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 下册15.2* 答司马谏议书学案
展开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15.2* 答司马谏议书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答司马谏议书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能顺畅朗读课文。
2.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
【学习重难点】
1.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 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
【学习过程】
一、自学
(一)文史知识
王安石与“炼字”
王安石《泊船瓜洲》这首诗素来为人称道:“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南宋洪迈在他所著《容斋续笔》中谈到,王安石在《泊船瓜洲》诗中的“绿”字,在草稿上改过数次。先用“到”字,再改“过”字,又换“入”字、“满”字;经过多次更易,最后才选定了“绿”字。这一字之改的“绿”,既含“春到”,又表“春满”,更富有春意盎然、春光明媚之意,使之如见其景、如入其境。可见名家对炼字炼句的讲究。
(二)题目解说
这篇文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王安石答复司马光的信。司马光,字君实,当时任谏议大夫,故称司马谏议。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实行新法。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字君实)多次写信给王安石,要他停止变法。王安石这封信,是针对司马光熙宁三年(1070)二月一封长达三千余字、全面攻击新法的来信的回复。王安石先是简短地复了一信,对来信所责难的诸点不一一置辩,随后想到彼此交往多年,友谊深厚,信札来往不宜草率简慢,就又写了这封答书。
新旧两派之间的这场政治斗争,在当时朝廷上下本就非常引人注目,司马光与王安石的这类信件,更带有半公开的性质,双方在论战辩难时都是全力以赴的。因此,这封回信虽然简短,却是精心结撰之作。
开头一小段文字,表面上是向对方解释上次为什么简短回复而此次“具道所以”的原因,但实际上作者着意强调的倒是“所操之术多异”这句话。细读信的全文,便可发现作者的辩驳和批评都贯串了这一中心思想线索。“立片言以居要”,作者一开始就把问题的实质点出来了。
(三)基础梳理
1.读准字音。
(1)强聒(ɡuō) (2)壬人(rén)
(3)卤莽(lǔ) (4)胥怨者民也(xū)
(5)怨谤(bànɡ) (6)会晤(wù)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窃,私下,谦辞;同游
(2)冀君实或见恕也:冀,希望;见恕,原谅我
(3)辟邪说,难壬人:辟,批驳;难,排斥
(4)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考虑
(5)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抵御、抵抗
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
(1)某
(2)操
(3)厚
(4)壬
(5)胥
4.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1)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古义:声势盛大或凶猛。
今义:气势猛。
(2)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义:谦辞,用于自称。
今义:很小或很少。
5.说出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
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名词用作动词,施加恩惠
6.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
(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议法度而于朝廷修之”
(2)终必不蒙见察:被动句,“见”表被动
二、互动探究
(一)结构图引
(二)研读探讨
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答:
答案: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信,对王安石的变法加以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2.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答:
答案:人:习于苟且。
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上:欲变此。
3.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答:
答案:
(1)天下——怨谤,众——汹汹然。
(2)司马光认为这种情形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4.在如此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哪些语句体现了这种态度?
