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常考考点精讲精练 课件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89002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古诗文阅读常考考点精讲精练 课件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89002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古诗文阅读常考考点精讲精练 课件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89002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古诗文阅读常考考点精讲精练 课件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890020/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古诗文阅读常考考点精讲精练 课件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890020/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古诗文阅读常考考点精讲精练 课件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890020/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古诗文阅读常考考点精讲精练 课件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890020/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古诗文阅读常考考点精讲精练 课件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890020/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古诗文阅读常考考点精讲精练 课件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古诗文阅读常考考点精讲精练 课件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实词解释,共同一起,有的人,留下的,文言断句,句子翻译,内容理解,分析人物形象,对比理解,拓展感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相与( ) (2)或( )(3)涕( ) (4)期( )(5)方( ) (6)卒( )(7)遣( ) (8)会( )(9)意( ) (10)愤( )(11)胜( ) (12)遗( )
解析:(1)共同,一起【课内迁移】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2)有的人【课内迁移】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3)流泪【课内迁移】临表涕零(《出师表》)(4)期许【成语印证】不期而遇(5)正【课内迁移】方欲行(《狼》)(6)最终【课内迁移】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7)派遣【课内迁移】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成语印证】调兵遣将(8)适逢【课内迁移】会天大雨(《陈涉世家》)(9)意志【课内迁移】意与日去(《诫子书》)(10)愤恨【组词推断】“愤”可组词为“愤恨”等(11)尽【课内迁移】臣不胜受恩感激(《出师表》);【成语印证】数不胜数、不胜其烦(12)留下的【课内迁移】深追先帝遗诏(《出师表》)
【参考译文】 绍兴初年,陆游刚刚长成儿童时,亲眼看见士大夫们一起说到国家之事,有的人愤怒地睁着眼,咬牙切齿,有的人流泪大哭,每个人都期许着誓死辅佐拥护王室。虽然金人的气势正嚣张,但(我们)把他们看作是浅薄不足道的。(相信)最终能使金人失败或者退缩,自己派遣使者请求和好。
适逢秦桧当权,推翻了之前所有的努力,变“恢复”的抗战政策为“和戎”的对敌屈服的政策,不再是士大夫们最初的意志了。怀着愤恨而死的志士仁人多得数不尽!现在看傅给事和吕尚书留下的帖子,去世的人尚可表明志向,有谁能和我一起呢?嘉定二年七月癸丑陆某谨识。
虚词意义及用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④?’”平公曰:“善哉!”
【注】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师旷:晋国乐师。目盲,善弹琴,精于辨音。③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④孰与昧行乎:点亮火把的光亮和在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
