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测评含解析鲁教版选择性
展开第二单元测评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读图,完成1~3题。
1.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 B.等高线基本平行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2.梯田的修筑,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
A.形态 B.土壤类型
C.坡向 D.物质组成
3.梯田在保持水土中的作用是( )
A.拦蓄泥沙
B.减少降水对土壤的直接冲刷
C.降低坡面径流的流速,降低坡面径流对坡面的冲刷
D.土地平整,便于耕作
解析第1题,梯田的修筑使土地变得平整,所以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等高线基本平行,这样才能达到平整土地的目的。第2、3题,梯田的修筑,在小范围内改变了山坡的形态,可以降低坡面径流的流速,降低坡面径流对坡面的冲刷。
答案1.B 2.A 3.C
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4~5题。
4.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地表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
解析第4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植树种草可以促进植被对雨水的吸收和蓄纳,减少地表径流,同时减少雨水、径流对土壤的冲刷,更好地保护和固定土壤,①②对,故选A项。第5题,“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体现的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明地理环境中的植被、水文、土壤、地形等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C项对。
答案4.A 5.C
近几年来,黄河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合下图完成6~8题。
6.为解决当地生态问题,在①②③④四处所采取的措施最合理的是( )
A.①处种草护坡 B.②处打坝建库
C.③处平整土地 D.④处修筑梯田
7.淤地坝具有拦泥、蓄水、防洪、淤地、增产、增收等综合功能。淤地坝应建在(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8.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平整土地”可以减少( )
A.地下径流 B.地表径流
C.径流下渗 D.水分蒸发
解析第6题,根据①②③④四处的位置可知,①处较平坦,可以平整土地;②处是陡坡,应种草护坡;③处为沟谷,应打坝建库;④处坡度较缓,可以修筑梯田。第7题,淤地坝一般建在沟谷地带(③处)。第8题,平整土地,使坡度变小,有利于减少地表径流。
答案6.D 7.C 8.B
黄土沟谷特征点是对黄土沟谷的发育以及沟谷形态起重要控制作用的核心点位,黄土沟谷特征点的基本类型见下图。径流源点(也称沟谷源点)是产生径流过程的起点,即形态上沟谷的起始点;沟谷节点是在沟谷体系中,沟谷之间在空间上形成的交汇点;裂点是溯源侵蚀作用下沟道坡度突变的部位;沟谷中点是某个沟谷段的几何中点;局部侵蚀基准点(也称流域出口点)为流域的出水口,控制整个水系的发育。为了治理流域内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地区逐步推广建设淤地坝(指在水土流失地区各级沟道中,以拦泥淤地为目的而修建的坝工建筑物,其拦泥淤成的地叫坝地)。据此完成9~11题。
9.河流下蚀作用最强的点是( )
A.径流源点 B.沟谷节点
C.局部侵蚀基准点 D.裂点
10.关于图示区域地貌特点及其成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山地众多—地壳隆起
B.平原广布—流水沉积
C.沟壑纵横—流水侵蚀
D.丘陵连绵—风力沉积
11.淤地坝最适宜建在( )
A.径流源点 B.沟谷节点
C.局部侵蚀基准点 D.裂点
解析第9题,从材料信息“裂点是溯源侵蚀作用下沟道坡度突变的部位”,即可判断裂点处沟道坡度变化较大,河流下蚀作用最强。故选D项。第10题,图示区域位于黄土高原地区,从图中可获知该地地貌特点为沟壑纵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的地貌与该地的流水侵蚀作用密切相关,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土高原地形以高原为主,地表千沟万壑,无众多的山地、平原和丘陵,故A、B、D三项错误。第11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局部侵蚀基准点(也称流域出口点)为流域的出水口,在该地建坝可以控制整个沟谷的水和沙,故其是修建淤地坝的最佳地点。故选C项。
答案9.D 10.C 11.C
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是鲁尔区独特的开发模式,鲁尔区的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位于杜伊斯堡,原为著名的蒂森钢铁公司所在地,是一个集采煤、炼焦、钢铁于一身的大型工业基地,该基地于1985年停产。现在被改造为一个以煤—铁工业景观为背景的大型景观公园(如图)。鲁尔区“兴盛—衰落—重新崛起”的发展过程对我国国企改革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读图,完成12~14题。
12.下列属于该地区吸引新兴企业来此落户的措施有 ( )
①提高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②提供政策、资金和技术扶持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④减小每个钢铁企业的规模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3.关于鲁尔区为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而采取的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改造煤炭、化学工业,降低能源消耗
B.大规模扩大钢铁、煤炭两大工业部门厂矿企业的生产规模
C.搬迁原有的传统工业,兴建高技术产业
D.新建或迁入电子、汽车和石油化工等工业企业
14.图示反映该区的整治措施是( )
A.重视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B.对传统工业企业实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和整顿
C.重视环境保护,加强环境管理
D.在产业布局上采取平衡战略
