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年中考生物二轮复习 选择题03 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解析版)

    2022年中考生物二轮复习 选择题03 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解析版)第1页
    2022年中考生物二轮复习 选择题03 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解析版)第2页
    2022年中考生物二轮复习 选择题03 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解析版)第3页
    还剩2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年中考生物二轮复习 选择题03 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解析版)

    展开

    选择题03 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1.绿色食品是指
    A.绿颜色的食品
    B.罐装密封的食品
    C.绝对没有一点污染的食品
    D.产自良好生态环境、无污染、安全、优质的食品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绿色食品是对产自良好生态环境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食品的总称。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类。
    【详解】
    绿色食品是指在无污染的条件下种植、养殖,施有机肥料、不用高毒性、高残留农药,在标准环境、生产技术、卫生标准下加工生产,经权威机构认定并使用专门标志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统称。与颜色是否是绿色和罐装密封无关,不是绝对没有一点污染的食品,D符合题意。
    故选D。
    2.某学校兴趣小组做了“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时,设计了如表两组实验(①和②是试管编号)其中有两处不合理的地方,下列的更改正确的是(       )
    编号
    加入物质
    控制条件
    检验方法

    淀粉液+2mL唾液
    充分搅拌:100℃水浴10分钟
    加2滴碘液

    淀粉液+1mL清水
    充分搅拌:100℃水浴10分钟
    加2滴碘液

    A.②号的水浴改为37℃水浴
    B.②号1mL清水改为2mL清水,①②号100℃水浴改为37℃
    C.碘液改为抗凝剂
    D.①号的10分钟改为1分钟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要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就要以唾液为变量形成对照试验,除唾液不同外其它条件都应该相同。
    【详解】
    A.水浴温度过高会使酶失去活性,不能只修改②号100℃水浴改为37℃,①②号100℃都改为37℃,A错误。
    B.因为此实验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变量是唾液,①和②号试管应加入相同量的液体,②号试管应加入2ml清水;由于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在37℃左右最强,在100℃唾液淀粉酶的活性不能正常发挥,无法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所以要将②号1mL清水改为2mL清水,①②号100℃水浴改为37℃,B正确。
    C.淀粉遇碘液会变蓝色,可以用碘液来鉴定淀粉,不需要改为抗凝剂,C错误。
    D.①号的10分钟改为1分钟,实验变量不唯一,D错误。
    故选B。
    3.下列病症与其病因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夜盲症——缺维生素A B.地方性甲状腺肿——缺碘
    C.贫血——缺钙 D.坏血病——缺维生素C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对维生素和无机盐的需要量很小,,但作用却很大,人体一旦缺乏,甚至引发疾病,结合选项分析作答。
    【详解】
    A.人体如果缺维生素A,会得夜盲症、皮肤干燥、干眼症等,A正确。
    B.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元素,缺碘会患地方性甲状腺肿,B正确。
    C.缺少含铁的无机盐会得贫血,幼儿缺钙和维生素D会得佝偻病,C错误。
    D.坏血病是由于缺乏维生素C形成的,D正确。
    故选C。
    4.无机盐是人类需要的营养物质之一。下列不属于含钙无机盐缺乏症状的是(       )
    A.儿童X形腿 B.儿童O形腿 C.骨痛 D.老年人骨质疏松症
    【答案】C
    【解析】
    【分析】
    无机盐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钙、磷构成骨骼和牙齿,儿童缺钙易患佝偻病。因此,为了促进青春期少年的正常生长发育,应给少年补充含钙、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详解】
    AB.儿童缺钙可能会导致佝偻病,可出现鸡胸、O型腿、X形腿等畸形,AB不符合题意。
    C.骨痛是指全身或者某一个部位的骨骼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局部疼痛,常见的原因包括肿瘤、外伤、代谢性疾病、炎症性疾病或医源性因素等,与缺钙无直接关系,C符合题意。
    D.无机盐中含有的钙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幼年缺钙易患佝偻病,中老年人缺钙易患骨质疏松,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食品安全事关人体健康。下列做法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是
    A.购买食品时要注意是否有QS图标 B.买肉时一定要看是否是检疫合格的
    C.吃水果前要用清水冲洗 D.野生蘑菇营养丰富,可随便采吃
    【答案】D
    【解析】
    【分析】
    食品安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食品原料的成分和质量问题,二是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过程中人为的改变其性质而生产的安全问题。
    【详解】
    A.购买袋装食品时,要注意查看食品包装上是否有食品质量安全标识“QS”标志,A不符合题意。
    B.买肉时一定要看是否检疫合格,不合格不能买,B不符合题意。
    C.青菜在生长过程中,难免喷洒过农药,因此可以用清水浸泡冲洗,可以减少农药残留。因此把青菜用水冲后再稍加浸泡冲洗比较符合食品安全,C不符合题意。
    D.有些野生蘑菇有毒,不可随便采吃,D符合题意。
    故选D。
    6.如图是人体消化系统组成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蛋白质消化的起始部位在②处
    B.③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C.④能够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D.肝炎病人怕吃油腻的食物,原因是分泌的消化液过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
    观图可知:①是肝脏、②是胃、③是胰腺、④是小肠,解答即可。
    【详解】
    A.蛋白质的消化是从②胃开始,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A正确。
    B.③胰腺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参与多种物质的消化,B正确。
    C.大肠能够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形成粪便,④是小肠,C错误。
    D.肝炎病人怕吃油腻的食物,原因是①肝脏分泌的消化液过少,影响了脂肪的消化,D正确。
    故选C。
    7.下列人体从食物获取的部分营养物质中,都可以供能的是(       )
    A.糖类、脂肪 B.脂肪、维生素 C.糖类、无机盐 D.脂肪、水
    【答案】A
    【解析】
    【分析】
