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 青藏地区-2022年高考地理之区域地理总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课件34 青藏地区-2022年高考地理之区域地理总复习,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典例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地形与气候特征,主要的自然资源。 2.青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的特点。 3.青藏地区的交通建设与城市分布。 4.三江源湿地的保护与永续发展。 考点解读: 1.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地形与气候特征,主要的自然资源。 2.运用图文资料分析青藏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 3.分析青藏地区河谷农业的自然条件与限制性因素。 4.结合材料对三江源湿地的开发与保护进行分析与评价。
基础知识:一、青藏地区 1.概况:
青藏地区位于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昆仑山脉一阿尔金山脉一祁连山脉以南,南至国界。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甘肃省西南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边缘地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5%,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1%。
基础知识:一、青藏地区 2.地形: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被称为“世界屋脊”(中尼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86米,是世界第一高峰);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我国最大高原,绝对高度大,相对高度小,“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柴达木盆地。
基础知识:一、青藏地区 3.气候:
独特的高寒气候,冬寒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降水自东南部向西北高原内部逐渐减少(4—9月为雨季,10月至次年3月为早季,降水稀少,不及全年降水量的1%)。
基础知识:一、青藏地区 4.河湖:
三江源地区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中华水塔”);其他主要有雅鲁藏布江、怒江、纳木错、青海湖等,多咸水湖。
基础知识:一、青藏地区 5.植被:
以高山草甸为主,自东南向西北植被为山地森林一高山草原、草甸一高山荒漠景观,高大山脉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变化,植物种类丰富,植被类型多样。
基础知识:一、青藏地区 6.资源:
太阳能丰富,拉萨有“日光城”之称;地热资源丰富,建有我国最大的地热电站——羊八井地热电站;水能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长江上游、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柴达木盆地钾盐、锡铁山铅锌矿、冷湖油田等。
基础知识:一、青藏地区 7.交通:
公路运输是主要的运输方式,主要有青藏、川藏、新藏公路,铁路主要是青藏铁路;牦牛运输是传统运输方式。
基础知识:一、青藏地区 8.农牧业:
种植业以河谷农业为主,主要分布在西藏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湿水谷地,作物以喜温凉的青棵、小麦、豌豆为主;青藏牧区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属于高寒牧场,主要牲畜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它们能适应高寒、缺氧、低压等特殊高原环境。
基础知识:一、青藏地区 9.工业:
青藏地区矿产、水能、地热能、太阳辐射能丰富,主要发展了黄河上游的电力工业,柴达木盆地的采矿工业、盐化工业、石油化工业,毛纺织工业和皮革加工业比较发达。
基础知识:一、青藏地区 10.生活:
传统服饰为藏袍,主食青稞粉制成的糌粑,以及酥油茶、牛羊肉等,传统住所为碉房。
基础知识:二、青藏高原 1.种植业以河谷农业为主的成因:
(1)太阳辐射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烈。同时,结度低,晴天多,也使其太阳辐射能丰富。 (2)低温: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杂质含量少,对地面辐射吸收少,大气保温作用弱,温度低。 (3)昼夜温差大: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云量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相对较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相对较低,昼夜温差大。 (4)地热丰富: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浆活动频繁,地热丰富。