答:
答案:
(1)坚持变法,义无反顾。
(2)“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三)品读赏析
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答:
答案(1)言简意赅,措辞委婉而坚决。这篇文章语言柔中带刚,态度委婉而坚决,运用这样的外交辞令符合答复指责性书信的特点。而驳斥司马光指责的语句言简意赅,不容置辩,干净利落。(2)结构严谨,说理透彻,见解新颖,堪称古代政论文的典范。
三、拓展提升
(一)文白对读
(二)迁移“悦”读
出世与入世浅谈
在哲学中,把那种认为要得到最高的成就,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脱离社会,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脱的哲学称为“出世的哲学”;而注重人伦世务,只讲道德价值不讲超道德价值的哲学称为“入世的哲学”。简单来讲,所谓“出世”,即看破红尘,脱离苦海;所谓“入世”,即为世上做些有意义的事。所以,从入世的哲学观点看,出世的哲学是理想主义的、无实用的、消极的;而从出世的哲学观点看,入世的哲学或许是积极的,但太现实了,太肤浅了,就像走错了路的人,跑得越快,错得越远。然而生活在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看破尘土里的云烟,也不是谁都可以带着一份虔诚的心态去感悟禅,去修身养性,潜移默化的指引着自己前行的路程,其间的得失与辛酸,不是谁说放弃,说忘记就可以成为一道拂弦,而后划破长空,去宁静地感受自然的芬芳,去体会淡泊的从容。
“入世”需要的是资格,“出世”需要的是勇气。哲人云:君子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入世同样要恪守这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入世的人不担心没有地位,担心的是你凭什么入世?武人入世前要饱受筋骨之痛,文人入世前要历经八年寒窗之苦,就连混迹江湖的浪子也要修得:一团和气,两句歪诗,三斤黄酒(量),四季衣裳。据说李白能让杨贵妃替他捧砚研墨,高力士替他捧腿脱靴,都是因为番国渤海寄予唐皇一书信,但其中文字无人能识,后贺知章向朝廷推荐了李白,才回复了渤海国的信。李白之所以能恃才傲物,是因为他有这个资本。然而陶渊明何尝没有八年寒窗之苦,何尝没有想过“大济苍生”,可最后还是选择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这又需要多大的勇气!陶渊明走上辞官归田的道路,从根本原因来看是因为他酷爱自由,不愿受官场的羁勒。他也知道,恬静的田园生活固然悠闲,但是很有可能要忍饥挨饿,即便是这样,他也不愿意混迹于令人窒息的官场,让自己高洁的人格受到玷污。另外,陶渊明“逃禄归耕”也是受到了一些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政治抱负不能施展的情况下,退隐山林,保持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的气节恐怕是陶渊明最好的选择了。
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人们往往会从这一面走到那一面。但我觉得只有将这两个方面都体验过了,参透了,然后做出的选择和判断才是正确而能够成功的。一个人要想入世为官,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最好是先要有出世的思想和体验。
范蠡就能够将这个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青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最后功成身退又因经商而富甲天下。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试想,古今中外,有几人能够达到这一层次?
北宋时代,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位让世人瞩目的人物,他就是北宋宰相王安石。这位宰相才华横溢却又一生坎坷,但他一生追求合乎中道,不走极端,不任性,不偏激,在对待出世与入世的问题上同样如此。他一方面不主张完全放弃世俗生活,像出家人一样弃绝夫妇父子,过一种离群索居的生活;另一方面又不赞同完全入世,过一种庸俗的生活。王安石主张有所作为,有兼济天下之志,他并不想只是独善其身,因而反对传统的重隐逸而轻仕进的做法。王安石大胆推翻了孔子、孟子、杨子等先代圣贤的观点,他认为入仕是为了有所作为,而不是为了谋取富贵,因此即使是他
身居相位时亦有山林之思。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使王安石始终不乐富贵,他屡屡力辞相位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期望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恐怕也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如果没有最后十年的退休生涯,王安石的一生就会有更多的缺憾。在他人看来,离开相位、回归乡野会带来巨大的失落感,但对王安石来说却是得其所哉,这是那些依恋荣华富贵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人其实也就是一个凡物,大凡要用出世的心去做入世的事情罢了。浪漫只是我们疲惫了,困惑了,受伤了以后的美丽梦境,或说是精神的鸦片,藉此去麻痹自己,欺骗自己并感动自己。至于效果,其实并不重要,生存下来就是真好。
四、巩固训练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游处:交游相处
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视遇:看待
C.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强:加强
D.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膏泽:施加恩泽
答案:C
