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中考生物二轮复习 选择题13 健康的生活(解析版)
展开
选择题13 健康的生活
1.新冠肺炎爆发以来,戴口罩已为常态,新冠疫苗的接种也如火如荼进行着,关于新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新型冠状病毒在传染病学中属于传染源,在免疫学中属于抗原
B.新冠疫苗在免疫学中属于病原体
C.接种新冠疫苗后可使病人获得对该种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D.新冠病毒与人体大肠杆菌相比,结构特点是少了成形的细胞核
【答案】C
【解析】
【分析】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源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详解】
A.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新型冠状病毒在传染病学中属于病原体,在免疫学中属于抗原,A错误。
B.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如病原体等异物。新冠疫苗在免疫学中属于抗原,B错误。
C.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接种新冠疫苗后可使病人获得对该种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功能,C正确。
D.新冠病毒属于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大肠杆菌属于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不具有成形的细胞核,D错误。
故选C。
2.先天性愚型是由21号染色体比正常人多了一条导致的,这种疾病属于( )
A.非遗传病 B.遗传病 C.传染病 D.激素缺乏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
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包括染色体畸变以及在染色体水平上看不见的基因突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
【详解】
先天性愚型患者21号染色体比正常人多了一条,符合遗传病的定义:由于基因或染色体发生改变引起的疾病,这种疾病能够遗传,属于遗传病,不具有传染性,也不是激素缺乏病,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2021年12月1日是第34个“世界艾滋病日”,其主题是“生命至上 终结艾滋 健康平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新冠病毒、HIV都是攻击呼吸系统
B.新冠病毒、HIV的传播途径有差异
C.新冠肺炎、艾滋病都是可以预防的
D.“防疫抗艾”是人类共同的健康责任
【答案】A
【解析】
【分析】
1.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HIV侵入人体,攻击的主要对象是T淋巴细胞,病毒在寄主细胞内能逆转录形成病毒DNA并整合到染色体的DNA上,并能随寄主细胞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且不会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所识别。大量的T淋巴细胞的死亡导致患者免疫功能相继严重缺陷,各种病原体乘虚而入。
2.新冠肺炎是由一种特殊的病原体——新型冠状病毒所引起的高危性肺部感染,并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详解】
A.新冠病毒主要攻击人体的呼吸系统;而HIV主要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A错误。
B.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气溶胶传播;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B正确。
C.为了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减少外出,外出戴口罩,不聚集。艾滋病的预防措施有:①不吸毒,不共用注射器;②不和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③到正规医院就诊,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等,C正确。
D.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因此“防疫抗艾”是人类共同的健康责任,D正确。
故选A。
4.皮肤和黏膜能阻挡和清扫异物,与这种免疫类型相同的是
A.吃鱼虾引起的过敏反应 B.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肝
C.器官移植引起的免疫反应 D.溶菌酶溶解病菌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点如表:
(2)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
(3)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详解】
ABC.“吃鱼虾引起的过敏反应”、“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肝”、“器官移植引起的免疫反应”,都属于特异性免疫,不符合题意。
D.溶菌酶溶解病菌,属于第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皮肤黏膜阻挡和清除异物是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因此“皮肤黏膜阻挡和清除异物”,与这中免疫属于同一类型的是溶菌酶溶解病菌,符合题意。
故选D。
5.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提高抵抗力,预防传染病,该措施属于(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以上都是
【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
传染病能够流行必须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所以,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传染源指的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是动物;传播途径指的是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指的是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因此,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是为了保护学生即易感人群,C符合题意。
故选C。
6.2020年3月,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席卷全球,成为近半个世纪来对人类健康影响最大的传染病,目前尚未发现人类对此病毒具有天然的免疫能力。下列关于传染病及其预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传染病就是由病原生物引起的疾病
B.新冠病毒携带者是这种传染病的传染源
C.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后捐献血浆是因为体内已经产生了抗体
D.对于呼吸道传染病,戴口罩、不聚集、勤洗手可以有效的切断传播途径
【答案】A
【解析】
【分析】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详解】
A.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由病原生物引起的疾病不一定就是传染病,A错误。
B.传染源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B正确。
C.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后,机体血浆中已经有了应对病毒的抗体,该抗体可有效杀灭和清除病毒,C正确。
D.切断传播途径的目的是使病原体丧失感染健康人的机会,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对一定场所进行消毒等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具体措施,D正确。
故选A。
7.下列均为遗传病的一组是( )
A.糖尿病、大脖子病、侏儒症 B.坏血病、夜盲症、佝偻病
C.血友病、白化病、色盲症 D.新冠肺炎、流感、艾滋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
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遗传病是指完全或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常为先天性的,也可后天发病。如先天愚型、多指(趾)、先天性聋哑、血友病等,这些遗传病完全由遗传因素决定发病,并且出生一定时间后才发病,有时要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能出现明显症状。
【详解】