    食物所含的六类营养物质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其中糖类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脂肪是人体内重要的备用能源物质。
    【详解】
    食物获取的营养物质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能为人体提供能量,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
    故选A。
    8.医生建议贫血患者日常饮食应增加(       )
    A.脂肪和粗粮 B.干果和海带 C.米面和饮料 D.猪肝和黄豆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缺铁会造成贫血,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的含量过低都叫贫血。据此解答。
    【详解】
    贫血是指血液里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或者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过低。贫血患者,应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铁质丰富的食物,选项中,猪肝和黄豆中含铁质丰富。
    故选D。
    9.如图是“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实验装置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应选用不容易燃烧的食物,如花生种子
    B.为了提高实验的效率,实验进行一次即可
    C.实验中如果不注意挡风,会使每次测量结果偏小
    D.测量出来的热量一定是食物中所含的全部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测量食物中的能量我们一般用燃烧的方法来测定。
    【详解】
    A.“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时,选用的食物应该是容易燃烧的,如花生种子,错误。
    B.为了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实验进行多次,错误。
    C.食物燃烧时,会向周围散失热量,给锥形瓶加罩可以减少热量的损失。实验中如果不注意挡风,会使每次测量结果偏小,正确。
    D.测量出来的热量是食物中所含的大部分能量,因为有部分热量通过辐射散失到周围空气中,错误。
    故选C。
    10.下列做法中,没有做到合理膳食与食品安全的是
    ①食物粗细搭配;②立即食用野外采集的新鲜蘑菇;③肉、鱼、蛋必须新鲜;④食用已去除腐烂部分的水果;⑤虫眼蔬菜放心食用;⑥每日三餐按时进餐
    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②④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合理膳食指的是由食物中摄取的各种营养素与身体对这些营养素的需要达到平衡,既不缺乏,也不过多。根据平衡膳食宝塔,均衡的摄取五类食物。合理营养还包括合理的用膳制度和合理的烹调方法,烹调时要注意低盐、低脂肪,并少放味精等。每天要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挑食,不偏食,早餐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每天摄入的总能量中,早、中、晚三餐比例为。
    【详解】
    ①均衡的摄取五类食物,就要做到粗细粮合理搭配,故符合合理膳食的要求,正确;②在野外采集的新鲜蘑菇,有可能有毒,不可以直接使用,错误;③肉鱼蛋类很容易变质,必须新鲜才能食用,正确;④水果会发生腐烂现象,去掉腐烂部分,未腐烂的部分也不能吃,因为腐烂的水果绝大部分已经被微生物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侵蚀,这些有毒物质可以从腐烂部分通过果汁向未腐烂部分扩散,使未腐烂部分同样含有微生物的代谢物,而且有些真菌素具有致癌作用,所以,水果尽管是已经去除了腐烂部分,剩下的仍然不可以吃,错误;⑤有“虫眼”的蔬菜和水果,表明蔬菜和水果生虫了,为了减少害虫,提高产量和质量,所以有可能喷洒农药灭虫了。没有虫眼的可能是生虫前喷药的,错误;⑥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必须保证每日三餐、按时进食,在每日摄入的总能量中,早、中、晚餐的能量应当分别占30%、40%、30%,正确。
    所以人们的下列做法中,没有做到合理膳食与食品安全的是②④⑤。
    故选D。
    11.如图表示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中各部位被消化的程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X表示蛋白质的消化程度 B.Z的最终消化产物是脂肪酸
    C.i内的消化液种类最多 D.图中所示各器官都有消化能力
    【答案】C
    【解析】
    【分析】
    (1)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如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物质X最先被消化,然后是Y蛋白质被消化,最后是Z脂肪被消化。
    (2)图中f口腔、g食道和咽、h胃、i小肠。
    【详解】
    A.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所以图中 X表示淀粉的消化程度,A错误。
    B.Z代表脂肪,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小肠内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脂肪的酶,同时,肝脏分泌的胆汁也进入小肠,胆汁虽然不含消化酶,但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能够促进脂肪的消化,脂肪在这些消化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B错误。
    C.i小肠内的消化液种类最多,是消化的主要场所,C正确。
    D.图中f口腔、、h胃、i小肠均有消化能力,而g食道和咽没有消化能力,D错误。
    故选C。
    12.下列消化液中,都含有淀粉酶的是(             )
    A.唾液、肠液、胆汁 B.胰液、肠液、唾液
    C.胃液、肠液、胰液 D.胆汁、胰液、肠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和肝脏。
    【详解】
    唾液含有初步消化淀粉的酶;肠液、胰液含有消化糖类、脂肪、蛋白质的酶;胃液含有初步消化蛋白质的酶;胆汁不含酶,但可以将脂肪乳化为脂肪微粒,B正确。
    故选B。
    13.为感恩母亲,小明为妈妈准备一份午餐:米饭、红烧肉、清蒸鱼、西红柿蛋汤,要使这份午餐营养搭配更合理,你认为还需增加的是(          )
    A.牛奶 B.馒头 C.排骨汤 D.炒青菜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合理营养就是指膳食中所含的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并与身体的需要保持平衡。
    【详解】
    平衡膳食是合理营养的核心,健康食谱,要合理营养、均衡膳食,食物应多样化,荤素搭配要合理,营养全面合理。
    米饭主要提供淀粉类,红烧肉、清蒸鱼、鸡蛋主要提供蛋白质类,蔬果类只有西红柿,此食谱中蔬果类少,会导致维生素摄入量不足,因此应再添加上炒青菜,D符合题意。
    故选D。
    14.消化系统的组成中,能与食物直接接触的消化器官是(          )
    A.唾液腺 B.肝脏 C.胃 D.胰腺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是食物的通道,是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组成;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和胰腺,各消化腺分泌不同的消化液共同促进食物的分解,据此解答。
    【详解】
    消化道是食物的通道,是由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组成,食物经过消化道的顺序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唾液腺、肝脏、胰腺是人体的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进入消化道;所以选项中能与食物直接接触的消化器官是胃。
    故选C。
    15.对营养物质的种类与缺乏症分析,不相符的是(          )

