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课文414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课文414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观赏葫芦,引人新课,初读正音,整体感知,图文对照,梳理因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二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
课题名称
第五单元14我要的是葫芦
难点名称
品读课文,深入地体会课文要表达的内涵。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课文内容浅显易懂。隐含的寓意学生一时难以领悟。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这篇课文寓意深远,让学生在朗读、想象中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在讨论交流中领悟故事说明的道理。
难点教学方法
1.教师讲解感悟。
2.反复阅读,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一、观赏葫芦,引人新课
1.出示葫芦图片或实物:板书“葫芦”,念好轻声。
2.了解葫芦自古以来的功用、葫芦文化。
(课件出示相关葫芦制品、葫芦工艺品图片。)
3.教师补充板书课题,学生读好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初步了解葫芦,感受人们对答葫芦的喜爱。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二、初读正音,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动笔圈圈本课生字,同桌合作互读,归类识字。
3.教师和学生合作读课文,相机正音,反馈评价。
随文识字:“藤”是后鼻音,借助插图,了解藤的特点,“葫芦藤”拓展生活中常见的丝瓜藤、南瓜藤等帮识记汉字。“哇、蚜、盯、慢”都是左形右声的生字,可以在初读中随文识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交流合作学习的习惯。
三、图文对照,梳理因果
1.学习第一自然段第一至三句。
(1)学习课文第一句: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
思考:句子中“一棵葫芦”和课题中的“葫芦”意思一样吗?
(2)结合观察第一幅插图,联系上下文,明白“一棵葫芦”是包含:葫芦藤、葫芦叶、葫芦花、小葫芦。
(3)感受葫芦的生长顺序,指导书写“棵”。
①思考:这棵葫芦长得怎么样呢?
动笔画出短语:(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
②用“△”标出一连串的动词。
③利用查字典,选义项的方式,理解“谢”在文中的意思,并指导书写“谢”。(教师相机板书:种了葫芦;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小花;挂了小葫芦。)
(4)指导朗读,规范学生语言。
①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
②借助以下关键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的种植经验,尝试有序表达。
出示词语:种了、长满了、开出了、花谢以后、挂了。
2.学习第一自然段第四至五句,感受种葫芦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
(1)指导有感情朗读句子: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体会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满意之情。
(2)关注种葫芦人的行为,抓住关键词“每天、看几次”,指导重音朗读,体会种葫芦人内心的喜爱与渴望。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导语:可是,没过几天,原本长得这么好的葫芦却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棵葫芦怎么了?
(2)自由读,同桌交流。
(3)比较发现,感受表达的生动。出示句子:
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都落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4)指导重音朗读,抓住“更、慢慢地、一个一个”,感受蚜虫、叶子、小葫芦王者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探究葫芦所代表的意思不同,帮助学生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通过学习“细长的葫芦藤”等短语,积累语言,初步感受课文把内容写得清楚、具体的方法。
小结
通过今天我们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他却置之不理,大家的好心劝告他也不听,后来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结果小葫芦都落光了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要联系地看问题。如果只顾结果,不考虑其他,有可能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共11页。
这是一份语文二年级上册14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共6页。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14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前解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前准备,课时安排,课时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