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三单元检测卷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word版 含答案)

    第三单元检测卷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word版 含答案)第1页
    第三单元检测卷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word版 含答案)第2页
    第三单元检测卷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word版 含答案)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三单元检测卷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word版 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三单元检测卷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word版 含答案),共17页。
    第三单元 单元检测卷
    A卷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俨然(yǎn) 溯洄(shù)  器皿(mǐn) 豁然开朗(huò)
    B.垂髫(tiáo)  佁然(yǐ)   箬篷(ruò)   袒胸露乳(tǎn)
    C.窈窕(tiǎo)   阡陌(xiān)   参差(cī)  辗转反侧(zhǎn)
    D.俶尔(chù)   好逑(qiú)   篆章(zhuàn)   落英缤纷(bīng)

    2、下面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旨太守,说如此。
    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C.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D.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下面加点的词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撒贝宁主持的《开讲啦》节目鲜为人知,在此节目中,其青春活泼的主持风格深受广大青少年朋友的青睐。
    B.新来的王校长豁然开朗,性格谦和,平易近人,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喜欢他。
    C.每当日薄西山,林中的鸟儿便销声匿迹;旭日东升时,密林中又嘈嘈杂杂。
    D.这篇文章立意明确,论述周到、深刻,真可谓天衣无缝。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部电视剧生动地刻画了政府各类官员的典型形象,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B.我们寻访散落在南粤大地上的古老书院,探究广东文脉昌盛与书院繁荣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C.我国制陶工艺历史悠久,陶器由以实用为主的器皿演变为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深受广大艺术爱好者青睐。
    D.在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的影响下,中亚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经济发展模式也出现了新的增长点。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12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5、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B. 渔人甚异之 (对……感到惊异)
    C. 其岸势犬牙差互 (像狗的牙齿那样)
    D. 悄怆幽邃 (忧伤)

    6、下面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何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B.具答之 乃记之而去
    C.不可知其源 其岸势犬牙差互 D.欣然规往 佁然不动

    7、下面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这个人把自己听到的事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全都感叹惋惜。
    B.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文: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会儿明亮一会儿熄灭看不见了。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译文: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

    8、下面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甲】文“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C.【乙】文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D. 【乙】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三、诗文默写(6分)
    9、填上句或下句(3选2,全部写只看前2句)
    (1)________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2)蒹葭萋萋,   。所谓伊人,   。(《诗经•秦风•蒹葭》)
    (3)八月湖水平,__________________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0、默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后两联或《子衿·诗经·郑风》的第三段。



    四、现代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无人机时代正在到来
    ①正在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使人类进入“无人机时代”。各种类型的机器人纷纷问世,其中会飞的机器人──“无人机”异军突起,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②无人机,实际上就是具有飞机形状的遥控飞行装置,主要由机身、动力、螺旋桨、录音、摄像、遥控、传输以及感应等部件构成。
    ③无人机的发展始于军事领域。上世纪60年代,美国军方率先使用无人机进行运输、侦查、攻击等。之后,无人机被许多国家运用到军事领域,并且不断创新发展。目前,我国的军用无人机在技术上已经能够通过遥控准确无误地击中目标。
    ④无人机由军用进入民用领域后,用途十分广泛。地质勘探、电网巡检、交通流量统计、大气污染检测等,都可以借助无人机的一臂之力。当地震、洪水、爆炸等灾害发生,无人机可快速飞至救灾人员无法抵达的现场,实施救援。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后,在交通中断的情况下,就是通过无人机航拍灾区情况,为救灾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⑤随着生产技术的日趋成熟,无人机的造价大幅降低。有资料表明,目前迷你无人机的制造成本已降低到三年前的十分之一左右,因此,这类曾经带有神秘色彩的无人机,已经成为集实用与娱乐功能于一体的高端玩具,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今天,只要你登录知名的电商平台,就可以搜索到各种型号的玩具无人机,其中数千元的就有GPS定位和图传功能,通过手机APP就能操控,航拍图象清晰,深受消费者青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⑥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双刃剑。民用无人机的快速发展,也会给公共安全带来隐患。美国白宫的草坪上,就曾有小型无人机坠落。自2016年以来,上海、重庆、南京等地的国际机场都遭遇过无人机的干扰,动辄就影响百余次航班起降,经济损失巨大。我国从2017年6月1曰起,已正式对质量在250克以上的民用无人机,实施实名登记注册。
    ⑦近年来,随着纳米、仿生机器人技术的突飞猛进,出现了外形似鸟或昆虫的微型无人机,如纳米蜻蜓无人机,翼展仅5厘米,可从窗户飞进飞出,一旦飞进普通人的住宅,个人隐私就会受到侵犯。也许数年之后,停在你书房角落里的一个蜘蛛,飞到你眼前的一只苍蝇,或者落在你窗口歌唱的美丽小鸟,正是一架微型的仿生无人机呢!
    ⑧无人机的时代正在到来,它会走向何方?这不单是政府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所有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11、依据文章内容,概括无人机在使用中的利与弊。(4分)



