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卷)202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
展开1.本试卷8页,四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试卷中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笨拙(zhuō) 拮据(jū) 叱咤风云(chà) 惟妙惟肖(xià)
B.挣脱(zhēng) 散漫(sǎn) 浑身解数(xiè) 觥筹交错(gōng)
C.戏谑(xuè) 仲裁(zhòng) 旖旎(yǐ) 锐不可当(dǎng)
D.收敛(liǎn) 箴言(zhēn) 包扎(zā) 信手拈来(niān)
2.一次填入下面的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如今,这金银花不 众望,在神农山之阳这方圆几百里的山山岭岭间, 一 ,一丛丛,蓬蓬勃勃地生长着。在一个个依山而居的村落里,农舍藏在花丛间, 一条条清澈的山溪带着花香,潺潺流淌在石街石巷。村旁的一棵棵百年老树,在花丛的烘 托下,树冠蓊蓊郁郁地抖擞着精神。石屋、人家、田野因花丛藤蔓而 为一体,一 石一瓦、一泉一溪、一草一木都相亲相爱着。
A.负 吨吨 融B.付 墩墩 溶
C.付 吨吨 溶D.负 墩墩 融
3.古诗文默写。(8分)
(1)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__。《陋室铭》
(2)____________________,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
(3)诸葛亮曾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师表》中表意与之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诗歌的世界里徜徉,我们与伟大的灵魂一次次邂逅。我们钦佩刘禹锡面对人生挫折时淡然处之的豁达胸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我们敬仰杜甫经受生活苦难时推己及人的济世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目前中国探月工程第一阶段“无人月球探测”已经完成,第二个阶段将是“载人登月”,如果继续发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请从下面两个任务中任选一个作答。(4分)
任务一:你认为下列文学人物谁最适合做中国首位载人登月的宇航员。请任选一个人物,结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经历简要分析。
①尼摩船长《海底两万里》 ②鲁滨逊《鲁滨逊漂流记》
任务二:漫漫太空路,宇航员带了两本书(《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行囊中,请简要说明他选择这两本书的原因。
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4分)
有人说,今天是一个读图时代、读屏时代,人们对文学的信心不断减弱,尤其是新媒体带来海量的消遣娱乐内容,时间的碎片化,使人们接触文学的时间、文学阅读活动越来越少,文学面临着适应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新课题。作为大众的文学读者,①对文学的表现内容、艺术表现方式有新的需求,对文学的传播方式②有新的期待。③,文学、作家、作品、读者之间的关系发生着复杂的变化,而让文学的力量借助电影传播,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
(1)依次填入第①②处空格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不仅 也B.因为 所以
C.虽然 但是D.不是 而是
(2)在第③处空格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2分)
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8分)
某中学将组织开展“家书——温润人心”的语文活动,请你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并完成以下任务。
材料一
某中学学生写信情况调查表
材料二
“家书”是家庭文化的重要载体。古有杜甫的“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近代有鲁迅、许广平的《两地书》。而《傅雷家书》等更是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典范。我们这一代人更应该用行动践行传承传统文化,尽管表达情感的方式变了,但是老祖宗的传统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不能丢。
材料三
不管是《见字如面》还是《信中国》,书信类节目已然成为当下文化类节自热点。观众们从这些节目中体会到手写书信的非凡魅力:书信是有情物,每打开一封书信都像进入一个十分真实的场景。今天我们讲书信,并不是要舍弃先进的通信工具,追求某种特定文体和形式,而是要对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进行发掘与深耕,与它所蕴含的感情和哲理重逢。
(1)请阅读材料一,写出你的探究结果。(3分)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请阐述:在手写书信传统逐渐逝去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弘扬家书文化。(观点鲜明,语句通顾,80字左右)(5分)
二、现代文阅读(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6分)
又“训”了父亲一顿
我结束晨练准备洗澡,父亲来电话:“搭了个顺风车到银行办点事,是不是还得戴口罩?走得急,忘戴了。”末了,还怯怯地“呵呵”一声,像在掩饰他的“过失”。
距银行开门还有俩小时,我只得重新穿戴整齐,骑车到城西接他。矮小瘦弱的父亲躲在街角,瑟缩着,双眼盯着我来的方向。看到他的窘态,我生气了:“来这么早,也不提前打电话?不知道疫情还没结束呀,还往县城跑?我帮你办不行啊?添乱!”
