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一节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一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分层作业鲁教版必修第一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846797/0-16952635541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一节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一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分层作业鲁教版必修第一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846797/0-169526355413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一节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一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分层作业鲁教版必修第一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846797/0-169526355414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分层作业(28分)
-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单元活动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分层作业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单元测评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一节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二课时大气的运动分层作业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三节生物圈与植被分层作业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二节水圈与水循环第一课时水圈的组成海水的性质及作用分层作业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试卷 0 次下载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一课时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一课时练习,共11页。
第1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分层作业必备知识基础练A级 [2023常熟中学期末]地球大气又称“氮氧大气”,下表是地球大气圈25千米以下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表。据此回答1~2题。气体成分体积分数质量分数氮78.08%75.52%氧20.94%23.15%氩0.93%1.28%二氧化碳0.03%(变动)0.05%1. 地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主要存在于( )A. 平流层,吸收太阳紫外线 B. 对流层,吸收地面长波辐射C. 对流层,吸收太阳短波辐射 D. 平流层,吸收地面长波辐射2. 目前,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主要因素有( )①植树造林②大量燃烧化石燃料③新能源公交车逐渐普及④森林、草原开垦成农田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2023江苏学业考试]2022年7月27日12时12分,我国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力箭一号”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3. 表示平流层的序号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4. “力箭一号”火箭从发射至进入③层前,经历的大气温度变化情况是( )A. 一直上升 B. 一直下降 C. 先上升,后下降 D. 先下降,后上升[2023徐州期末]秋冬时节,人们经常发现早上有雾的时候,往往昼夜温差较大,当天多半是晴天,因此有“十雾九晴”的说法。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回答5~6题。5. 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6. 晴天昼夜温差大的原因之一是( )A. 白天①较强 B. 白天②较弱 C. 夜晚③较强 D. 夜晚④较弱[2023泰州期中]下图为安徽黄山附近某蔬菜大棚的照片,棚顶为黑色的尼龙网。据此回答 7~8题。7. 夏季,黄山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而不是我们常见的白色透明的塑料薄膜或者是玻璃大棚,这样做的目的是( )A. 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温度B. 阻止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C. 增强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D. 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8. 我国北方的蔬菜大棚的棚顶一般都是用玻璃或塑料薄膜,这主要是为了( )A. 提高及控制棚内温度 B. 增加棚内水分C. 提高棚内CO2浓度 D. 增加棚内光照[2023山东枣庄第三中学期中]千百万年来地球平均温度变化很小,表明整个地—气系统处于热平衡,这些能量储存在地—气系统的各个环节中。下图是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层后辐射相对量的平衡分配模式。据此回答9~10题。9. 被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相对量是( )A. 26% B. 42% C. 51% D. 67%10. 随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多,下列环节的辐射相对量会减少的是( )A. 地面吸收太阳直接辐射 B. 地面吸收大气散射辐射C. 云和大气释放散射辐射 D. 云和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关键能力提升练B级 [2023南通期末]下图为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部分图。据此回答11~12题。11. 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图示该层大气气温垂直分布状况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12. 