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1 电现象备课ppt课件
展开自然界及生活中的电现象
你知道上面几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吗?
活动1:请同学用塑料尺或塑料笔杆与头发或衣服摩擦后,吸引碎纸屑。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能吸引轻小物体。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吸引轻小物体。
活动2:演示实验
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2.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我们习惯上把这些带了电荷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叫正电荷(psitive charge)。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负电荷(negative charge)。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负电荷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叫正电荷
摩擦后的物体为什么能带电呢?直到人们弄清楚了原子结构后,才对电现象有了科学的解释。
原子是由原子核与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由原子组成的物体呈中性。
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本领不同。两个物体相互摩擦,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多余电子带负电。
玻璃棒的原子核束缚电子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丝绸上,玻璃棒失去电子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毛皮得到电子的物体因多余电子带负电。
毛皮的原子核束缚电子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橡胶棒,毛皮失去电子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橡胶棒得到电子的物体因多余电子带负电。
如图所示,分别将带有正负不同电荷的小球悬挂起来,慢慢靠近,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实验探究 电荷间相互作用
实验表明: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验电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带电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箔带上了与电棒相同的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金属箔张开。
1746年,在巴黎圣母院前,700名修道士手拉手排成一队。排头的修道士一只手拉着第二个修道士的首,另一手摸着一个储存着大量电荷的莱顿瓶的的金属外壳。排尾的用手去触摸另一导线的一刹那∙∙∙∙∙∙
排头的修道士一只手拉着第二个修道士的首,另一手摸着一个储存着大量电荷的莱顿瓶的的金属外壳。实验前,从莱顿瓶内壁引出一根长长的导线,如图所示。当排尾的修道士用手去触摸导线的一刹那,整个队伍突然跳起来!原来,是电流通过了他们的身体。
这说明电荷有了定向移动。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current)。物理学规定,正电荷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莱顿瓶是储存电荷的装置。是一种电荷的容器,它不能产生持续电流。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current)。物理学规定,正电荷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1780年,意大利生物学家伽伐尼发现,用连接起来的两个不同金属接触一只死青蛙的腿,蛙腿会就像触电一样抽动。在这个现象的启发下,1800年,伏打用锌片和铜片夹上盐水浸湿的纸片,发明了电池,使人们第一次获得了持续的电流。
电池有正、负两个极,电流从正极流出,从负极流回电池。
动手做 自制水果电池
把铜丝和铁丝插入橘子中,就制成了一个“水果电池”。铜丝和铁丝就是电池的正、负极。请你试着做一做。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电池种类很多,但大多数都是利用了伏打电池的原理,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电池种类很多,其原理是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 认识电路1 电现象一等奖ppt课件: 这是一份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 认识电路1 电现象一等奖ppt课件,文件包含31节电现象课件pptx、31节《电现象》同步练习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31节《电现象》同步练习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教科版1 电现象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教科版1 电现象教学课件ppt,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摩擦起电,静电现象,核外电子,原子核,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因得到电子而带负电,《注意》,验电器,电荷的定向移动,电流的方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1 电现象优质ppt课件: 这是一份教科版九年级上册1 电现象优质ppt课件,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摩擦起电,核外电子,原子核,电池的构造,随堂练习,从A到B,从B到A,负电荷,谢谢大家,电流的热效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