A.侏儒症是由于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异常导致的,大脖子病是由于成年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引起的,胰岛素分泌过少可能会引起糖尿病,它们均不属于遗传病,A不符合题意。
B.坏血病是由于缺少维生素C所导致的,夜盲症是由于缺少维生素A所导致的,佝偻病是由于成年缺少维生素D或钙引起的,都不属于遗传病,B不符合题意。
C.白化病、色盲、血友病都属于遗传病,C符合题意。
D.新冠肺炎、流感、艾滋病都是由于感染病毒导致的,属于传染病,不属于遗传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他是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领军人物,是“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他”是( )
A.屠呦呦 B.陈薇
C.张伯礼 D.钟南山
【答案】D
【解析】
【分析】
钟南山是我国呼吸疾病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详解】
A.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A不符合题意。
B.陈薇是我们生物安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在生物安全、生物防御、生物反恐等方面业绩显著。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在基础研究、疫苗、防护药物研发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2020年被授予“人民英雄’ "国家荣誉称号,B不符合题意。
C.张伯礼长期从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工作,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代表性传承人,C不符合题意。
D.钟南山是我国呼吸系统疾病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敢医敢言,勇于担当,提出的防控策略和防治措施挽救了无数生命,在非典型肺炎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作出巨大贡献,2020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荣誉,D符合题意。
故选D。
9.引起流感、艾滋病、手足口病等疾病的是( )
A.病毒 B.细菌 C.真菌 D.寄生虫
【答案】A
【解析】
【分析】
病原体也叫“病原微生物”,是能引起人或其他物患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详解】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疾病;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病原体都是病毒;A正确。
故选A。
10.我市从11月开始鼓励完成第二剂新冠肺炎疫苗的人群接种加强针,获得更强的免疫能力。从免疫角度看,用于接种的新冠肺炎疫苗及疫苗进入体内发生的免疫类型分别属于
A.抗原、特异性免疫 B.抗体、特异性免疫
C.抗原、非特异性免疫 D.抗体、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免疫分为两种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如:人体的第一、二 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如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详解】
抗原:能弓|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接种的新冠肺炎疫苗属于抗原。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兔疫):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通过注射疫苗获得的免疫力属于特异性免疫。所以A符合题意。
故选A。
11.下列疾病中,主要由病毒引起的有( )
①流行性感冒②病毒性肝炎 ③艾滋病④新冠肺炎 ⑤结核病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不同的疾病由不同的生物引起。
【详解】
①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发的传染病,②病毒性肝炎是由病毒引发的传染病, ③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引发的传染病,④新冠肺炎是由新冠病毒引发的传染病, ⑤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细菌)引发的疾病,①②③④正确。
故选D。
12.接种新冠疫苗在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中属于( )
A.研究病原体 B.控制传染源 C.切断传播途径 D.保护易感人群
【答案】D
【解析】
【分析】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详解】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播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因此接种新冠疫苗。这种做法在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中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故选D。
13.经过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新冠肺炎疫苗已经研制成功,许多民众开始接种疫苗第一针、第二针甚至第三针。下列对新冠肺炎疫苗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是一种特殊的免疫球蛋白 B.是一种能治疗新冠肺炎的抗体
C.是一种能治疗新冠肺炎的抗生素 D.是一种失活或减毒的病毒
【答案】D
【解析】
【分析】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制剂。疫苗失去了致病性,但保留了病原菌的抗原性,人体注射疫苗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使人体获得相应的免疫力。
【详解】
A.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制剂,A错误。
B.疫苗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能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B错误。
C.疫苗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能治疗新型冠状肺炎,而不是一种抗生素,C错误。
D.疫苗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D正确。
故选D。
14.下列不属于预防蛔虫病的有效措施的是( )
A.要注意个人饮食卫生,不喝不清洁的生水
B.粪便要经过处理杀死虫卵后,再作肥料使用
C.避免不必要的注射,避免使用不安全血液及制品
D.不吃没有洗干净的瓜果、蔬菜,饭前便后要洗手
【答案】C
【解析】
【分析】
蛔虫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病原体是能引起人和动植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其中有细菌、病毒、真菌(如引起黄癣病的霉菌)、原虫(如疟原虫)、蠕虫(如蛔虫)以及螨类(如疥螨)等。
【详解】
蛔虫病是一种消化道传染病,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食不清洁的瓜果;勤剪指甲;不随地大便等。对餐馆及饮食店等,应定期进行卫生标准化检查,禁止生水制作饮料等。加强粪便管理 搞好环境卫生,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不用生粪便施肥等。使用无害化人粪做肥料,防止粪便污染环境是切断蛔虫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
故选C。
15.下列叙述不属于人体免疫过程的是( )
A.皮肤阻挡杀灭细菌 B.注射青霉素治疗炎症
C.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D.吞噬细胞吞噬侵入机体的病原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免疫依靠的是我们人体的三道防线:皮肤和黏膜构成了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了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组成了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详解】
A.皮肤不仅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A不符合题意。
B.青霉素是从青霉中提取的,注射青霉素治疗炎症,不属于人体免疫过程,B符合题意。
C.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它们不仅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有阻挡和清除异物的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C不符合题意。
