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三首教学课件新人教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89783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三首教学课件新人教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89783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三首教学课件新人教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89783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三首教学课件新人教版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897830/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三首教学课件新人教版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897830/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三首教学课件新人教版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897830/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三首教学课件新人教版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897830/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三首教学课件新人教版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897830/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三首教学课件新人教版
展开
这是一份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三首教学课件新人教版,共60页。
24 唐诗三首八年级 下册 语文 部编 RJ石壕吏课堂导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作者简介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杜少陵。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深刻的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热情感和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主要代表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春 望》“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 甫(712年—770年)写作背景字词积累读字音壕 邺戍 逾妪 咽háoyèshùyúyùyè老翁逾墙走:吏呼一何怒:三男邺城戍: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有孙母未去:夜久语声绝:逃跑多么守卫苟且活着停止,完结离开消失字词积累记词义整体感知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朗读诗歌: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傍晚投宿差役抓壮丁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喊,叫嚷多么哭悲苦,凄苦越过跑,逃跑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正碰上有差役在趁夜抓壮丁。老翁吓的翻墙逃跑了,老妇赶忙出门察看。差役的叫嚷的多么暴怒!老妇哭的又是多么悲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整体感知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上前儿子防守捎信回来新近,刚刚幸存的,活着的苟且的活着永远的完结只听见老妇上前对差役说话:“我三个儿子都到邺城防守了,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幸存的暂且苟且的活着,死去的人就永远的完结了。整体感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指男人没有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老妇跟从应征兵役还能够因为“有孙”,所以“母未去”家里实在没有能打仗的男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可怜)她进进出出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您让我跟您连夜归营,赶快去应征河阳的兵役,还能来得及给军营准备早饭呢。整体感知耳闻目睹 凶残夜捉 揭开故事序幕(开端) 苦啼申诉 家境凄惨 被逼自愿服役(发展)老妇被捉 惨别老翁 凄凉绵绵无尽(结局)这首诗共分为几个部分?各个部分的大意是什么?课文解读差役是( )的老妇是( )的战争是( )的作者对老妇一家是( )的作者对战争是( )的凶恶、蛮横可怜残酷同情憎恶通过我们对诗文的理解,我们能够看出:课文解读第一段交待了什么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开端:深夜石壕村老妇、老翁、捕吏吏夜捉人课文解读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捉人 “捉”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因此“捉”,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在如实描绘之中,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 夜捉第一 ,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 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举动?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征兵无度,社会黑暗课文解读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一 何”加重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气氛。 对比逼这些人物出场时各自的态度怎样?老妇苦在何处? 第一层:(前6句)写战争对老妇家造成了巨大灾难 第二层:(中间四句)表明老妇家家境贫寒第三层:(最后四句)老妇被逼主动服役 课文解读问题解读老妇一家三男被征,说明了什么?三男已死二男,又说明了什么?说明兵役之苛酷及战争之惨烈。问题解读 老妇的“致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吗?据此想象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藏问于答)老妪“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 问题解读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谁吗? 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 “夜久”表明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 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一方面显示诗人以关切之心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课堂小结24 唐诗三首八年级 下册 语文 部编 RJ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古诗中有一种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一首歌行体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导入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公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写作背景三重茅 挂罥 长 林梢 塘坳 倚杖 布衾 何由彻 大庇 突兀 见此屋(chóng)(cháng)(ào )(qīn)(bì)(xiàn)(juàn)(shāo)(yǐ)(chè)(wù)字词积累读字音突wù( ) 塘ào( ) 大bì( )天下兀坳庇字词积累写字形(一)通假字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见”同“现”,出现。(二)一词多义1.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被。忍能对面为盗贼 做。2.安: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稳。安得广厦千万间 哪里。字词积累3.高:八月秋高风怒号 深。高者挂罥长林梢 从下向上距离大,离地面远,与“低”相对。4.自:归来倚杖自叹息 独自。自经丧乱少睡眠 自从。5.独: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独自,独个。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只,仅仅。6.得:唇焦口燥呼不得 能。安得广厦千万间 得到。字词积累(三)古今异义1.秋天漠漠向昏黑古义:秋季的天空;今义:秋季。 2.卷我屋上三重茅古义:概数,表示多数;今义:表示确数“三”。(四)词类活用风雨不动安如山风雨:名词用作动词,被风吹,被雨淋字词积累(五)特殊句式1.被动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点拨:“为……所……”在文言文中是一种比较固定的被动句式。在这个特殊句式中,“为”的读音为“wéi”。2.省略句唇焦口燥呼不得。点拨:省略了主语“我”,应为“(我)唇焦口燥呼不得”。3.倒装句安得广厦千万间。点拨:定语“千万间”后置,应为“安得千万间广厦”。字词积累秋风破屋,心情苦痛破屋漏雨,忧思不绝群童盗茅,无可奈何期盼广厦千万间故事梗概整体感知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秋高:秋深。