父亲不敢看我,瞅着稀疏的行人和车辆,喃喃道:“村里你大叔工地赶早,我就搭他的摩托车来了,你工作忙,没打电话麻烦你。医保卡改密码,必须本人来呀!”我自觉言重了:“来了就回家吧,吃早饭。”父亲慌了神:“不不不,不饿,办完就回,这一身土两脚泥的。”我又生气了:“我家不是你家呀?”
到家时,妻子已经把饭盛好了,父亲在厨房里小心翼翼地放下提兜,慢慢提出一塑料袋鸡蛋:“还不赖,没打碎!”这一路颠簸,父亲得多经心呀!我的气又来了“:说过多少回了,你和我娘别舍不得吃。再说,抱着鸡蛋坐摩托车,多累多危险!”父亲又“呵呵”地说:“这不没事嘛!”我气道:“有事就晚了!”
盛了满满一碗面条,加一个荷包蛋、两根油条,父亲吃了个精光,又加一碗,我逗他:“必须吃完啊!”父亲顺从地“嗯”了一声。待收拾碗筷,我佯装生气:“不是说不饿吗?以后不许说假话!”他“呵呵”一声:“好。都吃撑了,剩碗底儿不好!”
父亲坐在偌大的沙发里,更显得瘦小,且只坐在边上,双手局促地在腿上、沙发上搭来搭去。我递给他一杯温开水,他的手才放定。问我娘,问庄稼,问乡亲,问水,问树,问鸡……我问啥,父亲应啥。我慌了:原来那个事事拿主意的一家之主哪儿去了?那个问学习、问交友、问过错、问婚姻、问工作,连珠炮般他问我答、说啥是啥的严父哪儿去了?
父亲倒是慢慢放轻松下来,说着家里村里的情况,可怎么感觉都像是在向我汇报,且眼神躲闪,没有丝毫他年轻时、中年时对我的厉声厉色。相反,我却时不时地厉声厉色起来。
父亲说那天到村头大槐树下与乡亲们闲聊时,听说了医保卡改密码的事……我急了:“不是告诉你们了吗?疫情还没完全结束,别扎堆儿,咋不听呢?”父亲没底气地说:“没事!没事吧?”然后轻声“哦”了一声……
我去洗漱,他默默喝水,一杯,再一杯。我边刷牙边心慌:此刻坐在沙发上的父亲,怎么那么像被他训得贴墙站的儿时的我?父亲真的老了,真的变小了,小到被儿子“训”得唯唯诺诺、毫无主张。
其实,父亲还是很“听话”的。我“训”他“上房顶摔着咋办”,他就再没上过房晾晒东西、扫雪。我“训”他“少种些地,累着咋办”,他就不舍地撂荒了许多较远的地块,只拣村中的小块水浇地种些红薯,小菜地种些蔬菜。我“训”他“没事练熟我给你抄了谱子的那首板胡曲”,他闲下来就练,待我回家拉给我听。我“训”他“冬天生炉子,晚上一定盖好炉盖,窗户留条缝儿”,他就每天晚上检查好几遍……
我偷偷瞟了一眼父亲,他还坐在沙发边上,端着水杯,两眼瞅瞅窗外,瞅瞅洗手间方向……眼前腾起一团雾,我迅速打开水龙头猛洗脸。完毕,我拿出崭新的口罩,拉父亲起来,给他戴好,又塞了一包到提兜里。出门,上街,领他办业务、买东西,送他回家。其间,又“训”他过马路一定跟紧我,一定抄好密码,有事一定跟我说……
中午有个应酬,我打电话给妻子。女儿接过电话,劈头一句:“不准喝酒,你酒精过敏不知道吗?”我“呵呵”一声:“知道了。”听到女儿在电话那边和她妈说:“放心,我又‘训’了我爸一顿……”
(选自《齐鲁晚报》2020年11月11日,有删改)
7.父亲这次来城里,因为哪些事被“我”一次又一次地“训”?请分条概括。(4分)
8.做批注是一种良好的读书方法。批注可以从赏析文章语言、剖析表现手法、理解人物情感等方面入手,请任选一个角度为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做批注。(4分)
问我娘,问庄稼,问乡亲,问水,问树,问鸡……我问啥,父亲应啥。我慌了:原来那个事事拿主意的一家之主哪儿去了?那个问学习、问交友、问过错、问婚姻、问工作,连珠炮般他问我答、说啥是啥的严父哪儿去了?