D.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各种病原体,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今年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关于预防这一疾病,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避免去疫情高发地 B.避免到人群密集场所
C.避免开窗通风 D.戴好口罩
【答案】C
【解析】
【分析】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
A.避免去疫情高发地,可以预防传染病,正确。
B.避免到人群密集场所,可以预防传染病,正确。
C.避免开窗通风,不可以预防传染病,相反还会加速传染病,错误。
D.戴好口罩属于切断传播途径,可以预防传染病,正确。
故选C。
17.读人体免疫防线漫画图,据图回答
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是( )
A.A和B B.B和C C.C和D D.D和A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能阻挡、杀死病原体,清扫异物,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能溶解,吞噬病原体,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构成,能产生抗体、消除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
【详解】
图A表示人体皮肤的表皮细胞排列紧密,能抵挡病原体的侵入,这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图B表示呼吸道粘膜及细胞上的纤毛对病原体的清扫作用,这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图C表示人唾液或血液中的溶菌酶能使侵入人体的病原体溶解死亡,这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图D表示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对侵入人体的病原体的杀灭作用,这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所以,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是图A和图B。
故选A。
18.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免疫是人体对“自己”和“非己”的识别 B.免疫并不都是有益的
C.免疫不能在人出生后获得 D.免疫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生理功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免疫是人体内的一种防御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已”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外来侵害物质,以及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以及维护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详解】
A.免疫是人体内的一种防御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已”成分,A正确。
B.人体通过免疫可以减少疾病的产生,维持人体的健康,这是对人体有利的,但是免疫的有些功能有时对人体是不利的。如对人体移植器官的排异反应,使移植的器官难以存活;抵抗抗原的功能过强,可使人体产生过敏反应等,B正确。
C.免疫有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物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免疫,没有选择;特异性免疫是在后天形成的免疫,具有选择性,是一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免疫功能,C错误。
D.免疫是指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D正确。
故选C。
19.不属于人体免疫功能的是( )
A.淋巴细胞在病原体的刺激下能产生抗体
B.消化道表面的黏膜能分泌杀建物质
C.泪液、唾液中含有溶菌酶能使细菌溶解
D.皮肤深层的黑色素细胞能够产生黑色素,吸收家外线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第一、二道防线称为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能代代遗传,也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起防御作用.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机体不断接受各种抗原性物质刺激而形成的,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详解】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非己”成分,能够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清除自身产生的损伤细胞核肿瘤细胞,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淋巴细胞在病原体的刺激下能产生抗体属于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A正确。消化道表面的黏膜能分泌杀菌物质,泪液、唾液中含有溶菌酶能使细菌溶解都属于第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BC正确。皮肤深层的黑色素细胞能够产生黑色素,吸收紫外线,是皮肤的生理现象,不属于免疫,D错误。
故选D。
20.下列有关细菌、真菌和病毒及其应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狂犬病一旦出现症状,死亡率几乎达到100%,唯一的预防措施是在被动物咬伤前或者咬伤后及时注射狂犬病疫苗
B.青霉属于多细胞真菌,细胞中含有细胞核,靠孢子来繁殖后代
C.枯草芽孢杆菌形成的芽孢是它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D.大肠杆菌噬菌体属于动物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酵母菌是真菌,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没有叶绿体。噬菌体是细菌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细菌是分裂生殖;酵母菌是真菌,能够进行孢子生殖,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也可以进行出芽生殖;病毒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成分;以核酸和蛋白质等元件的装配实现其大量繁殖。
【详解】
A.狂犬病是一种在出现临床症状后绝大多数情况下会致命的病毒性传染病。唯一的预防措施是在被动物咬伤前或者咬伤后及时注射狂犬病疫苗,正确。
B.青霉的菌体是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构成的。每个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在青霉直立菌丝的顶端,生有绿色的孢子。这些孢子可以飘散到各处,每个孢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都能发育成一个新个体。可见,真菌可以通过产生大量的孢子来繁殖后代,正确。
C.当环境变得不利于细菌的生长时,细菌的细胞壁增厚形成一个椭圆形或圆形的休眠体,叫做芽孢,用来抵抗寒冷、干旱、高温等恶劣的环境,当条件变得适宜时,又会萌发成一个新个体,故芽孢是细菌细胞内形成的对不良环境有强抵抗力的休眠体,正确。
D.病毒的种类:①动物病毒; ②植物病毒; ③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大肠杆菌噬菌体属于细菌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错误。
故选D。
21.全球新冠病毒肆虐,中国抗击疫情成果显著,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接种新冠疫苗是防控疫情的有效手段,新冠疫苗能有效预防 ( )
A.肺结核 B.天花 C.德尔塔及其变异毒株 D.流感
【答案】C
【解析】
【分析】
疫苗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会使人得病,但能刺激免疫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有效预防传染病。
【详解】
接种新冠疫苗使人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因此接种新冠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德尔塔及其变异毒株。
故选C。