    营养物质
    缺乏症


    佝偻病

    维生素C
    坏血病

    维生素A
    贫血


    地方性甲状腺肿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对维生素和无机盐的需要量很小,但作用却很大,人体一旦缺乏,甚至引发疾病,结合选项分析作答。
    【详解】
    A.缺维生素D或钙会患佝偻病、骨质疏松等,A正确。
    B.缺维生素C会患坏血病、抵抗力下降等,B正确。
    C.人体如果缺维生素A,会得夜盲症、皮肤干燥、干眼症等。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贫血,C错误。
    D.碘是合称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原料,饮食中缺碘易患地方性甲状腺肿,D正确。
    故选A。
    16.下列营养成分中,不经过消化直接被人体吸收的是(          )
    A.脂肪、淀粉、蛋白质 B.淀粉、水、无机盐
    C.葡萄糖、无机盐、维生素 D.脂肪、水、无机盐
    【答案】C
    【解析】
    【分析】
    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详解】
    食物中含有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淀粉→葡萄糖、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甘油、脂肪酸)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
    故选C。
    17.下列属于AA级绿色食品标记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绿色食品是指在无污染的条件下种植、养殖,施有机肥料、不用高毒性、高残留农药,在标准环境、生产技术、卫生标准下加工生产,经权威机构认定并食用专门标志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统称。与颜色是否是绿色无关。
    【详解】
    A.在购买食品时应当关注食品包装上是否有QS质量安全图标。质量安全图标,带有“QS”标志的产品就代表着食品生产企业是经过国家批准的,产品是必须经过强制性检验且合格的,还要关注食品的营养成分,是否有添加剂,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和厂家地址等内容。该图示为QS质量安全图标,A不符合题意。
    B.绿色食品是指在无污染的条件下种植、养殖、施有机肥料、不用高毒性、高残留农药、在标准环境、生产技术、卫生标准下加工生产、经权威机构认定并使用专门标志的安全无公害、优质、营养类食品的统称。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类。AA级绿色食品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该图示为AA级绿色食品标志,B符合题意。
    C.无公害农产品指的是“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是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的基础,因此,该图示为无公害农产品标志,C不符合题意。
    D.绿色食品是指在无污染的条件下种植、养殖、施有机肥料、不用高毒性、高残留农药、在标准环境、生产技术、卫生标准下加工生产、经权威机构认定并使用专门标志的安全无公害、优质、营养类食品的统称。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类.A级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既定的化学合成物质,因此,该图示为A级绿色食品标志,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8.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        )
    A.小肠 B.胃 C.肝脏 D.十二指肠
    【答案】A
    【解析】
    【分析】
    食物经过口腔的咀嚼进入消化系统,经过食管到达胃,由胃里面的酶将食物分解,再经过小肠进行吸收,最后到达大肠。
    【详解】
    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是小肠,这是与小肠的结构特点相适应的:小肠长约5~6 m,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小肠内壁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中。
    故选A。
    19.人体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
    A.水 B.蛋白质 C.糖类 D.脂肪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的物质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两大类,其中以无机物中水最多,有机物中以蛋白质为主。
    【详解】
    水是人体内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约占体重的60%---70%。水是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和废物都必须溶解在水里才能进行运输。
    故选A。
    20.德阳市人民医院病理科实验室提取了一位患者消化道中某部位的食糜,经过成分分析以后,发现食糜成分含有蛋白质、淀粉、脂肪、多肽、甘油、脂肪酸、麦芽糖、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等。你认为提取部位最有可能是(  )
    A.口腔 B.胃 C.小肠 D.大肠
    【答案】C
    【解析】
    【分析】
    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
    ①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
    ②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
    ③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小肠内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脂肪的酶,同时,肝脏分泌的胆汁也进入小肠,胆汁虽然不含消化酶,但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使脂肪变成微小颗粒,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脂肪在这些消化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
    食糜成分含有甘油、脂肪酸,这是脂肪消化分解的产物。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所以该食糜不是在口腔或胃提取的。食糜成分还含蛋白质、淀粉,蛋白质和淀粉都可以在小肠内最终彻底被消化,所以该食糜不是在大肠提取的。综上所述,该食糜提取于小肠。
    故选C。
    21.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可引起肝脏病变,如脂肪肝。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肝脏分泌的胆汁不含有消化酶 B.脂肪肝患者不宜多吃油炸食品
    C.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 D.胆汁对脂肪的消化不起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肝脏具有分泌胆汁、代谢功能和解毒等功能。肝脏分泌的胆汁能储藏在胆囊中,在需要消化食物的时候,胆汁经导管流入十二指肠。肝脏分泌的胆汁中没有消化酶,但它能使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从而增加脂肪酶与脂肪的按触面积,起到促进脂肪分解的作用。脂肪最终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
    A.肝脏分泌的胆汁中没有消化酶,A正确。
    B.肝脏分泌的胆汁中没有消化酶,但它能使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从而增加脂肪酶与脂肪的按触面积,起到促进脂肪分解的作用。脂肪肝患者无法正常分泌胆汁,不宜多吃油炸食品。B正确。
    C.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C正确。
    D.肝脏分泌的胆汁中没有消化酶,但它能使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从而增加脂肪酶与脂肪的按触面积,起到促进脂肪分解的作用,D错误。
    故选D。
    22.小李同学善于整理和反思,下面是他针对消化系统图整理的相关内容,其中正确的是(   )