解析第12题,为了使鲁尔区经济结构多元化,政府积极改善鲁尔区的投资环境,包括政策扶持、改善交通等。第13题,新建或迁入电子、汽车和石油化工等工业企业可以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第14题,在工厂遗址上建景观公园,吸引游人前来参观游览,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说明该区重视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答案12.C 13.D 14.A
下图为德国煤炭巨头鲁尔集团将某煤矿地下采空区改造成抽水蓄能设施的示意图。该煤矿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被用作储能设施的废弃煤矿。据此完成15~16题。
15.图示抽水蓄能站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矿产开采效率 B.恢复地表生态环境
C.促进矿产开发利用 D.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6.我国西北矿区如果借鉴该模式,则需要( )
A.封闭露天水库
B.降低发电功率
C.废除太阳能和风力发电
D.缩小水库和蓄水池容量
解析第15题,风力和太阳能发电不稳定,供电不稳定,该抽水蓄能站可以把风力和太阳能发电能力强时的电能转化为水的势能,即利用电能把地下蓄水池的水抽到地表露天水库;当风力和太阳能发电能力弱时,把水的势能转化为电能输出供给生产和生活用电,这样就提高了风力和太阳能的能源利用效率,D项符合题意。第16题,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地表径流补给较少,如果借鉴该模式,为了减少水源的损失,应封闭露天水库,A项正确。
答案15.D 16.A
下图是美国甲城市位置图(图1)和甲城市产业结构演变图(图2)。读图,完成17~19题。
17.图中陷入困境的产业主要有( )
A.炼铝、玻璃、精密仪表
B.机器人制造、医疗、金融
C.钢铁、煤炭、重型机械
D.生物制药、计算机、教育
18.甲城市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之后,钢铁技术服务企业仍选址在该城市附近的原因不包括( )
A.原有钢铁工业基础好
B.技术条件好
C.协作条件好
D.发展新兴工业的需要
19.下列工业区可以借鉴甲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验的是( )
A.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
B.中国辽中南工业区
C.日本九州岛工业区
D.德国南部工业区
解析第17题,由图1信息可知,甲城市位于美国东北部工业区,靠近阿巴拉契亚山脉附近的煤矿产区,应是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基础上建设起来的传统工业中心,结合图2可以判定陷入困境的产业应该是传统工业,C项正确。第18题,甲城市原是钢铁工业发达的城市,原有工业基础、技术条件和协作条件较好,为钢铁技术服务企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A、B、C三项不符合题意,D项符合题意。第19题,甲城市是钢铁等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成功典范,其经验值得以传统工业为主体的中国辽中南工业区借鉴。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日本九州岛工业区、德国南部工业区都属于新兴工业区。B项正确。
答案17.C 18.D 19.B
《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是我国首个关于资源型城市的规划,该规划明确全国的资源型城市有262个。读图,完成20~21题。
20.图中工业基地与德国鲁尔区都为重工业基地,二者衰落的共同原因有( )
①煤炭资源日趋枯竭 ②生产结构太复杂 ③生产结构单一 ④环境污染严重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1.借鉴鲁尔区发展经验,加快该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有( )
①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 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③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 ④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第20题,辽中南工业基地与德国鲁尔区均为重工业基地,二者衰落的共同原因主要是生产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这些工业基地煤炭资源地位下降但尚未枯竭。故选D项。第21题,借鉴鲁尔区发展的经验,加快该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包括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新兴产业;发展科技,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该工业区为重工业基地,当地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不可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故选A项。
答案20.D 21.A
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三角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鱼塘为主。据此完成22~23题。
22.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的直接目的是( )
A.提高土壤质量 B.节省劳动力
C.促进生态循环 D.提高经济收入
23.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
A.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
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
C.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
D.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
解析第22题,随着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的发展,花卉、蔬菜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故花卉、蔬菜市场不断扩大,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可以直接提高经济收入。不能提高土壤质量和节省劳动力,对生态循环的影响不大。故D项正确。第23题,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鱼塘为主,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故选A项。