22.2020年新冠疫情突发,全民参与抗疫,学校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新冠病毒从传染病的角度来说,属于病原体,它没有细胞结构
B.学校食堂采取了分隔板单人吃饭形式,从预防传染病角度看,此方法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C.治愈的病人体内产生了抗体,该免疫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接种新冠疫苗而获得免疫的类型是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A
【解析】
【分析】
病原体是指使人或动物发生传染病的生物。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病的人群。
【详解】
A.新型冠状病毒是使人得病的微生物,所以从传染病的角度来看,新型冠状病毒属于病原体,新冠病毒是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无细胞结构,正确。
B.传染病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校食堂采取了分隔板单人吃饭形式是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错误。
C.治愈后的病人,人体会对新型冠状病毒具有抵抗能力,而对其它病原体不起作用,所以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获得的免疫的类型是特异性免疫,错误。
D.人们常用疫苗来预防传染病,从免疫角度讲,注射入人体的疫苗被称为抗原。抗原进入人体后先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它能消灭和清除病毒,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这种免疫是后天形成的,属于特异性免疫,错误。
故选A。
23.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到处有细菌、病毒,掌握一定传染病及免疫方面的知识对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的免疫功能越强越好 B.特异性免疫是人天生就有的
C.器官移植与人的免疫功能无关 D.预防接种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免疫分为两种,一种是非特异性免疫,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另一种是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免疫的功能包括:自身稳定、防御感染、免疫监视,但免疫并不是总对人体有益的,如防御感染免疫功能过强会发生过敏反应,自身稳定的免疫功能过强容易得类风湿性疾病,当免疫监视的功能异常时有可能会发生肿瘤。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应该从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入手。
【详解】
A.免疫功能过强时会引起自身免疫疾病,免疫功能处于正常状态时最好,A错误。
B.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先天就有的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器官移植与免疫密切相关,在器官移植时要尽可能减小免疫排斥反应,否则会使器官无法正常发挥功能,甚至引起严重后果,C错误。
D.预防接种可以使人获得针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使本来对某一种传染病的易感人群不再易感,属于保护易感人群,D正确。
故选D。
24.奥密克戎是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变种,于2021年11月9日在南非被首次检测到世卫组织称,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在全球总体风险评估为“非常高”,可能在世界广泛传播。下列有关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观察奥密克戎变异毒株这种病毒的结构需使用电子显微镜
B.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也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C.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与噬菌体一样,是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活细胞内的病毒
D.注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可以降低患新冠肺炎重症或由新冠肺炎导致死亡的风险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
2.病毒分为三类:侵染植物细胞的病毒叫做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侵染动物和人体细胞的病毒叫做动物病毒,如流感病毒;侵染细菌的病毒叫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
【详解】
A.奥密克戎变异病毒非常微小,只能用纳米来表示,因此用光学显微镜不能观察到病毒,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A正确。
B.奥密克戎变异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B正确。
C.结合分析可知: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专门寄生在人的细胞内,属于动物病毒,而噬菌体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内,属于细菌病毒,C错误。
D.接种用的疫苗是由减毒的、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从免疫角度分析,新冠肺炎疫苗属于抗原。将新冠疫苗注射到人体后,能刺激人体产生抵抗该病的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叫抗体。该抗体只能消灭新冠病毒,对其它病原体无效,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所以,注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可以降低患新冠肺炎重症或由新冠肺炎导致死亡的风险,D正确。
故选C。
25.新冠肺炎在2019年12月发现以来,在全球各地呈爆发趋势。造成数以万计的人群因感染死亡,下列关于新冠肺炎病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可以利用新冠病毒研制疫苗预防新冠肺炎
B.培养新冠病毒可以在含有其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繁殖
C.新冠病毒细胞比细菌小,属于动物病毒
D.抗生素可用于治疗新冠病毒引起的新冠肺炎
【答案】A
【解析】
【分析】
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的特性,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病毒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三种。
【详解】
A.疫苗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可以利用新冠病毒研制疫苗预防新冠肺炎,A正确。
B.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因此病毒不可以在含有其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繁殖,B错误。
C.新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属于动物病毒,C错误。
D.抗生素是由真菌产生的,只对某些致病细菌具有杀灭作用,对病毒无效。所以,使用抗生素并不能很好治疗由新冠肺炎病毒引起的新冠肺炎,D错误。
故选A。
26.下列属于人体第二道免疫防线的是( )
A.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淋巴细胞 B.皮肤和黏膜
C.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D.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体的三道防线,分别是:皮肤和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组成。
【详解】
由分析可知,属于人体第二道免疫防线的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分布在血液和组织、器官(如淋巴结、脾脏、肝脏等)中,它像“巡逻兵”一样,时刻监视着入侵人体的病原体。一旦发现有病原体侵入体内,吞噬细胞就会迅速地游向病原体并将其消灭,以达到保护身体的目的。而杀菌物质中的溶菌酶,能够破坏许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也可使病毒失活,因此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等作用。C正确。
27.下列器官中不能产生抗体的是( )
A.淋巴结 B.胸腺 C.脾 D.甲状腺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详解】
