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专题17:雄心壮志类诗歌复习(检测小卷)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专题17:雄心壮志类诗歌复习(检测小卷)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页
    专题17:雄心壮志类诗歌复习(检测小卷)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第2页
    专题17:雄心壮志类诗歌复习(检测小卷)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17:雄心壮志类诗歌复习(检测小卷)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7:雄心壮志类诗歌复习(检测小卷)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诗的尾联蕴含哲理,请加以揭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阅读《观沧海》,完成小题。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2分)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洪波涌起”的“涌”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涛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C.诗中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的是动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是静景。
    D.诗歌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诗人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得地融合在一起。
    2.(2分)这首诗以“______”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
    3.(2分)古诗词中还有不少含有“海”字的诗句,请你再写出一句。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2分)请简要赏析“洪波涌起”一句中“涌”字的妙处。
    5.(2分)清代张玉榖在《古诗赏析》中评价《观沧海》:“此志在容纳,……写沧海,正自写也。”请结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谈谈曹操是如何“自写”的。
    (三)阅读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2分)诗中的“岱宗”是指_______________ 。
    7.(2分)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由远而近。
    B.颔联由实到虚,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雄奇之美。
    C.颈联写泰山的雄伟壮丽,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
    D.尾联抒写诗人登临的决心,表现了他乐观自信的精神。
    (四)鉴赏《望岳》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8.(2分)对诗句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岱宗即东岳泰山。
    B.第五句意思是诗人看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漾。
    C.七、八句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抒发了诗人登上泰山之后的感受。
    D.全诗切着“望”字而写,热情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雄伟的气势。也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9.(2分)本诗颔联中“割”用字很妙,请加以赏析。
    10.(2分)诗的尾联蕴含哲理,请加以揭示。
    (五)阅读《登飞来峰》回答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1.(2分)这首诗正面写飞来峰高的是哪一句?侧面写飞来峰高的是哪一句?
    12.(2分)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哪句诗?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什么?
    (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3.(2分)诗歌前两句中的“_____”“_____”突出了塔的高,为下文做铺垫。
    14.(2分)这首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5.(2分)选出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 )
    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顾心茫然”两句,以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
    B.本诗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内心强烈的苦闷不平,同时又体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C.“多歧路,今安在?”表现诗人已经从迷惘中清醒过来,以古人的崇高志向自勉。
    D.“冰塞川”“雪满山”两个比喻表现了人生道路的艰难和仕途的阻塞,又因其带有浓厚的夸饰色彩使两句颇具豪放气概。
    16.(2分)“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使用了何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八)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7.(2分)本诗两处运用典故来抒发情感,请任选一处简要分析。
    18.(2分)如何理解本诗中李白创造的自我形象?
    (九)阅读下面词作,完成各题。
    满江红
    秋 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9.(2分)“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是“鉴湖女侠”自我形象的真实写照。请结合写作背景,说说这词句燃烧着秋瑾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分)请从运用表现手法的角度品赏“四面歌残终破楚”。
    (十)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1.(2分)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正值盛年,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隐约透露出怨愤不平之情。
    B.“狂”字贯穿全篇、统摄全词,写出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卷”字极言打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以及打猎场面之壮观。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作者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D.整首词在人物描写上,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渲染,把主人公的威武英姿和豪情满怀刻画了出来。
    22.(3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23.(2分)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24.(3分)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
    【答案】
    1.C
    2.观 “一统天下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襟”
    3.示例:海上生明月/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直挂云帆济沧海/沧海月明珠有泪/曾经沧海难为水/海内存知己/海日生残夜
    【解析】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意思是: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这两句写的是静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意思是: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写的是动景;
    故选C。
    2.本题考查作者思想感情。结合背景和内容来理解。《观沧海》这首诗写于曹操东征乌桓胜利之后,撤军路过碣石山之时,看见沧海洪波涌起、吞吐日月之际,英雄豪气顿生,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大气磅礴的传世之作。
    首句点明“观沧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写出了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水何澹澹……洪波涌起”实景描写,写观沧海所见;描写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描写茫茫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抱负、宽广的胸襟,以及豪迈自信的思想感情;“日月之行……歌以咏志”是虚写,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进行虚写,将眼前海上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二)
    【答案】
    3.本题考查名句默写。本题只要写出一句含有“海”字的诗句即可。如:云生结海楼。
    4.“涌”是“汹涌、翻涌”的意思,生动地描写了秋风呼啸,大海掀起惊涛巨浪的动态景色,表现了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作者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以及豪迈的情感。
    5.这句诗运用想象,想象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诗人将自己比作大海,表现出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解析】
    4.本题考查炼字。在理解本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义分析。“涌”的本义是“汹涌、翻涌”,“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诗人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看到的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抒发的却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以及豪迈的情感。
    5.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对诗句的赏析。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作者以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的雄伟壮阔,似乎大海孕育了日月星河,缔造了世间万物,借此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胸襟的雄心和气魄,从而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大海的“吞吐宇宙气象”的特点正是诗人的“自写”。
    (三)
    【答案】
    6.泰山
    7.B
    【解析】
    6.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岱宗夫如何”意思是:东岳泰山,美景如何?“岱宗”指“泰山”也称“岱山、岱岳”,为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7.B.“颔联由实到虚”有误。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意思是:神奇自然,汇聚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出清晨黄昏。上句用虚笔写泰山的神奇秀丽,下句实写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应是“由虚到实”;
    故选B。
    (四)
    【答案】
    8.C
    9.一个“割”写出高大雄伟的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南北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意思对即可)
    10.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人,才能傲视一切,服侍群雄。(意思对即可)
    【解析】
    8.C.有误,“抒发了诗人登上泰山之后的感受”有误,这里是诗人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故选C。
    9.本题考查炼字。“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意思: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晨昏迥然不同。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