    A.胰液是由图一中的③分泌的,④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B.图一②内的食糜中含有淀粉、麦芽糖和脂肪酸等营养物质
    C.图二中Y曲线应该是肥肉的主要成分的消化曲线,最终的消化终产物是氨基酸
    D.图二所示的消化类型属于化学性消化,E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图一中①口腔,②胃,③胰腺,④大肠,⑤小肠,⑥肝脏。
    (2)图二中,横坐标表示各段消化道,其中A是口腔,B是食道,C是胃,D是小肠,E是大肠;纵坐标表示的是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各段消化道中的消化程度,曲线X表示淀粉的消化、曲线Y表示蛋白质的消化、曲线Z表示脂肪的消化。
    【详解】
    A.③胰腺分泌的胰液进入小肠,对蛋白质、糖类、脂肪有消化作用;大肠不具备消化功能,可吸收少量水和无机盐、部分维生素,正确。
    B.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脂肪的消化是从小肠开始的,在小肠中被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②胃内的食糜中含有淀粉和麦芽糖,但不含脂肪酸,错误。
    C.曲线Y表示蛋白质的消化,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由于胃内有胃液,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能初步消化蛋白质,最终蛋白质在小肠内被消化成氨基酸,肥肉的主要成分脂肪,最终的消化终产物是甘油和脂肪酸,错误。
    D.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是D小肠,错误。
    故选A。
    23.下图表示人体消化吸收过程,①~⑥表示消化液(⑤为肠液),纵向箭头表示消化液对相应物质的消化作用,a、b、c分别表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④是由胰腺分泌的,内含多种消化酶
    B.①为唾液,能将淀粉分解为a,a是葡萄糖
    C.②与③都只含一种酶
    D.X表示大肠,是a、b、c被吸收的主要场所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对淀粉进行初步消化,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对蛋白质有初步的消化作用;胰液和肠液中含有能够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但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能够促进脂肪的消化。
    (2)分析题干中的图示可知,①只能作用于淀粉,因此是唾液,②只能作用于蛋白质,故是胃液,③只能作用于脂肪,是胆汁,④、⑤对三大营养物质都有消化作用,因此是胰液和肠液,已知⑤是肠液,故④是胰液。a、b、c是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终产物,分别是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
    A.④胰液和⑤肠液都通过导管进入十二指肠后,对三大营养物质进行消化,因此它们发挥作用的场所是小肠,A正确。
    B.①是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只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B错误。
    C.②胃液中只含有胃蛋白酶,对蛋白质有初步的消化作用,③是胆汁,不含消化酶,但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能促进脂肪的消化,C错误。
    D.X表示小肠,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D错误。
    故选A。
    24.晓丽经常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经过验血确诊为贫血,那么,她体内可能缺少的元素是
    A.钙 B.碘 C.铁 D.锌
    【答案】C
    【解析】
    【分析】
    无机盐在人体内的含量不多,但却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
    【详解】
    A.缺钙:儿童患佝偻病;中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症,A不符合题意。
    B.缺碘:会患地方性甲状腺肿,B不符合题意。
    C.缺铁:患缺铁性贫血,C符合题意。
    D.缺锌:生长发育不良,味觉发生障碍,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5.下列几种结构中与小肠的吸收功能无关的是(  )
    A.小肠内表面有皱襞 B.小肠长5-6米 C.皱襞上有绒毛 D.小肠比大肠细
    【答案】D
    【解析】
    【分析】
    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小肠有着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小肠约长约5~6m,小肠内壁有环形皱d,皱嬖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小肠内壁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中。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中有肠腺,能分泌多种消化酶,是与小肠的消化功能相适应的。
    【详解】
    A.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可以增加吸收的面积,A不符合题意。
    B.小肠约长约5 ~6m,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裴,皱襄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B不符合题意。
    C.皱襞上有绒毛,肠绒毛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C不符合题。
    D.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小肠比大肠细,与小肠的吸收功能无关,D符合题意。
    故选D。