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可以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就是抗体;淋巴结、胸腺和脾都是免疫器官,都含有淋巴细胞,能产生抗体,而甲状腺是内分泌器官,能产生甲状腺激素,不能产生抗体,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8.下列有关传染病和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牛痘预防天花属于特异性免疫 B.肺结核、蛔虫病都属于消化道传染病
C.HIV是艾滋病的病原体 D.皮肤和黏膜构成的免疫为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保护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阻挡和清除异物;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第三道防线为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中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
(2)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
A.种牛痘预防天花是因为体内产生了抵抗天花病毒的抗体,抗体具有特异性,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A正确。
B.肺结核、蛔虫病都是由病原体引起的疾病,都属于传染病;但肺结核属于呼吸道传染病,B错误。
C.HIV是艾滋病的病原体,能引起人体患艾滋病,C正确。
D.皮肤和黏膜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B。
29.据国家卫健委消息,截至2021年11月16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超2亿剂次。关于新冠肺炎和新冠疫苗接种等方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新冠病毒是引起新冠肺炎的病原体 B.新冠疫苗相当于抗原
C.接种疫苗后体内会产生相应的抗体 D.接种后对多种传染病有免疫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就是抗原。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
【详解】
A.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所以新冠病毒是引起新冠肺炎的病原体,故A正确。
B.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所以新冠疫苗相当于抗原,故B正确。
C.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所以接种疫苗后体内会产生相应的抗体,故C正确。
D.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所以接种新冠疫苗后只对新冠具有免疫作用,而对其它的传染病染没有免疫预防作用,故D错误。
故选D。
30.艾滋病是人体感染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后的病症,HIV使免疫系统造成瘫痪,从而使人缺乏抵御病菌和病毒的能力,最终死亡。请根据对艾滋病的了解,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IV的细胞结构无成形的细胞核
B.艾滋病可通过握手、近距离交谈而感染
C.艾滋病患者一旦侵入致病病菌后无法产生抵御该病菌的抗体,这属于特异性免疫能力丧失
D.虽然艾滋病疫苗目前还未产生,但人们可以通过注射其他的疫苗来预防艾滋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是由人类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
【详解】
A.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艾滋病的病原体是艾滋病毒(HIV),艾滋病毒无细胞结构,是由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A错误。
B.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等日常接触行为不会传染艾滋病,B错误。
C.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艾滋病患者免疫系统受损,一旦侵入致病病菌后,无法产生抵御该病菌的抗体,这属于特异性免疫能力丧失,C正确。
D.注射疫苗让人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是异物起作用。目前艾滋病疫苗还没有研制出来,注射其他的疫苗不能预防艾滋病。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措施是切断传播途径,D错误。
故选C。
31.小明在绘制曲线图时,不小心遮盖了某个部分,请据图思考,该曲线可能表示( )
A.血液流经肌肉细胞时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B.注射乙肝疫苗后,人体内抗体含量的变化
C.注射胰岛素后,糖尿病病人血糖浓度的变化
D.从江汉平原进入青藏高原后,人体红细胞数量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综合性很强,解此题要掌握相关知识,同时要会结合图形分析作答。图中血液中的物质变化是在一段时间内降低。
【详解】
A.肌肉生命活动消耗了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血液流经肌肉时,肌肉中的二氧化碳会扩散到血液,血液中二氧化碳多了,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A不符合题意。
B人体注射乙肝疫苗前,体内没有抗体,因此抗体是0,注射乙肝疫苗后,乙肝疫苗作为抗原,可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一段时间内抗体逐渐多,B不符合题意。
胰岛能分泌胰岛素等激素,胰岛素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在人体内的吸收、转化和利用。如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降低血糖浓度。注射胰岛素后,糖尿病病人血糖浓度的变化降低,C符合题意。
D.从平原到高原,由于空气中的氧气稀薄,人体会做相应的调节,红细胞会增多,便于与更多的氧气结合,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2.人体具有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其中第一道防线指的是( )
A.皮肤和黏膜 B.免疫器官 C.吞噬细胞 D.免疫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正常人体之所以生活在充满病原体的自然环境中而不患病,是因为人体具有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
【详解】
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它们不仅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黏膜的某些附属物如鼻毛、气管黏膜上纤毛等有阻挡和清除异物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指的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体液中含有的一些杀菌物质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而死亡。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各种病原体。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成,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当疾病痊愈后,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故选A。
33.面对当前新冠疫情,人们积极主动的注射了新冠疫苗。注射的新冠疫苗和获得的免疫类型分别是( )
A.抗原、特异性免疫 B.抗体、特异性免疫
C.抗原、非特异性免疫 D.抗体、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A
【解析】
【分析】
疫苗: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
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出生以后才建立的,通常只能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这种免疫具有专一性。
【详解】
由分析可知给该同学注射的新冠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会使人得病,但能刺激免疫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则这种疫苗相当于抗原,其产生的抗体只对引起新冠肺炎的病原体新冠病毒起作用,对其他病原体无效,可见其免疫作用是特定的,有针对性的,属于特异性免疫,A正确。