    12、第⑤段中加点词“左右”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3分)


    13、无人机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请展开想象,另举一例加以说明。(不得使用文中的例子)(3分)



    五、作文(60分)
    读了本单元的课文《核舟记》,你一定有很多想法,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提示:
    (1) 引用原文时,要与原文一致;
    (2) 要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力求新颖;
    (3) 要联系自己的个人生活经验来谈,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




    B卷(50分)
    一、诗歌赏析(4分)
    城东早春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①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释】①上林:上林苑,指长安城。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早春景象。
     


    2、诗人想象了花盛人闹的景象,突出表现了自己怎样的情趣?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2分)
    南阳刘之,字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之欲更寻索,不复知处矣。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选自陶渊明《搜神后记》)
    【注释】①囷:qūn古代一种圆形的粮仓。

    3、下面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尝采药至衡山(曾经)
    B.深入忘反(同“返”返回)
    C.深山中有人迹,异之(对……感到惊异)
    D.穴才容人(才能)

    4、翻译句子:
    (1)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


    (2)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之欲更寻索,不复知处矣。


    5、你认为以下两则材料,哪一则更适合续接在【乙】文之后?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一人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得桃源,竟屠之,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其人见繁荣尽失,惟有死寂,大骇,寻病终。
    材料二:樵者见桃花灼灼,异于世间,欲留,但念亲旧,遂折桃枝。出穴,得其船,反武陵。渔人植之于野,抽枝发芽,今已十里桃花矣。




    三、课外现代文阅读(22分)
    (一)
    6、名著阅读(4分)
    亲爱的孩子:昨天整理你的信,又有些感想……
    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你的心跳和他的同一节奏了;你活在他的身上,他也活在你身上;你自己与他的共同点被你找出来了,抓住了,所以你才这样欣赏他,理解他。
    (1)以上文段选自《____________》。(2分)
    (2)在做人方面作者在书中是怎样教育儿子的?请概述其中两点。(2分)
     