    26.细嚼馒头时,口腔中感觉有甜味,这是因为唾液将淀粉分解成为(  )
    A.麦芽糖 B.葡萄糖 C.蔗糖 D.乳糖
    【答案】A
    【解析】
    【分析】
    淀粉的消化始于口腔,在口腔内部分淀粉被分解为麦芽糖,在小肠里麦芽糖、淀粉等糖类物质被彻底分解为葡萄糖。
    【详解】
    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没有甜味,但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转化成的麦芽糖却具有甜味,A正确。
    故选A。
    27.跑步时,尽量用鼻子呼吸,因为呼吸道有处理空气的功能。不属于呼吸道功能的是(       )
    A.干燥 B.温暖 C.湿润 D.清洁
    【答案】A
    【解析】
    【分析】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是气体进出的通道,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详解】
    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鼻腔能预热吸入的冷空气,鼻腔内的黏液还能杀灭一些细菌并能湿润吸入的空气,鼻毛和鼻腔内的黏液能阻挡和粘住吸入的灰尘和细菌,对吸入的空气起到过滤作用。因此呼吸道对吸入的气体有温暖、湿润和清洁的作用。
    故选A。
    28.某同学在平静状态下的胸围78cm,测量3次,尽力吸气终了时的胸围分别是是82cm,83cm,84cm,尽力呼气终了时胸围是73cm,74cm,75cm,则他的胸围差是(       )
    A.9cm B.7cm C.6cm D.11cm
    【答案】D
    【解析】
    【分析】
    尽力吸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达到最大,尽力呼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降至最低,胸围差是指尽力吸气终了时的胸围的长度与尽力呼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的差。
    【详解】
    由分析可知,胸围差是指尽力吸气终了时的胸围的长度与尽力呼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的差,即84厘米-73厘米=11厘米。所以某同学的胸围差是11厘米。
    故选D。
    29.如图是呼吸系统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对相关结构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属于呼吸道
    B.②处有会厌软骨,吸气时可以盖在食道口上,防止气体进入食道
    C.③是喉,可以进行气体交换
    D.④可以对气体进行处理,使气体变得清洁
    【答案】A
    【解析】
    【分析】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由①鼻腔、②咽、③喉、气管和支气管组成。④是肺。据此回答。
    【详解】
    A.呼吸道由①鼻腔、②咽、③喉、气管和支气管组成,A正确。
    B.③喉处有会厌软骨,呼吸时可以盖在食道口上,防止气体进入食道,B错误。
    C.④是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气体交换的场所,喉不能进行气体交换,C错误。
    D.呼吸道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变得温暖、清洁和湿润,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D错误。
    故选A。
    30.下列关于呼吸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A.咽是气体和食物的共同通道 B.痰形成的部位主要是气管
    C.呼吸道能温暖、清洁吸入的空气 D.外界气体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肺
    【答案】D
    【解析】
    【分析】
    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解答即可。
    【详解】
    A.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其中咽是气体和食物的共同通道,A正确。
    B.气管和支气管的表面的黏膜上有腺细胞和纤毛,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气管内湿润,黏液中含有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纤毛的摆动可将外来的灰尘、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形成痰。可见痰的形成场所是气管和支气管,B正确。
    C.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C正确。
    D.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完成,D错误。
    故选D。
    31.人体内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
    A.肺泡 B.心脏 C.组织细胞 D.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通过呼吸作用,利用氧气,氧化分解细胞内的有机物,释放出能量,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详解】
    人体跟其他大多数生物一样也在进行呼吸作用,而人体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在组织细胞内。组织细胞把体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且释放出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少部分用来维持体温。在分解有机物时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人体内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地方是组织细胞。
    故选C。
    32.如图是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