解析:强:勉强。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度义而后动
A.一夜飞度镜湖月
B.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C.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D.因自度其曲
答案:B
解析:B项与例句都是“考虑、揣度”之意。A项渡过。C项量长短。D项写。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故略上报
B.于反复不宜卤莽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答案:D
解析:D项生事:制造事端。A项古义:写回信。B项古义:书信往来。C项古义:不同寻常。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B.籍吏民,封府库
C.范增数目项王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答案:D
解析:A项“事”、B项“籍”、C项“目”,都是名词用作动词。D项“兄”,名词作状语。
5.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举先王之政
答案:D
解析:D项为陈述句。A.B.C三项为介宾后置句。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答司马谏议书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6.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故:原因
B.以致天下怨谤也 谤:诽谤
C.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恤:顾念
D.度义而后动 度:考虑
答案:B
解析:谤:指责。
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王安石用来反驳司马光的理由的一组是( )
①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②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③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④为天下理财 ⑤辟邪说,难壬人 ⑥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答案:D
解析:①是分析两人的交往情况,⑥是分析社会现状。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给司马光的这封回信中,王安石主要辩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
B.本文对当时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了不满。
C.本文引用了上古时期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例,说明社会改革古已有之。
D.本文批驳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但又注意分寸,既表明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答案:C
解析:引用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例作类比,表明作者推行新法的决心。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译文:
(2)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译文:
(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译文:
答案:
(1)所以今天我详细地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2)施行前代贤君的治国原则,以便兴利除弊,不能算是惹是生非。
(3)但如果说今天应当什么事也不必做,只要墨守前人的成规旧法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三)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答段缝书
王安石
段君足下:某在京师时,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未尝及其为人也。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惠书以所闻诋巩行无纤完,其居家,亲友惴畏焉,怪某无文字规巩,见谓有党。果哉,足下之言也?
巩固不然。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父亦爱之甚,尝曰:“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此某之所见也。若足下所闻,非某之所见也。巩在京师,避兄而舍,此虽某亦罪之也,宜足下之深攻之也。于罪之中有足矜者,顾不可以书传也。事固有迹然而情不至是者,如不循其情而诛焉,则谁不可诛邪?巩之迹固然邪?然巩为人弟,于此不得无过。但在京师时,未深接之,还江南又既往不可咎,未尝以此规之也。巩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巩闻之,辄瞿然。凡巩之行,如前之云,其既往之过,亦如前之云而已。岂不得为贤者哉?
