分布最广的景观可能为,图中阴影区的植被类型为,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夏季,S市主要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章 天气的成因与气候的形成第三节 气候的形成及其对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章 天气的成因与气候的形成第三节 气候的形成及其对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一课一练,共5页。
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气候的形成及其对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气候的形成及其对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课后复习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