1.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A.释担而立 B.蹴尔而与之C.野芳发而幽香 D.而山不加增解析:D项与例句中的“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A.连词,表状态,可不译;B.连词,表顺承,可不译;C.连词,表顺承,可不译。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A.均为介词,可译为“向”;B.代词,可译为“自己的”/指示代词,可译为“其中的”;C.音节助词,用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D.动词,可译为“做”/动词,可译为“以为,认为”。
【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宫中的乐师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乐师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呢?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的光明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光芒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燃的火把一样明亮。点亮火把的光亮和在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江水又东径故城北,所谓陆抗城也。城即山为墉,四面天险。江南岸有山孤秀从江中仰望壁立峻绝。袁山松为郡,尝登之瞩望焉。故其《记》云今自山南上至其岭岭容十许人四面望诸山略尽其势。俯临大江如萦带焉视舟如凫雁矣。北对夷陵县之故城。城南临大江。秦令白起伐楚,三战而烧夷陵者也。应劭曰夷山在西北盖因山以名县也。王莽改曰居利。吴黄武元年更名西陵也后复曰夷陵。县北三十里,有石穴,名曰马穿。尝有白马出
穴,人逐之入穴,潜行出汉中。汉中人失马,亦尝出此穴,相去数千里。袁山松言江北多连山,登之望江南诸山,数十百重,莫识其名,高者千仞,多奇形异势,自非烟寨雨霁不辨见此远山矣余尝往返十许过正可再见远峰耳。(节选自《水经注·卷三十四》)
1.请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1)江南岸有山孤秀 从江中仰望 壁立峻绝。(限断2处)(2)俯临大江 如萦带焉 视舟如凫雁矣。(限断2处)(3)应劭曰 夷山在西北 盖因山以名县也。(限断2处)(4)吴黄武元年 更名西陵也 后复曰夷陵。(限断2处)(5)自非烟寨雨霁 不辨见此远山矣 余尝往返十许过 正可再见远峰耳。(限断3处)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其《记》云今自山南上至其岭/岭容十许人/四面望诸山/略尽其势。B.故其《记》云/今自山南上至其岭/岭容十许人/四面望诸山/略尽其势。C.故其《记》云/今/自山南上至其岭/岭容十许人/四面望诸山/略尽其势。D.故/其《记》/云今自山南上至其岭/岭容十许人四面/望诸山略尽其势。
解析:断句时可先找标志性词语,“云”是话语标志词,需在“今”之前断开;其后没有特殊标志词,需依据句意来断。“今自山南上至其岭岭容十许人四面望诸山略尽其势”可译为“现在从山南攀登爬上岭头,岭上面可以容纳十来个人。放眼眺望四面,(可以)看完山势”。据此可知应在“岭容”“四面”“略”前各自断开。
【参考译文】 江水继续往东流,经过一座老城北面,这就是所说的陆抗城。此城依山修筑城墙,四面都是天险。大江南岸有一座孤峰独秀的山,从江中仰望,峭壁依天,险峻至极。袁山松当郡守时,曾攀登此峰临高眺望。所以他在《宜都记》中说:现在从山南攀登爬上岭头,岭上面可以容纳十来个人。放眼眺望四面,(可以)看完山势。俯瞰大江,(洪流)像萦回的带子,看(江中)船只像鸭子和大雁一般。北边与夷陵县的老城相望。老城南临大江。秦国
命令白起去攻打楚国,打了三次战役把夷陵烧了。应劭说:夷山在西北,这大概是以山命名县名(的缘故吧)。王莽改名称为居利。吴黄武元年,改名为西陵,以后又恢复夷陵一名。县北三十里,有个石洞,名叫马穿。曾有白马从洞中出来,人们去追逐它,又逃进洞里,循着洞走直到汉中才出来。汉中人失去了马,也曾出现在这个洞口里,(而两地)相距达数千里。袁山松说:江北山岭大都互相连接,登山遥望江南群山,多达数十或上百重,都不知道山名,高的上千丈,山形千奇百怪,山势也迥异寻常,不是烟散雨收的好天气,是分辨不出这样的远山的。我曾往来行走过十多次,但看清这些远峰也不过两次罢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①,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②,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③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乃拜信大将,遂成汉业。(有删改)
【注】①南郑:刘邦被封为汉王,国都在南郑。②上:指汉王刘邦。不我用,即“不用我”。③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几次对萧何说,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呢?B.韩信几次对萧何说,萧何感到他非常奇怪。C.韩信多次和萧何谈话,萧何认为韩信是奇才。D.韩信多次和萧何谈话,萧何感到他非常奇怪。
