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第9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2节 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第9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2节 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三种血管的比较,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血液循环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能力目标:1.通过对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情况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2.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情感目标: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重点和难点:1、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教学。2、结构与功能统一思想的培养。 课前准备:(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材料用具。 教学法:观察法、类比法、推理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 展示图片:教室内挂点滴思考、回答问题。有趣的课外知识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兴趣。二、动脉1、 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颈部或腕部动脉的搏动。2、 展示动脉横切面图。 1、 感受动脉的所在位置。2、 说出动脉的结构特点。扩展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和语言描述能力。三、静脉1、 指导学生观察身体表面特别是手臂上的“青筋”(就是静脉)。2、 展示静脉横切面图。3、 指导握拳,观察手背突出的“小包”,说明静脉瓣的作用。1、 感受静脉的所在位置。2、 说出静脉的结构特点。3、 了解静脉瓣的作用。扩展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和语言描述能力。四、毛细血管1、 播放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物质交换的图片。 1、观看图片。2、思考问题,总结出毛细血管的特点。让学生掌握物质是如何交换的,既巩固了毛细血管的结构,又延伸了知识。五、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1、 观看视频2、 提出问题,讲解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指导学生进行实验。3、 组织学生实验后交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鼓励。4、 概述如何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1、 带着思考问题,阅读新教材第41页,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步骤,小组讨论,展开实验。2、 报告实验结果,回答问题,提出实验中发现的新问题,小组交流。3、 根据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判断血管的种类。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及小组协作能力,也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即实验过程中爱护小动物的教育。六、三种血管的比较(总结)让学生比较这三种血管有什么不同, 列表总结。 观察思考,通过对比,学生立刻明白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并完成表格。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辨析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七、练习 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巩固本节的内容。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2节 血液循环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2节 血液循环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观察图片,说出三种血管的区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2节 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