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高考时政热点剖析第二十三讲生态环境保护(36张PPT)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77079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地理新高考时政热点剖析第二十三讲生态环境保护(36张PPT)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77079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地理新高考时政热点剖析第二十三讲生态环境保护(36张PPT)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77079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地理新高考时政热点剖析第二十三讲生态环境保护(36张PPT)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770794/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地理新高考时政热点剖析第二十三讲生态环境保护(36张PPT)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770794/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地理新高考时政热点剖析第二十三讲生态环境保护(36张PPT)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770794/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地理新高考时政热点剖析第二十三讲生态环境保护(36张PPT)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770794/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地理新高考时政热点剖析第二十三讲生态环境保护(36张PPT)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770794/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地理新高考时政热点剖析第二十三讲生态环境保护(36张PPT)
展开
这是一份地理新高考时政热点剖析第二十三讲生态环境保护(36张PPT),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典例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纲解读:生态环境保护 (一)考纲要求: 1、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2、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3、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二)考查方向: 以流域的洪涝灾害、湖泊面积的变化为背景,考察生态问题的成因及保护措施。
知识梳理: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eclgical envirnment),即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知识梳理: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中心,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紧紧围绕重点地区、重点生态环境问题,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区推进,加强法治,严格监管,坚决打击人为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保护和改善自然恢复能力,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努力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实现祖国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知识梳理: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在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同时,必须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彻底扭转一些地区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应充分考虑区域和流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把城乡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 2、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决策,合理开发。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承载能力,绝不允许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的和局部的经济利益。 3、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制度。要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权、责、利,充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保护生态环境。
知识梳理:全球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知识梳理:中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知识梳理: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知识梳理: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知识梳理: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1、通过生态环境保护,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 2、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3、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知识梳理: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近期目标 基本遏制生态环境破坏趋势。建设一批生态功能保护区,力争使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源头区,长江、松花江流域和西南、西北地区的重要湖泊、湿地,西北重要的绿洲,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及重点监督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得到保护与恢复;在切实抓好现有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同时,抓紧建设一批新的自然保护区,使各类良好自然生态系统及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使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得到有效执行,重点资源开发区的各类开发活动严格按规划进行,生态环境破坏恢复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加强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农业县建设,全国部分县(市、区)基本实现秀美山川、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知识梳理: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远期目标 到2030年,全面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使重要生态功能区、物种丰富区和重点资源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各大水系的一级支流源头区和国家重点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部分重要生态系统得到重建与恢复;全国50%的县(市、区)实现秀美山川、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30%以上的城市达到生态城市和园林城市标准。到2050年,力争全国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实现城乡环境清洁和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全国大部分地区实现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
知识梳理: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知识梳理: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保护 1、森林破坏问题 (1)作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降噪除尘、净化空气、提供旅游休闲场所、维护生物多样性、经济功能等。 (2)我国三大林区:东北、西南横断山区、东南丘陵。 (3)我国的几个重要防护林: “三北”防护林—防土地荒漠化;长江中上游防护林—防水土流失;沿海防护林—防台风和风暴潮。
知识梳理: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保护 1、森林破坏问题 (4)破坏的原因:重采轻育、毁林开荒、滥砍乱伐、森林火灾。 (5)破坏的后果: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水旱等自然灾害频繁;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6)保护措施:封山育林,建立自然保护区;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改变林区经济结构,保护性开发经营。
知识梳理: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保护 2、水土流失问题 (1)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②土质疏松③植被覆盖率低④地形坡度大.人为原因:①过垦、过樵、过牧,植被破坏②不合理的轮荒耕作制度③露天开矿等不合理的工程建设等。 (2)水土流失的危害: ①自然环境的危害:岩石圈:土层贫瘠、土壤肥力下降,耕地质量下降;加剧沟壑发展。水圈:水资源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形成“地上河”;淤塞河流和湖泊,调蓄功能减弱,水旱自然灾害加剧。生物圈:植被覆盖率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大气圈:降水减少,气温变化增大。 ②人文环境的危害:农业减产;引发泥石流,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威胁水利设施,淤积水库,影响灌溉和发电;阻塞江河,抬高河床,通航能力降低,缩短内河航运;生态严重恶化,加剧区域贫困。
