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北京课改版八年级全册四、升华和凝华课后测评
展开1.物质由 态直接变为 态的过程,叫作升华;物质由 态直接变为 态的过程,叫作凝华。这两个过程中吸热的是 ,放热的是 。
2.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中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其中“飞雪迎春到”所涉及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固B.凝华
C.液化D.熔化
3.(2020牡丹江)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
A.初春,冰雪消融汇成溪流
B.深秋,清晨草叶上出现白霜
C.夏天,冰箱里取出的饮料瓶“出汗”
D.冬天,背阴处的雪没熔化却变少
知识点 2 升华和凝华的探究实验
4.为了探究物质的升华与凝华,小明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在一个烧瓶中装入少量被碾成粉末状的萘,并在烧瓶中悬挂一根小树枝,然后用酒精灯加热烧瓶底部。
(1)用酒精灯加热烧瓶底部后,可以看到烧瓶底部的萘粉末 (选填“变多”“不变”或“变少”),仔细观察 (选填“有”或“没有”)液态物质生成,这说明萘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2)熄灭酒精灯,烧瓶冷却后,将烧瓶内的树枝取出,会看到树枝上挂上了洁白的“雪”。没有液态物质出现,这说明萘是由 态直接变成了 态,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3)如果不给萘加热,或一直给萘加热,会不会发生上面所说的现象?说出你的猜想,并说明猜想的依据: 。
知识点 3 自然界中水的循环
5.如图7-4-1所示,水的三态之间转化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标注都正确的是( )
图7-4-1
6.河流及土壤、植物中的水会通过 升腾到空气中变成 。在高空遇冷时,空气中的 液化成 或 成小冰晶,大量的小水滴或小冰晶悬浮在高空中形成云,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相遇后越聚越大,到一定程度后又降落回地面,这就是自然界中水循环的大致过程。
【能力提升】
7.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对以下诗句中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露重蝉鸣急,风多鸟宿难”,露的形成过程要吸收热量
C.“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雨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与雪的形成过程都要放出热量
8.(2020宜昌)如图7-4-2所示,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的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白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7-4-2
A.霜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B.水蒸气形成白霜时吸收了热量
C.冰中加盐提高了冰的熔点
D.若不加盐,则罐底出现小水珠而不是白霜
9.(2020荆州)歌曲《云在飞》中唱道:“水是流淌的云,云是飞翔的水”“水是前世的云,云是来生的水”,歌词描绘了大自然美丽的轮回。下列关于“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阳光晒暖了海洋,海水吸热蒸发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
B.云中的小水滴是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冷液化形成的
C.小水滴如果在高空遇到更加寒冷的气流,就会凝固成小冰珠,有可能形成冰雹落到地上
D.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从而凝固成微小的冰晶,这些冰晶聚集起来形成雪花飘落大地
10.白炽灯用久了内壁会发黑,是因为灯泡内的钨丝先 、后 而形成的。北方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结“冰花”,“冰花”是水蒸气 形成的,出现在玻璃窗的 (选填“内”或“外”)表面,形成过程中需要 热。(前三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11.(2020黔西南州)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二氧化碳气体若被加压、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白色、像雪一样的固体。这种固体在常温下不经熔化就会直接变成气体,所以叫干冰。干冰具有很好的制冷作用,可用于人工降雨。这是由于干冰在常温下会迅速变为气体,吸收热量,促使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从而达到降雨的条件。
仿照示例,指出短文中包含的任意两种物态变化(示例除外),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示例]二氧化碳气体凝华为干冰,放热。
(1) 。
(2) 。
12.小明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 ℃,碘的熔点为113.7 ℃,采用图7-4-3中的两种方式加热,图甲中的碘颗粒吸热会 ,图乙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变化外,还可能会 ;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均会 。(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图7-4-3
考|题|展|示
13.(2021通州一模)下列描述的四个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
A.寒冬,边防军人睫毛上出现了白霜
B.幼儿园阿姨用墩布擦拭过的地面很快变干
C.炼钢工人将回收的废铁化成铁水
D.面点师傅端着的刚出锅的馒头冒着白气
四、升华和凝华
1.固 气 气 固 升华 凝华
2.B
3.D
4.(1)变少 没有 升华
(2)气 固 凝华
(3)不会,因为升华过程要吸收热量,凝华过程要放出热量
5.C
6.蒸发 水蒸气 水蒸气 小水滴 凝华
[解析] 水蒸气上升的过程中,空气的温度变低,导致水蒸气放热液化形成小水滴,或放热凝华形成小冰晶。小冰晶在下落的过程中,空气的温度逐渐升高,小冰晶吸热熔化为小水滴,形成了雨。这就是自然界中水循环的大致过程。
7.D [解析]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故A错误;
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液化放热,故B错误;
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C错误;
冰是水凝固形成的,凝固放热,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凝华放热,故D正确。
8.D [解析] 霜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水蒸气形成白霜时放出了热量,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由题可知,加盐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说明冰中加盐降低了冰的熔点,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
若不加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易拉罐,会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罐底,则罐底出现小水珠而不是白霜,故选项D符合题意。
9.D [解析] 海水吸热蒸发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云中的小水滴是高空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小水滴如果在高空遇到更加寒冷的气流,就会凝固成小冰珠,有可能形成冰雹落到地上,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从而凝华成微小的冰晶,故D错误,符合题意。
10.升华 凝华 凝华 内 放
[解析] 灯泡用久之后,内壁会变黑,是因为钨丝在高温下,升华为钨蒸气,钨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又凝华为固态的钨附着在灯泡的内壁上。“冰花”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在其内表面凝华为小冰晶,此过程放热。
11.(1)干冰在常温下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吸热
(2)水蒸气液化为小水滴,放热(合理即可)
12.升华 熔化 凝华 [解析] 碘很容易升华所以两图中的固态碘都会升华成紫色的碘蒸气。碘的熔点是113.7 ℃,图甲实验中,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 ℃,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由固态直接变成的,因此说明碘吸热发生了升华现象。图乙中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800 ℃,在加热过程中,温度已经超过了碘的熔点,碘可能先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再汽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碘蒸气,不一定都是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现象。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放热后均会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凝华成紫色的碘颗粒。
13.A [解析] 寒冬,边防军人睫毛上出现了白霜,说明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了固态,属于凝华现象,故选项A符合题意;幼儿园阿姨用墩布擦拭过的地面很快变干,说明地面上的水变成了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炼钢工人将回收的废铁化成铁水,说明铁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面点师傅端着的刚出锅的馒头冒着白气,是由于馒头附近的水蒸气遇到周围温度较低的空气放热液化后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初中物理北京课改版八年级全册第七章 热现象综合与测试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北京课改版八年级全册第七章 热现象综合与测试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北京课改版五、透镜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初中北京课改版五、透镜课时训练,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完成图8-5-4中的光路图,有媒体报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课改版八年级全册一、光的传播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北京课改版八年级全册一、光的传播复习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的物体叫作光源,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下列关于光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