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二节),四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例编号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一
课题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6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恩格斯写作此文的社会背景,来认识其针对性,进而明确本文旨在回答该如何正确理解“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据此通读文章,把握其逻辑结构。
2.抓住围绕“经济关系”的一系列主要概念及体现概念间逻辑关系的重要关联词语,准确理解“经济关系”中的“技术”对包括“科学”在内的“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基础作用。
教学重点:
1.理解“经济关系”中的“技术”对包括“科学”在内的“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基础作用。
2. 理解“科学”对“技术”的依赖性,“技术”对“科学”的巨大推动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围绕“经济关系”的一系列主要概念,把握这些概念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
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8
分钟
关注
题目
求时
代背
景
索写
作目
的
1.老师提出问题:“看到本文题目后,我们自然要问‘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什么呢?”并引导学生阅读“必修下”《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的相关内容。
2.学生阅读文段,思考回答此问题: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经济关系
3.老师指出《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写于1883年,比此文早10年。进而提出问题:“早在1846年,马克思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并阐释了二者间的关系。在这一观点提出近50年,马克思逝世10年后,恩格斯为什么又要提出这一问题呢?”并引导学生阅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的相关内容,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及现实针对性。
4.学生阅读相关文段,思考回答这一问题。
写作背景:马克思逝世后,由于一些资产阶级理论家的歪曲,工人运动中和思想界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把历史唯物主义庸俗化甚至加以歪曲。把马克思关于经济因素决定性基础作用的观点歪曲为“经济决定论”的错误观点;歪曲为“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认为经济因素中的技术依赖于科学。
现实针对性:本文正是为澄清对“马克思关于经济因素决定性作用”观点的歪曲而写的,是在说明该如何准确理解“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经济关系”这一观点,并不是回答“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什么。
8-12分钟
通读
全文,
把握
结构,
感知
文合
为时
而做
1.老师根据以上对写作背景的了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读文章,关注恩格斯面对当时的社会问题,会给予怎样的回答,进一步体会本文内容的现实针对性,并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及逻辑结构。问题:“带着以上对背景的了解,阅读本文,思考文章主要回答了哪三个方面的问题?”
2.学生阅读文本,思考并概括回答本文针对现实回答的三个问题。
① “经济关系”中的“技术”决定了“上层建筑”,尤其是对“科学”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二节)
②如何准确地认识“经济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基础”用。
(三、四节)
③如何理解“经济关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性统治地位。
(五、六、七节)
12-25
分钟
抓住
主要
概念
及其
逻辑
关系
理解
经济
关系
中技
术的
决定
性作
用
1.老师提出任务:作者在回答“经济关系”中“技术”的决定性作用这一问题时,提到了关于 “经济关系”及“上层建筑”两个方面的很多概念。通过一个“是指”,三个“包括”,四个“决定着”清楚地说明了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请认真阅读第一段文字,画出各个概念,根据各概念之间的关系,画出其逻辑结构图。
2.学生认真阅读第一段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阅读任务。
重要概念:经济关系,生产生活资料,交换方式,技术,分配方式,阶级的划分,统治关系,奴役关系,国家、政治、法,地理基础,先前阶段的残余,外部环境。
逻辑关系: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因此,这里面包括……。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决定着……,决定着……等等。此外,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当然还包括……。
3.老师进一步提出相关任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理解经济关系中技术
的决定性作用”。
(1)文章在说明经济关系“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后,接着就介绍了技术“决定”的方面,最后再补充说明经济关系“还包括”哪些方面。为什么不把经济关系所“包括”的方面都写完再写技术所“决定”的方面呢?这样安排逻辑的用意是什么?
(2)关于“技术”与“科学”的关系,恩格斯的观点是什么?是“科学”依赖于“技术”,而“技术”并不依赖于“科学”吗?
(3)作者说“可惜在德国,人们撰写科学史时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结合前文举的实例,说说“科学”实际上是从何而来的?
4. 学生认真阅读第一段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阅读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加深对“经济关系中技术的决定性作用”的理解。
(1)这部分内容重点是在回答“经济关系”中的“技术”,对包括“科学”在内的“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基础”作用,所以作者首先说明“经济关系”包括“全部技术”,紧接着就用四个“决定着”,说明了“技术”对上层建筑中各方面的“决定性”作用,也就是“经济关系”的“决定性作用”。最后,再补充说明“经济关系”还包括“地理基础”“前阶段的残余”和“外部环境”。这样安排,既突出了重点内容,又保证了内容的准确和严谨。
(2)恩格斯首先肯定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科学”,但他更加强调了“科学”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在二者之间, 有时候“科学”会对“技术”产生作用,但这丝毫动摇不了“技术”的“决定性基础”地位。
(3)前文举了两个实例,一是流体静力学产生于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一是关于“电”的理性认识产生于发现它在技术上的实际价值后。这两个例子说明“科学”不是凭空出现的,是生产生活中技术实际需要的推动而产生的。这就更好地说明了“科学”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教案,共6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教案,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导读,教材定位,素养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技法指引,方法指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