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学写诗歌 写作指导教案
展开学写诗歌写作指导-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一 任务解说
这里的诗歌,特指新诗,是指产生于中国“五四”运动前后,在现代白话文基础上,打破传统诗词格律的束缚,旨在表现新时代内容,形式上灵活自由的一种诗歌样式。
本单元五首诗歌均为抒情诗,且抒发的都是青春情怀,手法上都运用意象抒发诗人的主观情感。
我们在学写诗歌前,首先,要了解新诗的四个特点:
一是审美的独特性,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挣脱了数千年的封建桎梏,诗人们将目光聚焦于“人”本身,追求个性的独立和自我的觉醒;
二是意象的新颖性,在中外意象的双重影响下,新诗的意象具有传承和创新的特点,它既不是对传统意象的完全传承,也不是纯粹的“拿来主义”,而是在两者融合基础上的新形象;
三是语言的变异性,新诗的语言打破了日常语言的逻辑,具颠覆性和反常性特点,或运用反讽、象征,或颠倒语序,使用冷僻词等来突显语言的张力;
四是节奏的跳跃性,相对于传统诗歌,新诗的形式更自由,在押韵、音节停顿、诗句的分行等方面都有不同的探索。
其次,在学写诗歌时,要掌握三个要点:情感、意象和韵律。
一要激活诗情,先定调。
我们可以从“社会”“自然”和“自我”三个角度去寻找诗情。
从社会中寻找:
要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深入体会时代精神,如《沁园春·长沙》作于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工农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诗中充满了诗人青春时代炽热的情感和豪迈的气概。
从自然中寻找:
大自然丰富多彩,有声有色,有形有相,蕴含着无限的诗意,如闻一多借“红烛”寄托奉献精神和青春理想,昌耀赋予“峨日朵雪峰”以谦卑和生命力。
从自我中寻找:
“我”的生活就是海洋,凡是有“我”生活的地方就有诗情和诗意,“我”的理想、青春、自由,“我”的喜好、忧伤、悲悯,“我”的亲情、友情、爱情……无不闪耀着动人的光辉。
如闻一多《发现》: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總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这首享有盛誉的诗之所以能够感人肺腑,就在于诗人所抒发的,是从心底里爆发出来的真情。诗人早年留学美国,更加深了对祖国的眷恋。然而,当时的中国却是一个军阀专横、政治腐败的社会,犹如“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涟”。因此,回到祖国来的诗人,不能不感到强烈的失望和悲愤。他呼天抢地地追问,他痛哭着呼唤,最后,直到呕出心来……
二要精选意象,为寓情。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需要借助意象来抒发情思。这个意象可以是诗人自己,也可以是诗人以外的物象,具象为人、物件、动作和细节等等。
首先,取“象”来自三种途径:
一是来自长期的积累和阅读,如古典诗词中蕴含离别之情的“长亭”“柳”“灞桥”等意象;
二是来自日常生活中呈现的事物,如周围的事物、梦中的影像和回忆中的对象等,这是最重要的来源,如雪莱的《致云雀》以云雀为中心组成密集的意象群,表达诗人奔放的激情和坚定的理想;
三是通过变形的眼镜和听筒,经由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这类“象”常常是扭曲的、异形的,如臧克家的《老马》描绘的并不仅仅是一匹可怜的老马,而主要是写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北方农民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精神素质,“老马”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象”。
然后,要将情思附着在“象”上。
常见的有三种方式,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缘事抒情。
其中的“景”“物”“事”就是“象”,也就是情感和思想传达的通道。
借景抒情有乐景衬哀情和哀景衬乐情,换个角度说,便是以美衬丑,或以丑衬美。
如《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当初我应征不得不离开家的时候,青青的杨柳依依随风飘动,以乐景写哀情;现在我能够高高兴兴回到家乡,纷纷大雪却漫天飞舞,以哀景写乐情。今昔对比,景情反衬,感慨万千。
托物言志是通过对某种事物的描绘,借以表达个人的某种情感和思考。一般是以物衬人,最终二者融为一体。常用的技法便是象征,如前所述的“老马”。
而缘事抒情,类似于起兴,先叙述,然后引发抒情或思考。如郑愁予的《错误》,借叙游子走过江南,抒发思妇等盼归人的情怀。
最后是升华。
包括意义的升华和结构技法的提升。途径也有三:
一是在关键处点染、开拓,着一字,而神韵全出,如《沁园春·长沙》中“谁主沉浮”的“主”,表达了诗人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
二是点明情思,避免太过晦涩难懂,类似于散文的“卒章显志”;
三是强化主题,前后呼应或反复吟唱,前者显得结构完整,后者则感情热烈,能看到情思动态的流动过程,闻一多的《红烛》即属后者。
三要优美韵律,需和谐。
诗歌是富于音乐性的文学体裁,这种音乐的美来自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合理安排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以适合所要表达的情感意蕴,是诗歌写作的关键之一。
如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雄奇奔放、雪莱《致云雀》的浪漫激情,与作品的韵律节奏是协调一致的。
如何锤炼语言?