影响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 )A. 臭氧 B. 二氧化碳 C. 海拔 D. 人类活动[2023泰州期末]下图是某杂志刊登的北半球中纬度某地的景观图,杂志上写着“簇拥在半山腰间的朵朵白云,像凝固了一样,经久不散”,实际上是烟柱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而转为水平方向向四周扩散。据此回答13~14题。13. 此时天气最可能是( )A. 晴朗大风 B. 晴朗无风 C. 阴雨大风 D. 阴雨无风14. 下列四图最可能正确表示图示区域此时气温垂直变化状况的是( )A. B. C. D. [2023南通期末]地面有效辐射(地面向上的长波辐射与大气向下的长波逆辐射之差)表示地面净损失的长波辐射,其值越大,地面损失的热量越多。通常情况下,地面温度高于大气温度,地面有效辐射为正值。如图为一科研小组利用设备记录的某地夏、冬季节某日晴天两种不同下垫面地面有效辐射日变化情况图,a、b代表沙漠或绿洲地区。据此回答15~17题。15.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图1为夏季晴天绿洲和沙漠有效辐射日变化图,且a线代表绿洲B. 图2为冬季晴天绿洲和沙漠有效辐射日变化图,且a线代表绿洲C. 图1为夏季晴天绿洲和沙漠有效辐射日变化图,且b线代表绿洲D. 图2为夏季晴天绿洲和沙漠有效辐射日变化图,且b线代表绿洲16. 图1中8时( )A. 沙漠区大气层结构稳定 B. 沙漠区大气对流运动旺盛C. 绿洲区大气层结构稳定 D. 绿洲区大气对流运动旺盛17. 若某地某一天地面有效辐射出现负值,则该地当天可能( )①出现强逆温天气②空气洁净度高③空气湿度大④夜间晴朗风大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2023镇江期中]熏烟驱霜是指霜冻来临前点火生烟,以减轻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烟雾的成分有二氧化碳、碳粒、少量水蒸气等。图1为熏烟驱霜图,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回答18~19题。图1图218. 熏烟能够减轻霜冻的原因有( )①燃烧柴草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水蒸气增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能力增强,气温升高②气温升高,大气逆辐射增强,返还近地面的热量增多,保温作用好③燃烧产生的碳粒等烟尘物质充当凝结核促进水汽凝结,水汽凝结会释放热量④柴草在燃烧过程中散发部分热量⑤烟雾增强反射,削弱太阳辐射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⑤19. 图2中能正确表示大气受热过程的顺序为(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⑤→③ C. ①→②→④→⑤ D. ②→③→④→⑤20. [2023淮安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太阳通过太阳辐射将热量传递至地球。一部分太阳辐射被地球表面反射,还有一部分被地面吸收,形成地面长波辐射,导致近地面大气升温。地面辐射一部分辐射到大气层,另一部分穿过大气层进入宇宙空间。大气也会产生辐射,大气辐射的一部分辐射地表,形成大气逆辐射,另一部分散射到宇宙空间。材料二 辐射表是测量各种辐射的工具,测量不同的辐射可以选择不同的传感器和安装方式。下图为南通某校地理社团研究大气受热过程所采用的辐射表及安装示意图,其中①②测量短波辐射,③④测量长波辐射。该地理社团连续数月在校园内不同位置测量近地面气温,发现结果差异较大。(1) 写出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测量的辐射类型。(2) 写出与近地面气温直接关联的传感器序号,并简述影响其测量数值高低的因素。(3) 某日雪后天晴,气温下降,试描述图示传感器序号测得各辐射表的辐射量变化情况并说明理由。 第1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分层作业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1. 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主要存在于对流层,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故选B。2. D[解析]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升高,主要与人类活动有关。植树造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浓度降低,①错误。植被的减少会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而且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会释放二氧化碳,从而使二氧化碳浓度升高,②④正确。新能源公交车逐渐普及,会减少尾气的排放和化石燃料的使用,不会使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升高,③错误。故选D。3. B[解析]平流层顶部距离地面大约50千米,厚度约40千米。结合图可知,②表示平流层。故选B。4. D[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①为对流层,②为平流层,③④为高层大气。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故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力箭一号”火箭从发射至进入③层前先后经过对流层和平流层,所以其经历的大气温度变化情况是先下降,后上升。故选D。5. C[解析]根据图中箭头的指向和位置判断,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大气反射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能力弱,但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强,因此近地面大气主要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故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即图中③。故选C。6. D[解析]晴天白天时,空中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弱,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②)多,则近地面大气获得的地面辐射(③)多,气温高;晴天夜晚时,空中云量少,大气逆辐射(④)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地面和近地面大气损失的能量多且快,气温低,因此昼夜温差大。故选D。7. D[解析]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可以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升温幅度减小,可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从而减少高温和强光灼伤。