2.翻译下列句子。(1)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韩信估计萧何他们已经多次向汉王推荐过自己,汉王还是不重用,于是就走了。(2)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大王如果只想在汉中称王,当然用不上韩信;如果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没有能给大王出谋划策的人。
【参考译文】 韩信多次和萧何谈话,萧何认为韩信是奇才。行军到南郑的时候,有很多将领都逃跑了,韩信估计萧何他们已经多次向汉王推荐过自己,汉王还是不重用,于是就走了。萧何听说韩信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
过了一两天,萧何回来拜见汉王。汉王骂道:“将领逃跑了几十人,你都没有追。说是去追韩信,必定是在说谎。”萧何说:“这些将领很容易得到,但是像韩信这样的人才,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大王如果只想在汉中称王,当然用不上韩信;如果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没有能给大王出谋划策的人。”(汉王)于是拜韩信为大将军,后来成就了汉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魏咏之 魏咏之,字长道,任城人也。家世贫素,而躬耕为事,好学不倦。生而兔缺,有善相者谓之曰:“卿当富贵。”年十八,闻荆州刺史殷仲堪帐下有名医能疗之,贫无行装,谓家人曰:“残丑如此,用活何为!”遂赍数斛米西上,以投仲堪。既至,造门自通。仲堪与语,嘉其盛意,召医视之。医曰:“可割而补之,但须百日进粥,不得语笑。”咏之曰:“半生不语,而有半生,亦当疗之,且百日邪!”仲堪于是处之别屋,令医善疗之。(甲)咏之遂闭口不语,唯食薄粥,其厉志如此。及去,仲堪厚资遣之。
初为州主簿,尝见桓玄。既出,玄鄙其精神不隽,谓坐客曰:“庸神而宅伟干,不成令器。”竟不调而遣之,(乙)咏之遂闭口不语。及玄篡位,咏之为将军刘裕谋而败之;桓歆寇历阳,咏之率众击走之。义熙初,进征虏将军,后为南蛮校尉。咏之初为布衣,不以贫贱为耻;及居显位,亦不以富贵骄人。始为殷仲堪之客,未几竟践其位,论者称之。寻卒于官,其后录其赞义之功,后追封江陵县公,食邑二千五百户,谥曰桓。(节选自《晋书》,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善相者的话,为下文魏咏之成为一代名臣做铺垫,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B.魏咏之想去殷仲堪处找名医医治兔唇,但因自身贫困和相貌丑陋自卑消极。C.殷仲堪先安排名医为魏咏之治疗,后用很多钱财送走他,足见其为人仗义、慷慨大方。D.魏咏之平定桓玄的叛乱,赶走桓歆,有赞助正义之举,死后被追封为江陵县公。
解析:“因自身贫困和相貌丑陋自卑消极”理解错误。由文中可知,魏咏之虽然家贫,但是求医治疗兔唇的愿望非常强烈,带着几斛米就去投奔仲堪,到了以后“造门自通”,仲堪与他谈话,很赞赏他的意志。由此可以分析,魏咏之并没有因自身贫困和相貌丑陋自卑消极。
2.文中甲、乙两处均为“咏之遂闭口不语”,原因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回答。甲处是魏咏之为了治好兔唇;乙处是魏咏之面对桓玄的鄙视,暂时不想与他争论,先隐忍,再找机会证明自己。
【参考译文】 魏咏之,字长道,是任城人。家中世代贫寒,以亲自耕种为生,爱好学习,从不厌倦。(魏咏之)生来唇裂,有擅长相面的人对他说:“你将很富贵。”十八岁时,听说荆州刺史殷仲堪帐下有名医能治疗这种病,家里贫穷没有盘缠,对家人说:“这样丑陋,活着有什么用?”于是带了几斛米向西去投奔仲堪。到了后,上门自己通报。仲堪和他交谈,很赞赏他的意志,召医生来(给他)诊治。医生说:“可以开刀修补,但是要喝一百天粥,
不能说话和笑。”魏咏之说:“半辈子不说话,还有半辈子,也应当治疗,何况一百天呢!”仲堪就找了一间偏室给他住,让医生好好地给他治疗。魏咏之闭着嘴不说话,只喝稀粥,他就是这样磨炼意志。痊愈后,仲堪给了他很多钱财送他走。 (魏咏之)最初任州主薄,曾见过桓玄。他出去后,桓玄鄙视他精神不出众,对座中宾客说:“庸碌的精神而寄于魁伟的躯干之中,成不了好器。”最终不迁调而把他送走了,魏咏之于是闭口不说话。等到桓玄篡位,咏之为将军刘裕出谋划策打败桓玄;
桓歆进攻历阳,咏之率兵击退了他们。义熙初年,(魏咏之)升任征虏将军,后来又任领南蛮校尉。咏之最初是平民,不以贫穷为耻;当处在显要地位时,也不因富贵而对人傲慢。开始为殷仲堪的客人,不久竟到了他的位置,议论的人称赞他。最终死于任上,后来记载他协助举义的功劳,追封为江陵县公,食邑两千五百户,谥号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①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②,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忧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节选自《晋书·列传》,有删改)
【注】①从子:侄子。②重牛心炙:把烤熟的牛心肉作为最高贵的食物。王羲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王羲之不慕荣利,朝廷多次召他做官他都拒绝了;关爱百姓,饥荒之年不但开仓赈灾,还上书请求朝廷给百姓减轻赋役;有高雅的志趣,结交的都是志同道合的文士。