    (二)现代文阅读(18分)
    喝得很慢的土豆汤
    肖复兴
    那天下午,我和妻子路过北大,因为还没有吃午饭,忽然想起儿子曾经特意带我们去过的一家生意很红火的朝鲜小饭馆,便去了这家小饭馆。
    因为不是饭点儿,小馆里空荡荡的,一个胖乎乎的小姑娘笑着问我们吃点什么。我想起上次儿子带我们来,点了一个土豆汤,非常好吃,很浓的汤,却很润滑细腻,特殊的清香味儿,撩人胃口。不过已经过去两个多月的时间,我忘记是用鸡块炖的,还是用牛肉炖的,便对妻子嘀咕:“你还记得吗?” 妻子也忘记了。
    没想到,小姑娘这时对我们说道:“上次你们是不是和你们的儿子一起来的,就坐在里面那个位子?”
    我和妻子都惊住了。她居然记得这样清楚!更没想到的是,她接着用一种很肯定的口气对我们说:“那次你们要的是鸡块炖土豆汤。”
    我还是开玩笑地对她说:“你就这么肯定?”
    她笑了:“没错,你们要的就是鸡块炖土豆汤。”
    我也笑了:“那就要鸡块炖土豆汤。”
    刚才和小姑娘的对话,让我在那一瞬间想起了儿子。思念,一下子变得那么近,近得可触可摸,仿佛一伸手就能够抓到。两个多月前,儿子要离开我们回美国读书的时候,特意带我们来到这家小馆,特别推荐这个鸡块炖土豆汤,所以,那一次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很慢,临行密密缝一般,彼此嘱咐着,一直从中午喝到了黄昏。许多的味道,浓浓的,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
    事情已经过去两个多月,这个小姑娘居然还能够如此清楚地记得我们坐的具体位置,而且还记得我们喝的是鸡块炖土豆汤,这确实让我百思不解。汤上来了,我问小姑娘,她笑笑,望望我和妻子,没有说话,转身离开。
    我抿了一小口,两个多月前的味道和情景立刻又回到了眼前,熟悉而亲切,仿佛儿子就坐在面前。
    那一天下午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
    临走的时候,我忍不住又问小姑娘,她还是那样抿着嘴微微笑着,没有回答。 又过了好几个月,树叶都渐渐变黄了,天都渐渐地冷了。那天下午,还是两点多钟,我去中关村办事,那家小馆,那个小姑娘,和那锅鸡块炖土豆汤,立刻又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似的,闯进我心头。离这不远,干吗不去那里再喝一喝鸡块炖土豆汤?
    因为不是饭点儿,小馆依然很清净,不过里面已经有了客人,一男一女正面对面坐着吃饭,蒸腾的热气弥漫在他们的头顶。背对着我坐着的是一个年龄颇大的男子,走近了,我发现那个女的就是那个胖乎乎的小姑娘。她也看见了我,向我笑笑,算是打了招呼。那男的模样长得和小姑娘很像,不用说,一定是她父亲。
    我要的还是鸡块炖土豆汤。因为炖汤要一些时间,我走过去和小姑娘聊天,看见他们父女俩要的也是鸡块炖土豆汤。我笑了,她也笑了。
    我问:“这位是你父亲?”
    她点点头,有些兴奋地说:“刚刚从老家来。我都和我爸爸好几年没有见了。”
    “想你爸爸了!”她笑了,她的父亲也很憨厚地笑着。
    难得父女相见,我能想象得出,一定是女儿跑到了北京打工好几年了,终于有了一次父女见面的机会。我不想打搅他们,但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我忽然明白了,这个小姑娘当初为什么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和儿子,记住了我们要的土豆汤……
    那一个下午,我的土豆汤喝得很慢。我看见,小姑娘和她的爸爸那一锅土豆汤也喝得很慢。亲情,在这一刻流淌着,浸润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

    7、作者写到“许多的味道,浓浓的,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根据上下文,请你具体说出其中有哪些味道。(3分)


    8、文中多处出现土豆汤“喝得很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9、小姑娘当初为什么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和儿子,记住了我们的土豆汤?请简要说明。(3分)



    10、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中最后一句“亲情,在这一刻流淌着,浸润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的理解。(4分)



    11、他们一家在吃告别饭时,作者写到“我们喝得很慢很慢,临行密密缝一般,彼此嘱咐着”,请你联系文章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写出他们“彼此嘱咐”的话语。(4分,不超过60个字。)



    四、语言运用(12分)
    12、在春暖花开的日子,班级开展了以“古诗苑漫步”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春天是四季中惹人情思的季节。走进古诗苑,你会收获许多咏春的佳句。请你在以下诗句中,选出两组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在已选出的两组诗句中任选一组,请从运用感官描写的角度说说诗句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这样描写的原因是什么。


    (3)仿写句子,完成诗集的寄语。
    读古诗,如同拥抱美妙的世界。
    你能领略山的风采:有的婀娜隽秀,有的巍峨挺拔。你能聆听水的旋律:有的婉转低回,      。你能欣赏花的姿容:          ,有的灿烂盛开。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俨然(yǎn) 溯洄(shù)  器皿(mǐn) 豁然开朗(huò)
    B.垂髫(tiáo)  佁然(yǐ)   箬篷(ruò)   袒胸露乳(tǎn)
    C.窈窕(tiǎo)   阡陌(xiān)   参差(cī)  辗转反侧(zhǎn)
    D.俶尔(chù)   好逑(qiú)   篆章(zhuàn)   落英缤纷(bīng)