9.探究文章以“我”听到女儿在电话那头的话“放心,我又‘训’了我爸一顿”作结的用意。(4分)
10.本文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文章,作者写了“训”父亲的很多事,他是如何把这些材料组织在一起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2分)
文本一
听古典音乐真的有助学习吗
①也许你觉得音乐会影响人的情绪,也许你听说过有些人利用古典音乐进行胎教,但你是否听说过听古典音乐能提高记忆力呢?听古典音乐真的有助于学习新知识吗?
②最近,美国贝勒大学的研究者通过实验发现,上课和睡觉时播放古典音乐,的确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课程内容的记忆。那么,这一过程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
③说起提高记忆,比较常见的一种基础方法是重复。然而机械的重复练习并不一定能很好地帮助我们进行记忆。早在1885年,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就提出了“记忆的遗忘曲线”理论,表明遗忘并不是均匀的进程。在实验中,艾宾浩斯发现,相比于集中的大量重复练习,非连续性的间隔练习会使我们的记忆保存得更好。随后,许多相关研究都发现,睡眠在两次记忆间隔的时间中也参与了保存记忆的过程。研究者们在记忆实验中发现,相较于学习后保持清醒的人,间隔了一段睡眠时间的那些人能够记住更多学习内容。换句话说,睡眠加深了我们的记忆。这种睡眠产生的记忆效应也被称为“睡眠依赖性的记忆巩固”。
④在早期的研究中,研究者普遍认为睡眠是通过阻止外界干扰信息的方式来促进大脑对记忆的保存。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发现,睡眠时我们大脑中的记忆信息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规律运行的动态过程。在睡眠中,大脑中的海马体会被再次激活,使得我们的学习记忆得到重现,从而加深之前的记忆。
⑤基于之前的研究结果,研究者们想到了增强记忆力的新方法——定向记忆激活,在睡眠阶段对先前学习内容的记忆进行诱导,增强我们在睡眠中的记忆巩固效果。这样的方法具体分为两步:联结学习和线索诱导。
⑥首先,需要在学习的时候将一些线索刺激和我们的学习记忆联系起来,比如闻到某种气味或者听到某些声音;其次,需要在睡眠阶段再次呈现这些线索刺激,激活我们大脑中与线索相关联的学习记忆神经表征,从而巩固我们的学习记忆。
⑦看到这里,你可能初步明白了听古典音乐是如何帮助我们加深记忆的。总的来说,古典音乐可以成为我们学习记忆的引导线索。
⑧理清了这一过程,你可能还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古典音乐会被选作引导记忆的线索呢?贝勒大学的斯卡林教授在研究报告中做出了解释:作为线索的音乐选择是十分重要的。爵士乐容易吵醒志愿者,干扰志愿者的睡眠过程,流行音乐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志愿者的学习,而类似海浪的环境音容易被志愿者忽略。排除以上选项后,他们选择了古典音乐作为记忆线索。
⑨讲到此处,你应该完全清楚了古典音乐是如何在学习和睡眠时,帮助我们加深记忆的。但结合前面的研究,你会发现,古典音乐这样的引导线索只能在短期巩固我们的记忆。研究者们在实验中发现,只有在睡眠后第二天的记忆测试中才能得到记忆巩固的效果,如果经历更长的间隔,如半年以上的时间,即使是在先前学习和睡眼中听到古典音乐的学生,和那些没有听古典音乐的学生的记忆成绩也没有显著区别。
⑩因此,如果你想只通过听古典音乐提高记忆,那可能并非易事——你可能需要在每次学习和每晚进入深度睡眠后都听古典音乐。但是,现实中你没法做到每天请专业人员为自己监测睡眠状态并播放音乐。不过,我们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探究了睡眠在记忆巩固过程中的重要性。也许,在你踏实学习后,保证自己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较好的睡眠质量,是一个更简便的提高学习效果的方法。
(选自《百科知识》2020年19期,有删改)
