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 两极地区-2022年高考地理之区域地理总复习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79049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课件21 两极地区-2022年高考地理之区域地理总复习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79049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课件21 两极地区-2022年高考地理之区域地理总复习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79049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课件21 两极地区-2022年高考地理之区域地理总复习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790490/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课件21 两极地区-2022年高考地理之区域地理总复习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790490/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课件21 两极地区-2022年高考地理之区域地理总复习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790490/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课件21 两极地区-2022年高考地理之区域地理总复习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790490/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课件21 两极地区-2022年高考地理之区域地理总复习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790490/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课件21 两极地区-2022年高考地理之区域地理总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课件21 两极地区-2022年高考地理之区域地理总复习,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典例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和气候特征。 2.两极地区自然资源及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考点解读: 1.了解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主要特征; 2.学会分析两极地区自然环境形成的原因; 3.掌握两极地区的科学考察现状及其意义。
基础知识:一、南极地区 1.位置:
南极地区指南极圈以南的广大区域,包括南极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和陆缘冰,以及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各一部分。距南极洲最近的大洲是南美洲,隔德雷克海峡与南极半岛相望。南极大陆的总面积为139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中国和印巴次大陆面积的总和,居世界各洲第五位。
基础知识:一、南极地区 2.地形:
南极地区地形以高原为主,平均海拔为2350米,是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冰层平均厚2000多米,有“冰雪高原”之称。
基础知识:一、南极地区 3.气候:
酷寒、干燥、烈风。南极地区气候酷寒,为世界最冷的陆地,各月均温都在0℃以下,年平均气温为-50℃,又称“寒极”;全年降水稀少,被称为“白色荒漠”;多烈风,有“风库”之称。全年分寒、暖两季,4月至10月是寒季(极夜期),11月至次年3月是暖季(极昼期)。
气候成因——根本原因:太阳辐射弱。 (1)纬度高:地处高纬地区,一年之内地面接受太阳光热最少,形成严寒天气(最主要原因)。 (2)地势高:高原地形和巨厚冰层,加剧气候寒冷程度。 (3)气压高:低温使南极大陆形成了强大的高压中心,降水稀少且风力超大。 (4)洋流:南纬40°—60°的西风漂流(寒流),阻碍南极地区与低纬地区的热量交换。
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严寒的原因: (1)南极地区以陆地主,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 (2)南极地区地势高,北极地区地势低。 (3)南极地区绝大部分覆盖着很厚的冰层,北极地区覆冰较少,接受太阳辐射较多。
基础知识:一、南极地区 4.资源:
(1)淡水资源:冰层体积占世界冰体积的90%以上,淡水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资源库。 (2)矿产资源:煤和铁的储量丰富,印度洋沿岸地区有露天铁矿,维多利亚地有储量很大的煤田。 (3)生物资源:植物种类稀少,代表动物有磷虾(数量巨大)、鲸、海豹、企鹅(南极的象征)等。 (4)原始自然环境:天然实验室,科研价值高。
基础知识:一、南极地区 5.科学考察:
最佳考察时间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极昼期)。(1)长城站(62°13‘S,58°58W):1985年建立,位于南极圈之外的乔治王岛上,无极昼极夜现象。(2)中山站(69°22’S,76°23E):1989年建立,位于印度洋沿岸,有极昼极夜现象。(3)昆仑站(80°25‘S,77°07E):2009年建立,是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4)泰山站(73°51S,76°58E):2014年建立,是一座南极内陆考察的度夏站。(5)维多利亚地新站:位于(74°59′S,163°42′E)的难言岛上。
基础知识:一、南极地区 6.南极条约:
(1)南极臭氧空洞:南极地区上空臭氧浓度降低,使太阳紫外线直接照射到地球表面,对生态环境及人类有不利影响(皮肤癌、白内障等)。产生臭氧空洞的原因主要是人类大量使用氟氯烃等制冷剂导致。
