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课时检测3地球的圈层结构含解析鲁教版 试卷 0 次下载
- 高中地理课时检测4判别地理方向含解析鲁教版 试卷 0 次下载
- 高中地理课时检测6水圈与水循环含解析鲁教版 试卷 0 次下载
- 高中地理课时检测7生物圈与植被含解析鲁教版 试卷 0 次下载
- 高中地理课时检测8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含解析鲁教版 试卷 0 次下载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课时训练
展开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下图是某登山队某年7月从拉萨到珠穆朗玛峰峰顶的路线,据此回答1、2题。
1.登山队在全程登山途中处在大气层的 ( )
A.电离层 B.平流层 C.对流层 D.高层大气
2.拉萨海拔约3600米,7月份平均气温为16℃,7月份峰顶(珠峰最高点)的气温大约是 ( )
A.-30℃ B.-46℃ C.16℃ D.-15℃
【解析】1选C,2选D。第1题,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8 848.86米,对流层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千米,极地平均为8~9千米。珠峰位于中低纬度地区,所以没有超出对流层的高度。第2题,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8 848.86米,拉萨海拔约3 600米,两地相差5 250米左右,海拔每上升100m,气温约下降0.6℃,拉萨7月份平均气温为16℃,珠峰峰顶的气温约为16℃-0.6×5 250÷100=-15.5℃。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下图所示实验:做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15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甲箱比底部没有放土的乙箱气温高了3 ℃。据此回答3、4题。
3.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4.甲箱气温比乙箱气温高的原因是 (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削弱作用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解析】3选D,4选B。第3题,本实验利用土层模拟地面,通过实验发现有土层的玻璃箱气温较高,原因是土层吸收太阳辐射较多,地面辐射较强,这表明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第4题,甲箱底部放一层土,乙箱底部不放土,两箱下垫面性质不同,甲箱地面辐射强于乙箱,因此甲箱气温高于乙箱;实验中的日光是一样的;两箱中空气是一样的;两箱大气辐射强弱的差异是箱中气温变化的结果,而不是气温变化的原因。
熏烟驱霜是指晚霜来前点火生烟,以减轻晚霜冻害,如左图所示,右图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熏烟能够减轻霜冻的原因是 ( )
A.削弱大气逆辐射 B.削弱太阳辐射
C.增强大气逆辐射 D.增强地面辐射
6.右图中反映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 )
A.①→②→③ B.①→④→②
C.②→③→④ D.③→④→②
【解析】5选C,6选 B。第5题,熏烟能够增加大气中的烟尘,增加大气逆辐射,防止霜冻。第6题,太阳辐射①到达大气上界,④被地面吸收,地面辐射②被大气吸收而增温,大气逆辐射③起到保温作用。因此传递过程是①→④→②。
我国北方某地新建一小型水库,在03:00和15:00两个时刻测得水库及其东西两侧气温分布(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7、8题。
7.水库及其周围地区15时的气温高于3时,是因为 ( )
A.大气逆辐射夜晚大于白天
B.下垫面仅能在白天吸收太阳辐射
C.夜晚下垫面向大气输送热量
D.大气辐射向宇宙空间释放热量
8.水库及其周围地区的空气运动状况是 ( )
A.白天,水库中部盛行上升气流
B.夜晚,水库中部盛行下沉气流
C.白天,近地面空气由水库向四周扩散
D.夜晚,高空空气由四周向水库汇集
【解析】7选B,8选C。第7题,水库及其周围地区15时的气温高于3时,主要是因为白天下垫面接收太阳辐射的热量,地面辐射又向大气输送热量,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的热量,气温升高;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部分,它们是始终存在的,而且白天气温高,辐射更强。第8题,水库与周围地区的热容量不同,白天水库升温慢,近地面气温较低,气流下沉,近地面空气由水库向周围地区扩散;夜晚水库降温慢,近地面气温较高,气流上升,近地面空气由周围地区向水库汇集,高空空气由水库向周围地区扩散。
下图为某市近地面某日的气温水平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造成图中气温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有 ( )
①市区人口集中 ②郊区工业发达
③市区建筑物密集 ④郊区汽车数量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0.图中的气温分布差异会导致 ( )
A.市区空气上升,降水减少
B.市区空气下沉,云雾增多
C.高空空气由郊区流向市区
D.近地面空气由郊区流向市区
【解析】9选B,10选D。第9题,图示市区较郊区气温高,故判断为城市热岛效应,其形成原因为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建筑物密集,排放大量废热而形成热岛。第10题,市区气温高,故空气上升,则降水量增加,而郊区形成下沉气流;近地面的水平气流由郊区流向市区;而高空气流由市区流向郊区。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0分)
(1)图中甲地的箭头表示甲地空气运动及受力状况,各箭头分别表示:
A ,B ,
C ,D 。
(2)该图分布在 (填“南”或“北”)半球,判断依据为 。
(3)画出图中乙地的风向。
(4)甲、乙两地风力较大的是 ,原因是什么?