文本二
音乐对记忆和学习都有作用,尤其对记忆的影响非常奇妙。莫扎特的音乐和巴洛克音乐都是每分钟60节拍的模式,能够激活人的左右二脑。左右二脑同步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果。演奏乐器或者唱歌,能够使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新的研究发现,聆听每分钟60节拍的音乐,学习潜力可以增加至少5倍。著名的保加利亚心理学家乔治·罗扎诺夫教授就设计了一套在正常学习时间间隙学习外语的方法。使用他的系统方法,学生只用一天就可以学完半个学期的单词和词组(接近1000个单词和词组)。通过这种学习方法,他的学生对单词的记忆平均保留率高达92%。罗扎诺夫教授的系统学习法就利用了巴洛克时期的每分钟60节拍的古典音乐。他证实说,利用这些巴洛克音乐学习外语,只需花30天时间就可以达到85%至100%的效率。四年以后,他的学生即使没有复习任何材料,回忆准确率也接近100%。
(摘自《自然与科技》)
1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本一和文本二的语言均具有专业严谨、逻辑性强、准确周密的特点。
B.睡眠能够加深记忆,是因为睡眠中,海马体会被再次激活,从而重现我们的学习记忆。
C.爵士乐和流行音乐都不是合适的引导记忆的线索,因为爵士乐容易干扰人的睡眠过程,而流行音乐又容易被人忽略。
D.使用乔治·罗扎诺夫教授设计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外语,即使过了四年,只要稍加复习,回忆准确率就能接近100%。
E.定向记忆激活是研究者们想到的新方法,它能够增强记忆力,需要在学习的时候将一些线索刺激和学习记忆联系起来,而且在睡眠阶段需要再次呈现这些线索刺激,激活与之相关的学习记忆神经表征。
12.文本一第③段是如何逐步得出“睡眠加深了我们的记忆”这一结论的?请简要分析。(4分)
13.你总是喜欢在学习或睡觉时听莫扎特的音乐,妈妈认为这样会影响你的学习效果,希望你在学习或睡觉时关掉音乐。请你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相关知识,向妈妈作出解释。(4分)
三、古诗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10分)
(一)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
(二)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选自《为学》)
14.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①何苦而不平(_______) ②聚室而谋(_______)
15.把语段(一)中划曲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16.在对待移山这件事上,文段(一)中大部分家人和智叟的态度迥异,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4分)
17.文段(一)中的愚公和文段(二)所写贫僧的行为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2分)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4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8.这首诗通过哪些景物表达伤感的愁绪?(2分)
19.请从修辞手法、想象、情景交融等角度任选一个,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分)
四、作文(50分)
2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2005年《科学发现报》版面
回望这份十六年前的旧报,相较于中国探月工程嫦娥系列在2020年顺利完成此前的规划,其他各国的任务表如今看起来便有些许尴尬。或许,正是这份中国航天人的笃定和坚守,才让中国探月在百舸争流之中,最终跻身向前。那么,作为中学生的你,有梦想吗?要坚守梦想吗?你是如何坚守梦想的?