故选A。
34.下列关于计划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计划免疫只能预防部分传染病 B.计划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C.计划免疫所接种的疫苗属于抗原 D.接种新冠疫苗能预防流行性腮腺炎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给儿童进行预防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某种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的进行预防接种叫计划免疫。
【详解】
A.传染病的类型很多,计划免疫只能预防部分计划内的传染病,A正确。
B.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是人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通过注射疫苗获得的免疫力属于特异性免疫,B正确。
C.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抗原是能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人体接种疫苗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故从人体免疫角度分析,注射的疫苗属于抗原,C正确。
D.接种疫苗所产生的抗体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对其它病原体没有作用,所以,接种新冠疫苗不能预防流行性腮腺炎,D错误。
故选D。
35.下列能正确反映“人体注射乙肝疫苗后,体内抗原、抗体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图示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抗原和抗体
①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如病原体等异物。
②抗体:病原体等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使其产生了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
③抗原与抗体的关系: 一定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
【详解】
抗体与抗原结合具有特异性,即一种抗体只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而不能与其它种类的抗原结合。抗体与抗原结合后,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者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所以,人体注射乙肝疫苗后,体内相应抗体的数量会从零逐渐增多,而抗原的数量会逐渐下降到零。
故选C。
36.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导致的一种免疫缺陷综合征,目前还没有疫苗可以预防,也没有药物可以治愈。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与艾滋病患者握手会导致人感染
B.静脉注射毒品会传播艾滋病病毒
C.艾滋病毒不会瓦解人体免疫系统
D.艾滋病不会通过分娩传给胎儿
【答案】B
【解析】
【分析】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
【详解】
A.空气、饮食、普通接触等日常生活接触、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不会传播艾滋病,A错误。
B.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静脉注射吸毒、母婴传播、血液及血制品传播,B正确。
C.艾滋病毒主要侵犯并瓦解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免疫缺陷,C错误。
D.艾滋病可以通过母婴传播,因此艾滋病会通过分娩传给胎儿,D错误。
故选B。
37.皮肤可以防止外界环境中的病菌、化学物质等的侵入。这一过程属于( )
A.第一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B.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
C.第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D.第三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的免疫有三道防线,第一道:皮肤和黏膜,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详解】
皮肤和黏膜是构成了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它们不仅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黏膜的某些附属物有阻挡和清除异物的作用;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了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一些杀菌物质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而死亡;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病原体。皮肤能防止病菌侵入人体,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8.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免疫对人体是有益的,但不是人体的免疫能力越强越好
B.非特异性免疫可以针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
C.患过麻疹的人不会再患麻疹,这是一种特异免疫
D.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以处理抗原,将抗原直接杀死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免疫的功能包括自身稳定(清除体内衰老的、死亡的或损伤的细胞)、防御感染(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发生、维护人体健康)、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当免疫功能异常时人体会发生疾病,例如防御感染的功能过强时,对进入人体内的某些药物和食物会发生过敏反应,当自身稳定的功能异常时人体会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当免疫监视功能异常时人体可能会发生肿瘤。
【详解】
A.免疫并不总是对人体有益,如果人体的防御功能太强,就会对某些食物或药物过敏,甚至花粉过敏,A正确。
B.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二道防线,B正确。
C.“患过麻疹的人不会再患麻疹”,是因为体内产生了抵抗麻疹病毒的抗体,抗体具有特异性,这是一种特异性免疫,C正确。
D.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而不是抗体直接杀死抗原,D错误。
故选D。
39.据统计,由女性艾滋病患者所生育的孩子中,大约有1∕3的孩子会成为新的艾滋病感染者,那么,这种母婴传播的途径最有可能是( )
①胎盘传播 ②产道传播 ③母乳传播 ④餐具传播 ⑤空气传播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
艾滋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是人类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使人体免疫功能缺损的疾病,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
【详解】
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因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与已感染的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静脉注射吸毒(与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过的、未经消毒的注射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HIV传播途径)、母婴传播(怀孕时通过胎盘传播、生产时产道传播和母乳喂养过程中通过母乳传播)、血液及血制品传播(输入被HIV污染的血液及其血液制品)等。可见①②③符合题意。
故选D。
40.日常生活中,掌握一些常用的急救方法很有必要。以下急救方法不正确的是( )
A.遇到有病人需要急救时,应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B.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心跳骤停时,需要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
C.若意外导致动脉出血,应立即在伤口的远心端压迫止血
D.当发现煤气中毒病人后,应迅速将病人转移到通风的地方进行抢救