首先,要注意语言的凝练、含蓄,富于联想和想象。如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开头一节和最后一节: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歌第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最后一节,“悄悄的”则与第一节回环对应,形成回环往复,同时也流露出诗人不想打扰母校的静谧的情感。
诗人为什么在末节说“不带走一片云彩”呢?在这里,“云彩”有象征意味,代表彩虹似的梦,它倒映在水中,但并不带走,因此再别康桥不是和他母校告别,而是和给他一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康桥文化告别,是再别康桥理想。
其次,要注意巧用手法。
如冯至《南方的夜》(第一节):
我们静静地坐在湖滨,
听燕子给我们讲讲南方的静夜。
南方的静夜已经被它们带来,
夜的芦苇蒸发着浓郁的情热——
我已经感到了南方的夜间的陶醉,
请你也嗅一嗅吧这芦苇丛中的浓味。
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对南方的夜的热爱之情,而是将燕子拟人化,借燕子之口来表达情感。同时,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对“芦苇”意象的营造,描写了南方的夜的静谧,表达了诗人对南方的夜的热爱之情。
二 写作任务
(一)题例呈现
青春之美,在人的一生中是弥足珍贵的。结合本单元诗作和能够引发你思考的其他作品,发挥想象写一首诗,抒写你的青春岁月,给未来留下宝贵的记忆。
注意借鉴本单元诗歌在意象选择、语言锤炼等方面的手法,使诗作多一些“诗味”。汇总所有同学的诗作,全班合作编辑一本诗集作为青春的纪念。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学习任务”四)
(二)写作点拨
进入高中,一切是那么新鲜,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生活,让你一下子充满期待。
“我”的理想、“我”的青春和“我”的奋斗……在新的校园里萌生;“我”的思念、“我”的迷茫、“我”的忧伤……在独处时潜滋暗长;还有喜怒哀乐,还有如饥似渴,还有……想到这些,你是不是有一种冲动,那就赶紧用诗意的文字表达并记录此刻的想法吧。
请选择你关于青春的内容,然后想方设法运用某种意象来寄托你的这份情思,用一首抒情诗来呈现你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三)例文展示
携青鸟出逃 与世界交手
方芷越
谈及少年 无关风月
晃荡氤氲过三载
是春意的青
太阳抵作书页
厚着脸皮与偷漏的朝露较劲
一朵花的剂量可不足息心
在格格不入里
对着自己长长的影子
唱起了曲:
我说要闯 以最深奥的无知
我说要望 以最热烈的深沉
我说要想 以最理性的欲望
为谱一曲野史
加画一首写意
秋鹤未免略显清高
不如搂住光 捎上风筝出逃
原野唏嘘散落进胸腔
我只管唱
乘着船一起来吧
扣緊侧舷 驶进后浪
年轻的水手牢握风霜
肩上星群滴落 似是呼告
跃动 燃烧
整个城市也卧于身侧
像一尾金色的锦鲤
听 书声
共赴一场 名为青春的刀光剑影
错落间
我们与世界交手
山岚冲撞 远方明朗
要赢一场漂亮的仗
请 等风共赏
“我们的故事从不缺月光
很长 很长”
只听得
白日流火 风止叶摇
我在此间
谈及少年
佳作点评
高中三年是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即使学业压身,周周“996”,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也还是不想输,不想落后,太想赢,无论是学业还是别的方面。
所以诗来抒发“自我”,冲破束缚,打碎枷锁,少年怀揣锐气终非池中物的那种感觉,主标题的“青鸟”比较符合少年的意象,自由的、恣意的,确实是想要传达的那种意气与态度。每个人都是一部活着的青春,不单单是高中的这段时间,它可以是你本身,由你决定谁是主角。青春至上,我们来日方长。
全诗以情感为线索,从生活中的一个普通情景切入,运用拟人、通感、动静结合等手法,借景抒情,生发出对“青春”的感慨。全诗节奏明快,韵律昂扬,充满活力。
(四)拓展活动
1.借鉴本单元诗歌在意象选择、语言锤炼等方面的手法,结合自己的青春感悟,创作一首新诗。
2.诗歌内容或主题大致相同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组内朗读,并评价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朗读时,拍照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