请从下面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
(1)请以“坚守梦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讲讲你坚守梦想的故事。
(2)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坚守梦想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①按文体要求作文。600字左右。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叱咤风云(chà)——(zhà);B.挣脱(zhēng)——(zhèng);C.锐不可当(dǎng)——(dāng);故选D。
2.【答案】D
【解析】第一空: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这是个固定成语,注意“负”的写法;
第二空:一吨吨,表示的是重量;一墩墩,表示的生长分布的情态。“一墩墩”与后面“蓬蓬勃勃的生长着”语意搭配更为恰当;
第三空:融为一体:融合为整体。比喻几种事物关系密切,配合自然,如同一个整体。这是个固定成语,注意“融”的写法;
故选D。
3.【答案】(1)无案牍之劳形 (2)金樽清酒斗十千 (3)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4)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解析】注意“牍、樽、苟、诸侯、畔、厦、庇、俱”等易错字词的正确书写。
4.【答案】任务一:示例一:我选尼摩船长,因为他是一个追逐梦想、有合作精神的人。为了反抗压迫和殖民主义,他建造“鹦鹉螺号”,进行一次次海底探索历险,利用打捞的财宝支援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说明他是个执着追梦的人。在南极被困在厚厚的冰下时他又能和尼德·兰等人协同攻坚、合作共赢,如果他作为宇航员,他的这种精神定然能克服登月后的种种困难,最终实现“载人登月”的梦想。
示例二:我选鲁滨逊,因为他是一个勇于探索、懂得合作、执着坚定的人。他流落荒岛,并救下“星期五”,和他一起打败土著人,说明他是个懂得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人。他在自然条件恶劣、人迹罕至的荒岛生活了28年,不但具有很强的野外求生经历,而且他从未放弃回国的梦想,并为此做出了种种努力,如果他作为宇航员,一定能克服登月后的种种困难,最终实现“载人登月”的梦想。
任务二:示例:①选择《西游记》是因为唐僧师徒为求取真经历经八十一难,却始终不忘初心。取经团队坚定的信念,坚持不懈的精神鼓舞着宇航员遇到困难要勇敢面对,不忘初心,有助于他取得成功。②选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因为保尔为了革命事业,凭借钢铁般的意志战胜严寒、疾病,即使在双目失明时依然不屈服于命运,其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可以激发宁航员的斗志,鼓舞他取得成功。
【解析】本题考查在具体情境中分析名著人物形象和对名著主题的理解与把握解答任务一时,需要在弘扬探月精神的情境下,将探月精神与名著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相联系,再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进行分析。如:选择尼摩船长主要从他对梦想的执着追求、遇险时表现出来的沉着冷静与协同攻坚等方面与探月精神进行联系;选择鲁滨逊主要从他荒岛生活多年的乐观心态,救助野人的合作共赢等方面与探月精神进行联系,解答任务二时,首先要整体把握《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两本书的主题思想或主要人物精神,即:《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为取真经历经磨难,不忘初心;《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的革命精神,然后再结合具体的情境阐述选择的理由。
5.【答案】(1)A
(2)在文化传播日益技术化的语境当中
【解析】(1)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阅读文段,①句“对文学的表现内容、艺术表现方式有新的需求”与②句“对文学的传播方式有新的期待”中,“需求”与“期待”之间是递进的关系,所以应选用“不仅……也……”。故选A。
(2)本题考查补写。结合前文语境“新媒体带来海量的消遣娱乐内容,时间的碎片化,使人们接触文学的时间、文学阅读活动越来越少,文学面临着适应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新课题”可知,文段是围绕“文学、文化的传播”与“互联网技术发展”谈论的;再结合后面语境“而让文学的力量借助电影传播,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分析,这里补充的是与“文化传播技术化”相关的话题,故可补充为:在文化传播日益技术化的语境当中。
6.【答案】(1)示例:①(某中学)绝大部分学生从未写过信。②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尝试写信的学生越来越多。③少部分学生一般在学应用文或寄贺卡时才会写信。
(2)①用行动践行传承家书文化,倡导书写家书;②开设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类节目,展现手写书信的非凡魅力;③不断传承创新,利用先进的通信工具发掘和深耕家书文化价值;④身体力行,充分利用电子邮件、QQ、微信等通信手段给家人写信。