【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急救方法。急救方法:遇到有人煤气中毒或溺水时,拨打“120”急救电话、人工呼吸。
【详解】
A.遇到有病人需要急救时,应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赢得救助时间,A正确。
B.如果患者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进行急救,B正确。
C.若意外导致动脉出血,应立即在伤口的近心端压迫止血,静脉出血才在伤口的远心端压迫止血,C错误。
D.发现有人煤气中毒,迅速关紧煤气阀,打开门窗通风,降低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快速将病人移到通风处,再救治,D正确。
故选C。
41.抗生素对下列哪种微生物没有杀死或抑制效果( )
A.链球菌 B.霍乱弧菌 C.新型冠状病毒 D.痢疾杆菌
【答案】C
【解析】
【分析】
抗生素能杀死多种致病的细菌,但抗生素对于新型冠状病毒不起作用是因为抗生素杀灭不了病毒,只能对细菌起作用。
【详解】
病毒无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抗生素能杀死多种致病的细菌,但抗生素对于新型冠状病毒不起作用是因为抗生素杀灭不了病毒,只能对细菌起作用。链球菌、霍乱弧菌和痢疾杆菌都属于细菌,新型冠状病毒属于病毒。因此,抗生素对病毒这个微生物没有杀死或抑制效果,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42.安全用药要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和药物作用适当选择药物的品种。以下不属于安全用药的是( )
A.按照医嘱服用药物
B.过期药物不能再服用
C.服用药物前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
D.为了让病情快点好起来,可以加大用药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挥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解答即可。
【详解】
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挥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不能为了让病情快点好起来,加大用药量,D符合题意。
故选D。
43.夏天游泳时,发现有人溺水,情况危急。下列措施不正确的是
A.对溺水者进行口对口吸气法的人工呼吸抢救
B.先判断溺水者无呼吸或无意识后,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C.在急救车到达前,确认溺水者和救护者处于安全的环境
D.在急救车到达前,需要对溺水者进行心肺复苏操作
【答案】A
【解析】
【分析】
出现意外、危机时,我们要拨打急救电话并采取一定的急救措施。
【详解】
A.发现有人溺水,立即将溺水者救上岸,先清除口鼻内的异物和污物,保证呼吸道的畅通,再用人工呼吸等方法进行急救,A符合题意。
B.当人出现意外事故时,我们首先应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正确的实施一定的急救措施,以挽救患者的生命,B不符合题意。
C.在急救车到达前,首先,确认伤病员和救护者处于安全的环境中,同时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C不符合题意。
D.在急救车到达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以挽救患者的生命,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4.把一些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封装在淀粉制成的胶囊中给人服用,根据淀粉在消化道内的消化情况分析,其原理是( )
A.使药物慢慢渗出
B.胃不能消化淀粉,胶囊可经胃进入小肠
C.胆汁不能消化淀粉
D.淀粉在口腔内初步消化,便于吞咽
【答案】B
【解析】
【分析】
胃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把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封装在淀粉制成的胶囊里服用,可以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
【详解】
由于口腔内有唾液腺分泌的唾液淀粉酶,能对淀粉进行初步消化,将淀粉消化成麦芽糖,但不能对蛋白质进行消化;胃内有胃腺,胃腺能分泌胃液,胃液里面含有胃蛋白酶,能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将蛋白质消化成多肽,但不能对淀粉进行消化,所以,“避免对胃产生刺激,制药厂常把一些药物封装在淀粉制成的胶囊中给人服用,根据淀粉在消化道内的消化情况分析”,其原理是胃不能消化淀粉胶囊可经胃进入小肠,从而避免药物对胃的刺激。
故选B。
45.青霉素是一种抗生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青霉素由真菌产生 B.青霉素可抑制细菌的生长
C.使用得越多越好 D.可以用来治疗某些疾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
(1)青霉素是一种常用的广谱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起杀菌作用。无青霉素抗性的细菌与青霉素接触,易死亡的原因最可能是细胞壁无法合成,细菌细胞吸水过多,细胞膜过度膨胀而发生破裂。
(2)抗生素是非处方药,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不能自行购买或任意加大剂量。若滥用抗生素,细菌一旦产生抗药性,害人害己。
【详解】
A.青霉素是从青霉菌中提取的,青霉菌是多细胞真菌,A正确。
B.青霉素是一种常用的广谱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起杀菌作用,B正确。
C.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性疾病的药物,属于处方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抗生素的品种,合理、适量的服用,并不是越多越好,C错误。
D.青霉素能治疗某些由细菌引起的疾病,D正确。
故选C。
46.新型变异株“奥密克戎”传染性强,可能导致重症或死亡,以下对该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从侵染细胞的不同上看,该病毒属于动物病毒
B.某学生确诊为新冠患者,应该及时服用抗生素以防病情延误
C.预防病毒传播始终是关键。新冠疫苗加强针可有效提高抗体水平,对变异株产生更好地保护作用
D.要判断自己是不是一个无症状感染者,或是否感染新冠病毒,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查核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
【详解】
A.病毒按照寄主的不同可以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新型变异株“奥密克戎”是导致新冠肺炎的病毒,属于动物病毒,A正确。
B.抗生素是用真菌制成可以产生杀死或抑制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对病毒无效,B错误。
C.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后,人体会产性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因此新冠疫苗加强针可有效提高抗体水平,对变异株产生更好地保护作用,C正确。
D.所有生物都含有核酸,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仅含有RNA的病毒。新冠病毒感染人体之后,首先会在呼吸道系统中进行繁殖,因此可以通过检测痰液、鼻咽拭子中的病毒核酸判断人体是否感染病毒,这是最好的办法,D正确。
故选B。
47.为探知酒精的危害,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了“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实验数据如表所示,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酒精浓度
0(清水)
0.25%
0.5%
1%
10%
20%
心率(次/分)
210
270
300
180
138
死亡
A.每组选用多只水蚤进行实验,可以避免偶然性
B.此实验的变量是酒精浓度,清水组是对照组
C.随着酒精浓度的增加,水蚤心率逐渐下降,直至死亡
D.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酗酒危害人体健康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是对照组。
【详解】
A.本实验水蚤的数量要相同,每组选用多只水蚤进行实验,可以避免偶然性,A正确。
B.对照实验的对照组一般是条件正常的,变量没有变化的一组,因此设置清水这组,主要是起对照作用,另外不同酒精浓度的组为实验组,B正确。
C.随着酒精浓度的增加,水蚤心率先上升后逐渐下降,直至死亡,C错误。
D.据实验数据表可见:当酒精的体积分数达到20%时,水蚤会因为酒精浓度过大,神经系统被完全麻醉而导致心跳停止(心率是0),引起死亡。因此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酗酒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D正确。
故选C。
48.生命是宝贵的,也是脆弱的,生命弥足珍贵。下列关于健康叙述正确的是( )