【解析】第(1)题,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且指向低压,A应该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气压中心是高压;B与等压线斜交且指向低压,应该是风向;C与B(风向)垂直,是地转偏向力;D与B(风向)相反,是摩擦力。第(2)题,图中风向(B)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A)左偏,说明风向是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左偏转,属于南半球。第(3)题,画图方法: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且指向低压);然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所指的方向,根据偏转规律画出风向(南半球向左偏),风向应与等压线斜交。第(4)题,根据等压线的疏密状况判断风力大小,甲地和乙地等压线相比较,乙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答案:(1)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2)南 风向沿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左偏
(3)略。
(4)乙 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方法技巧】在等压线图上画风向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上,画出等压线在拟求风向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不一定是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顺着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若为高空,则偏转90°),画出实线箭头,箭头所指即为经过该点的近地面风向。如图所示(北半球):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害等几个方面。结合下图,完成12、13题。
12.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
A.减弱了地面辐射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13.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解析】12选A,13选C。第12题,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作用。第13题,果树下进行地膜覆盖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光合效率,可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产品质量。
(2021年福建适应性测试)云贵高原某石灰岩洞穴(下图)为一著名景点。当洞内气温高于洞外时,洞内外空气交换活跃,洞内CO2浓度降低,导致碳酸钙沉积;当洞内气温低于洞外时,洞内外空气交换受到抑制,洞内CO2浓度升高,溶蚀作用加强。据此完成14~16题。
14.自然状态下,该洞穴溶蚀作用最明显的季节是 (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5.下图中箭头示意空气流动的方向和范围,能反映4月晴天洞内外空气交换状况的是 ( )
16.国庆黄金周期间,该景点营业时间为8:00-18:00,洞穴内CO2浓度最低的时段为 ( )
A.7:00-8:00 B.13:00-14:00
C.18:00-19:00 D.23:00-24:00
【解析】14选B,15选C,16选A。第14题,结合材料,当洞内气温低于洞外时,溶蚀作用加强,因此溶蚀作用最明显的季节是洞内气温明显低于洞外时。夏季洞外地表升温快,气温高,而洞内接受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洞内外温差明显,因此溶蚀作用最明显的季节是夏季。第15题,4月份晴天洞内外气温受昼夜影响大,白天洞内气温低,洞内气温低于洞外,洞内外空气交换受到抑制,空气流动的范围小,洞内气流下沉,从洞口底部流出,故排除A、B项;夜晚洞内气温高于洞外,洞内外空气交换活跃,空气流动的范围大,排除D项,洞内气温高,气流上升,从洞口顶部流出,外部气温低,气流下沉,从洞口底部流入。第16题,结合材料“当洞内气温高于洞外时,洞内外空气交换活跃,洞内CO2浓度降低”,故一天中夜晚洞内气温高于洞外,故洞穴内CO2浓度最低的时段为一天中的日出前后。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 矿物能源的大量使用,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提高;开发利用新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下面图甲和图乙反映的是开发利用新能源的两种途径。
(1)冬季晴天时,在未采用任何取暖设备的条件下,图甲所示“阳光居室”室内的最高温度可达22 ℃。请分析“阳光居室”是如何达到这一保温效果的。
(2)开发利用新能源,能够减缓全球变暖。请根据“温室效应”的原理,解释其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可知,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阳光居室”的玻璃到达室内地面,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而增温,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室内大气,地面长波辐射不能穿透玻璃而被反射回地面,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居室内,使室内温度升高,起到保温作用;同时,封闭的空间也隔绝了室内外热量的交换,减少了室内热量的散失,加强了保温效果。第(2)题,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主要通过大气中的CO2等温室气体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同时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开发利用新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那么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也会减少,气温升高减缓;大气逆辐射会变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使气温增高趋势减缓,所以开发利用新能源,能够减缓全球变暖。
答案:(1)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阳光居室”的玻璃到达室内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室内大气,地面长波辐射不能穿透玻璃而被反射回地面,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居室内。同时,封闭的空间也隔绝了室内外热量的交换,加强了保温效果。
(2)开发利用新能源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也会减少,大气逆辐射会变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使气温增高趋势减缓。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一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一课时练习,共11页。
2020-2021学年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课时作业,共5页。
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精品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精品课后练习题,文件包含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同步练习-备课优选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原卷版docx、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同步练习-备课优选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