【解析】(1)本题考查图表的理解与信息概括。表头是“某中学学生写信情况调查表”,分析图中数据,三个年级中“从未写过信”的占比最高,可知整个初中阶段从未写过信的占绝大比例,体现了书信在日常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小。纵向比较,“从未写过信”的比例虽年级增长而降低,说明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尝试写信表达的学生越来越多;通过“学应用文时写”“寄贺卡时写”两项数据的比对,可以看出日常应用文在学生中开始应用;少量的学生一般在学应用文或寄贺卡时才会写信。
(2)本题考查材料探究。根据材料二中的“我们这一代人更应该用行动践行传承传统文化,尽管表达情感的方式变了,但是老祖宗的传统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不能丢”,可得我们要用行动践行家书文化,倡导手写家书。
根据材料三中的“不管是《见字如面》还是《信中国》,书信类节目已然成为当下文化类节目热点”,可知应开设群众喜欢的文化类节目,展现手写书信的魅力。
根据材料三中的“今天我们讲书信,并不是要舍弃先进的通信工具,追求某种特定文体和形式,而是要对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进行发掘与深耕,与它所蕴含的感情和哲理重逢”,可知我们应不断传承,利用先进的通信工具来发掘家书的文化价值,充分利用先进的通信手段给家人写信。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新兴的通信工具,比如手机微信、QQ等来给家人写信,表达情感。
7.【答案】①父亲疫情期间还到县银行办事,且不提前给”我“打电话或让“我帮忙办;②父亲觉得自己“一身土两脚泥”不想上“我”家;③父亲坐摩托车抱鸡蛋又累又危险;④父亲疫情期间还与乡亲们扎堆儿扯闲篇儿。⑤父亲过马路时没有注意跟紧“我”,记不好密码,有事不跟我说。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概括。解答本题,需要先确定概括的范围,再按照“人物+事件”的模式进行概括。通过全文,根据“我生气了”“我又生气了”“我的气又来了”等提示,找到“我”训父亲的事情,同时注意题干提出的范围是“父亲这次来城里”。
根据②段“来这么早,也不提前打电话!不知道疫情还没结束呀,还往县城跑!我帮你办不行啊,添乱”,可知父亲让“我”生气的事情是他疫情期间还到县银行办事,且不提前给“我”打电话或让“我”帮忙办。
根据第③段“我家不是你家呀”,可知父亲让“我”生气的事情是他觉得自己“一身土两脚泥”不想上“我”家。
根据第④段“说过多少回了,你和我娘别舍不得吃。再说,坐摩托车抱着鸡蛋,多累多危险”,可知父亲让“我”生气的事情是他坐摩托车抱鸡蛋又累又危险。
根据第⑧段“不是告诉你们了吗?疫情还没完全结束,别扎堆儿,咋不听呢”,可知父亲让“我”生气的事情是他疫情期间还与乡亲们扎堆儿扯闲篇儿。
根据⑪段“又‘训’他过马路一定跟紧我,一定抄好密码,有事一定跟我说……”,可知父亲过马路时没有注意跟紧“我”,记不好密码,有事不跟“我”说。
8.【答案】“赏析文章语言”示例:画线句连用多个“问”字(或:带“问“字的句式),写出了“我”主动询问父亲的事情之多以及从前父亲主动询问“我”的事情之多,表现了“我“对父亲的关心之细致和父亲对“我”的疼爱之深;两个问句表现了“我”因父亲年龄大了、不再严厉了而感到忧伤,体现浓浓的父子之情。
“表现手法”示例:运用对比的手法,现在“我”一直问,父亲来回答与过去父亲一直问,“我“来回答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与父亲的角色似乎对调了,父亲不再严厉,“我”对父亲的关心更加主动和细致,体现了浓浓的父子之情。
“理解人物情感”示例:从前都是父亲问什么“我“应什么,如今“我”问什么父亲才应什么,从前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而今“我”对父亲事无巨细地询问,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和“我“对父亲的关心;“一家之主哪儿去了”“严父哪儿去了”又强烈地表现了“我"因父亲年龄大了、不再严厉了而感到忧伤,体现了浓浓的父子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给句子作批注。其实就是句子赏析。题干已经给出提示,可以从文章语言、表现手法、人物情感等角度入手,任选其一即可。如果选择从“赏析文章语言”角度作答,可围绕文中出现的多个“问”字,体现“问”的内容之多,表现“我”对父亲关心备至;表现父亲对“我”方方面面的关心,表现了父亲对“我”深沉的爱。
如果选择从“剖析表现手法”角度作答,可以分析对比手法的作用,现在是“我”问,父亲答,与原来是父亲“问”,“我”答,形成鲜明的对比,父亲细致地询问,表现父亲对“我”的爱,“我”对父亲诸多方面的“问”,表现“我”懂得关爱父亲,懂事体贴,表现父子深情,令人动容。
如果选择从“理解人物情感”的角度作答,可剖析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我”和父亲之间的浓浓父子情。“原来那个事事拿主意的一家之主哪儿去了”“说啥是啥的严父哪儿去了”,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父亲老了,不再严厉了,“我”的感慨,表达对父亲老去的忧伤和难过,体现了浓浓的父子之情。
9.【答案】①“训”是女儿关爱父亲的行为的概括,也是“我”关爱父亲的日常表现,“又”表示这种对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已经成为女儿的生活常态,也表现了“我”一直以来对父亲事无巨细关心过问的生活常态。②结尾借女儿之口说“放心,我又‘训’了我爸一顿……”含蓄地揭示了主题:“我”关爱长辈的美德,已经传承给下一代。既收束了全文,又照应了标题。