    【答案】B
    【解析】A.shù—sù;C.xiān—qiān;D.bīng—bīn

    2、下面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旨太守,说如此。
    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C.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D.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答案】D
    【解析】A“旨”应写作“诣”B“怡”应写作“佁”;C“和”应写作“合”;D正确。

    3、下面加点的词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撒贝宁主持的《开讲啦》节目鲜为人知,在此节目中,其青春活泼的主持风格深受广大青少年朋友的青睐。
    B.新来的王校长豁然开朗,性格谦和,平易近人,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喜欢他。
    C.每当日薄西山,林中的鸟儿便销声匿迹;旭日东升时,密林中又嘈嘈杂杂。
    D.这篇文章立意明确,论述周到、深刻,真可谓天衣无缝。

    【答案】C
    【解析】A“鲜为人知”是少有人知道的意思,用在此处不合语境;B“豁然开朗”是突然变得开阔敞亮,此句说人物乐观畅达,没有敞亮的意思;C“销声匿迹”消失了声音,藏起了行迹,正确;D“天衣无缝”的意思是比喻没有一点儿破绽,不是周到深刻,所以不合语境。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部电视剧生动地刻画了政府各类官员的典型形象,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B.我们寻访散落在南粤大地上的古老书院,探究广东文脉昌盛与书院繁荣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C.我国制陶工艺历史悠久,陶器由以实用为主的器皿演变为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深受广大艺术爱好者青睐。
    D.在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的影响下,中亚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经济发展模式也出现了新的增长点。

    【答案】D
    【解析】搭配不当。应删去“模式”。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12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5、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B. 渔人甚异之 (对……感到惊异)
    C. 其岸势犬牙差互 (像狗的牙齿那样)
    D. 悄怆幽邃 (忧伤)

    【答案】D
    【解析】此处应解释为:深。

    6、下面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何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B.具答之 乃记之而去
    C.不可知其源 其岸势犬牙差互 D.欣然规往 佁然不动

    【答案】A
    【解析】A分别是“作为”、“对,向”,两个意思用法不同,前面是动词,后面是介词;B都是代词;C都是代词;D都是形容词词尾,译作……的样子。

    7、下面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B.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这个人把自己听到的事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全都感叹惋惜。
    B.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文: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会儿明亮一会儿熄灭看不见了。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译文: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

    【答案】C
    【解析】应译为: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8、下面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甲】文“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C.【乙】文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D. 【乙】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答案】D
    【解析】此说法不完整,还写了潭水的清澈见底。
    三、诗文默写(6分)
    9、填上句或下句(3选2,全部写只看前2句)
    (1)________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2)蒹葭萋萋,   。所谓伊人,   。(《诗经•秦风•蒹葭》)
    (3)八月湖水平,__________________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0、默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后两联或《子衿·诗经·郑风》的第三段。


    【答案】
    9、(1)黄发垂髫 (2)白露为霜 在水一方 (3)涵虚混太清
    1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四、现代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无人机时代正在到来
    ①正在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使人类进入“无人机时代”。各种类型的机器人纷纷问世,其中会飞的机器人──“无人机”异军突起,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②无人机,实际上就是具有飞机形状的遥控飞行装置,主要由机身、动力、螺旋桨、录音、摄像、遥控、传输以及感应等部件构成。
    ③无人机的发展始于军事领域。上世纪60年代,美国军方率先使用无人机进行运输、侦查、攻击等。之后,无人机被许多国家运用到军事领域,并且不断创新发展。目前,我国的军用无人机在技术上已经能够通过遥控准确无误地击中目标。
    ④无人机由军用进入民用领域后,用途十分广泛。地质勘探、电网巡检、交通流量统计、大气污染检测等,都可以借助无人机的一臂之力。当地震、洪水、爆炸等灾害发生,无人机可快速飞至救灾人员无法抵达的现场,实施救援。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后,在交通中断的情况下,就是通过无人机航拍灾区情况,为救灾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⑤随着生产技术的日趋成熟,无人机的造价大幅降低。有资料表明,目前迷你无人机的制造成本已降低到三年前的十分之一左右,因此,这类曾经带有神秘色彩的无人机,已经成为集实用与娱乐功能于一体的高端玩具,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今天,只要你登录知名的电商平台,就可以搜索到各种型号的玩具无人机,其中数千元的就有GPS定位和图传功能,通过手机APP就能操控,航拍图象清晰,深受消费者青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⑥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双刃剑。民用无人机的快速发展,也会给公共安全带来隐患。美国白宫的草坪上,就曾有小型无人机坠落。自2016年以来,上海、重庆、南京等地的国际机场都遭遇过无人机的干扰,动辄就影响百余次航班起降,经济损失巨大。我国从2017年6月1曰起,已正式对质量在250克以上的民用无人机,实施实名登记注册。
    ⑦近年来,随着纳米、仿生机器人技术的突飞猛进,出现了外形似鸟或昆虫的微型无人机,如纳米蜻蜓无人机,翼展仅5厘米,可从窗户飞进飞出,一旦飞进普通人的住宅,个人隐私就会受到侵犯。也许数年之后,停在你书房角落里的一个蜘蛛,飞到你眼前的一只苍蝇,或者落在你窗口歌唱的美丽小鸟,正是一架微型的仿生无人机呢!
    ⑧无人机的时代正在到来,它会走向何方?这不单是政府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所有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11、依据文章内容,概括无人机在使用中的利与弊。(4分)


