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汇总(B4纸张打印)
展开
化学方程式汇总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金属元素
、钠及其化合物
钠单质
1 常温下,钠在空气中被缓慢氧化 4Na + 0 2 == 2Na 2 O ( 白色固体 )
2、 加热或点燃下,钠与氧气反应
2Na + 0 2 二 点燃 =Na2Q ( 淡黄色固体 )
3、 钠投入水中 (现象:浮、熔、游、响、红 ) 2Na + 2H 20 == 2Na0H + 14 T
4、 钠投入盐酸或硫酸氢钠溶液 2Na + 2HCI == 2NaCl + H 2 ?
2Na + 2NaHS0 4 == 2Na 2SQ + H 2 ?
离子反应均为: 2Na + 2H + == 2Na + + H 2 ?
5、 钠投入硫酸铜溶液和氯化铁溶液 (钠无法从溶液中置换其它金属单质 ) 2Na + 2H 20 + CuS0 == Cu(0H ) 2 J + Naz SQ + H 2?
6Na + 6H 20 + 2FeCI 3 == 2Fe(0H) 3 J + 6NaCI + 3H 2?
6、 钠与熔融盐反应亠 (没有水时,钠可将某些盐中金属置换 ) 4Na + TiCI 4 =高温 =4NaCI + Ti
Na + KCI = 高温 =NaCI + K ?
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7、氧化钠和水反应
Na 2O + H 2 O == 2Na0H
8 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
Na 2O + CQ == Na 2 CO
9、 氧化钠和盐酸反应
Na 20 + 2HCI == 2NaCI + H 2 0
10、 过氧化钠和水反应 ****** 2Na 心 + 2H 20 == 4Na0H + Q ?
11 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 ****** 2Na 2Q + 2CO 2 == 2Na 2CO + 0 2
12、 过氧化钠和盐酸反应
2Na 2Q + 4HCI == 4NaCI + 2H 2 0 + 0 2 ?
13、 氧化钠受热可与氧气反应生成过氧化钠 2N&0 + 0 2 =加热 =2Na2Q
注:过氧化钠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时, 过氧化钠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水和二氧化碳既不 是
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
1、 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易溶于水,水溶液显碱性。
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可溶于水,水溶液显碱性 (碱性比同浓度碳酸钠弱 ) 。
2、 区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1) 加热固体, 如能产生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固体是碳酸氢钠。 碳酸钠稳定受热
不分解。
碳酸氢钠不稳定受热分解: 2NaHC0= 加热 =Naz CO + H 2 0 + CQ ?
(2) 向两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如滴加稀盐酸先无现象,后有气体生成的是碳酸钠溶液。
N@C0 + HCI == NaCI + NaHCO 3 ( 盐酸少时 )
NaHCO+ HCI == NaCI + H 2O + CQ ?(盐酸多时 ) 即碳酸钠与过量盐酸反应: NaCO +
2HCI== 2NaCI + H 20 + CQ ? 如滴加盐酸立即产生气体的溶液是碳酸氢钠溶液。
NaHCO+ HCI == NaCI + H 2O + CQ ?
(3) 向两溶液中滴加氯化钙或氯化钡。 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碳酸钠溶液
N@CO + BaCI 2 == BaC0 3 J + 2NaCI
NaCO + CaCI 2 == CaCQ J + 2NaCI
注:不能用氢氧化钡和氢氧化钙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3、 除杂
(1) 除去碳酸钠固体里的碳酸氢钠:加热法
(2) 除去碳酸钠溶液中的碳酸氢钠杂质: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NaHCO+ NaOH == Na z CO + H 2 0
(3) 除去碳酸氢钠溶液中的碳酸钠杂质:通入足量二氧化碳 NaCO + C0 2 + H 20 == 2NaHC0
但向饱和的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溶液会变浑浊。说明碳酸氢钠溶解度小于碳酸钠, 反应
为: NaCO + CO 2 + H 2O == 2NaHC0J
、铝及其化合物
两性: AI、 AI2Q、 AI ( 0H 3
含有铝元素的难溶于水的固体如 AI、 AI2Q、 AI ( 0H 3 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
1、 AI 与盐酸、氢氧化钠反应
2AI + 6HCI == 2AICI 3 + H 2?