【解析】本题考查结尾句的理解及其作用的分析。女儿“训”“我”,是受“我”“训”父亲的影响,“训”里包含着关心和爱。儿女“训”“我”表明女儿对“我”的爱,是晚辈对长辈的关心;而“又”字表明“训”的次数之多,也表明这种“训”已经延续到下一代。“我”对父亲的关心之细致,也让晚辈对长辈的关爱成为了一种常态,这是一种爱的延续;从作用来看,女儿的话不仅收束全文,与文章题目相照应,同时也含蓄地揭示了主题: “我”关爱长辈的美德,已经传承给下一代。
10.【答案】①运用线索贯穿。明线是事线,以“我”“训”父亲这一线索贯穿起“我”对父亲事无巨细关心过问的表现;暗线是感情线,即我对父亲的关心与爱。②运用插叙。补充交代了以前我训父亲、父亲“听话”不上房晾晒、扫雪,少种地,练板胡曲等一些事,丰富了文章的内容。③详略得当。文章详写了父亲这次来城里屡次被我“训”的事,略写了以往听“我”话少种地等事件,使文章重点突出。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安排的理解。本文写了很多事,这些事情都是“我”“训”父亲的,且都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关心与爱。因此前者是事线,后者是感情线,用线索将这些事情串联起来。这些事情可大致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父亲这次来城里屡次被“我”“训”的事,一个部分是以往听“我”话少种地等事件。其中,前者占了很大的篇幅,后者占的篇幅较少,一详一略。做到了详略得当,中心突出。略写的部分是作者运用插叙,补充交代的,不仅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突出其特点。
11.【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C.有误,与原文“爵士乐容易吵醒志愿者,干扰志愿者的睡眠过程,流行音乐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志愿者的学习,而类似海浪的环境音容易被志愿者忽略”不符;D.有误,与原文“他证实说,利用这些巴洛克音乐学习外语,只需花30天时间就可以达到85%至100%的效率。四年以后,他的学生即使没有复习任何材料,回忆准确率也接近100%”不符。故选CD。
12.【答案】第③段首先提出常见的提高记忆的方法是重复;然后提出机械的重复练习不一定助于记忆;接着通过实验说明相比于重复,非连续性的间隔练习能够更有效地保存记忆;最后通过研究说明,间隔一段睡眠时间的人能够记住更多学习内容,得出了“睡眠加深了我们的记忆”这一结论。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提取与概括能力。作答前,先将文本一第③段分层,然后概括出每层层意,最后再运用连接词将其连报起来即可。整理语言时注意要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第三段先提出“说起提高记忆,比较常见的一种基础方法是重复”,然后强调“机械的重复练习并不一定能很好地帮助我们进行记忆”;最后“在实验中,艾宾浩斯发现,相比于集中的大量重复练习,非连续性的间隔练习会使我们的记忆保存得更好”“研究者们在记忆实验中发现,相较于学习后保持清醒的人,间隔了一段睡眠时间的那些人能够记住更多学习内容”,通过实验说明相较于学习后保持清醒的人,间隔了一段睡眠时间的那些人能够记住更多学习内容。由此概括作答即可。
13.【答案】示例:妈妈,科学研究表明,在睡觉和学习时听古典音乐,能够巩固我们的记忆。而且著名的保加利亚心理学家乔治∙罗扎诺夫教授的系统学习法证实在学习时间间隙听古典音乐,尤其是每分钟60节拍的音乐,学习潜力可以增加至少5倍。莫扎特的音乐就是每分钟60节拍的古典音乐,我听它是为了学习,希望您能够理解我。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考查对知识的迁移。回答时,要根据题干设定的问题情境,从文中找出相关知识,向妈妈作出解释即可。
解答时,要有礼貌地称呼,理由结合“上课和睡觉时播放古典音乐,的确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课程内容的记忆”“新的研究发现,聆听每分钟60节拍的音乐,学习潜力可以增加至少5倍”“莫扎特的音乐和巴洛克音乐都是每分钟60节拍的模式”等句子,来组织语言说服妈妈,希望妈妈能理解自己的做法。
14.【答案】①担心 ②家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苦”,动词,担心。“室”,名词,家。
15.【答案】(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惩”,苦于;“之”,的;“塞”,阻塞;“迂”,曲折、绕远。
16.【答案】参考答案:文中大部分家人“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表明支持移山的举动,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智叟的话表明其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
【解析】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可知他的妻子是在同意移山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询问愚公有没有解决的办法。根据“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可知他的家人是完全支持愚公的想法,并针对愚公妻子的问题主动献计献策。根据“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可知智叟认为愚公移山的想法就是痴人说梦,不仅反对,而且嘲讽之意溢于言表,嘲笑愚公年老体衰,居然产生移山的想法,这种想法是无比愚蠢的,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17.【答案】参考答案:文段(一)中的愚公和文段(二)中的贫僧在移山和去往南海这件事上,都有坚定的信念,做事有目标,有决心,有毅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坚持到底就会成功,否则将一事无成。(围绕“目标”“毅力”“不怕困难”等关键词语回答)
