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知识点整理
展开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 冷和热
1.冷热与温度
1.冷和热是人类最早观察和认识的自然现象之一,与冷和热有关的现象称为热现象。
2.用手测量温度是不准确的。要想知道准确的温度,必须使用温度计。
3.温度计主要由液泡、液柱构成。(如右图)
4.用温度来表示物体冷热的程度,摄氏度是温度的一种计量单位。
5.国际上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计量单位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6.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①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温度计上端。
②将温度计下端的液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温度计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③待温度计的液柱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保持水平。
7.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须轻拿轻放。
8.正确的读取温度计示数的姿势:
9.热水在变凉过程中,水温是先快后慢地下降。
10.在实验中,如果发现结论与自己的假设不一致,也不要紧。因为假设仅仅是我们的主观判断,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所以我们的实验结论与自己的假设不一致,这也是很正常的。
1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
电子水温计:用来测量各种液体的温度,精度高,读数方便。
电子体温计:用来测量体温,读数更方便。
干湿温度计:用来测量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红外线感应温度计:探测物体的温度时不需要接触被测物,更方便、快捷。
12.在“探究一杯热水在变凉过程中水温是怎样变化的”实验中,假如继续观测下去,水温会怎样变化?
继续观察下去,会发现水温下降速度越来越慢,达到某一个温度(该温度大多数情况下与室温相同),这个时候,温度就会停止下降,保持不变。
13.探究一杯热水在变凉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报告记录。
问题: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是先快后慢地下降,还是匀速下降,或是其他?
假设: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是先快后慢地下降。
实验设计:
①安装好测温装置。
②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水温,连续记录6次。
③把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在方格纸上描点并连成曲线。
实验记录:
时间/分 | 0 | 2 | 4 | 6 | 8 | 10 | 12 |
温度/°C | 98 | 32 | 23 | 19 | 17 | 16 | 15 |
绘制水温变化曲线图。
实验结论: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是先快后慢地下降。
2.热胀冷缩
1.下图这两支温度计里的液柱上升或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温度计中的液泡具有热胀冷缩的特点,当我们把温度计放在热水中,温度计中的液泡受热膨胀,液柱就会上升,放在冷水中,温度计中的液泡受冷收缩,液柱就会下降。
2.用酒精灯加热时,要按正确的方法操作!
3.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①打开灯帽,将灯帽竖放在灯旁。
②用点着的火柴从灯芯下端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
③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的外焰上加热。
④加热完成后,用灯帽自灯芯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然后取下灯帽再盖一次。
4.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作热胀冷缩。
5.绝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
6.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解释下列现象:
轮胎在夏天容易爆胎。
夏天温度高,轮胎内的气体受热膨胀,容易爆胎。
瘪了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能够复原。
把瘪了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乒乓球内气体受热膨胀,可使瘪的乒乓球重新鼓起来。
夏天架电线时,电线不能拉得太紧。
如果夏天架电线时拉得太紧,到了冬天电线遇冷收缩,就会绷断。
7.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有关?
温度计就是利用热胀冷缩最简单的例子。因为水银的膨胀系数比较大,变化较明显。人们就把水银或酒精,导入密封的玻璃管,用来测量温度。
铁路专家研究发现,钢轨温度每升降1℃,每1米钢轨就会伸缩0.0118毫米。所以,钢轨之间都预留了缝隙,中国铁路的铁轨接头之间的缝隙在18毫米之内。
人行道的地砖每块之间还留有空缝。
有的门在夏天很紧,开关不方便。
8.研究液体、气体、固体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
问题一:水在受热和遇冷时,体积会有什么变化? | ||
实验现象: | ||
放入热水中 | 放入冷水中 | |
玻璃管内液面上升 | 玻璃管内液面下降 | |
实验结论: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 |
问题二:空气在受热和遇冷时,体积会有什么变化? | ||
实验现象: | ||
放入热水中 | 放入冷水中 | |
气球鼓起来了 | 气球变瘪了 | |
实验结论:气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 |
问题三:铜球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会有什么变化? | ||
实验现象: | ||
加热铜球 | 冷却铜球 | |
铜球不能通过铁圈 | 铜球又能通过铁圈了 | |
实验结论:固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 |
3.水受热以后
1.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冰是固态,水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
冰、水、水蒸气的相同之处:无色、无味、透明 ……
冰、水、水蒸气的不同之处:冰有固定形状,不会流动,是固体;水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是液体;水蒸气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是气体。
2.冰受热后从固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融化。
3.冰融化前,温度持续上升。当温度达到0°C时,冰开始融化,并且在融化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一直是0°C。
4.冰是水的固体形态,我们称之为固态,水是液体形态,我们称之为液态。从固态冰变成液态水,需要的条件就是加热。
5.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C时,水会沸腾,并产生大量气泡。水沸腾时的温度叫作水的沸点。
6.满壶的水烧开后会产生哪些现象?为什么?