    10.本题考查诗歌哲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一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 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五)
    【答案】
    11.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1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解析】
    1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理解诗意。
    本诗题目为《登飞来峰》,首句“飞来山上千寻塔”意思是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是正面写飞来峰之高;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意思听说在飞来峰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是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是侧面写飞来峰之高。
    12.本题考查对内容和主题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理解诗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杜甫写的《望岳》,意思是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登飞来峰》是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要立志高远,冲破险阻,一往无前。
    (六)
    【答案】
    13. 千寻 见日升
    14.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解析】
    1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见日升”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也突出了塔的高,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
    14.本题考查诗人的思想感情。《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诗人登高抒怀,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昂扬向上、勇于攀登的乐观精神,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七)
    【答案】
    15.C
    16.运用典故,诗人自比姜尚、伊尹,表达了自己渴望得到明君赏识,期待自己能重新得到朝廷任用,对未来仍然抱有希望。
    【解析】
    15.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能力。
    C.“多歧路,今安在”的意思是歧路纷杂,如今又身在何处?前文提到姜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席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不知道他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多歧路,今安在”是诗人从对古人的崇高志向的回想中走出来,又回到现实的迷茫之中,选项表述有误。
    故选C。
    16.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意思是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其中“垂钓碧溪上”写的是姜太公在溪边垂钓时被周文王任用的事;“乘舟梦日边”写的是伊尹未遇明君时曾梦见自己撑着小船经过日、月的旁边,后来遇到商汤,成为贤相的故事。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表明希望得到明君赏识,期待自己能够重新得到任用的心理。表达了诗人对未来仍然抱有希望。
    (八)
    【答案】
    17.示例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对被重新任用有所期待,对未来仍抱有希望的思想感情。
    示例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借用“长风破浪”的典故,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18.本诗作者刻画了一个因仕途受挫而内心矛盾、苦闷彷徨,却又有着积极乐观、永不言弃的豪情的自我形象。(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7.本题考查用典作用的分析。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了姜尚和伊尹的典故。李白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八十岁在渭水河边垂钓,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被商汤聘请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不久受到国君重用的典故。这里借用典故,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诗人又增加了信心。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运用了南朝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意思是: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此句诗表达了李白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的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给遇到挫折,遭遇困难,受到打击而感到前路茫然的人们一种信心、一种勇气、一股力量。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自信的人生态度。
    据此理解作答。
    18.本题考查作者形象的分析。
    根据“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可知,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此时,诗人的内心是矛盾挣扎的,充满了苦闷和彷徨;
    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根据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可知,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根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可知,此句唱出了李白心中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显示了李白倔强自信、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根据以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九)
    【答案】
    19.燃烧着秋瑾渴望挣脱旧式家庭的牢笼,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决心比超男子、投身革命、匡国济时的思想。
    20.运用“四面楚歌”的典故,比喻八国联军攻破北京,表达了秋瑾对国家命运的深深担忧之情。
    【解析】
    19.考查对诗歌句子情感的理解。要先理解整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抓住句中的重点词语分析。这首词是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所写的一首词,本词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意思是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这四句是秋瑾的自我写照,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承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表现秋瑾挣脱家庭的牢笼,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的愿望;“身不得,男儿列”,表明自己是女儿身;“心却比,男儿烈”,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渴望投身革命、匡国济世的强烈愿望;虽未有男儿身,却有赶超男儿的心,凸显了作者的远大抱负。
    20.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在阅读古诗词中要通过联系写作背景、作家风格,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意思。
    “四面歌残终破楚”意思是: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此处引用了《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的故事,运用典故,写出了列强逼近,国家四面楚歌的困境;此时诗人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于是冲破家庭的束缚,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足以感受到作者炽热的爱国之心。
    (十)
    【答案】
    21.C
    22.表达了作者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解析】
    21.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意思是: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遣冯唐”是指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表述有误;
    故选C。
    22.本题考查诗文中寄寓的作者情感。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意思是: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词文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下片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表现了作者希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树,早日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23.①设问。由登临北固亭望神州风光引发联想,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之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②比喻。把千古兴亡、国家盛衰的历史变迁比作滚滚东流、悠悠不尽的长江水,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之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24.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解析】
    23.本题考查赏析词句。“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的意思是:千百年的盛衰兴亡,不知经历了多少变幻?说不清呀。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从修辞的角度看,运用了比喻和设问的修辞手法,把历史朝代的变迁比作不息的江水,既引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又生动形象的写出词人对古往今来历史兴衰变化的思考和感慨。
    24.本题考查赏析诗词主旨。词人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这种用心,更于篇末见意。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似,作者这样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辛弃疾借用此典,意在说明只有像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才能与孙权一决高低。其实,暗示了只有孙权才是天下第一英雄。词人赞赏孙权,就是要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感叹如今南宋当下没有像孙权这样的人来扭转乾坤。抒发了作者怀古伤今,忧国忧民的惆怅之情。

    相关试卷

    专题15:边塞征战类诗歌复习(模拟专练)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

    这是一份专题15:边塞征战类诗歌复习(模拟专练)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各题,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6:散文阅读(检测小卷)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

    这是一份专题06:散文阅读(检测小卷)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简要分析“灯笼”在文中的作用,按要求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5:边塞征战类诗歌复习(检测小卷)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

    这是一份专题15:边塞征战类诗歌复习(检测小卷)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