(2)对生物资源的商业化捕捞,如对鲸等生物的捕捞使南极地区的鲸濒临灭绝。 (3)全球变暖使两极地区的冰川加速融化,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4)《南极条约》:为了保护南极大陆这块人类最后发现的净土,1959年,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其主要内容是:南极的利用将只限于和平目的;禁止南极矿产资源的开发;禁止一切军事活动和任何核爆炸或处理放射性废物;等。《南级条约》冻结了南极领土争端,暂停了南极矿产开发。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
基础知识:二、北极地区 1.位置和范围:
北极地区是指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北美三洲大陆的北部及岛屿。北极地区以冰层(或浮冰)覆盖的北冰洋为主体。永久性冰雪集中分布在格陵兰岛的内陆地区。
基础知识:二、北极地区 2.地形:
多数地区被冰雪覆盖,北冰洋上海冰的平均厚度为3米。
基础知识:二、北极地区 3.气候:
北极地区的气候酷寒(不如南极冷,原因: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热容量大,气温变化幅度比陆地小;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降水稀少(比南极多。一般为100毫米—200毫米),多大风(风速远不及南极地区大,仅为10米/秒)。冬季从11月到次年的4月,夏季为7、8两个月。
基础知识:二、北极地区 4.人口:
与南极地区相比(南极地区除科考人员外,无固定居民),北极地区的原住民是因纽特人,人口近300万,以捕鱼、狩猎为生。
基础知识:二、北极地区 5.资源:
(1)生物:(动物)北极熊(北极的象征)、海象、鲸、驯鹿等;(植物)地衣、苔藓、藻类等(比南极种类多,生长好)。 (2)矿产:石油、天然气、煤、铁,有色金属丰富。
基础知识:二、北极地区 6.科学考察:
最佳考察时间为每年的5—9月(北极地区的暖季)。中国于2004年7月28日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上建成首座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黄河站的建成,为我国深入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提供了前沿阵地,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极地考察能力。
基础知识:二、北极地区 7.交通价值:
(1)空中交通:北冰洋上空是亚洲北部、北美北部、欧洲北部三个地区之间来往的重要空中走廊和最短航线。例如,从美国华盛顿一北极一俄罗斯莫斯科的航空线比经过西欧的航线要短1000多千米。 (2)水面交通:由于全球变暖,常年冰封的北极有望开通“黄金水道”。此航道将是北美、北欧和东北亚国家之间距离最短的航道。 (3)北极航道:主航道位于俄罗斯北部沿海的“东北航道”和主航道位于加拿大北极群岛水域的“西北航道”。北极航道若开通将改变长期以来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作为连接太平洋、印度洋及大西洋的局面。
基础知识:二、北极地区 8.《北极环境保护战略》:
北极地区石油、天然气的开采、石油泄漏等突发的重大污染事件,给北极地区的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为保护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国际社会于1991年制定了《北极环境保护战略》。
基础知识:二、北极地区 9.南北两极地区的特征比较:
思维导图:两极地区
北极熊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肉食动物,主要活动于北冰洋附近的浮冰海域,常以海冰为平台捕食海豹,冰雪消融的夏季也会在陆地上寻找食物。位于加拿大北部哈得孙湾海域的丘吉尔港被誉为“北极熊之都”,每年都会有千余只北极熊在此聚集并等待哈得孙湾结冰后向北迁徙,此景象吸引众多野生动物爱好者前去摄影观光。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熊的生存状况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左图为北极熊生存范围示意图,右图为丘吉尔港气候资料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1.由材料可知,北极熊主要活动于北冰洋附近的浮冰海域,常以海冰为平台捕食海豹,同纬度的其他海域受北大西洋暖流、阿拉斯加暖流的影响,结冰期较短,因此哈得孙湾适宜大量北极熊生存的优势条件是海水结冰期长,B正确;同纬度欧洲西北部海域,由于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气候比哈得孙湾温暖湿润,A错误;北极熊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肉食动物,在北冰洋及沿岸地区没有天敌,C错误;同纬度的太平洋北部白令海海域,受人类活动影响也较小,D错误。故选B。
1.与同纬度其他海域相比,哈得孙湾适宜大量北极熊生存的优势条件是( )A.气候温暖湿润 B.海水结冰期长C.缺乏天敌威胁 D.人类活动影响小
【解析】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一年中10-11月丘吉尔港月平均气温由零上转为零下,哈得孙湾开始结冰,陆地上的北极熊开始聚集因而10-11月为观赏北极熊的最佳时间,C正确;2-3月、4-5月、11-12月哈得孙湾及北冰洋其他海域都已结冰一段时间,北极熊可能已经迁徙至更北区域。故选C。
2.一年中,丘吉尔港最适合观赏北极熊的时段是( )A.2-3月B.4-5月C.10-11月D.11-12月
【解析】3.全球气候变暖,北冰洋地区的浮冰面积会缩小,北极熊生存的南界和北界都会北移。答案A。
3.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北极熊生存范围( )A.南界线北移,北界线北移B.南界线北移,北界线南移C.南界线南移,北界线南移D.南界线南移,北界线北移
下图为南极洲简图,哈雷研究站是英国建在南极半岛东侧威德尔海150米厚的漂浮冰架上,用以监测南极大气变化以及太空气象的国际研究平台。该站由8个相互连接的车厢状建筑物组成,每个“车厢”有伸缩的可同步移动的腿支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4.由材料知:哈雷研究站是英国建在南极洲威德尔海150米厚的漂浮冰架上,浮冰会发生移动,对考察站的安全带来威胁,故C正确,相对南极大陆,这里狂风暴雪少、气温相对高,故排除A、B、D 。故选C。