基础知识:二、青藏高原 2.种植业以河谷农业为主的成因:
河谷地势较低,气温相对较高。河谷土壤肥沃,灌溉水源丰富,如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主要作物为耐寒、耐旱的青稞、小麦、豌豆等,作物一年一熟,生长期长,单位面积产量高。
基础知识:二、青藏高原 3.青藏高原作物品质高的原因:
(1)青藏高原大气洁净,晴日多,日照时间长,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多。 (2)昼夜温差大,夜晚气温低,作物呼吸作用受到抑制,营养物质消耗少;气温低导致作物生长时间长,营养物质积累多。 (3)青藏高原的麦类和牧草属于低消耗、高积累、高产优质的产品,牧草丰美,作物籽粒饱满。
基础知识:二、青藏高原 4.青藏高原多沼泽和咸水湖的原因:
(1)多沼泽:青藏高原地势平坦,排水不畅;地势高,气温低,蒸发弱;高寒环境下发育的冻土分布广,下渗能力差。 (2)多咸水湖:青藏高原周围多大山(昆仑山脉、横断山 沼泽广布脉、喜马拉雅山脉),内部平坦,多内流湖,河流挟带盐分注入湖泊并不断积累;低温少雨,水循环不活跃,湖水蒸发量大于补给量。
基础知识:二、青藏高原 5.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属封闭性的巨大山间断陷盆地,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位于青海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主要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西北北抵阿尔金山脉;西南至昆仑山脉;东北有祁连山脉,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内陆盛产铁矿、铜矿、锡矿、盐矿等多种矿物,故被称作“聚宝盆”。
基础知识:二、青藏高原 6.青藏铁路:
(1)概况:青藏铁路由西宁站至拉萨站,线路全长1956千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2)青藏铁路建设克服了三大难题——高原多年冻土、严寒缺氧;沿线地质复杂(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3)青藏铁路的建设意义:平衡全国铁路分布,结束西藏无铁路的历史;加快区域开发,充分利用资源;加强西藏与内地联系,有利于区域联系与巩固国防;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加强民族团结。
基础知识:二、青藏高原 7.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1)三江源: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源头地区,位于青海省,是三江上游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长江水量的20%、黄河水量的49%和澜沧江水量的15%都来自该地区,被称为“中华水塔”。
(2)三江源地区的湖泊、沼泽——河流的天然调蓄器 ①当雨季来临和冰雪融水丰盈之时,湖泊储蓄河水,起着削减洪峰的作用;冬、春季节,因冰雪封冻,河流水量减少,湖泊将存储的水补给河流,保持河流流量的相对稳定。 ②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沼泽分布区。由于每年夏季冰雪融水补给丰沛、稳定,因而沼泽分布面积较大,总面积达6万多平方千米。广布的沼泽像海绵一样,吸纳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对河流流量起着天然的调蓄作用。
(3)三江源地区遭破坏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逐年萎缩,直接影响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 ②人为原因: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其中,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问题尤为突出。
(4)三江源地区的保护措施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采取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
思维导图:青藏地区
2020年11月,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的可拆装式方舱营房,亮相海拔4000多米的某高原部队驻地,该营房主要由屋顶太阳能面板、玻璃房和起居室三部分组成(下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1.图中方舱营房的太阳能面板、玻璃房的主要功能是( )A.防雨雪B.防辐射C.防缺氧D.防低温
【解析】1.读材料可知,该方舱营房亮相海拔4000多米的某高原部队驻地,气候寒冷,气温低,太阳能面板可以收集太阳热能,玻璃房具有保温功能,可以抵御严寒,D正确;方舱营房可以防风雪、防辐射,但不是其主要功能,AB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缺氧的相关信息,C错误。故选D。
2020年11月,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的可拆装式方舱营房,亮相海拔4000多米的某高原部队驻地,该营房主要由屋顶太阳能面板、玻璃房和起居室三部分组成(下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2.营房的铁制支撑结构置于方舱外部,主要是为了( )A.营房更加稳固B.减少室内散热C.方便拆卸安装D.吸收大气热量