    【答案】
    利:①军用无人机可进行运输、侦察、远程攻击等,提升国家军事实力;②民用无人机可广泛运用于科研、交通安全、环保、救灾、娱乐等领域。(2分)
    弊:①给公共安全带来隐患;②可能侵犯公民隐私。

    12、第⑤段中加点词“左右”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3分)

    【答案】
    不能删去。1“左右”表示概数,1如果删去,则表示制造成本为三年前的十分之一,是个确数,与事实不符1;用“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1

    13、无人机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请展开想象,另举一例加以说明。(不得使用文中的例子)(3分)



    【答案】
    示例:可利用无人机送外卖,方便、快捷,能避开交通拥堵。(举例科学合理1分,说明2分)

    五、作文(60分)
    读了本单元的课文《核舟记》,你一定有很多想法,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提示:
    (4) 引用原文时,要与原文一致;
    (5) 要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力求新颖;
    (6) 要联系自己的个人生活经验来谈,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





    B卷(50分)
    一、诗歌赏析(4分)
    城东早春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①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释】①上林:上林苑,指长安城。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早春景象。
     

    【答案】早春的城东,景色清新,柳枝还未泛青,枝条上只是长出了几颗嫩黄的叶芽。(写出早春柳树的特点即可)

    2、诗人想象了花盛人闹的景象,突出表现了自己怎样的情趣?


    【答案】突出表现了诗人对早春清新景色的喜爱和清高脱俗的情趣。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2分)
    南阳刘之,字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之欲更寻索,不复知处矣。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选自陶渊明《搜神后记》)
    【注释】①囷:qūn古代一种圆形的粮仓。

    3、下面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尝采药至衡山(曾经)
    B.深入忘反(同“返”返回)
    C.深山中有人迹,异之(对……感到惊异)
    D.穴才容人(才能)

    【答案】D
    【解析】此处是仅,只的意思。

    4、翻译句子:
    (1)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

    (2)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之欲更寻索,不复知处矣。


    【答案】
    (1)(刘之)曾经到衡山采药,深入山中忘记了返回(的路)。
    (2)有的人说,圆形粮仓中所储藏的都是仙家的药方、灵丹妙药以及各种奇妙的东西,刘之想重新去寻找,但却不能再知道它在什么地方了。

    5、你认为以下两则材料,哪一则更适合续接在【乙】文之后?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一人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得桃源,竟屠之,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其人见繁荣尽失,惟有死寂,大骇,寻病终。
    材料二:樵者见桃花灼灼,异于世间,欲留,但念亲旧,遂折桃枝。出穴,得其船,反武陵。渔人植之于野,抽枝发芽,今已十里桃花矣。



    【答案】
    材料二更适合续接在【乙】文之后。因为材料二更能表现出樵者对亲情的重视与珍惜,他虽然向往美好的生活,但是却不愿意以失去亲人为代价,更能表现人们对美好品质的称颂。