    A.曲线ABC段表示呼气过程 B.曲线CDE段肋间肌舒张
    C.C点时,肺内气体全部排出体外 D.D点时,肺内气压等于外界气压
    【答案】B
    【解析】
    【分析】
    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体积增大,肺也随之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当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胸廓体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
    【详解】
    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呼气时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曲线图中,AC段表明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CE段表明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在坐标系中的A、C、E点处在横坐标上,表示肺内压和外界大气压相等,故既不呼气也不吸气。
    故选B。
    33.人体吸气时,有关结构的活动情况是(             )
    A.肋间肌收缩、膈肌舒张 B.膈肌收缩、肋间肌舒张
    C.膈的顶部下降 D.膈的顶部上升
    【答案】C
    【解析】
    【分析】
    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呼吸运动主要与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有关。
    【详解】
    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呼吸运动主要与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有关。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扩大,肺也随着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相反呼气与之过程大致相反。因此人体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膈的顶部下降,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34.吃饭时不要大声说笑,其主要原因是(          )
    A.不礼貌 B.食物不容易消化
    C.声带振动,食物掉进气管 D.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住喉口,食物容易误入气管
    【答案】D
    【解析】
    【分析】
    食物由口腔经咽再进入食道,吸入鼻腔的空气经过咽再进入气管。咽是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
    【详解】
    在做吞咽运动时,咽与喉上提,会厌软骨可掩盖喉口,防止食物进入喉腔。呼吸时,会厌软骨像抬起的盖子,使空气畅通无阻。有的人边吃饭边说笑,在咽时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下,食物进入气管,就会引起剧烈的咳嗽,甚至危及生命。
    故选D。
    35.人体呼吸系统中,呼吸道的组成按顺序排列应当是(        )
    A.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B.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C.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D.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答案】D
    【解析】
    【分析】
    呼吸道的组成如下图所示:

