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共2课时)--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课件+教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课件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八下2单元(共2课时).pptx
    • 5.大自然的语言.docx
    • 音频
      05 大自然的语言 .mp3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八下2单元(共2课时)第1页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八下2单元(共2课时)第2页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八下2单元(共2课时)第3页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八下2单元(共2课时)第4页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八下2单元(共2课时)第5页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八下2单元(共2课时)第6页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八下2单元(共2课时)第7页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八下2单元(共2课时)第8页
    5.大自然的语言第1页
    5.大自然的语言第2页
    还剩3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人教部编版5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5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八下2单元共2课时pptx、5大自然的语言docx、05大自然的语言mp3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4页, 欢迎下载使用。
    1.筛选主要信息,明确说明内容,了解物候与物候学相关知识。2.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体会说明时严密的逻辑思维。3.结合课文实例,分析说明方法,品味准确又生动的说明语言。4.积极储备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思考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自然现象,比如,蚂蚁搬家预示着什么呢?
    俗话说:“蚂蚁搬家晴必雨,蜘蛛结网雨必晴。”类似的谚语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麻雀囤食要落雪。鱼跳水,有雨来;泥鳅静,天气晴。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这些有趣的自然现象,是大自然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也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帧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他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1963年,竺可桢与宛敏渭共同编写的《物候学》一书即将出版,为了迅速普及这门学科知识,作者写了此篇以介绍物候学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小品文。 此文最早以《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为题发表于1963年第1期《科学大众》上,当时文后注有“本刊根据作者尚未出版的《知识丛书》之一《物候学》摘编”的字样。而在原作中,“大自然的语言”是4个小标题中的第一个小标题。此文被选入教材后改题为《大自然的语言》。
    说明文通常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方位、类别、功能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旨在阐述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原因、原理和规律性,帮助人们科学地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事物说明文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翩然 孕育 簌簌 农谚 悬殊 衰败 萌发 海棠 销声匿迹
    连翘 风雪载途
    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中说“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那么,文中到底描述了哪些物候现象?这些物候现象又向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
    1.默读课文并标注出文中多样化的物候现象及其传递出的信息。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②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草木枯荣 、虫鸟变迁预示着天气变化、季节更迭。
    ③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物候现象有年度差异,它对农业生产有着一定影响。
    ④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⑤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⑥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展,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⑦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现象还有古今差异。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我们在阅读说明性文章时,可以通过寻找概括性语句,准确筛选并适当整合信息。
    1.利用刚才学到的归纳“物候”概念的方法,以此类推,再次寻找概括性语句,筛选整合信息,认识什么是“物候学”。
    筛选整合第3段的信息,得出这样的结论:”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都已介绍完毕,课文却还未结束,后面的内容会写什么呢?
    结合第4段关键句“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第6段关键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第11段关键句“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可以得知,课文还介绍了如下内容:(1)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3)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我们在阅读说明性文章时,还可以通过寻找段落中心句,寻找设问式语句,寻找表示层次的标志语等方法,来筛选并整合信息。
    例1 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在于:通过物候观测,能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避免一些损失。(找到“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这两处标志语)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找到设问句和四个中心句,关注“首先”“……是……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是……“此外”“还有”这些标志语)
    (3)研究物候学的意义:预报农时;安排农作物区划;引种植物;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帮助山区农业的开发。(关注“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而”等标志语)
    4.根据刚才概括的课文内容,概括说明的结构层次。
    第1-3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5.从全文来看,作者是如何组织行文思路的呢?请在括号中填写四字短语进行梳理。
    描述( )
    作出( )
    阐述( )
    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6.回顾整个过程,得出梳理说明顺序的方法。
    7.“四季变迁”“草木枯荣”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习见习闻的现象,但是,作者以科学家的眼光,看透现象背后的本质,揭示出其中的科学道理,这给予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要善于从现象中筛选信息,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而想要探索它,就要有科学精神,要有科学知识的储备,要掌握科学方法。
    不仅科学探究需要方法,说明事理也需要方法。课后“思考探究"第三题也提出:“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请同学们通过以下表格完成课后任务: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8.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北京的物侯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说明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重要因素
    如在早春的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说明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重要因素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9.关注课后“思考探究”第二题:阅读相关段落,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下列问题。
    (1)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在第1-3段中,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在列举具体事例的基础上,文章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给人以娓娓道来、深入浅出的感受,十分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2)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第7-10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运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四个标志性词语,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分别为: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这里采用的是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同时,前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条理。
    一篇好的事理说明文,需要有清晰的思路。这种思路既可以是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也可以是由大到小,依次排列。
    1.从教材第28页注释①可见,本文原题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与现在的题目相比,你认为哪一个更好呢?对比朗读并思考。
    “大自然的语言”更好,因为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一说法生动形象,更易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一门丰产的科学一物候学”也不错,它开门见山地摆出了说明对象,让读者一目了然。不过,如果是写给非专业人士阅读,还是“大自然的语言”更有吸引力一些。
    关注课后“积累拓展"第四题,从题目的选择中可见本文具有生动说明文的特点,那么,全文语言是否都很生动呢?生动和平实语言的选择是否有所讲究?
    2.比较下面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第一处文字连用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都扣住“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点,以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说明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这一段讲的是人们习见的现象,因此不用数字,也不用抽象概念,而是将道理寓于形象之中。
    第二处文字则相反,给出物候记录中确定的时间段、考察对象和精确的比较结果,说明物候的古今差异。这是因为物候古今的变化往往是缓慢的,个体难以察觉,因此用数字说话,才能清晰地展现结论。
    可见,采用“生动”还是“平实”的说明语言,要根据说明内容的特点来决定。
    3.关于本文的说明语言,第1段集中体现其生动性,第5段集中体现其准确性。请任选其中一个段落进行细读、赏析、批注,自主完成后再在小组中进行分享探究活动。
    第1段:“大地……苏醒过来”是拟人的笔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个七字句,具体描述大地的“苏醒”,呈现出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次第”用得非常典雅。燕子是“翩然归来”,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变黄”的树叶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笔法,把大自然写活了,为下文用另一个拟人“大自然的语言”作准备。最后,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极其简洁。总之,作者在第1段中运用的优美词语令人目不暇接,这些优美词语又构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简直像一篇写景散文的开头。
    第5段:主要抓取“左右”“较”“可能”三个字词进行分析,如“左右”表约数,准确地写出了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推迟的时间,用语谨慎严密;“较”表示具有一定的程度,在文中是说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晚一些,用语分寸感极强;“可能”表推测,不是完全肯定,在文中是说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是有一定的机会避免的,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从以上例子和分析中,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一篇好的事理说明文,需要简明准确的语言,其语言可以是平实朴素的,也可以是生动活泼的。
    同学们,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不但绚丽多姿、丰富多彩,而且瞬息万变,我们只有真正地去热爱它,才能读懂它的语言,才能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1.除了课文中提到的农谚,有些诗歌当中也包含了丰富的物候学知识。比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请联系课文中的物候学知识,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2.课后“积累拓展"第五题: 这篇文章总结了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决定因素。课外查找资料,或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为课文补充一些例证,还可以探究一下是否有其他决定因素,与同学交流。

    相关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第11课核舟记--八下3单元共2课时pptx、11核舟记docx、11核舟记mp3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 回延安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 回延安教学课件ppt,文件包含第2课回延安--八下第一单元共2课时pptx、2回延安docx、02回延安mp3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学课件ppt,文件包含第3课安塞腰鼓--八下第一单元共2课时pptx、3安塞腰鼓docx、03安塞腰鼓mp3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