    【附译文】南阳郡有一个人叫刘之,字子骥,喜欢游山玩水。(刘之)曾经到衡山去采药,深入山中忘记了返回(的路)。(他)在一个山谷中看见一条溪流,溪流南岸有两座用石头修筑的圆形粮仓,一座门关着,一座门开着。溪流水又深河面又宽,无法渡过去。他想要回去,却迷了路,好在遇到一个来砍柴的人,问明路径,才得以回家。有的人说,圆形粮仓中所储藏的都是仙家的药方、灵丹妙药以及各种奇妙的东西,刘之想重新去寻找,但却不能再知道它在什么地方了。
    长沙的醴陵县有一条小河,有两个人乘船去砍柴,看到河岸下面的一个土洞当中有水顺着河流的方向流出,其中有新砍的木片随着水漂出来。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这两人)感到很奇怪。于是互相商量道:“可以试着到水里,看看是什么原因让木片漂出来的。”其中一个砍柴人就用斗笠护着自己进入了河岸边的洞穴。洞穴仅能容一人通过。走了几十步,眼前就明亮起来,里面的情景不同于人世间的景象。

    三、课外现代文阅读(22分)
    (一)
    6、名著阅读(4分)
    亲爱的孩子:昨天整理你的信,又有些感想……
    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你的心跳和他的同一节奏了;你活在他的身上,他也活在你身上;你自己与他的共同点被你找出来了,抓住了,所以你才这样欣赏他,理解他。
    (1)以上文段选自《____________》。(2分)
    (2)在做人方面作者在书中是怎样教育儿子的?请概述其中两点。(2分)
     

    【答案】1)《傅雷家书》
    (2)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到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二)现代文阅读(18分)
    喝得很慢的土豆汤
    肖复兴
    那天下午,我和妻子路过北大,因为还没有吃午饭,忽然想起儿子曾经特意带我们去过的一家生意很红火的朝鲜小饭馆,便去了这家小饭馆。
    因为不是饭点儿,小馆里空荡荡的,一个胖乎乎的小姑娘笑着问我们吃点什么。我想起上次儿子带我们来,点了一个土豆汤,非常好吃,很浓的汤,却很润滑细腻,特殊的清香味儿,撩人胃口。不过已经过去两个多月的时间,我忘记是用鸡块炖的,还是用牛肉炖的,便对妻子嘀咕:“你还记得吗?” 妻子也忘记了。
    没想到,小姑娘这时对我们说道:“上次你们是不是和你们的儿子一起来的,就坐在里面那个位子?”
    我和妻子都惊住了。她居然记得这样清楚!更没想到的是,她接着用一种很肯定的口气对我们说:“那次你们要的是鸡块炖土豆汤。”
    我还是开玩笑地对她说:“你就这么肯定?”
    她笑了:“没错,你们要的就是鸡块炖土豆汤。”
    我也笑了:“那就要鸡块炖土豆汤。”
    刚才和小姑娘的对话,让我在那一瞬间想起了儿子。思念,一下子变得那么近,近得可触可摸,仿佛一伸手就能够抓到。两个多月前,儿子要离开我们回美国读书的时候,特意带我们来到这家小馆,特别推荐这个鸡块炖土豆汤,所以,那一次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很慢,临行密密缝一般,彼此嘱咐着,一直从中午喝到了黄昏。许多的味道,浓浓的,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
    事情已经过去两个多月,这个小姑娘居然还能够如此清楚地记得我们坐的具体位置,而且还记得我们喝的是鸡块炖土豆汤,这确实让我百思不解。汤上来了,我问小姑娘,她笑笑,望望我和妻子,没有说话,转身离开。
    我抿了一小口,两个多月前的味道和情景立刻又回到了眼前,熟悉而亲切,仿佛儿子就坐在面前。
    那一天下午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
    临走的时候,我忍不住又问小姑娘,她还是那样抿着嘴微微笑着,没有回答。 又过了好几个月,树叶都渐渐变黄了,天都渐渐地冷了。那天下午,还是两点多钟,我去中关村办事,那家小馆,那个小姑娘,和那锅鸡块炖土豆汤,立刻又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似的,闯进我心头。离这不远,干吗不去那里再喝一喝鸡块炖土豆汤?
    因为不是饭点儿,小馆依然很清净,不过里面已经有了客人,一男一女正面对面坐着吃饭,蒸腾的热气弥漫在他们的头顶。背对着我坐着的是一个年龄颇大的男子,走近了,我发现那个女的就是那个胖乎乎的小姑娘。她也看见了我,向我笑笑,算是打了招呼。那男的模样长得和小姑娘很像,不用说,一定是她父亲。
    我要的还是鸡块炖土豆汤。因为炖汤要一些时间,我走过去和小姑娘聊天,看见他们父女俩要的也是鸡块炖土豆汤。我笑了,她也笑了。
    我问:“这位是你父亲?”
    她点点头,有些兴奋地说:“刚刚从老家来。我都和我爸爸好几年没有见了。”
    “想你爸爸了!”她笑了,她的父亲也很憨厚地笑着。
    难得父女相见,我能想象得出,一定是女儿跑到了北京打工好几年了,终于有了一次父女见面的机会。我不想打搅他们,但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我忽然明白了,这个小姑娘当初为什么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和儿子,记住了我们要的土豆汤……
    那一个下午,我的土豆汤喝得很慢。我看见,小姑娘和她的爸爸那一锅土豆汤也喝得很慢。亲情,在这一刻流淌着,浸润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