    【详解】
    由分析可知,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呼吸道的组成按顺序排列应当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D正确。
    故选D。
    36.肺适合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不包括(  )
    A.肺分为左肺和右肺 B.肺泡壁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C.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 D.支气管末端形成肺泡,总数约有7亿个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肺的结构和功能,肺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
    肺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是:肺泡数目极多,总数约有7亿个,增大了肺进行气体交换的面积;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在肺泡和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肺泡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有利于气体交换。
    【详解】
    A.肺分为左肺和右肺,与气体交换没有直接的关系,A符合题意。
    B.肺泡壁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穿过,B不符合题意。
    C.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增大气体交换的表面积,C不符合题意。
    D.支气管末端形成肺泡,总数约有7亿个,有利于增大气体交换的表面积,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7.图为模拟膈肌运动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演示呼气,膈肌收缩 B.图甲演示呼气,膈肌舒张
    C.图乙演示吸气,膈肌舒张 D.图乙演示呼气,膈肌收缩
    【答案】B
    【解析】
    【分析】
    肺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叫做肺的通气,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
    【详解】
    气球代表肺,瓶底的橡皮膜代表的是膈肌。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因此,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图小气球收缩,肺内的气体排出肺,表示呼气,此时膈肌和肋间肌都舒张,膈顶部上升;乙图小气球舒张,外界的气体进入肺,表示吸气,此时膈肌和肋间肌都收缩,膈顶部下降,B正确。
    故选B。
    38.氧和二氧化碳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的实质是(  )
    A.肺泡内和外界的气压达到平衡
    B.氧和二氧化碳分子进行一对一的交换
    C.氧和二氧化碳的位置完全交换
    D.氧和二氧化碳各自扩散,直到平衡
    【答案】D
    【解析】
    【分析】
    肺由许多肺泡构成,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气体交换,据此解答。
    【详解】
    肺的换气是指肺泡与肺部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从外界到肺泡内的气体氧气浓度高于肺泡毛细血管内的,毛细血管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肺泡内的浓度,根据气体扩散作用的原理,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故氧气由肺泡扩散到毛细血管中去,二氧化碳由毛细血管扩散到肺泡中去。这样血液由含氧少、二氧化碳多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多二氧化碳少的动脉血了,因此氧和二氧化碳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的实质是氧和二氧化碳各自扩散、直到平衡,D符合题意。
    故选D。
    39.长期吸烟者,常常有痰却不易咳出的原因是(  )
    A.呼吸运动受阻
    B.气管壁上纤毛的运动受抑制
    C.呼吸道不畅通
    D.肺功能受到抑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呼吸道的气管和支气管的表面的黏膜上有腺细胞和纤毛,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气管内湿润,黏液中含有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
    【详解】
    纤毛的摆动可将外来的灰尘、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形成痰,因此,气管和支气管都有分泌黏液和纤毛摆动清除异物的功能。长期吸烟会损害呼吸道,导致呼吸道的黏膜分泌功能降低,同时呼吸道的纤毛也会受损,受到抑制,不能将呼吸道的黏液清除出去,这是有痰却不易咳出的原因。
    故选B。
    40.如图是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Ⅰ表示吸气 B.过程Ⅱ表示呼气
    C.气体分子A表示二氧化碳 D.气体分子B进入血液需要穿过两层细胞膜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中:过程Ⅰ表示吸气过程,Ⅱ表示呼气,A二氧化碳、B氧气。
    【详解】
    AB.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即肺的通气)。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题图中,过程Ⅰ气体进入肺泡,表示吸气过程;过程Ⅱ气体排出肺泡,表示呼气过程,AB正确。
    C.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是一层扁平上皮细胞,这样肺泡与血液很容易发生气体交换。肺泡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扩散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过这些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扩散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过程排出体外。所以,气体分子A表示二氧化碳,C正确。
    D.气体分子B(氧气)需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两层细胞(四层细胞膜)扩散进入血液,D错误。
    故选D。
    41.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这有利于(  )
    A.气体在血液中运输 B.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C.肺泡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D.增加肺的进气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呼吸是指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呼吸的全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叫做肺的通气,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详解】
    肺由大量的肺泡组成,肺泡数目多,增加了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面积。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是一层扁平上皮细胞,这样肺泡与血液很容易发生气体交换。肺泡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过这些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过程排出体外。所以,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这有利于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所以B符合题意。
    故选B。
    42.如图是人体肺泡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是氧气,b是二氧化碳
    B.人体内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完成的
    C.经此处气体交换后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D.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经过肺泡中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减少,氧含量增多,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经过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增多,氧含量减少,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图中a是二氧化碳,b是氧气。
    【详解】
    A.血液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这样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可见a是二氧化碳,b是氧气,A错误。
    B.人体内气体交换是通过扩散作用完成的,B错误。
    C.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这样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C错误。
    D.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气体交换因此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D正确。
    故选D。
    43.人体细胞获得氧气必须经过如图所示的①②③过程来完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①过程为有节律的呼吸运动 B.经过③后血液中氧气含量增加
    C.过程②③是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 D.图中a代表氧气,b代表二氧化碳
    【答案】B
    【解析】
    【分析】
    呼吸的全过程包括:肺的通气,是肺与外界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是指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循环中的运输过程;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共四个过程。题目考查人体的气体交换过程及其原理,据此解答。
    【详解】
    A.①过程为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有节律的呼吸运动,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正确。
    B.③是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将运来的营养物质、水和氧气供给细胞利用,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这样,血液就由动脉血变成了含氧量低的静脉血,错误。
    C.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②肺泡与血液之间(肺泡内的气体交换)、③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组织里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正确。
    D.从外界吸入的氧气最终要送给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要运到肺泡,呼出体外,故图中a代表氧气,b代表二氧化碳,正确。
    故选B。
    44.人体内,食物从开始消化到营养物质吸收完毕,依次经过的器官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⑤→⑦→⑧ D.④→⑤→⑥→⑦→⑧→⑨
    【答案】C
    【解析】
    【分析】
    题图中:①口腔,②咽,③食道,④肝脏,⑤胃,⑥胰腺,⑦小肠,⑧大肠,⑨肛门。