4.相比南极大陆考察站,哈雷研究站面临的最大挑战是( )A.狂风肆虐B.酷寒考验C.浮冰移动D.暴雪侵袭
【解析】5.车厢底部安装伸缩腿,主要是适应风雪的变化,同时也为拆解转移提供便利,可以根据积雪的高低进行调节,同时可以根据风力大小进行调节,适应不同的天气状况变化而设计,故D正确。防滑动、防渗水、防冻融不是主要的原因,排除A、B、C。故选D。
5.“车厢”底部安装伸缩腿是为了( )A.防滑动B.防渗水C.防冻融D.防风雪
【解析】6.南极地区纬度高,气温低,土层薄,再加上风力大,所以不适合高大植物生长,只能以苔藓、地衣等低等植物分布为主,②④正确。南极地区纬度高、冰雪覆盖,太阳辐射弱;南极地区沿岸有寒流、不是暖流,①③错误,C正确。故选C。
6.南极大陆的边缘地区植物以苔鲜、地衣等低矮植物为主,其主要原因是( )①太阳辐射强 ②风力大 ③沿海多暖流 ④纬度高,气温低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中国南极第五个科考站罗斯海新站选址于恩克斯堡岛(如下图),预计最快2022年建成。恩克斯堡岛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常年盛行超强、超干、超冷的离岸风地面碎石遍布,所濒临的罗斯海生物种类繁多,达16000余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7.据材料所述,恩克斯堡岛常年盛行离岸风。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地球自转方向呈顺时针方向,恩克斯堡岛位于罗斯海西侧,离岸风应为从南极大陆吹向罗斯海的风,风向应为偏西风,红旗飘向应向东。B正确,ACD错误。故选B。
7.竖立在恩克斯堡岛五星红旗的常年飘向是( )A.偏西B.偏东C.偏南D.偏北
【解析】8.恩克斯堡岛之所以适合建站,主要是因为盛行的离岸风会将暖季融化的海冰吹离海岸,形成一条宽阔的水道,使破冰船容易靠近,补给物资,A正确。强劲的偏西风吹除积雪,有利于建站,但科考站不会采用地表碎石作为建筑材料,B错误。如图所示,恩克斯堡岛西侧为横贯南极山脉,离岸风是来自内陆冰盖的下降风,根据材料所述离岸风“超强、超干、超冷”,所以不存在使气温明显升高的作用,C错误。罗斯海生物种类繁多,但与离岸风有助于建立科考站没有必然联系,D错误。故选A。
8.强劲的离岸风有助于建站,其合理的解释是离岸风( )A.吹散海面浮冰有利于船舶停靠补给物资B.吹除积雪,地表碎石可做建站材料C.下降气流焚风效应可使气温明显升高D.增强近海海域上升流,海洋生物繁多
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从冰架分离后漂浮在海上的冰山被形象地称为冰筏。罗斯海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冰架——罗斯冰架,是南极大陆周边冰山输出最强的海区,洋流环境复杂。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罗斯冰架崩离、消融明显。模拟结果表明,若变暖进一步增强,南极地区的降水会更多地以降雨的形式出现。下图示意罗斯海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
【解析】罗斯环流属于风海流,受盛行风带的影响,加上陆坡流、大陆形状和其他洋流的共同影响,最终形成罗斯环流。
【参考答案】影响因素:盛行风、海陆轮廓、洋流等;南极高纬地区盛行东南风,表层海水受东南风的吹拂从罗斯湾东岸向西岸运动;到西岸后受地形影响向低纬运动;到60°S附近受西风漂流影响形成环流。
(1)简述罗斯环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解析】读图可知,冰筏移动方向与极地环流运动方向一致,分析动力机制,即分析洋流形成的原因。极地环流为风海流,受到极地东风的影响,极地东风的形成与极地高压和副极地低压间的气压差有关,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则是形成气压差的根本原因。
【参考答案】从冰筏漂移方向可知,其与极地环流(洋流)方向一致,说明洋流造成冰筏移动;极地环流(洋流)的形成是因为极地东风的吹拂;而极地东风的形成是由于极地高压和副极地低压间存在气压差;两地间的气压差与太阳辐射高低纬间分布不均有关。
(2)分析从罗斯冰架分离入海后的冰筏漂移的动力机制。
【解析】海冰融化加速可从海冰形成量减少和融化量增加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降雪变为降水,海冰补给来源减少;另一方面降水使得反射率降低,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增多,且雨水的温度更高,使海水升温,进一步加速海冰融化。
【参考答案】降水以降雨的形式出现,冰面减少,反射减弱,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增多,温度升高,加速海冰融化;降水以降雨的形式出现,而不是固态降雪,使海冰补给来源变少;与降雪相比,降水的温度较高,增加流经海冰区域温度,加速海冰融化。
(3)更多以降雨形式出现的降水会加速南极海冰融化,对其原因给出合理解释。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15 两极地区-备战2024届高考区域地理精品课件,共4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呈现,命题趋势,一南极的地理位置,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南极洲,二南极的科考成就,经停弗里曼特尔的理由,一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一轮复习课件—区域地理两极地区,共4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顶级位置,南极位置,北极位置,战略位置重要,冰封海陆,南极地形,南极冰盖面积,南极水循环,北极海冰,南极气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课件33 西北地区-2022年高考地理之区域地理总复习,共4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典例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