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考点汇总
展开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清单】一、农业⒈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耜耕(石器锄耕)商周时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铁犁牛耕(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和逐渐推广。(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在这一时期形成)(2)西汉时期:赵过推广耦犁,后出现犁壁。东汉时期: 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后,铁犁牛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3)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的田块的要求,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⒉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⑴原因: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量私田出现;②王室衰微,战争频繁导致土地转让、劳动力流失,井田制遭到破坏。⑵过程:①春秋时期各国的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加速井田制的瓦解。(鲁国的初税亩)②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秦国的商鞅变法) ⑶影响: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但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⑷抑制土地兼并措施:①对北魏至隋唐的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②明朝实行鱼鳞图册,即丈量田亩,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3.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2)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和赵过推行的代田法。(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水利灌溉水利工程战国:都江堰(四川成都,李冰父子修),汉朝: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灌溉工具曹魏:翻车,又名龙骨水车(主要是人力,脚踏手摇)。唐朝:筒车(主要是水力,一个大转轮上许多竹筒)。宋朝:高转筒车(主要是人力或畜力,两个大转轮,一个岸上一个水里,水低岸高)。明清:风力水车。4.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条件①春秋战国时期, 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含义指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特点 ①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即男耕女织);③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评价 ①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封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②在封建社会后期,严重阻碍着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迟滞不前,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5.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2)“自给自足。 (3)精耕细作。二、手工业⒈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经营方式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间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管理方式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的大作坊生产。民间私人经营农户的副业产品用途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民间消费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一小部分出卖流通方式不进入市场流通(生产不计成本,产品素称发达)市场流通部分市场流通地位明朝中叶前,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规模大,分工细,产品素称发达。家庭手工业在封建社会占有相当比重;明朝中叶后,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影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不利新技术的推广。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明朝中后期,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⒉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部门时间成 就冶金原始社会掌握冶铜技术商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两汉时期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南北朝发明灌钢法制瓷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唐三彩、秘色瓷等。瓷器大量输出国外。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异彩,出现出现五大名窑。明清种类丰富,有青花瓷、彩瓷、珐琅彩;著名瓷都景德镇;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为适应国外客户需要,明代烧制有阿拉伯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从17世纪开始,欧洲国家生产瓷器。纺织商朝已有织机,能织多种丝织品。西周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汉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商路称为“丝绸之路”。唐朝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苏州、杭州和南京是著名丝织业中心⒊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产品大多精美,领先世界。(2)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三.商业⒈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朝代概况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工商食官”)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秦汉至隋唐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发展比较艰难,但还是得到发展。(“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隋唐都市商业、农村集市、柜坊、飞钱。柜坊和飞钱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的便利与发展。两宋商业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①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②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③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朝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明清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①棉花、茶叶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③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实力最强的徽商、晋商)。 ⒉“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⑴“市”的变迁 宋之前宋及后时间按时开市、闭市,(日中为市,闭市后不许交易)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空间在县治以上的城市设市;市坊严格分开。市坊界限被打破;草市更加普遍;市镇商业的繁荣。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和朱仙镇)。管理管理政府严格管理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⑵城市的发展①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最繁华的大都会。(“扬一益二”)②城市的政治功能逐渐减弱,经济功能增强。⒊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⑴是在重农抑商的大环境下艰难发展的,中国的商业起源很早,也呈现出繁荣景象,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⑵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发展艰难曲折。⑶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不平衡。【要点突破】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的影响(1)封建社会前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隋唐时期的洛阳、长安和北宋时期的开封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2)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带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组织形式—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经济上瓦解着封建制度,政治上动播着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目益腐朽,促使了反专制民主思想的产生。黄宗羲作为进步思想家的代表,猛烈择击君主专制,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四、古代经济政策⒈“重农抑商”政策原因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②危及封建政权统治。含义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政策。目的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概况①战国时期:商鞅首倡,奖励耕织,重农抑商②西汉武帝: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等③明清时期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和专卖制度。影响①前期保护了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②明清时期阻碍工商业发展,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⒉“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海禁”“闭关锁国”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物(经济根源);防止敌对势力对政权的威胁和阻止外族入侵(西方殖民者);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华尊夷卑”(思想因素)表现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来易;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影响消极:不仅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积极: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小农经济,抵御西方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要点突破】古代农耕经济难以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1)政治因素:封建土地私有制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及向商业资本的转化。“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既不能积累财富,也不能拓展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难以推动工业化。(2)经济因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不利于商品市场的扩大和农产品的真正商品化。(3)思想因素:以农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不能成为工商业资本。以上三个方面的因素影响了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