    7、作者写到“许多的味道,浓浓的,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根据上下文,请你具体说出其中有哪些味道。(3分)


    【答案】“许多的味道”指的是:送别时的依依不舍;父母疼惜儿子、殷殷嘱咐的深情;儿子关爱父母的拳拳之心等。

    8、文中多处出现土豆汤“喝得很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①深化文章的主题,突出了亲情的美好与温馨;②紧扣文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照应文章题目,使文章层次结构分明。(答到2点即可,1点分)

    9、小姑娘当初为什么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和儿子,记住了我们的土豆汤?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因为我们为儿子送行吃告别宴的场面特殊,临行密密缝一般的亲情与温馨,感染了小姑娘,引发了小姑娘对家人的思念,使小姑娘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10、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中最后一句“亲情,在这一刻流淌着,浸润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的理解。(4分)


    【答案】喝土豆汤的这一刻,“我”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温暖了小姑娘和小姑娘的爸爸,弥漫了整个小餐馆,由此“我”想到尽管亲人之间相隔异地,离别时间久远,但亲情不会淡化,只会越来越浓,亲情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超越了个体家庭的限制,在人们中传递。


    11、他们一家在吃告别饭时,作者写到“我们喝得很慢很慢,临行密密缝一般,彼此嘱咐着”,请你联系文章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写出他们“彼此嘱咐”的话语。(4分,不超过60个字。)


    【答案】示例:父亲没有了往日的严肃,用充满爱意的眼神看着儿子:“儿啊,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来,一人在外要照顾好自己。爸妈会好好在家中等你归来!”“是啊,儿子!”儿子眼眶湿润了:“你们放心,我会好好照顾自己,学成回来!”

    四、语言运用(12分)
    12、在春暖花开的日子,班级开展了以“古诗苑漫步”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春天是四季中惹人情思的季节。走进古诗苑,你会收获许多咏春的佳句。请你在以下诗句中,选出两组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答案】AD
    【解析】A句中的“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初春小草刚刚吐蕊的情景,近看枯黄,远看青青,所以说是春天;D句“早莺”“新燕”再加一个“春”字,肯定是春天。B句“梅雨”“蛙”是夏天的,C句看不出季节

    (2)在已选出的两组诗句中任选一组,请从运用感官描写的角度说说诗句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这样描写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示例A这两句先从触觉视觉(近处)写雨的滋润细滑,再从视觉由近及远写草的色泽。传达出初春独特的景色,表达出作者无限喜悦的心情。
    示例D 这两句写仰视所见,莺在鸣,燕在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传达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

    (3)仿写句子,完成诗集的寄语。
    读古诗,如同拥抱美妙的世界。
    你能领略山的风采:有的婀娜隽秀,有的巍峨挺拔。你能聆听水的旋律:有的婉转低回,      。你能欣赏花的姿容:          ,有的灿烂盛开。 


    【答案】有的澎湃激昂 有的含苞待放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