三重茅:几层茅草。三,表示多数。挂罥:挂,缠绕。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注释:课文翻译整体感知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溪边,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积水的地方。译文: 整体感知原文: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忍能:忍心如此。入竹去:跑进竹林。注释:译文: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如此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唉声叹气。 整体感知原文: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俄顷:一会儿。秋天漠漠:秋季的天空乌云密布。衾:被子。娇儿恶卧踏里裂: 指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恶卧,睡相不好。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彻,通,这里是彻夜、通宵的意思。注释:雨脚:雨点。整体感知 一会儿风停了,云黑得像墨,秋季的天空乌云密布,天渐渐黑下来。布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一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译文: 整体感知原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安得:哪里能得到。庇:遮蔽,保护。突兀:高耸的样子。见:同“现”,出现。注释:整体感知 哪里能得到许多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全都开颜欢笑,(房子)被风吹,被雨淋都不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译文: 整体感知第一节赏析: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怒号)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新课讲解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 “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5.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秋风破屋)新课讲解第二节赏析: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啊。)新课讲解第三节赏析: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下雨)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夜雨湿屋)3、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新课讲解第四节赏析:1、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祈求广厦 )3、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忧国忧民 )新课讲解茅 屋 为 秋 风 所 破 歌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屋——祈求广厦天下寒士俱欢颜忧国忧民新课讲解1.一个“怒”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了,写出了秋风起势之猛,隐含着作者的愁苦之情。问题探究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知识拓展秋风破屋的情景群童抱茅的感叹长夜沾湿的苦痛推己及人的胸怀惨悲哀愿 全诗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欢乐的情怀,由已及人感人至深,特别是最后一段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思想境界。课堂小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床长夜难眠祈求广厦博大胸怀忧国忧民舍己为人推己及人板书设计24 唐诗三首八年级 下册 语文 部编 RJ卖 炭 翁 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这首诗歌的体裁叫做乐府诗,乐府是指自汉代以来收集和整理创作诗歌的官署,后也指自乐府流传出来的诗歌。叫乐府诗。课堂导入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作者简介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785—805)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言使人于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写作背景鬓 辗 辙骑 敕 叱 将 系chìbìnjìchìjìzhéniǎnjiāng字词积累读字音 一词多义 可怜可怜身上衣正单(使人怜悯,动词) 可怜无数山(可惜)字词积累整体感知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伐:砍伐。烟火色:被烟熏的脸色。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何所营:做什么用?注释:课文翻译 译文: 有个卖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卖炭得到钱做什么用?为了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整体感知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原文:可怜:值得怜悯。愿:希望。辗:碾压,同“碾”。注释:整体感知 (数九寒天)可怜他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译文: 整体感知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原文: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宫中派出采办货物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帮助抢购货物的人。敕:皇帝的命令。回车叱牛: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注释:整体感知 两个得意忘形的骑马人前来了,他们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和他手下的爪牙。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往北面拉去。译文: 整体感知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原文:牵向北:指牵向宫中。驱将:赶(走)。将,语气助词,用在动词后面,以助语气。惜不得:舍不得(它),(却也)没办法。直:价钱,通“值”。注释:整体感知 一车炭,一千多斤,宫市使者们硬是要赶走,老翁舍不得(它), (却也)没有办法。宫市使者们将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充当炭的价钱。译文: 整体感知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2、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3、围绕炭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绡一丈绫掠夺一空烧炭——运炭——被夺炭新课讲解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肖像描写烧炭艰辛、生活困苦 新课讲解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心理描写 生活困苦、艰辛肖像描写新课讲解夜来城外一尺雪,晓 炭车 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 。 动作描写运炭的艰难驾辗歇新课讲解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肖像描写趾高气扬、得意忘形 新课讲解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动作描写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新课讲解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 。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心理描写 炭被掠夺,虽然舍不得,但无可奈何。惜不得新课讲解1.赏析“可怜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答案】这是最能体现卖炭翁矛盾心理的句子。“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问题探究2.分析结尾两句的作用。【答案】 “半匹红绡一丈绫”与“一车炭,千余斤”这样的价值反差,对满怀希望、赖以活命的卖炭翁来说,是最大的嘲弄、最残酷的伤害。宫使强夺去的不仅仅是千余斤木炭,更是他生活的希望和权利。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问题探究1. 典型材料的选择与创作; 2. 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塑造人物形象; 3. 鲜明的对比表现人物的不幸遭遇,宫使掠夺的残酷。写作特色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知识拓展卖炭翁 宫使烧炭艰辛运炭艰难炭被掠夺生活困苦艰辛夺炭(肖像、心理、动作描写)对比 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遭遇,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肖像、动作描写)仗势凌人蛮横冷酷课堂小结宫市掠夺社会黑暗卖炭翁对比宫使烧炭运炭失炭悲苦宫使翩翩——趾高气昂把、称、回、叱、牵——蛮横无理板书设计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