知识梳理: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保护 2、水土流失问题 (3)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①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 ②退耕还林还草。 ③建设水土保持工程。 ④陡坡封山育林育草,缓坡修筑梯田(小麦) ⑤实施生态移民。 ⑥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利用土地。(压缩耕地,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 ⑦矿区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知识梳理: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保护 3、土地荒漠化问题 (1)荒漠化的概念:是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干旱、半干旱、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土地严重退化过程和现象。 (2)类型按成因分主要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冰蚀荒漠化、盐渍荒漠化等。风蚀荒漠化是最主要的类型。 (3)我国荒漠化的主要地区分布:云贵高原:石漠化;南方低山丘陵:红色荒漠;华北:土壤盐渍化;西北;土壤沙漠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4)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少雨;植被覆盖率低;地表物质松散;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②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农垦;不合理灌溉等水资源利用不当;内陆河中上游截水过多;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重环保;人口增长过快。
知识梳理: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保护 3、土地荒漠化问题 (5)荒漠化的危害 侵吞人类生存空间;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安全形势更严峻;加剧贫困。 (6)荒漠化的防治措施:(消除贫困为核心) 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保护和合理利用天然草原(植被);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生态移民;控制人口快速增长;提高生态环保意识。 (7)库布齐治沙模式是“生态、经济、民生”共赢的模式的原因 植树种草,改善了生态环境;发展盐业、药材和饮料加工、旅游等产业,实现产业多元化,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带动就业,消除贫困。
知识梳理: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保护
知识梳理: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保护 5、湿地破坏问题 (1)概念:天然湿地包括沼泽、湖泊、河流以及海岸带的滩涂等。人工湿地有水库、稻田、池塘等。 (2)湿地的作用:调节气候、蓄洪防洪;促淤造陆、降解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水资源;珍稀水禽栖息地;涵养水源;提供农副产品;美化环境。 (3)湿地的成因: ①自然: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水系发达;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微弱;冻土广布、影响下渗。 ②人文:地广人稀,开发程度低。
知识梳理: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保护 5、湿地破坏问题 (4)湿地破坏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加大 ②人为原因:过度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水量减少;围湖造田;入湖营养物质增加,水体富营养化;水土流失,入湖泥沙增多;过度开垦,湿地萎缩。 (5)湿地破坏的后果:气候失调,趋于干旱;旱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盐碱化加重。 (6)保护措施: ①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现有湿地 ②退耕还湿 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湿地。
知识梳理: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保护 6、沙尘暴问题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的总称,是荒漠化的标志。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具有突发性和持续时间较短特点的概率小危害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 (1)自然原因:大风天气;对流运动旺盛;丰富的沙尘源;干旱的气候环境。 (2)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 (3)沙尘暴多发于北方冬春季节的自然原因:地表增温块,表土疏松、植被稀疏、降水少,大风天气多,易起沙。 (4)危害:污染环境;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危害人体健康;影响交通;文物古迹受损;旅游收入减少;土地退化。 (5)措施:植树造林,加强风沙源地生态建设;建立沙尘暴预报系统;健全防灾减灾体系;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
知识梳理: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保护 7、土地盐碱化 (1)分布:华北平原和西北绿洲。 (2)原因: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春季大风且回温快;蒸发旺盛;不合理灌溉。 (3)措施:改进灌溉技术,合理灌溉;修建排水工程;营造防护林。
知识梳理: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保护 8、石漠化 (1)分布:云贵高原 (2)原因:降水量大,多暴雨;喀斯特地貌,地形崎岖,流水侵蚀和搬运能力强;土层浅薄;乱砍滥伐,过度垦殖。 (3)措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修筑梯田;发展沼气,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发展立体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渔多种经营。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浑善达克沙地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源,总面积10万公顷,沙漠化面积达43%。材料二 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北部坝上高原,生态环境脆弱。过去55年,经反复研究,当地摸索出了高寒地区育苗造林经验,大规模机械造林、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变成百万亩人工林海,下图为塞罕坝机械林场位置示意图。
(1)浑善达克沙地对北京威胁较大的原因
解析:从沙源量、与北京距离远近、冬季风强弱等方面分析
答案:距北京近,沙地面积大;冬季风时间长,风力大,对北京威胁大
(2)塞罕坝地区人工造林难度大的主要自然原因
解析:从气候(降水、气温)、天气(风力、灾害性天气)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
答案:海拔较高,冬季(气候)寒冷;降水较少,风力强;灾害性天气多;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生态脆弱
(3)据材料分析,为改善塞罕坝地区生态环境,当地采取的环境管理手段主要有_______手段、____________手段。
解析:据材料分析可知,为了改善塞罕坝地区生态环境,过去55年,经反复研究,当地摸索出了高寒地区育苗造林经验,大规模机械造林、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据此推知,当地采取的环境管理手段主要有行政手段和技术手段
(4)目前塞罕坝林海已成为华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其生态效益主要有哪些?
解析:从森林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分析其生态效益。
答案:位于西北沙地与华北地区之间,防风固沙;地处华北地区河流上游,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修复生态等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河套平原是我国西北地区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被誉为“塞上江南”,纵横交织的沟渠是该地区重要的人文特征。下图1为河套地区区域图和河、渠分布示意图。材料二:由于气候原因和人类活动影响,河套平原地区地下水埋深随着季节有明显的变化,图2为该地区气候资料和地下水埋深季节变化图。
土地盐渍化是河套平原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判断该区土地盐渍化最严重的时段,并说明判断理由。
答案:最严重的时段为春季(5、6月份)。该时段气温较高,蒸发旺盛;地下水埋藏较浅,有利于地下水蒸发;降水较少,盐分易留在地表,形成盐渍化。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图1为陕西省局部区域图,图中阴影部分位于渭北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过渡地带,东西狭长、南北窄小,像一条带子缠绕在渭河北部,沟深、梁多,水土流失严重,干早缺水最为突出,被称为“早腰带”。这里人口密集,贫困人口多,是扶贫开发重点区。材料二:图2为陕西渭河流域地质构造示意图材料三:近年来,礼泉县依托资源优势和毗邻西安、咸阳等大中城市的区位优势,确立了“稳粮、优果、兴牧、促资源开发”的产业扶贫之路,过去贫穷落后的“旱腰带”正在变为“金腰带”“绿腰带”。图3为礼泉县产业扶贫方案
(1)简述“旱腰带”地区旱灾频发的自然原因。
答案:年降水量较少,降水变率大;(夏半年时)蒸发量大;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水存留时间短;河流径流量较小,变率大。
(2)分析渭河南、北部支流流程的差异及原因。
答案:北部支流长(或南部支流短);(渭河流经地为地堑)南部秦岭山地(为大断崖),坡度大,距离渭河近;北部黄土高原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流水易侵蚀、连接而形成较长河流。
(3)根据图3,阐述礼泉县产业扶贫方案对当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答案:因地制宜,发展林果种植和畜牧业,优化农业结构;发展果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发展建材加工及运输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退耕还草,改善植被,利于防治水土流失。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地理新高考时政热点剖析第十九讲新零售(共34张PPT),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典例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新高考时政热点剖析第二十四讲环境污染(共25张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典例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新高考时政热点剖析第十四讲中国新基建(共35张PPT),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典例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