【解析】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导热性能好,将铁制支撑结构置于方舱外部,主要是为了减少室内热量的散失。B正确;铁制支撑结构在方舱内部和外部都可以起到稳固结构的作用,差异较小,A错误;铁制支撑结构在外部方便拆卸安装,但不是其主要目的,C错误;铁制支撑结构体积较小,吸收大气的热量有限,D错误。故选B。
雅鲁藏布江河谷加查-米林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平均海拔3800米,年均降水量514mm。下图示意该段河谷沙丘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加查—米林段河谷沙滩面积最小的时期是( )A.1—3月B.4—6月C.7—9月D.10—12月
【解析】3.雅鲁藏布江加查—米林段,冬季降水较少,河流水位较低,河谷裸露的沙滩面积最大;春季随气温的回升,有部分冰雪融水补给河流,河流水位开始回升,部分裸露的沙滩开始被河水淹没,河谷沙滩面积开始减少;夏季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且冰川融水补给量大,河流为丰水期,水位最高,河谷沙滩被淹没面积最大,露出沙滩面积最小;秋季的降水和冰川融水补给量减少,河流水位下降,河谷沙滩面积开始增大。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雅鲁藏布江河谷加查-米林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平均海拔3800米,年均降水量514mm。下图示意该段河谷沙丘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4.加查—米林段河谷流动沙丘的沙源地是( )A.流动沙丘所在地区的岩石风化B.青藏高原西北部C.塔克拉玛干沙漠D.雅鲁藏布江河床及沙滩
【解析】4.观察图形,发现沙丘由东北向西南流动的,且其四周为森林植被,所以加查—米林段河谷流动沙丘的沙源并不是来源于本地岩石风化,A错误;如果来自青藏高原西北部,则在雅鲁藏布江的北侧也会形成沙丘,而从图中来看在北侧没有沙丘,B错误;塔克拉玛干沙漠距离太遥远,再者风力因青藏高原海拔太高而被削弱,沙粒不可能被带到此,C错误;加查-—米林段河谷流动沙丘的形成过程:雅鲁藏布江河水从上游搬运泥沙,在加查—米林段流速减缓 ,泥沙沉积于河床,枯水季节,水位下降,出露的沙滩会受到风力的侵蚀、搬运作用,在被风搬运的过程中,因受到挡沙墙和防风林的削弱,风力减弱,泥沙沉积,形成流动沙丘,D正确。故选D。
雅鲁藏布江河谷加查-米林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平均海拔3800米,年均降水量514mm。下图示意该段河谷沙丘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对加查—米林段河谷流动沙丘的形成影响最大的风向为(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
【解析】5.据图可知,流动沙丘的分布呈东北—西南走向,同时从上题可知沙石来源于雅鲁藏布江河床及沙滩,且在河流与流动沙丘之间有防风林和挡沙墙,可以推断东北风对流动沙丘的形成影响最大。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玛旁雍措(措是湖泊的意思)位于冈底斯山主峰——冈仁波齐峰东南20千米处,湖面海拔4588米,最大水深81.8米,面积412平方千米,曾与拉昂措(湖面海拔4574米)为同一湖泊,后由洪积,冰川堆积物堵塞而演化为两个湖泊。如今玛旁雍措是淡水湖,周围多温泉分布。图为玛旁雍措水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玛旁雍措水系的主要补给水源有( )A.高山冰雪融水、湖泊水B.季节性积雪融水、雨水C.季节性积雪融水、温泉水D.高山冰雪融水、温泉水
【解析】6.根据图文信息可知,玛旁雍措位于青藏高原上,且湖泊和周围山峰的海拔均较高,故可推断其水系的主要补给水源有高山冰雪融水;“周围多温泉分布”,说明玛旁雍措水系的主要补给水源还有温泉水。故选D。
玛旁雍措(措是湖泊的意思)位于冈底斯山主峰——冈仁波齐峰东南20千米处,湖面海拔4588米,最大水深81.8米,面积412平方千米,曾与拉昂措(湖面海拔4574米)为同一湖泊,后由洪积,冰川堆积物堵塞而演化为两个湖泊。如今玛旁雍措是淡水湖,周围多温泉分布。图为玛旁雍措水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玛旁雍措成为淡水湖的主要原因是( )A.湖盆深陷,储水量巨大B.水温偏低,蒸发微弱C.通过河流补给拉昂措 D.曾与拉昂措为同一湖泊
【解析】7.由图文材料可知,玛旁雍措与拉昂措之间有河流相连,玛旁雍措湖面海拔高于拉昂措。故玛旁雍措湖水流向拉昂措,导致玛旁雍措湖水中的盐分随径流汇入拉昂措,从而使玛旁雍措成为淡水湖,拉昂错成为咸水湖,C正确;A、B项不是玛旁雍措为淡水湖的主要原因;拉昂措为咸水湖,因此不是玛旁雍措成为淡水湖的理由,D错误。故选C。
玛旁雍措(措是湖泊的意思)位于冈底斯山主峰——冈仁波齐峰东南20千米处,湖面海拔4588米,最大水深81.8米,面积412平方千米,曾与拉昂措(湖面海拔4574米)为同一湖泊,后由洪积,冰川堆积物堵塞而演化为两个湖泊。如今玛旁雍措是淡水湖,周围多温泉分布。图为玛旁雍措水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推测玛旁雍措最初的成因类型为( )A.构造湖B.牛轭湖C.火山湖D.海迹湖