答案22.D 23.A
位于珠三角地区的广东省新塘镇是全国闻名的“牛仔之乡”,该地牛仔服装生产产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拥有2600多家制衣及相关企业,产品远销俄罗斯、美国、欧盟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为了达到出口标准,牛仔服装必须通过多次清洗以去除化学物品。近几年,在环保督查重压下,新塘多家牛仔服装生产企业搬迁至柬埔寨,原料依然来自我国。“牛仔之乡”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据此完成24~25题。
24.牛仔服装生产产业在新塘兴起的主要原因是当地 ( )
A.原料丰富
B.市场广阔
C.劳动力丰富且廉价
D.治污成本低
25.新塘牛仔服装生产企业搬迁至柬埔寨会使( )
A.产品运输成本降低
B.原料运输成本降低
C.新塘经济陷入衰退
D.生产地水污染加重
解析第24题,该地牛仔服装生产产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大量廉价劳动力是其兴起的主要原因;广东原料并不丰富;产品远销俄罗斯、美国、欧盟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并不在本地;治污成本低不是兴起的原因。故选C项。第25题,产品远销俄罗斯、美国、欧盟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产品运输成本不会降低;原料依然来自我国,原料运输成本增加;新塘产业升级,经济不会衰退;牛仔服装必须通过多次清洗以去除化学物品,会加重生产地水污染,D项正确。
答案24.C 25.D
二、综合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图2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
(1)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6分)
(2)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气温波动变化,但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该地水资源不足,降水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植被的固沙能力提高,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第(2)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赞同和反对两方面进行说明,但需要说明理由。赞同的理由:立足植被生长的自然条件改善、植树造林等方面分析。反对的理由:立足沙地存在的久远性、自然条件改善的局限性、人类活动可能加剧干旱等方面分析。
答案(1)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6分)
(2)赞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沙地景观最终消失。(6分)
〔或反对。理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过度绿化(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蒸腾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6分)〕
27.(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西柳沟是黄河内蒙古段的一级支流,流域面积1356 平方千米 (图1),是黄河粗泥沙的重要来源区之一。2019年5月,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水土保持专家许教授指导下,对西柳沟开展了以“黄河上游流域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考察活动。他们来到西柳沟上游,放眼望去,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当地农民说这里“遇水成泥、遇风成沙”。两天后,他们到达中游的风沙区,只见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许教授说这里每年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穿过沙漠继续北行,研学小组发现地势变得低平,河流蜿蜒,河岸两侧遍布绿油油的农田。龙头拐水文站工作人员介绍,每逢汛期,这里会泛滥成灾,入黄口处常形成沙坝,造成黄河干流严重淤堵。
(1)研学小组依据水文站提供的资料绘制了西柳沟多年平均月输沙率和月流量变化图(图2), 发现西柳沟汛期易形成峰高量大、陡涨陡落的高含沙量洪水。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西柳沟高含沙水流的形成原因。(6分)
(2)通过本次研学活动,研学小组对西柳沟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水土流失状况等有了深入了解,对西柳沟流域治理有了一定认识。为减少西柳沟入黄泥沙,从黄土丘陵沟壑区、风沙区和冲积平原区中,任选一区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6分)
解析第(1)题,主要从外力(风力的搬运和沉积)对沙源形成的影响、外力(流水)对泥沙的侵蚀和搬运三个过程进行分析。由材料“西柳沟上游,放眼望去,沟壑纵横,植被稀疏”“中游的风沙区,只见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可知,冬春季节,大风将沙丘(风沙区)的沙尘吹到河道里堆积,提供了丰富沙源;当地夏秋季节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侵蚀搬运能力强,增加了入河泥沙量;汛期河流水量大,将河道泥沙搬运走,因此形成高含沙水流。第(2)题,从黄土丘陵沟壑区分析,黄土丘陵沟壑区位于上游,“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应该加强沟道坝系建设;缓坡可以修梯田、挖鱼鳞坑,减轻水土流失,减少泥沙入河;针对植被稀疏,可以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封坡育林育草等,蓄水拦沙。风沙区位于中游,“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针对此可以设置草方格沙障,采取工程措施防风固沙;结合工程措施,汛期引洪水入风沙区;恢复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从而达到治理风沙的目的。冲积平原区位于西柳沟下游,地势低平,河道蜿蜒,汛期会泛滥成灾,因此要疏浚河道,提高泄洪能力,减轻洪涝灾害;下游分布有农田,当地水资源较缺乏,汛期可以引洪灌溉、引洪淤地,减少入黄泥沙。
