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知识梳理+同步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知识梳理+同步练习,共5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同步练习知识梳理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珙县人(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成“李杜”。主要作品:《望岳》《登高》《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主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晚年退居家乡。今存诗歌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主要作品:《示儿》《卜算子·咏梅》《书愤》。主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通过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遗民日夜盼望王师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收复大好河山、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南宋统治者长期未能收复失地的失望与悲愤之情。作者介绍:王昌龄(698-757) 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以擅长七绝而名重当世,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主题:《从军行》通过描写边塞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物,衬托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和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和责任感。随堂练习一、填空题1.我是拼音小能手。 客舍柳色阳关2.我会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A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①的;②去,到;③代词,代替人或事物B劝君更尽一杯酒 ①再,重;②越发,愈加3.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完成练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 )写的一首( )言( )诗,“闻”的意思是( )。全诗围绕( )这条感情线索来写的,先写到原因是( ),开头的表现是( )。接着用了两个对偶句,点出了诗人的心情:( )( )。再接着,作者收拾行装返乡而去,诗中写到:( ),( )。最后,作者写到行程迅疾:( ),( )。从中可见,作者的心情确实是是非常( )。二、单选题4.对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集中表现出了诗人忽闻捷报后一瞬间的感情,突出地写了一“喜”字。B.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的眼泪如泉涌的状貌,逼真地展示了一个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此时此地喜不自禁的感情。C.“青春作伴好还乡”一句,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自己在欢庆之时急于还乡的心情。D.一个“下”字说明“巫峡”到“襄阳”是逆流而上,一个“向”字表明从“洛阳”到“襄阳”已改换了陆路。5.《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 )。A.宋代诗人陆游 B.唐代诗人王维 C.唐代诗人王之涣6.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1)五千仞岳上摩天( ) A.泰山 B.华山 C.衡山(2)却看妻子愁何在( ) A.回头看 B.但是看到 C.却看见7.“三万里”、“五千仞”这两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夸张 C.拟人三、综合题8.品读诗句,完成练习。(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①将诗句中的词语与所表达的内容用线连一连。黄 沙 与外敌交战时战斗之艰苦、激烈百 战 边境地区环境之荒凉、条件之恶劣穿金甲 戍边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②下列对这两句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达了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B.诗句表达情感低沉伤感,战士们抱怨连年征战,归家无期C.融情于景,含蓄丰富地展现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及战斗的残酷(2)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①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当时身在“ ”,刚刚听到“ ”的消息后“ ”的表现。②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有这样的表现不是因为( )。A.国家平定了叛乱,重获安定,诗人喜极而泣B.诗人回想到战乱期间,黎民受苦,颠沛流离,因此感怀C.请人听说蓟北被叛军占领了,悲从中来,无法压抑(3)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①这两句诗包括四个距离遥远的地方,用下划线的词语串联起来,给我的感觉是 。②作者用字准确: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故用“ ”;从“巫峡”到“襄阳”,顺流疾驶,所以用“ ”;从“襄阳”到“洛阳”,改换陆路,所以用“ ”。四、诗歌鉴赏9.阅读古诗,回答问题。书愤①[宋]陆游早岁②那知世事艰③?中原北望④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⑤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注释:①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写。②早岁:早年,年轻时。③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④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⑤《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1)“中原北望气如山”中“气”解释为 。(2)“ ”一句,暗写诗人晚年已知世事艰难并流露出愤激不平之意,感叹自己早年不懂得世事的艰难。(3)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B.颔联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和平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C.尾联叙事抒情,写了诸葛亮(古人)在《出师表》中曾说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D.本诗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10.阅读理解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将晓: 三万里: 南望: (2)读诗歌,谈谈“入”和“摩”字的表达效果。(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部分1.kè shè;liǔ sè;yáng guān2.③;①3.杜甫;七;律;听说;欣喜若狂;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欣喜若狂4.D5.A6.(1)B(2)A7.B8.(1) ;B (2)剑外;收蓟北;涕泪满衣裳;C(3)诗人的思绪飞快跳跃,一口气就到家了;穿;下;向9.(1)志气,气概(2)早岁那知世事艰(3)B10.(1)天将要亮。;形容很长,三是虚词。;远眺南方。(2)“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3)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痛惜祖国大海河山流失,也怨恨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表达出作者希望早日统一疆土,结束战争的深切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