【解析】8.分许图文材料可知,玛旁雍措背面矗立着冈底斯山的主峰---冈仁波齐峰,而南面则是西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纳木那尼峰;“周围多温泉分布”说明当地地壳活跃。综上所述,玛旁雍错在构造上属于冈底斯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的一个断陷盆地,为构造湖,A正确。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为牛轭湖,是外力作用所致,B错误;火山湖应位于山顶,而图中信息显示玛旁雍措位于山脉之间较平坦的地区,高山冰雪融水汇入其中,因此不是火山湖,C错误;海迹湖,是原为海域的一部分,因泥沙淤积而与海洋分开,形成封闭或接近封闭状态的湖泊。包括潟湖、残迹湖等。D错误。故选A。
9.位于青藏高原上的柴达木盆地具有独特的环境特征。近年来,柴达木地区大数据产业发展迅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大数据中心耗能巨大,其运营最大的支出项目为服务器用电和冷却用电。数据中心机房对空气的湿度和洁净度要求较高,过多的尘埃和水汽会增加机房故障率。 柴达木云数据中心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该中心的建设将提升本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1)从水分和热量角度,说明柴达木盆地的自然环境特征。
【解析】(1)根据图中等降水线可知,柴达木盆地内部降水小于50毫米,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水分资源匮乏 ;据图可知,柴达木盆地内部积温范围在1000--1500, 热量条件较差,但与柴达木盆地周围地区相比较, 柴达木盆地内部积温较大,热量较丰富。
【答案提示】水分方面: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气候干旱,水分资源匮乏。热量方面:盆地内部热量较周围丰富,但总体热量条件较差。
(2)分析柴达木盆地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解析】(2)太阳能资源丰富说明太阳辐射量多,影晌太阳辐射量因素可以从纬度因素、天气状况、昼长因素、地势因素等角度分析。故影晌柴达木盆地的太阳辐射量的原因是:地势高,空气透明度高,大气稀薄,削弱的太阳辐射少;柴达木盆地降水少, 晴天多,日照时数长。
【答案提示】柴达木地区海拔高,大气稀薄,水汽含量少,空气洁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柴达木盆地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数长。
(3)分析柴达木地区建设大数据中心的优势条件。
【解析】(3)根据材料“大数据中心耗能巨大,其运营最大的支出项目为服务器用电和冷却用电。数据中心机房对空气的湿度和洁净度要求较高,过多的尘埃和水汽会增加机房故障率”等信息可知,大数据中心耗电量大,数据中心机房对空气湿度、洁净程度都有较高要求,结合柴达木盆地特殊的区域环境特征可知:柴达木地区建设大数据中心的优势条件有大数据中心耗能高,而柴达木地区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能够满足大数据中心的能源需求;大数据中心用于冷却的能耗较高,而柴达木地由于区地势高,气温低,有利于减少冷却能耗,可节约能耗,降低成本;大数据中心对空气质量要求较高,柴达木地区水汽含量少,空气洁净,有利于降低数据中心的故障率。
【答案提示】大数据中心为高能耗产业,柴达木地区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能够满足大数据中心的能源需求;大数据中心用于冷却的能耗较高,柴达木地区地势高,气温低,有利于减少冷却能耗;大数据中心对空气质量要求较高,柴达木地区水汽含量少,空气洁净,有利于降低数据中心的故障率。
(4)说明建设大数据中心对柴达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
【解析】(4)根据材料“该中心的建设将提升本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可知,建设大数据中心,利于格尔木二、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提升本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答案提示】建设大数据中心可以带动相关第二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升当地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课件13 中亚-2022年高考地理之区域地理总复习,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思维导图中亚,典例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课件30 中国的交通-2022年高考地理之区域地理总复习,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典例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课件09 亚洲-2022年高考地理之区域地理总复习,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思维导图亚洲,典例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