2AI + 2NaOH + 2H 2O == 2NaAIO 2 + 3H 2 ?
2、 AbO 与盐酸、氢氧化钠反应
AI 2Q + 6HCI == 2AICI 3 + 3H 20
AI 2Q + 2NaOH == 2NaAIO 2 + H 2 O
1
! ! 梦想: AI +、 AIO 2
+ 3+
3、 AI(0H) 3 与盐酸、氢氧化钠反应 AI(OH) 3 + 3HCI == AICI 3 + 3H 20 AI(OH) 3 + NaOH == NaAIO ?+ 2H 2 O
注:氢氧化铝只溶于强酸强碱,但不溶于弱酸弱碱!
含铝元素的可溶于水的盐没有两性,如 AICI 3 只能与碱性溶液反应;而 NaAIQ 只能与酸性溶 液
反应。
4、 向 ACb 溶液中滴加 NaOH 溶液,先出现白色沉淀后沉淀溶解。 化学反应为: AICI 3 + 3NaOH == AI(OH) 3 J + 3NaCI
AI(OH) 3 + NaOH == NaAIO 2 + 2H 2O
离子反应为:
AI3+ + 3OH == AI(OH) 3 J ( 碱少量时, 1:3 )
AI(OH) 3 + OH - == AIO 2 + H 2 O
即 AI3+ + 4OH == AIO 2 + 2H 2。 (碱过量时, 1:4)
5、 向 ACb 溶液中滴加氨水,出现白色沉淀后沉淀不再溶解。
化学反应: AICI 3 + 3NH 3 ? HO == AI(OH) 3; + 3NH 4CI
离子反应: AI3+ + 3NH 3 ? HO == AI(OH) 3; + 3NH 4+
注:氢氧化铝沉淀只溶于强酸强碱,不溶于弱酸弱碱。
6、 向 NaAIQ 溶液中滴加盐酸,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沉淀溶解。
化学反应为: NaAIQ + HCI + H 2。 == AI(OH) 3; + NaCI
AI(OH) 3 + 3HCI == AICI 3 + 3H 2O
离子方程式为: AIO 2 + H + + H 2O == AI(OH) 3; ( 酸少量时 1:1 )
AI(OH) 3 + 3H == AI + 3H 2O
即 AIOJ + 4H + == AI 3+ + 2H 2O ( 酸过量时 1:4 )
7、 向 NaAIQ 溶液中通入 CO , 产生白色沉淀,后沉淀不再溶解。
化学反应为:
CO 少量时: 2NaAIQ + CO 2 + 3H 2O == 2AI(OH) 3; + Na 2CO
CO 过量时: NaAIQ + CO 2 + 2H 2 O == AI(OH) 3; + NaHCO
离子反应为:
CO 少量时: 2AIO 2 + CO 2 + 3H 2O == 2AI(OH) 3; + CO 32-
CO 过量时: AIO 2 + CO 2 + 2H 2 O == AI(OH) 3; + HCO:
注:氢氧化铝沉淀只溶于强酸强碱,不溶于弱酸弱碱。
8 AI 3+ 可与 OH 吉合生成氢氧化铝沉淀, AIO 2 可与 H*结合生成氢氧化铝沉淀。 但制取氢氧化 铝时,
只能用铝盐与氨水或偏铝酸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制得, 不能用强酸或强碱制取。也可用
铝盐与偏铝酸盐混合制取,如 AICI 3 溶液与 NaAIQ 溶液混合:
化学反应为: AICI 3 + 3NaAIO 2 + 6H 2 O = 4AI ( OH 3; + 3NaCI
离子反应为: AI3+ + 3AIO 2 + 6H 2O = 4AI ( OH 3;
三、铁及其化合物
单质铁
1、 铁在纯氧气中点燃,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3Fe + 2O 2 =点燃 =FesQ
2、 铁与水蒸气高温
3Fe + 4H 2 O 二高温 =Fe 3O + 2H 2
3、 铁与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时,只生成二价铁盐。
+ 2+ 木
Fe + 2H == Fe + H 2 T
铁与硝酸反应特殊,非金属部分讲解。