    【详解】
    消化道自上而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和胰腺。所以,人体内,食物从开始消化到营养物质吸收完毕,依次经过的器官是:①口腔→②咽→③食道→⑤胃→⑦小肠→⑧大肠→⑨肛门。
    故选C。
    45.下图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过程a与b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
    B.气体c代表二氧化碳,气体d代表氧
    C.与血管乙相比,血管甲的血液中含有更多的氧
    D.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均由多层细胞构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肺泡内的气体交换,a和d都是氧气,b和c都是二氧化碳。
    【详解】
    A.过程a和d表示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A错误。
    B.b和c表示肺泡中气体交换的过程:肺泡内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所以c代表二氧化碳,气体d代表氧气,B正确
    C.当血液流经肺泡时,肺泡中氧的浓度高,周围血液中氧的浓度低,这时血液中的c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d氧扩散进入血液。这样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与血管乙相比血管甲的血液中氧气含量少,C错误。
    D.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气体交换,D错误。
    故选B。
    46.下列结构中不属于消化系统组成的是(  )
    A.肝脏 B.咽 C.小肠 D.喉
    【答案】D
    【解析】
    【分析】
    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其中消化道有: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胰腺、肝脏和肠腺,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详解】
    肝脏属于消化腺,咽和小肠属于消化道,都属于消化系统;而喉属于呼吸系统。
    故D符合题意。
    47.在肺泡和血液的气体交换中,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最终来源及其要进入肺泡中至少要穿过几层细胞(          )
    A.肺泡;一层 B.组织细胞;二层 C.组织细胞;三层 D.肺泡;四层
    【答案】C
    【解析】
    【分析】
    呼吸的环节如图所示:


    【详解】
    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毛细血管壁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液中的氧气浓度比肺泡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低,根据气体扩散作用的原理,氧气会穿过毛细血管壁、肺泡壁进入肺泡。因此,肺泡内的气体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均要穿过两层细胞。如图所示:


    细胞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进入细胞周围毛血管的血液中,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再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进入肺泡,通过肺的通气,经呼吸道将气体呼出体外,故人体产生二氧化碳的部位是细胞,是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最终来源。
    故选C。
    48.图1、2分别是呼吸运动模拟图和气体含量变化曲线图,其中描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②模拟肺,③模拟胸廓
    B.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唯一场所
    C.图1甲中,③处于扩张状态,引起呼气
    D.若图2气体为二氧化碳,A为组织细胞处的毛细血管
    【答案】A
    【解析】
    【分析】
    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体积增大,肺也随之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当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胸廓体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图中,①气管、②肺、③胸廓、④膈。
    【详解】
    A.分析图可知:图1②模拟肺、③模拟胸廓,A符合题意。
    B.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所以②肺不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唯一场所,B不符合题意。
    C.图1甲中③胸廓体积缩小,表示呼吸,C不符合题意。
    D.若图2气体为二氧化碳,血液流经A处后,二氧化碳含量减少,说明A为肺泡处的毛细血管,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9.在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中,二氧化碳主要产生于(  )
    A.组织细胞 B.肺泡 C.血液 D.呼吸系统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在组织细胞内。组织细胞把体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且释放出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少部分用来维持体温。在分解有机物时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故组织细胞内二氧化碳含量最高。
    【详解】
    氧气由呼吸系统进入血液中,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将细胞内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内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供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故人体产生二氧化碳的部位是组织细胞。
    故选A。
    50.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内的气体交换分别是通过哪一原理实现的(       )
    A.呼吸运动、呼吸运动 B.气体扩散、气体扩散
    C.气体扩散、呼吸运动 D.呼吸运动、气体扩散
    【答案】D
    【解析】
    【分析】
    呼吸是指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呼吸的全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详解】
    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叫做肺的通气,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气体扩散原理是指: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即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肺内的气体交换)、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这种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
    故选D。
    51.人在呼吸时,呼出的气体成分与吸入的气体相比较,发生的变化是(       )
    A.氧气增加,二氧化碳减少 B.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
    C.氧气增加,二氧化碳增加 D.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的比较如图:

    【详解】
    据表中数据可见:人体呼出气体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增多。
    故选B。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