故选D。8. A[解析]我国北方用塑料薄膜或者玻璃做蔬菜大棚棚顶,主要是因为我国北方冬季温度较低,用玻璃或塑料薄膜可隔绝冷空气,并利用温室效应原理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及控制棚内温度,以达到蔬菜生长的温度要求,A正确。我国北方较冷,大棚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温度,不是增加水分和提高CO2浓度,B、C错误。玻璃或塑料薄膜可透过光照,棚内外光照差别不大,D错误。故选A。9. B[解析]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层后遭到多种形式的削弱,使最终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从图中可知,直接被云和大气吸收的占20%,被云和气溶胶反射的占16%,被云和大气散射后无法到达地面的占6%,合计42%,B正确。特别注意,被云和大气散射的太阳辐射相对量较多,但从图中看,25%是散射到地面后被地面吸收,这部分相对量其实并没有被大气削弱。故选B。10. A[解析]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多,大气削弱作用增强,直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地面吸收的太阳直接辐射量减少,A正确;云和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增多,云和大气释放的散射辐射也增多,地面吸收大气散射辐射也会增多,B、C、D错误。故选A。B级 关键能力提升练11. A[解析]根据图示纵坐标中该大气层的高度可判断,该大气层为平流层,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符合条件的只有①②;由于臭氧存在于平流层的中上部,从而使平流层大气温度先缓慢上升,后快速上升,①曲线符合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状况。故选A。12. A[解析]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主要是因为该层20~40千米高度臭氧含量较高,能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平流层温度升高。故选A。13. B[解析]图片中阳光充足,山岚明亮,可判断此时为晴朗、无风的天气,B正确。故选B。14. C[解析]图片中烟柱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而转为水平方向向四周扩散,说明出现了逆温现象,四幅图中只有C图能够正确表示逆温。故选C。15. C[解析]从图中坐标轴数值可以看出,图1地面有效辐射数值整体较大,夏季太阳辐射强,地面获得的热量多,地面有效辐射大,可判断图1为当地的夏季,图2为冬季,D错误。两图中a线数值较b线高,沙漠的温度高,地面有效辐射量大,判断a线代表沙漠,b线代表绿洲,A、B错误。故选C。16. C[解析]图1中8时虚线(即绿洲区)地面有效辐射值为0,根据材料可知,该数值表明地面温度与大气温度相等,不会发生对流运动,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大气层结构稳定,C正确,D错误;8时实线(即沙漠区)地面有效辐射为正值,表明地面温度高于大气温度,但为一天中最低值,会发生对流运动但并不是最旺盛,A、B错误。故选C。17. 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地面有效辐射为负值表明地面温度低于大气温度,大气逆辐射强于地面辐射,从而出现强逆温天气,①正确;出现逆温现象时,大气较为稳定,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②错误;空气湿度大时会形成云层,云层会加强大气逆辐射,③正确;夜间晴朗天气云层薄,大气逆辐射弱,④错误。故选B。18. 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燃烧柴草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水蒸气增加,增强了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提高大气温度,①正确;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增加,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增强了对地面的保温作用,②正确;燃烧产生的碳粒等烟尘物质充当凝结核促进水汽凝结,水汽凝结会释放热量,提高温度,③正确;柴草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热量,提高温度,减轻霜冻,④正确;烟雾增强反射,削弱太阳辐射会导致气温降低,因此不是减轻霜冻的原因,⑤错误。故选A。19. C[解析]读图可知,①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⑤为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为:太阳辐射(①)为短波辐射,穿过大气层时,大部分照射到地面(②),被地面吸收和反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后,地面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④)向外释放能量,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量后(⑤),大气增温。故在大气的受热过程中,正确顺序为①→②→④→⑤。故选C。20. (1) 太阳辐射、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2) ④ 天气状况、地面性质、太阳高度。(3) ①②增强,③④减弱。理由:雪后天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地面积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减弱;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减弱。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二课时一课一练,共12页。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2课时当堂检测题,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中表示的是,关于该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湖陆风转变的根本原因是,下图中环流形式不 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1课时一课一练,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关于对流层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尤斯塔斯跳出时的高度处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