现象:水壶里的水变少了,产生了大量气泡;在壶盖和壶把手上有水珠形成。
原因:分别发生了沸腾和凝结。
7.画出冰融化的温度变化曲线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①冰融化前,温度是否持续上升?
冰融化前,温度持续上升。
②冰融化时的温度是多少°C?
冰融化时的温度是0°C。
③冰融化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冰融化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8.画出水沸腾前后的温度变化曲线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①水沸腾前,温度是否持续上升?
水沸腾前,温度持续上升。
②水沸腾时的温度是多少°C?
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C。
③水沸腾以后,停止加热前,温度是否继续上升?
水沸腾以后,停止加热前,温度不再继续上升。
④停止加热后,烧杯中水面的位置会有什么变化?
停止加热后,烧杯中水面的位置下降了。
4.水遇冷以后
1.露水一般什么时候出现?那时的气温在一天中是高还是低?
露水大多出现在温差较大的凌晨时分,这时候的气温在一天中比较低。
2.水蒸气遇冷后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凝结。
3.凝结的条件是遇冷。
4.水结冰时的温度是0摄氏度。
5.在水结冰的过程中,温度计的示数先是下降,然后不变,再下降。因为水的温度降到零摄氏度时开始结冰,结冰的过程中,水的温度一直保持在零摄氏度,一直到水完全结冰后,温度就会又开始下降。
6.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C时,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
7.观察并描述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C,水会沸腾,而当温度降低到0°C时,水会结冰。
8.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的现象。
盛冰的瓶子外壁有很多水珠。
盛冰的瓶子外壁有很多水珠,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瓶子外壁时,凝结成水珠,这是一种凝结现象。
屋檐下挂满冰凌。
屋檐下挂满冰凌,是因为融化的雪水在往下流的过程中遇冷凝固成冰凌。
①水缸里的水结冰后,水缸裂开。②瓶子里的水结冰后,瓶子鼓胀。③冬天水管易爆裂。
缸里的水结冰后水缸裂开,是因为冬天室外温度比较低,当达到零摄氏度时,水会结冰,体积膨胀,缸就会被撑破。瓶里的水结冰后、冬天水管容易爆裂,也是这样的道理。
冬天进入室内,镜片上出现小水珠。
冬天进入室内,镜片上出现小水珠,这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镜片时,会凝结成水珠。
水是在自然界中能以液态、气态、固态三种状态存在的物质。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且达到一定程度时,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9.研究水蒸气遇冷实验:
实验方法:
①用铝箔纸包住装有温水的烧杯口,在铝箔纸上开个小洞。
②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直到水沸腾。
③在铝箔纸洞口上方斜放一根温度较低的玻璃棒。
实验现象:
实验中,在玻璃棒上出现了流下来的水滴。
实验研讨:
从玻璃棒上流下来的水滴是怎样形成的呢?
水蒸气遇到了温度较低的玻璃棒的时候,就从气态变成了液态,就在玻璃棒上凝结成了水滴。
10.画出水结冰前后的温度变化曲线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水结冰时的温度是多少°C?
水结冰时的温度是0°C。
2.水结冰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水结冰的过程中温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一直维持在零度,直到全部结成冰之后才会继续随着环境温度降低而降低温度。
11.冰、水、水蒸气是如何相互变化的?在括号里填写变化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