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愚者固忌贤者,贤者又自守,不与愚者合,愚者加怨焉。挟忌怨之心,则无之焉而不谤,君子之过于听者,又传而广之,故贤者常多谤,其困于下者尤甚。势不足以动俗,名实未加于民,愚者易以谤,谤易以传也。凡道巩之云云者,固忌、固怨、固过于听者也。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县断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孔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孟子曰:“国人皆曰可杀,未可也,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孔、孟所以为孔、孟者,为其善自守,不惑于众人也。如惑于众人,亦众人耳,乌在其为孔、孟也?足下姑自重,毋轻议巩。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 敌:对等,相当
B.巩在京师,避兄而舍 舍:舍弃
C.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 赖:依靠
D.县断贤者之是非 县:通“悬”,凭空
答案:B
解析:舍:居住。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曾巩有德行的一组是( )
①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 ②左右就养无亏行 ③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 ④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⑤巩在京师,避兄而舍 ⑥巩果于从事
A.①②③ B.②③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答案:A
解析:④句是曾巩父亲对他的评价,属于间接描写;⑤句是曾巩的不足之处;⑥句是说曾巩做事果断,与德行无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钦佩和敬重曾巩的才学,与他结交做了朋友,但他也承认曾巩有不足之处,认为曾巩过于苛严,以致在家里,亲友都害怕他。
B.王安石认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曾巩作为兄弟不可能没有一点儿过失,但瑕不掩瑜,曾巩仍然可称是贤明之人。
C.贤明的人多被攻击,因为愚昧的人嫉妒甚至仇视贤明的人,贤明的人又不和愚昧的人同流合污,这样愚昧之人就带着妒忌和怨恨之心造谣,攻击贤明的人。
D.王安石以先贤孔子和孟子不轻信他人的评价为例,说明考察真伪再做论断的重要性,并且以此来告诫段缝不要随便议论曾巩,也借给段缝的这封书信表达了对嫉妒贤者,诽谤贤者的不良风气的不满。
答案:A
解析:“曾巩过于苛严,以致在家里,亲友都害怕他”,这是段缝给王安石的信中的内容,王安石并不这么认为。
1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
译文:
(2)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
译文:
(3)孔、孟所以为孔、孟者,为其善自守,不惑于众人也。
译文:
答案:
(1)(我)回到江南之后,才和他相熟并且敬佩他,和他做了朋友,又写文章粗略地说了他行事的方式。(要点:“始”、“友”、“道”。)
(2)他内心勇敢并合乎道德,这不是能用刑罚和利益改变的。(要点:“适”、“可以”、“动”。)
(3)孔子、孟子之所以成为孔子、孟子,是由于他们善于自守节操,不被一般人引诱。(要点:“所以”、“自守”、“于”、“众人”。)
参考译文:
段君:我在京师的时候,曾经对你说过曾巩擅长写文章,而没有说过他的为人。(我)回到江南之后,才和他相熟并且敬佩他,和他做了朋友,又写文章粗略地说了他行事的方式。你来信用你听到的来批评曾巩的行为没有一点好的地方,说他在家里,亲友都害怕他,你怪我没有写信规劝曾巩,认为我们结党。你的话是真的吗?
曾巩当然不是那样。他的文学和议论的水平在我相识的人中没有谁能超得过。他内心勇敢并合乎道德,这不是能用刑罚和利益改变的。他父亲在贫穷之中,他在父亲身边侍奉没有不周之处,家里的事即使再小也要亲自去做。他父亲也非常爱他,他父亲曾经说过:“我这一家人丁不旺,能依靠的,只有这一个儿子。”这是我所看到的。像你所听说的那些,我没见到。曾巩在京师,回避兄长而居住,这就是我也要责备的地方,你应当严厉地指责他。我身处于罪责之中有些事要小心,因而不可以用信来告诉你。事情虽然表面是这样然而动机不是这样的,如果不按照心理动机来评价,那么谁不可以被判罪呢?曾巩做事是这样的吗?然而曾巩作为兄弟不可能没有过失。只是在京师时,我和他并没有深入交往,回到江南之后又不再说以往的事,不再理睬,没有用这些道德来规劝他。曾巩做事很果断,很少多想,时常走中道而不极端,这些我已经在回江南后劝说过他了。他听说了之后,就大彻大悟。所有曾巩的行为,像前面所说的,他过去的错误,也像前面说过的那些罢了。他难道不能成为贤明的人吗?
天下的人愚昧的多,贤明的少,愚昧的人当然嫉妒贤明的人,贤明的人又自己限制自己,不和愚昧的人同流合污,愚昧的人就更加仇视他们了。带着妒忌和怨恨的心理那么就没什么不可以造谣的,君子的过失有人听说了,又传布使人们都知道,因而贤明的人多被攻击,而那些穷苦居下位的贤者更是如此。他们的势力不足以改变流俗,他们的声名并未为人们所接纳,这是愚昧的人容易攻击贤人而攻击的言辞又容易传播的缘故呀。凡是说曾巩不好的那些言语,当然是妒忌他、怨恨他、过失被人听到了而产生的。你仍要借用妒忌他、怨恨他、过失被人听到后产生的言辞,无凭据来评价贤者的是非,这是很不对的。孔子说:“众人喜欢的,一定要去考察明白;众人攻击的,也一定要去考察明白。”孟子说:“国人都说可以杀了的不一定可以,看到可以杀,然后才杀了他。”孔子、孟子之所以成为孔子、孟子,是由于他们善于自守节操,不被一般人引诱。如果被一般人迷惑也就只能是一般人了,怎么能说他们是孔子、孟子呢?你应当自重,不要随便议论曾巩。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15.2* 答司马谏议书优质导学案,文件包含《答司马谏议书》学生版docx、《答司马谏议书》老师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15.2* 答司马谏议书学案,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5.2* 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及答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