【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侄子。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不觉得他有什么奇特之处。十三岁时,曾去参见周顗,周顗仔细观察后,认为他很特别。当时很流行吃烤牛心肉,座中客人都还没吃,周顗割了先给王羲之吃,于是开始知名。王羲之年轻时便已经拥有美好的声誉,朝廷高官都爱惜他的才能和器量,多次征召他担任侍中、吏部尚书,他都没去就任。扬州刺史殷浩向来很器重王羲之,劝说他让他接受任命。当时赶上东土(王羲之治理管辖的地方)这个地方闹饥荒,王羲之便开仓赈灾。
然而,朝廷赋税和徭役非常繁重,吴地的会稽更是严重,王羲之经常(向皇帝)上书据理力争,事情大多被皇帝采纳了。会稽郡有美好的山水,知名之士大都住在这里,孙绰、李充等人都凭文辞称冠于世,一起在浙东筑室定居,与王羲之志趣相同。王羲之曾经和那些与他志趣相同的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宴饮集会,王羲之自己为此作序,来表达自己的志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①!”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②盆缶③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④。于是秦王不怿⑤,为一击缶。相如顾召⑥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注】①瑟:古乐器名。②奉:敬献。③缶:瓦制的打击乐器。④靡:后退,避开。⑤怿:高兴。⑥召:嘱咐。
1.【甲】、【乙】两文都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使臣形象,请概括唐雎、蔺相如二者形象的共同点。勇敢、机智、善辩、爱国。
2.【甲】、【乙】两文在刻画唐雎、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时,所采用的描写方法有何异同? 【甲】文主要描写了唐雎与秦王之间的对话,这是语言描写。【乙】文中除了有对蔺相如的语言描写之外,还有神态描写“张目叱之”,侧面描写“左右皆靡”,通过写秦王身边侍从的表现,突出了蔺相如的气势凛然。而【甲】文中没有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
【乙文参考译文】 秦王饮到酒兴正浓时,说:“我私下里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您奏瑟一曲!”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说:“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擅长秦地音乐,请让我给秦王捧上盆缶,来相互为乐。”秦王发怒,不答应。这时蔺相如向前进献盆缶,并跪下请秦王演奏。秦王不肯击缶,蔺相如说:“在五步之内,如果我自杀,脖颈里的血可以溅在大王身上了!”秦王
的侍从们想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睁圆双眼大声斥骂他们,侍从们都吓得倒退。因此秦王很不高兴,也只好敲了一下缶。相如回头来嘱咐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①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②。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③善而救其失者也。(选自《礼记·学记》)【注】①或:有的。②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③长:发扬。
短文主要论述了一个什么道理?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道理: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必须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老师应了解学生的不同心态,然后对症下药。启示:学习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循序渐进,稳扎稳打。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考点“1对1”讲练课件,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草木争相开放,清丽宁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 浙江中考语文 一轮复习 阅读 专题四 古诗文阅读 一、诗歌阅读常考考点答题技巧及典例精析 考点四 表达技巧课件PPT,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常见表达技巧,典例精析,一剪梅·咏柳,明夏完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 浙江中考语文 一轮复习 阅读 专题四 古诗文阅读 二、文言文阅读常考考点答题技巧及典例精析 考点四 文意理解课件PPT,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向3对比理解,典例精析,卢重斋遗事,明叶盛,选自《水东日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