【解析】考查比较阅读。甲文中的愚公向家人提出了移山的想法,得到家人的支持以后,就全力移山,志向坚定,从无停歇,最终感动了天帝,移山成功。乙文中的穷和尚志向坚定,仅凭一瓶一钵,就从四川的边境到达南海,朝圣成功。两人虽然所做事情不同,一为移山,一为朝圣,但其中体现的志向坚定,有想法,有决心,有毅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却是一致的。
【参考译文】
乙: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18.【答案】杨花、子规、明月
【解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根据“杨花落尽子规啼”可得:杨花和子规。根据“我寄愁心与明月”可得:明月。杨花飘零,子规哀啼,渲染了与友人离别时的伤感。作者把自己的愁心寄托给明月,表现了对友人强烈的牵挂与思念之意。
19.【答案】示例一: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是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示例二: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使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本题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多种手法,从中任选一个角度回答即可。鉴赏时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修辞的角度: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当作使者,赋予明月以人的情意,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心。奇特的想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情景交融的角度:把明月之景和对朋友的情交融在一起,明月代表思念,景中有情,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
20.【立意指津】(1)这是一篇命题作文。认真审题,明确题意是写好命题作文最关键的一步。抓住关键词“坚守”,意即坚定的守卫。“坚守”之“守”,强调“不使攻破”;“坚守”之“坚”,是一种意志。“梦想”就是奋斗的目标,有梦想才有动力。还要注意题干中关键性的一句话“讲讲你坚守梦想的故事”,此句告诉我们,要写自己的故事,要求写成记叙文。例如首段开门见山,直接点明自己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书法家,并为了这一梦想始终在努力;然后按时间顺序记叙自己小时候在爷爷的引导下接触书法,并爱上了书法,走上了书法学习之路,并为之付出了无数的辛苦和汗水;末段写尽管现在自己有了一些成绩,但离梦想的实现还很遥远,自己将继续坚守自己的梦想,为了早日实现成为一名书法家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2)这是一篇材料作文。从材料“或许,正是这份中国航天人的笃定和坚守,才让中国探月在百舸争流之中,最终跻身向前。那么,作为中学生的你,有梦想吗?要坚守梦想吗?你是如何坚守梦想的?”可知,要围绕“坚守梦想”来写。题干要求写一篇议论文,谈谈对坚守梦想的思考和认识。我们可以以“梦想”为论题,首段引出论题,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然后依次论述什么是梦想,梦想有什么作用,应该怎样坚守梦想等内容;末段总结全文,向读者发出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而努力奋斗的号召。写作时注意要有理有据的进行论述,比如可以列举司马迁坚持自己的梦想,最终著成《史记》;梵高的执着于绘画梦想,虽然生前他的作品没有受到世人的欣赏,但仍坚持自己的梦想,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项目
年级
从未写过信
学应用文时写
寄贺卡时写
七年级
94.4%
1.1%
4.5%
八年级
90.6%
5.2%
4.2%
九年级
88.8%
7.3%
3.9%
2022年河南省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年河南省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情景默写,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课内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3年河南省中考语文模拟卷(四): 这是一份23年河南省中考语文模拟卷(四),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3年河南省中考语文模拟卷(三): 这是一份23年河南省中考语文模拟卷(三),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