4、 铁与不活泼金属盐溶液反应。如湿法炼铜,
化学反应为: Fe + CuSO 4 == FeSO 4 + Cu
离子反应为: Fe + Cu 2+ == Fe 2+ + Cu
铁的氧化物
5、 氧化亚铁 ( FeO
黑色固体,二价铁不稳定,加热可生成四氧化三铁。
与盐酸反应: FeO + 2HCI == FeCI 2 + H 2O
离子反应为: FeO + 2H + == Fe 2+ + H 2O
6、 氧化铁( F^Q)
红棕色固体,俗称铁红,赤铁矿的主要成分,常用作油漆。
与盐酸反应: FeO + 6HCI == 2FeCI 3 + 3H 2O
离子反应为: Fe2 Q + 6H + == 2Fe 3+ + 3H 2O
7、 四氧化三铁 ( FaQ 可表示成 FeO ? F^Q)
黑色固体,俗称磁性氧化铁,磁铁矿的主要成分。其中既有二价铁,又有三价铁
与盐酸反应: F^Q + 8HCI == FeCI 2 + 2FeCI 3 + 4H ^O
离子反应为: FaQ + 8H + == Fe 2+ + 2Fe 3+ + 4H 2O
铁的氢氧化物
8、 氢氧化铁 ( Fe ( OH 3 )
难溶于水的红褐色沉淀,可由 化钠,将生成红褐色沉淀,
化学反应为 FeCL + 3NaOH == Fe
Fe3+盐溶液与强碱 OHS 应制得,如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 氢氧
( OH 3; + 3NaCI 离子反应为: Fe3+ + 3OH - == Fe ( OH 3; 可
与盐酸反应: Fe ( OH 3 + 3HCI == FeCI 3 + 3H 2O 离子反应为: Fe ( OH 3 + 3H == Fe + 3H 2O 9、 氢氧化亚铁 ( Fe ( OH 2 )
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二价铁不稳定,在空气中易被氧化成三价铁。
制取氢氧化亚铁可用二价铁盐溶液与强碱反应,如向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可观
察有白色絮状沉淀生成,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
生成白色絮状沉淀反应为: FeSO + 2NaOH == Fe ( OH 2; + 2NaCI 白色—灰绿色—红褐色反应
为:
**** 4Fe ( OH 2 + O 2 + 2H 2 O==4Fe( OH 3;
2
注:由于氢氧化亚铁十分容易被氧化,所以制取时应与氧气隔离 与盐酸反应: Fe (OH 2 + 2HCI
== FeCI 2 + 2H 2O 离子反应为: Fe (OH 2 + 2H + == Fe 2+ + 2H 2O
铁盐和亚铁盐
10、三价铁离子的检验 ( Fe 3+) -----用硫氰化钾溶液 ( KSCN 向 FeCb 的溶液中滴加 KSCNS 液,溶 液变成血红色。 FeCl 3 + 3KSCN == Fe ( SCN 3 + 3KCI 再加入足量铁粉,三价铁离子被还原成二价铁离子 化学反应为: 2FeCl 3 + Fe == 3FeCI 2
离子反应为: 2Fe3+ + Fe == 3Fe 2+
溶液血红色褪去。
11、 二价铁离子的检验 ( Fe?+ )
向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加 KSCN 溶液,无现象,再通入氯气,溶液出现血红色,证明溶液 有
二价铁离子存在。或加铁氰化钾 (&(Fe(CN ) 6 )溶液 ,若有蓝色沉淀则证明有二价铁。 化学反应 为: 2FeCl 2 + Cl 2 == 2FeCI 3
离子反应为: 2Fe 2+ + Cl 2 == 2Fe 3+
12、 在含有三价铁离子溶液中检验二价铁离子存在
加入高锰酸钾溶液或溴水,看溶液盐是否褪色,如褪色,说明有二价铁,如不褪色,说 明无
二价铁,因为二价铁有还原性,可与高锰酸钾或溴反应,而三价铁没有还原性。
非金属元素 四、硅及其化合物
1、 常温下硅不活泼,但可与氧气、氢氟酸、氢氧化钠等反应。 Si + O 2 =加热 =SiO 2