答案(1)冬春季节,大风将大量的沙尘吹送到河道里堆积,提供了丰富沙源;夏秋季节暴雨多发,侵蚀搬运作用强,增加了入河泥沙量;进入河道的泥沙被洪水搬运,易形成高含沙水流。(6分)
(2)(任选一区作答即可)
黄土丘陵沟壑区:加强沟道坝系建设(淤地坝、谷坊等);缓坡修梯田,挖鱼鳞坑;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封育等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拦沙。
风沙区:设置沙障(草方格等)防风固沙;结合工程措施引洪入沙;恢复植被。
冲积平原区:疏浚河道;引洪淤地(引洪灌溉)。(6分)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德国鲁尔区是世界上著名的工业区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前,鲁尔区钢铁产量占到全国70%左右,煤炭产量占80%以上,在本国乃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材料二 见下图。
鲁尔区产业人数变化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和核电的广泛使用,煤炭的需求量不断减少;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出现,钢铁需求量减少。鲁尔工业区从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中心的资源型生产基地,转变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环境优美的新型经济区。
(1)鲁尔区曾经是欧洲重要的工业区,其发展的主要区位优势有哪些?(4分)
(2)20世纪70年代后鲁尔区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是 。分析其变化的原因。(5分)
(3)试从地理环境变化角度分析首钢迁出北京的原因。(3分)
解析第(1)题,考查鲁尔区发展的区位优势,结合工业的区位因素进行分析即可。靠近法国东北地区铁矿区;煤炭资源丰富;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流经,水源充足,水运发达;德国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公路、铁路发达,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等等。第(2)题,结合图例读图可知,20世纪70年代后第二产业比重降低,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外部原因是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煤炭开采成本的升高,世界对煤炭和钢铁的需求量减少,内部原因是鲁尔区环境污染严重,导致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在政策的支持下,鲁尔区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同时改善环境,发展新兴产业,使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第(3)题,首钢搬迁的原因,从环境恶化、政策支持、科技进步等方面分析。
答案(1)区位优势:①地理位置优越,处于欧洲的十字路口;②煤炭资源丰富,距离铁矿区较近;③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网和发达的水运;④德国及西欧发达的经济,为鲁尔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4分)
(2)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是第二产业比重降低,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原因: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煤炭开采成本的升高,世界对煤炭和钢铁的需求量减少,环境污染严重,政策的支持等。(5分)
(3)环境恶化,政策的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科技进步。(3分)
2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依靠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最迅速的区域。东莞和中山两城市产业变化对比表。
城市 | 改革开放初期优势产业部门 | 现有优势产业部门 |
东莞 | 纺织服装、家具制造、玩具制造、造纸及纸制品、食品饮料等 | 电子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等 |
中山 | 纺织服装、灯饰制造、家具制造、五金制造等 | 新能源、医药、光电产业等 |
材料二 改革开放初期,“前店后厂”是粤港澳产业合作的典型模式。如今,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国家战略的背景下,粤港澳产业分工逐步形成,经济融合加深。
材料三 下图为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及部分城市发展方向示意图。
(1)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简述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迅速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3分)
(2)通过东莞和中山,推测珠三角地区工业发展的特点。(2分)
(3)简要概括在“前店后厂”的产业合作模式下,珠三角地区(粤)与港澳地区的各自优势,以及珠三角地区(粤)未来发展方向。(6分)
(4)从工业区位因素角度分析,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区域间的融合发展,可采取哪些措施?(3分)
答案(1)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临近港澳、侨乡优势。(3分)
(2)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2分)
(3)优势:“前店后厂”模式下,港澳有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珠三角地区有劳动力、资源、土地等优势。方向:未来珠三角地区将成为全球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国际产业服务中心和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6分)
(4)发展交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科技;完善制度和政策;加强区域分工与合作;等等。(写出3点即可)(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