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河南省实验中学2021——2022学期(上)高一语文月考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现代文阅读(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能吃得了的喂他们吃一点,带着背包的,就给他们换一件干净衣裳,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
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很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1. 对所选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这句话是作者对“新媳妇”的指责,并流露出对她的讨厌之情。
B. “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表明此时她发现伤员竟是那个小通讯员,非常惊讶;“新媳妇又短促地‘啊’声”,表明她被小通讯员勇敢的举动所感动,并为他的伤情而痛心。
C. 作者写“新媳妇”这样一个鲜明的形象是想以“一个正处在爱情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来反衬“这个年轻、尚未经历爱情的小战士”,从而谱写出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D. 文中的“百合花被”是全文的线索,“百合花”又象征纯洁的感情。
2. 文中小通讯员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怎样死的?
【答案】1. A 2. 小通讯员是一个年轻的战士,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舍己救人。
为了战友和抬担架民工的生命,他自己扑在在人缝里冒着烟乱转的手榴弹上,壮烈牺牲。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指责”“讨厌之情”理解错误,新媳妇之所以“抢着去烧锅”,是因为“又羞又怕”,前文已有交代。作者并无指责、讨厌之情。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主要从人物的言行举止等方面着手。“年轻稚气的圆脸”可见他年轻,涉世不深、天真质朴;“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为保护担架队员英勇牺牲,体贴群众,舍己救人;“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体贴他人,关心战友。
小通讯员牺牲的场景是通过民工的叙述侧面表现出来的。根据“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可知,小通讯员为了战友和抬担架民工的生命,他自己扑在在人缝里冒着烟乱转的手榴弹上,壮烈牺牲。
二、古代文言文阅读(2题,35分)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 对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对……有利
B.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
D.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一:专一
4. 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C. 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5. 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 非我也,岁也。 D.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 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B. 蚓无爪牙之利;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 句读之不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D. 人非生而知之者;郯子之徒
7. 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 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 从所选文段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但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 所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8.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则耻师焉。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答案】3. A 4. D 5. B 6. A 7. C
8. (1)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2)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3)(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
(4)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5)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能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这吧!
【解析】
【分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为“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擅长走路(脚走得快)”,可见“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处,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焉”,兼词,相当于“于此”;第二处,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焉”,代词,指老师。
B.第一处,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者”,助词,……的人;第二处,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者”,助词,与“也”构成判断结构。
C.第一处,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而”,表递进,并且。第二处,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而”,表顺承,然后。
D.第一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于”,介词,比。第二处,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于”,介词,比。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判断句。标志:……者,……也。
B.借助舟船人,不一定擅长游泳。不是特殊句式。
C.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因为年岁不好。判断句。标志:……也。
D.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判断句。标志:……,……也。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处: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多。“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处: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第一处:蚯蚓没有锐利爪子和牙齿。“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正确语序为:蚓无利爪牙;第二处:(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第一处:不知句子(如何)停顿。“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正确语序为:不知句读;第二处: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之”,助词,的。
D.第一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之”,代词,知识。第二处:郯子这些人,“之”,代词,这些。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分析错误,依据原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可知,荀子认为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所以人的先天条件不是决定因素。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关键词:疾,洪亮;彰,清楚。
第二句关键词:跪,腿;螯,钳子;躁,浮躁;用心,因为心思。
第三句关键词:择,选择;于,对于;则,却;耻,以……为耻。
第四句关键词:彼,他;道,道德学问;位卑,地位低;羞,感到羞耻;谀,谄媚。
第五句关键词:之所以,……的原因;其,大概;此,这。
参考译文: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 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三、理解性默写(9题,共20分)
9. 默写。
(1)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以马为喻,先写“____________”,跳不过十步,但“___________”却可以因为不停前进,走得很远,正反对比,很有说服力。
(3)《劝学》中以“雕刻”为例从正面论证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圣人更加圣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而今之众人却“____________”,所以更加愚笨。
(6)“雏凤清于老凤声”,年长者未必优于年少者,韩愈在《师说》中告诉了我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
(7)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总结了士大夫之族师道不复的原因。
(8)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重教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的作用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师说》中,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君子生非异也 ②. 善假于物也 ③. 骐骥一跃 ④. 驽马十驾 ⑤. 锲而不舍 ⑥. 金石可镂 ⑦. (故)不积跬步 ⑧. 无以至千里 ⑨. 犹且从师而问焉 ⑩. 而耻学于师 ⑪. 闻道有先后 ⑫. 术业有专攻 ⑬. 位卑则足羞 ⑭. 官盛则近谀 ⑮. 师者
⑯.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⑰. (是故)无贵无贱
⑱. 无长无少
⑲. 道之所存
⑳. 师之所存也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生、骐骥、驽、锲、镂、跬、卑、谀。
四、(50分)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作家曾发文说:“废掉一个年轻人,只需要三样东西就够了。哪三样呢?一根网线,一台电脑,一部电话。”有人看后则补充道:“废掉一个年轻人,两样东西就够了。给他一部手机,给他一个沙发。回家就躺着看视频。大脑废了,四肢也废了。”
对此,你有怎样思考,请结合自身经历及体验,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作家话和有人补充的话,都透露出一个共同的意思,那就是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和过分安逸享受的生活能废掉一个年轻人。在网络极其发达,手机无比方便,信息真假难辨的时代,年轻人确实比较容易沉溺于无所事事的玩游戏、刷视频、看各种以吸引人眼球为目的的信息,拿起手机,瞬间几个小时就没了,时间就此浪费,而工作、学习尚无进展。一切让人沉迷的事物,都可能像毒品一样毁掉人,所以有人把电子产品比作“精神鸦片”。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考生可以认可材料中的观点:电子产品容易让年轻人沉迷网络,荒废学业,耽误工作,能逐渐废掉一个年轻人。也可以反对材料中的观点:电子产品并不会毁掉年轻人,我们可以客观地看待电子产品,它只是一种工具,跟任何一种工具一样,它本身并不存在好与坏的分别,关键在于使用工具的人。当年轻人正确使用电子产品,如利用电子产品学习、工作,让生活更便捷,让自己能更快速高效地投入学习工作中,它当然不会毁掉年轻人;相反,如果年轻人错误地使用了电子产品,如只知道拿来娱乐、购物,与其说是电子产品毁了他们,不如说是他们自己毁了自己,因为,这样利用新工具的人,即使没有电子产品,也会因沉迷于其他老式娱乐而被“废”。
文体是议论文,可以写立论,也可以写驳论,考生对电子产品是否会毁掉年轻人,一定要态度鲜明,论述要站得住脚,经得起推敲。
立意:
1.远离精神鸦片,做有为新青年。
2.正确使用电子产品,让它为我们提供便捷服务。
3.会毁掉人生的,只有年轻人自己。
4.工具是否无害,关键在于使用它的人。
精品解析: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省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zip: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省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zip,共2页。
【期中真题】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省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zip: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省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省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期中真题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省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河南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河南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