Si + 4HF == SiF 4 T + 2 甩 T
Si + 2NaOH + H 2 O == Na zSQ + 2H 2 T
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气的单质,常见的 AI 和 Si
2、 硅单质的制取
制取粗硅: SiO 2 + 2C = 高温 = Si + 2CO T
硅的提纯: Si + 2CI 2 二加热 =SiCI 4 SiCI 4 + 2H 2 =高温 =Si + 4HCI
硅单质的用途:可做半导体,电脑芯片、太阳能电池板等。
3、 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不用玻璃塞,而用橡胶塞,原因 SiO 2 + 2NaOH == Na zSiOs + H 2 O
4、 雕刻玻璃用氢氟酸
SiO 2 + 4HF == SiF 4 + 2H 2O
5、 证明酸性强弱 HCI > H 2CO> H 2SQ 3 利用强酸制取弱酸原理
用盐酸制取 CO CaCO 3 + 2HCI == CaCI 2 + H 2O + CO 2 1
再用 CO 制 9 取硅酸 Na2 SiO 3 + CO 2 (少) + H 2O == H 2SQ 3 J + Naz CO
NaSiO s + 2CO 2 (多) + 2H 2 O == H 2SQ 3 J + 2NaHCO
6、 SiO 2 的用途:制光导纤维
五、氯及其化合物
1、 氯气与单质反应
产生黄色火焰,并有白烟 2Na + CI 2 = 点 = 2NaCI
燃烧产生棕黄 (褐) 色的烟 2Fe + 3CI 2 =点=2FeCI 3 燃烧产生棕黄色的烟 Cu + CI 2 =点=CuCl 2
燃烧产生苍白色火焰,并有白雾 H2 + CI 2 =点=2HCI
2、 氯气与水反应: CI2 + H 2O ? HCI + HCIO
HCIO 有漂白性、强氧化性,不稳定性
光昭 木
2HCIO = 光昭 二 2HCI + O 2 ?
新制氯水因含有 HCIO 而有漂白性。而久置的氯水和干燥的氯气不具有漂白性。
3、 氯气与强碱溶液反应
(1) 制取漂白液 CI 2 + 2NaOH == NaCI + NaCIO + H 刃
漂白液主要成分 NaCI、 NaCIO _
有效成分 NaCIO
( 2 ) 制取漂白粉 2CI 2 + 2Ca(OH) 2 == CaCI 2 + Ca ( CIO) 2 + 2H 2O
漂白粉主要成分 CaCb、 Ca (CIO ) 2
有效成分 Ca( CIO ) 2
3) 漂白原理 Ca (CIO ) 2 + CO 2(少) + H 2O == CaCO J+ 2HCIO 失效: 2HCIO = 光昭 =2HCI + O 2 ?
4、 卤素单质间转化
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氯水,再加 CCI 4 ,溶液分层,且下层显橙红色。 说明原溶液有 Br- ,反应
为: 2Br - + Cl 2===B D + 2CI -
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氯水,再加 CCI4 ,溶液分层,且下层显紫红色。 说明原溶液有 I- ,反应为:
2I - + CI 2 ===I 2 + 2CI -
注: F2 不能从溶液中置换其它非金属单质。 ( F2 + H 2O===2HF+O
5、 实验室制取氯气
(1) 原理: MnO+ 4HCI= 加热 =MnCI 2 + Cl 2? + 2H 2O ⑵ 注意: *除去 CI2 中的 HCI: 用饱和食盐水
* 除去 CI2 中的"O:浓硫酸
* 尾气处理: NaOH 溶液
( 3)其它制取:强氧化剂 ( KMnO KCIQ 等)与浓盐酸,无需加热。
六、硫及其化合物
1、单质硫
与 Q 反应只生成 SO , 不能直接生成 SO。
与 H 反应生成 HS。
与变价金属反应只生成低价化合物。
如 Fe+S=" 热 =FeS 2Cu+S= 加热 =CuS
2、 二氧化硫(重点)
( 1)酸性:
3
SO 可使含酚酞的 NaOH 溶液褪色:
SO2 少量: SO+ 2NaOH===NNSO+HO
SO 过量: SO + NaOH ===NaHSO
注: SO、 CO 通入 CaCl 2、 BaCl 2 溶液无沉淀生成。
(2) 强还原性
SO2 可使氯水、溴水、碘水等褪色
SO2 + Cl 2 + 2H 2O ==H 2SC4 + 2HCI
SO2 可使酸性高猛酸钾溶液褪色
5SO 2 + 2MnO 「+ 2H 2。 === 5SC - + 2Mn 2+ + 4H +
注:检验 NO 通入 Q 收集 NO: 不能排空气,只能排水法。
3、 NQ 红棕色气体,氮的氧化物可形成酸雨及光化学烟雾。 与水反应: 3NO + H ?O== 2HNQ+ NO
注:收集 NO: 不能排水,只能向上排空气。
4、 NH
( 1) 与水反应: NH + H 2 O ===NH ? H 2O ====NH + OH - 注:氨气极易溶于水。( 1:700 ) 检验 NH: 将气体通过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或 PH 试纸), 如试纸变蓝,则证明是氨 气。(高中唯 ------------------------- 个碱性气体)
(2) 与酸反应
与盐酸: HCI + NH 3 == NH 4CI (白烟)
检验氨气:将蘸有浓盐酸(或浓硝酸)的玻璃棒靠近气体,若 产生白烟,则证明是氨气。
与硫酸: 2NH + H 2SO == (NH) 2 SO
不能用浓硫酸干燥氨气,只能用碱性干燥剂,如碱石灰。
(3) 还原性,与氧化剂反应
与氧化铜: 2NH + 3CuO 二加热 =3Cu + N 2 + 3H 2O
与氯气: 8NH + 3CI 2 === N 2 + 6NH 4CI (氨气过量会产生白烟)
(4) 实验室制取氨气
原理: 2NHCI + Ca (OH 2 = 加" 热=CaCI 2 + 2NHa T + 2H 2O 注意:干燥氨气:碱石灰 收集氨气:向下排空气法 尾气处理:一定要防倒吸。
其它方法:加热浓氨水,或将浓氨水滴加到碱石灰上。
5、 硝酸
( 1) 与金属单质
Cu + 4HNO (浓) ===Cu ( NQ) _2 + 2NO 2 T + 2H_ 2。 3Cu + 8HNO (稀) ===3Cu (NO) 2 + 2NO 2 T + 4H 2O
(2) 与非金属单质 「-
C + 4HNO (浓) ===CQ + 4NO 2 + 2H 2O
(3) 与还原性微粒( Fe1 2 3 4 +、《、 SO2-等
(3) 弱氧化性
SO 2 通入氢硫酸溶液中,产生淡黄色沉淀
SO 2 + 2H 2S === 3S J + 2H 2O
⑷漂白性
SO 2 可使品红溶液、纸张、草帽辫等暂时性褪色,加热后又恢复原来颜色。不能用来漂白食 品。
(5)制取 SO: Na 2SQ + H 2SQ (浓) ===Na 2SQ + SO 2 T + H 2 O
3 三氧化硫
标况下, SO 为固体。
酸性氧化物的通性。硫的氧化物可形成酸雨。
4 浓硫酸
( 1)吸水性:可作干燥剂,但不干燥碱性气体( NH) 、还原性气体( "S、 HI) (2) 脱水剂:可使有机物脱水碳化。
蔗糖加入浓硫酸,蔗糖变黑(浓硫酸脱水性),膨胀(浓硫酸强氧化性)
(3)强氧化性:常温下,铁铝遇浓硫酸、浓硝酸会钝化。
①与金属单质
Cu + 2H ? SQ (浓) 二加热 =CuSO + SO 2 T + 2HQ
注:当 Cu 过量,随反应进行,浓硫酸变成稀硫酸反应停止。
②与非金属单质
C + 2H 2SO (浓) 二加热 =CO T + 2SQ T + 2H 2O
S + 2H 2SQ (浓) 二 加热 =3SQ T + 2H 2O
③与还原性物质反应 HS HI 等
4
七、氮及其化合物
1、 氮气:氮的固定指将游离态的氮转化成化合态
与 Q 反应:高温 放电 N2 + O 2 =放电 =2NO (不可能生成 NO)
工业合成氨: N + 3H 2 ? 2NH 3 (可逆反应 )
2、 NO 无色气体
与空气立即变成红棕色: 2NO + Q ==2NQ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