A.吸烟不仅能诱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还有可能诱发肺癌
B.沉迷于网络的人,只有其心理和精神会受到影响,而身体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C.感冒时可以自行服用抗生素等处方药进行治疗
D.某人因车祸导致大动脉出血,应立即拨打120,同时在远心端止血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挥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
(2)当人出现意外事故时,我们首先应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正确的实施一定的急救措施。急救方法有:拨打“120”急救电话、人工呼吸。
(3)健康不仅是指身体不虚弱和没有疾病,而应该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等。
【详解】
A.吸烟会使呼吸道受损害并产生炎症,增加呼吸的阻力,使肺活量下降,能诱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还有可能诱发肺癌,A正确。
B.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应该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开始,沉迷于网络的人,其心理、精神和身体会受到影响,B错误。
C.要合理用药,是药三分毒,不能滥用抗生素,C错误。
D.动脉是将心脏的血液流向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压力大,血流速度快,因而外伤出血时成喷射状或一股股的流出,故应立即拨打120,在近心端用止血带或指压法止血,D错误。
故选A。
49.2021年元旦,我国贫困人口已经全部实现脱贫,家家户户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生活富裕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不小的改变。下列不属于“生活方式病”的是( )
A.新冠肺炎 B.心脑血管疾病 C.恶性肿瘤 D.糖尿病
【答案】A
【解析】
【分析】
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预防各种疾病,特别是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而且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详解】
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预防各种疾病,特别是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而且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大多数慢性疾病是在成年期发生的,但许多与之有关的不良生活方式却是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例如,有的青少年经常不吃早餐,偏爱吃油炸食品;有的青少年染上吸烟、饮酒的不良嗜好。如B心血管疾病、C恶性肿瘤、D糖尿病、都是由生活方式不良引起的现代文明病;A新冠肺炎属于传染病,传染病不是不良的生活方式造成的。
故选A。
50.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运动能使肌肉收缩、协调能力增加 B.骨骼长得更牢固
C.关节更灵活和牢固 D.会浪费时间,影响学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体育锻炼对身体的影响。解答时可以从体育锻炼对肌肉、骨骼、关节、神经系统的影响方面来切入。
【详解】
A.体育锻炼,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强骨骼肌的营养,使肌细胞获得更多的营养,使肌细胞变粗,体积增大。因此锻炼能使肌肉收缩、协调能力增加,故不符合题意。
B.人体长期从事体育锻炼,通过改善骨的血液循环,加强骨的营养;加强骨的新陈代谢,使骨径增粗,肌质增厚,骨质的排列规则、整齐,并随着骨形态结构的良好变化,骨的抗折、抗弯、抗压缩等方面的能力有较大提高。因此,锻炼能使骨骼长得更牢固,故不符合题意。
C.科学、系统的体育锻炼,即可以提高关节的稳定性,又可以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和运动幅度。体育锻炼可以增加关节面软骨和骨密质的厚度,并可使关节周围的肌肉发达、力量增强、关节囊和韧带增厚,因而可使关节的稳固性加强。在增加关节稳固性的同时,由于关节囊、韧带和关节周围肌肉的弹性和伸展性提高,关节的运动幅度和灵活性也大大增加。因此,锻炼能使关节更灵活和牢固,故不符合题意。
D.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能改善脑的营养,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兴奋性、灵活性和耐久力都会得到提高,使人的思维和记忆力得到发展,体育锻炼、能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对于学生们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工作效率的提高,都起着积极作用。因此,体育锻炼不会浪费时间,影响学习,故符合题意。
故选D。
51.在探究不同浓度的酒精对水蚤心率影响的实验中,实验变量是( )
A.水蚤的大小 B.酒精的浓度 C.水蚤的心率 D.环境温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探究实验主要是对照实验。对照实验又叫单一变量实验,只有一个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的实验。
【详解】
对照实验又叫单一变量实验,只有一个量不同,其它量皆适宜且相同的实验。只有一个变量,这就是实验中所有探究的问题,是可以改变的量。在探究不同浓度的酒精对心率影响的实验中,不同酒精浓度下,水蚤的心率不同,即变量是酒精浓度,B符合题意。
故选B。
52.吸烟、酗酒有害健康。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吸烟容易导致呼吸道疾病
B.吸烟产生的有害物质只会影响自己,对别人没有影响
C.青少年吸烟,会导致记忆力降低、注意力分散,从而影响学习
D.酗酒对肝的伤害最直接,也是最大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吸烟有害健康,尤其是青少年要拒绝吸烟,分析解答。
【详解】
A.烟中的有毒物质首先危害人的呼吸系统,吸入后对呼吸道有害,正确。
B.吸烟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吸烟产生的有害物质不只会影响自己,还会对别人有影响,错误。
C.吸烟有害健康,会降低记忆力,分散注意力,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和正常的学习,尤其是青少年要拒绝吸烟,正确。
D.肝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酗酒对肝的伤害是最直接、最大的,正确。
故选B。
53.健康是人生的宝贵财富。以下生活方式不能作为“健康存款”的是( )
A.按时作息,坚持锻炼 B.合理营养,平衡膳食
C.沉迷网络,游戏人生 D.远离烟酒,拒绝毒品
【答案】C
【解析】
【分析】
健康的生活方式:吃营养配餐;坚持体育锻炼;按时作息;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详解】
由分析知道:按时作息,坚持锻炼;合理营养,平衡膳食;远离烟酒,拒绝毒品都属于健康的生活方式。而沉湎网络,游戏人生,对身体、学习等对造成不利影响,属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故选C。
54.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健康的重要保证,你认为以下说法正确的( )
A.吃饭时应该避免暴饮暴食 B.为节省时间,吃饭时要狼吞虎咽
C.食物中含糖的成分要多 D.青少年应多吃肥肉等高脂肪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为了做到合理营养,按“平衡膳食宝塔”均衡摄取五类食物,以避免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六类营养物质和膳食纤维都是人体所必需的,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糖类。人每天摄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必须保证每日三餐,按时进餐。在每日摄入的总能量中,早、中、晚餐的能量应当分别占30%、40%、30%左右。三餐分配要合理,不偏食、不挑食,食不过量。
【详解】
A.青少年的合理营养。按照“平衡膳食宝塔”每天均衡吃五类食物;不偏食、不挑食;每日三餐,按时进餐;在每日摄入的总能量中,早、中、晚餐的能量应当分别占30%、40%、30%左右,所以吃饭时应该避免暴饮暴食,利于健康,正确。
B.吃饭时狼吞虎咽,会损伤胃肠,不利于健康,错误。
C.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能为人体提供能量,但食物中含糖的成分过多,容易得糖尿病,不利于健康,错误。
D.脂肪在人体内作为备用能源贮存在皮下等处,属于贮备能源物质,多吃含高脂肪的食物,不但会使人发胖,还使人容易得心脑血管疾病,对健康不利,错误。
故选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